1、民国时期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乡村建设探析民国时期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乡村建设探析周兑(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摘要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乡村,经济凋蔽残破不堪。中华职业教育社联合江苏省政府及地方乡绅,广泛地动员黄墟民众建立了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在村政、农业、教育、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乡村建设活动。参与试验区建设的各方积极破解发展困境,促进了试验区的持续发展。但是,抗战的爆发打破了试验区发展的正常进程。关键词民国;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乡村建设扬州225000)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中国乡村面临诸多困境。有学者研究表明,当时中国农村的突出问题体现在土地高度集中、农产价格低且滞销、农民购买力低下、土地荒芜
2、、生产萎缩、农村金融日益枯竭、农民绝对贫困化、大量农民流离失所和死亡八个方面。1在乡村社会日益走向衰落的背景下,二十年代末知识分子群体在中国乡村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运动,力图“救济农村”“改进农村”“复兴农村”。这场运动波及了全国十多个省份,被誉为“中国农村社会发展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社会运动”2 1江苏省乡村建设运动以其乡建团体的广泛代表性、乡建模式的多样性在全国乡村建设运动中占据重要地位。3 中华职业教育社率先承担起江苏乡村建设的重任,在昆山创办徐公桥试验区,在常州设立武进农村试验区,在南京建设金陵神学院淳化试验区和江宁自治试验区,学界对此都有相应的研究。其实,作为民国时期江苏省省会
3、的镇江,乡村建设运动也在激烈地进行着。江苏省政府联合中华职教社和冷等地方人士在镇江建立了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以下简称黄墟试验区)4,试图实现乡村社会的现代化改进,但是关于黄墟试验区的学术性研究尚为薄弱。本文以黄墟试验区为研究对象,探讨试验区的创建、运行发展,并试图分析其发展过程中的困境与出路,为今天的乡村振兴提供经验借鉴。一、黄墟试验区的创建黄墟镇位于镇江丹徒县“县境东南,西连辛丰镇,南部连接丹阳市胡桥镇,东北与丁岗、京口区谏壁镇两镇接壤境内丘陵起伏,马迹、磨盘、番箕诸山连成一线 5 1929年11月2 4日,中华职业教育社联合江苏省农矿厅“以黄墟镇为中心,就近划出38村从事改进改进区南北长7
4、.4里。东西宽7.1里。总面积5 3方里。在东经11937,北纬32 5 30 6“凡事业固不能专赖一方努力,必须联合有关各方面同时劳作,合作进行,始能有成功之希望 7,黄墟试验区自成立之初,就深谱其道。因此,在黄墟试验区发展的过程中,中华职教社、江苏省政府、乡里领83古今农业袖、黄墟民众相互配合、权责分明,形成了互利互动的局面,成为试验区得以良性运转的重要条件。在职责的分配上,江苏省政府负责监察,中华职教社负责“筹划设计,为直接负责机关”8 ,乡里领袖负责发动民众,地方人士负责具体事务的执行,四方相互配合。(一)政府和民间团体的鼎力合作政府和民间团体的共同发力体现在江苏省政府和中华职教社的积
5、极联络上,双方共同努力、鼎力合作,促进黄墟试验区的建立和发展。江苏省政府同中华职教社之间积极联络为黄墟试验区的建立提供了可能。一方面,江苏省政府希望联合中华职教社等社会力量进行乡村建设。面对农村社会盗贼猬,民生凋蔽的现象,江苏省政府想要从根本方面做一些实际有利于民生的工作,希望“一方利用学者,依其专门的研究和经验”,“一方鼓动地方老百姓”,集合知识分子和地方力量建设乡村社会,“政府从而发挥其法律上赋予的权能,来做他们忠实而有力的后援”。9 19 2 9 年初江苏省政府农矿厅厅长何玉书前往中华职教社创办的中华职校进行演讲,提出孙中山先生建国旨在民生,“如何可以达到?绝不仅依靠政府力量,须由社会中
6、坚分子共同承担起责任”,号召政府应该联合中华职教社等社会团体共同解决社会问题。另一方面,江苏省政府对于中华职教社的发展大力提供经费支持。19 18 年中华职教社全年经费为8 2 9 1.2 6 元,江苏省补助费为30 0 0 元,占据全年经费的36.2%10。因此,职教社在进行乡村建设时也倾向于同江苏省政府进行合作。在黄墟试验区发展过程中,江苏省政府派遣下属部门农矿厅参与了整个创办过程,“有省政府补助相当之资力”。在黄墟试验区成立初期,办事费及事842023年第2 期业费规定全年为40 0 0 元,其中省政府承担3000元,由江苏省政府下属部门农矿厅进行拨款,占据黄墟试验区全年经费的四分之三。
7、江苏省农矿厅作为省政府的代表,解决了黄墟试验区创办初期的资金来源问题,反映了在乡村改进事业中政府与社会团体之间的良性互动。11中华职教社中不少社员籍贯为江苏且有从政经历,与江苏省政府和江苏省之间亲密的关系为中华职教社在江苏黄墟办理黄墟试验区提供了可能和便利条件。一方面,中华职教社社员中多数曾在江苏省政府任职,有强大的政治背景,与省政府之间关系密切。在中华职教社的发起者和赞成人中,黄炎培曾任江苏省教育司司长和江苏省教育会副会长、张骞曾任江苏省教育会会长、江谦曾任江苏省教育司司长、沈恩孚曾任江苏省公署秘书长等。12 这些都为中华职教社在地方进行乡村改进提供了政治上的便利和感情上的支持。另一方面,中
8、华职教社半数以上职员为江苏人。出于浓厚的本土情结,职教社率先考虑与江苏省政府合作,并在江苏进行乡村建设。19 18 年,中华职教社成立不到一年,国内外众多关心职业教育发展的人士相继加入职教社,据统计全社共有8 36 人,外国籍社员6 8 人,中国籍社员7 6 8 人,其中籍贯为江苏省的有5 5 8 人,江苏籍社员在华人籍社员中占比为7 2.7%,远远超过半数。1371920年,中华职教社成立三年有余,伴随着黄炎培到国内各地和世界各国的游说,职教社逐渐壮大,全社人员16 2 2 人,外国籍社员有2 45 人,中国籍社员有137 7 人,其中江苏籍人数为8 5 2 人,江苏籍社员在华人籍社员中的占
9、比依旧超过半数,为61.9%。14“我苏改进农村之议,创始于中华职业教育社 15 ,浓厚的乡土情结和以家乡发展为已任的精神使中华职教社在进行乡民国时期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乡村建设探析村建设中,率先选择江苏省作为乡村建设的江恒源等外来乡里领袖的作用体现在中华职对象。因此,有了徐公桥试验区、黄墟农村教社对黄墟试验区的协助办理上。这里着重改进试验区、善人桥试验区、武进实验区等分析精英乡里领袖和宗族乡里领袖对黄墟试乡村改进试验区。验区创办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二)乡里领袖与乡里民众的良性互动冷是精英乡里领袖的代表。在黄墟试民国时期的乡里领袖有别于封建社会时验区的创办、发展过程中冷遁都起到了举足期的旧式乡里
10、领袖和乡村士绅,也被称轻重的作用。19 2 6 年冷遁同黄炎培、姚惠为新式乡里领袖或新式乡村领袖。他们不是泉等在黄墟进行了长达一周的考察,由于齐封建制度的遗留物,而是在近代民主科学思卢之战的影响,搁置了商议。但是他们初步想的影响之下从基层民众群体中觉醒从而自形成了对黄墟试验区的规划和设想,为之后然产生的。由于政府组织架构有限,社会复黄墟试验区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19 2 9杂广阔,乡里领袖成为联结政府官方力量和年江苏省农矿厅厅长何玉书和冷通进行商民众力量的重要纽带,在经济建设、地方治议,决定在黄墟划区试验,建立黄墟农村改安、文化传播、外部交流等方面的地位和作进区。当冷遁先生得知自己的主张得到
11、政府用不可忽视,在乡村社会改进中发挥着政府和中华职教社的支持后极为兴奋,倾囊相助不可替代的作用。16 家乡的改进事业,将自已的部分住房无偿捐因此,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者们都十分给试验区使用,并亲自出面拨给试验区经重视乡里领袖的作用,在乡村社会近代化变费。江苏省农矿厅厅长何玉书曾言:“我们迁中主张发挥乡民领袖力量,黄墟试验区也原来计划想在江南江北区域各择适中地点一不例外。在黄墟试验区的创立和发展过程处或数处筹设试验区,后来因为省款支细,中,黄墟试验区委员会注重联合乡里领袖,没有做到,只有这个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因使其成为乡村改进的重要推动力量。目前学为得了冷遁和江问渔先生的援助却首先成术界还未对民国
12、时期的乡里领袖进行分类,立了。17 借鉴传播学中意见领袖的分类方法,根据殷氏家族是宗族乡里精英的代表。在学术界对于乡里领袖相关研究的论述,笔村治中的宗族一书中,作者肖唐镖提出,者将黄墟乡里领袖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在日常生活中,乡里宗族领袖往往处于休眠外来乡里领袖,如中华职教社中的黄炎培、状态,但是一旦有重大活动和外力影响,乡江恒源等常驻黄墟,为乡里建设作出重大贡里宗族就会立即苏醒,积极参加其中并发挥献并被当地人接受的人,他们拥有崇高的声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8 黄墟地区的殷氏宗族望和备受拥戴的社会地位;第二类是精英乡便是如此。“殷氏人才济济,热心公益,久里领袖,这一类领袖本为黄墟乡里人,通过负
13、重望”19 1,黄墟农户36 0 户,殷氏一族占自身奋斗走出乡里,拥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和260户,黄墟般氏户数占据7 2%。2 0 1殷氏家经济实力,出于浓厚的乡土情结和建设家乡族在当地名望甚高,知识分子较多,便于调的精神回到乡里,如黄墟试验区的创始人之动起来同职教社省政府共同办理乡村改进事一冷遁先生;第三类为宗族乡里领袖,这一业。19 2 9 年11月2 4日,黄墟农村改进试类领袖往往掌握着乡里话语权,他们世代居验区委员会在殷孝子祠召开开幕式,委员会于乡里,拥有一定权威,乡村社会权力人员由冷御秋(冷遁)、杨卫玉、江问渔(江恒不得不依靠他,如黄墟殷氏家族。黄炎培、源)、殷庆堂、殷朗如、殷梓甫、赵
14、思伯、85古今农业祁翊三、许耀卿九人组成。2 1其中殷氏家族有三人,占据委员会的三分之一,可见殷氏家族在黄墟试验区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综上所述,乡村社会的改进在充满敌意的政治环境中是无法进行的,在各方势力的良性互动中稳步前进是乡村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江恒源先生曾感叹到:“夫黄墟改进,设立专区,时仅一年,何以能有如斯之成绩?日:以有人故,地方领袖,德望才能,固不可多得,而司理生计教育诸务,又皆一时之选;且有省政府补助相当之资力,排去意外之阻力,遂使营养充分,发展自由,此一位聪明优秀之后生”。2 2 1在江苏省地方政府对农业建设重要性的自觉体认中,在中华职教社的积极努力之下,在乡里领
15、袖的呼声呐喊中,在基层民众的积极响应中,黄墟试验区得以建立并迅速发展。“开办虽仅一年,但其进行经过,堪为办理农村事业之参考 2 3。二、黄墟试验区的运行发展黄墟试验区成立以后便设置了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委员会(简称黄墟试验区委员会),委员会由冷遁、杨卫玉、江问渔、殷庆堂、殷朗如、殷梓甫、赵思伯、祁翊三、许耀卿九人组成 2 4,是试验区的权力机关。此外,试验区公推冷遁为主席,聘宋紫云为主任干事,聘姚惠泉为指导员,聘殷秋实为干事。2 5 黄墟试验区委员会下设置设计、执行、监察三大部门,其中执行部门负责执行农矿厅的命令和决议;设计部门负责乡村改造计划的设计、编造预算决算、接收实验报告;监察部门监督事业
16、的进行、审核预决算,并考核工作人员。三大部门将委员会实权一分为三,三者权责分明,极大地提升了行政效率。三大部门之外由农矿厅聘请1一3名指862023年第2 期导员负责指导试验区事业,各村派出代表组成村民大会协助委员会事务办理。2 6 1委员会之下设置办事处,为便利起见,办事处的位置设定在改进区的中心区域,“以黄墟镇为各村中心,四方相距3里左右”2 7,便是办事处的位置。办事处下设建设、农矿、村政、教育、保安五种委员会,便于处理改进区的各项具体事务,并根据改进事业的需要设置各种临时委员会,积极灵活地处置突发事件。为了保证试验区各机关规范运行、高效运转,委员会针对试验区的各机关制定了规章制度,包括
17、委员会规程、委员会分部办事细则、委员会办事处办事细则。这些规章制度的订立,保障了试验区工作合法有序地推进,利于农村改进事业的有序化和规范化。黄墟试验区的改进事业主要包括村政、农矿、教育、建设四个方面。在村政方面,黄墟试验区着力于“清丈田亩、调查户籍、为合作事业筹募资金、训练村民运用自身的政治权利、指导建设自治团体等 2 8 1,其目标是实现地方秩序的稳定。为实现村政改良的目标,试验区致力于清丈田亩、调查户籍、基层政权方面的改进。田亩的清丈和户籍的调查便于掌握试验区全区状况,是改进工作的基础,为此改进会编纂村民籍,登记全区的土地、人口。1930年6 月30 日,全区土地调查完毕并绘制图册,其中耕
18、地面积112 0 3.7 亩,荒地面积9 36.1亩。19 30 年4月2 6 日,全区户籍调查清楚,共132 9 户5 7 7 4人,其中男性2874人,女性2 9 0 0 人。改进会为方便改进起见,继而调查了全区人口的教育程度、职业状况、劳动能力。在教育程度上,识字的为2 0 9 9 人,不识字的为36 7 4人。2 9 全区的不识字率达到6 3.6%。19 32 年黄墟试验区再次进行农家调查,文盲率下降至60.4%。30 1这一占比虽高,但是窥探同一时民国时期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乡村建设探析期的其他试验区,黄墟试验区的文盲率并不月2 6 日,试验区户口状况调查完毕。统计算高。在基层政权建设
19、方面,为了适应改的教育状况显示,全区学龄儿童共9 5 1人,进的需要,黄墟试验区重构了乡村权力结其中失学儿童有5 6 5 人,占5 9.4%。而全构。自19 2 9 年试验区建立以来就成立各种区仅有小学两处,据估算,再添置两处小学临时委员会,如筑路委员会、识字委员会、能够实现适龄儿童全人学,故试验区开始着清洁运动委员会、调节委员会等。19 31年手创办小学。试验区调查发现全区不识字人建立农村青年服务团,选拔部分中小学毕业数达到2 36 8 人,计划开办民众学校2 0 处,生以服务地方改进事业。此外,选派各村代以平民千字本和村民信条为教材,表建立村民代表大会,他们成为试验区权力兼之学习算术。34
20、1每处收容学生40 人,4个机关同乡民联系的纽带,被赋予改进领袖的月毕业。35 黄墟试验区力图通过民众教育的地位,积极宣传改进政策,在改进事业中充开办实现扫盲计划。村民信条于19 30 年当“急先锋”的角色。312月颁布,是民众学校的教材,被印发多在农业方面,黄墟试验区注重对症下次,由村代表对村民进行宣传教育,承载了药、因地制宜。通过兴修水利、垦荒植桑、改进会对改进区民众的期许。36 1指导蚕种饲育方法、推广新农具、提倡农家村民信条副业、防病除虫、采石烧灰等策略改进农一、吾们相信:一个好人,不但要把一业。水利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黄墟无家弄的好,还要把一乡弄的好。河源”,不善积蓄雨水,导致全
21、区水利不振,二、吾们相信: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为此试验区组织村民建饭,是无上的光荣。立灌溉合作社,建立水井、筑建堤坝、开凿三、吾们相信:烧香拜佛,都是迷信,水塘缓解农业发展的用水问题,“灌溉无忧,处处肯帮助人,才能得着好处。农产因此增加不少”32。在全区土地调查四、吾们相信:耕田种地,如果用人的中,改进会发现全区壮丁人数不足,开垦力量,一步一步讲究起来,除了实在因为不荒地能力有限,导致全区荒地面积较大,面可抗力的灾害以外,收量一定能够加多的。积将近一千亩。19 2 9 年12 月,试验区开始五、吾们相信:读书识字,是顶要紧的提倡开垦荒地、植树造林、种植桑树。19 30事;因为
22、有了学问,坏的,可以使他好,好年3月,试验区得到镇江林务局及造林运动的,可以使他更好。委员会捐赠的17 10 19 株树苗。针对蚕种不六、吾们相信:诚诚悬的待人,老老良的问题,改进会于19 30 年4月7 日代购实实的做事,无论在家呀,出门呀,是到底优良春蚕种47 6 张,发放至村民手中,指导不会吃亏的。蚕种饲育方法。针对试验区农具落后、耕植37效率低下等种种发展困境,改进会通过提倡村民信条的颁布,将公认的道德观推广新农具、提倡农家副业等措施改良念嵌人乡民日常生产生活之中。试验区内乡农事。33民文化水平较低、文盲较多,制定“粗浅明在教育方面,黄墟试验区将生活同教育显之信条,传授全区农民家喻户晓
23、”38 ,是密切结合,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适应社会需要的。如果说识字教育和算术教推广民众教育并及义务教育。并且在教育过育的开展是为了使民众能写字、读报、算程中,注重融人职业教育的理念。19 30 年4账,从切实的措施对乡民日常生活产生直接87古今农业的影响,为村民带来更贴切生活的实用技能 39 ,那么,村民信条的颁布则是通过通俗易懂的话语将道理浅显明了地阐释清楚,继而通过基层民众之间的互动,潜移默化地塑造乡民的价值观念。在建设方面,通过筑路、筑塘改善试验区的交通条件和水利状况。新丰车站至黄墟的新黄干路,“路政失修,崎岖颇甚”,遇到雨天,更是泥泞难行。为此,改进会提倡兴修新黄干路,宋紫云
24、联合省府卫队连长惠绍兴皆亲自上阵,使昔日的崎岖泥泞之路化身为康庄大道。40 黄墟试验区成立以后,“积极谋求水利之振兴 L41。改进区内“地势倾斜”,蓄水不易。据统计,需建水塘面积为65192方丈,于是改进会便着手于改进水利,开塘筑坝共计113处,修建小型水库,受益田地达35 0 0 亩以上。42 其中最大的是1935年建成的沈家坝,面积2 0 多亩,蓄水可灌溉田亩7 0 0 多亩 43,大大缓解了黄墟地区夏季涝灾、冬春旱灾的情况。L41此外,黄墟试验区在卫生事业的发展、社会风气的改良上作出了重大改进。面对乡村医药资源的不足,冷遁身体力行,为试验区的卫生事业作出巨大贡献。他于19 34年建立民众
25、医院一所,19 37 年建立黄墟乡村公医院。这两所医院虽然都于抗战爆发后被迫停止,但是一度缓解了试验区用医难、用药难的问题。45 试验区还通过禁止烟毒改良社会风气。19 30 年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试验报告第一期内称:“本区赌已禁绝、烟方在戒云云”。46 三、黄墟试验区的困境与出路(一)资金不足及应对措施乡村建设的关键是人在其中发挥作用,但是离开了资金的支撑,改进事业亦难以为继。黄墟试验区创办初期,经费主要依赖于882023年第2 期江苏省政府。19 2 9 年春,江苏省农矿厅在省政府的领导下成立农业推广委员会,意味着江苏省政府为实现“改进农人生活”的目标,逐渐关注农村社会。47 省农矿厅本拟定
26、五处农村区域,欲将其“改进为新农村示范区,以期逐年推广,造成江苏乡村新的社会,最近因经费较有把握,当推十家墩及黄墟二处 48 ,后又“因省库支 49 ,十家墩“停止补助费”5 0 ,只剩余黄墟一处继续办理。江苏省政府兴办农村改进事业之初,集全省之力办理黄墟试验区,试验区“直接接受江苏省实业厅的指挥办理,经费由该厅补助四分之三,余由地方筹措”5 1。但是不久后,黄墟试验区就面临经费不足、钱款下发不及时的问题。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19 33年4月底,江苏省“省府局部改组,农矿厅并人建厅”5 2 ,成为建设厅的下属部门。黄墟试验区随之成为江苏省建设厅的工作之一,这时的农矿事业“不能独立,应
27、用时便难免无小困难。”5 3 第二,江苏省政府对黄墟试验区经费的支持数额十分有限。与黄墟试验区几乎同一时期的山东邹平试验区,兴办经费由山东省政府供给,1931年“全年经常费为10 7 5 8 0 元”,19 32年“年支出117 7 8 0 元”。5 41而江苏省政府规定黄墟试验区的全年经费仅为40 0 0 元,其中江苏省政府支持30 0 0 元。5 5 对比之下可见,黄墟试验区的经费十分有限。第三,江苏省政府因事物繁多,对黄墟试验区经费的补助也时常拖延,试验区委员会也多次函请省政府批复经费申请。19 31年3月,黄墟试验区委员会因经费不足,提请江苏省政府“继续补助”,江苏省政府召开会议讨论认
28、为“所称困难情形尚属实”,旋即提交至省财政部拨款。5 6 119 32 年,黄墟试验区委员会提出“黄墟各项事业已初具规模,但是经费未达”,再次向省政府申请批复经费。5 7民国时期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乡村建设探析黄墟试验区各项事业稳步发展,如何解工业剩余主要体现在蚕丝厂的创办。民决资金紧张迫在眉睫。19 31年,黄质夫前国时期工商业发展水平极低,但是爱国实业来黄墟试验区进行参观,黄墟试验区委员会家冷通动员地方资源,利用黄墟丘陵众多的的主任干事宋紫云说到:“改进农村的经费地形优势大力发展蚕丝业 6 2 ,通过建立永来源,宜出自地方公产,不能靠政府来拿出安蚕种场,“推广改良品种,培养农村育蚕钱做事”。
29、5 8 指导人员”6 3,不断提升厂房生产技术,恢黄墟试验区一方面不能够及时得到省政复中国蚕丝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但是冷府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也逐渐意识到应该適并未将利益最大化作为蚕丝业发展的目自立,不得不抛弃依靠省政府资金的幻想,标,而是通过扩大企业经营规模为黄墟民众于是进行开源节流,自力更生地寻求建设来提供更多工作岗位,解决部分乡民的失业问源,提出“一切经费以出自地方为原则,由题,并且能够将蚕丝业发展经营所得捐赠给办事处直接经营生产事业自谋供给 5 9。黄黄墟试验区,由此实现了工业剩余。墟试验区建设资源的来源方式从早期的主要组织化收益主要体现在黄墟试验区尽最依赖政府到后期过渡为主要依靠自
30、身。依据大可能使行政力量与乡民和乡村社会相贴张艺英、宋健 6 0 对乡村建设资源来源类型近,降低基层组织行政经费,提升办公效划分,黄墟试验区后期资源来源大致有三率。19 30 年4月,黄墟试验区成立识字运种,分别为农业剩余、工业剩余和组织化动委员会和清洁运动委员会,后又陆陆续续收益。建立各种类型的临时办事委员会。6 41通过建农业剩余主要体现在黄墟试验区通过建立各种临时委员会解决随时出现的各种状立农场,发展农业,实现农产品自用及盈况,灵活方便且效率极高,降低了行政支出利,以此缩减开支和增加收人。19 32 年,成本。随着日本侵略的加深,试验区还联合冷遁在试验区前头山以7 2 1.9 元的价格购
31、买乡村有志青年,建立青年励志团,对乡村知百亩荒地,雇人进行开垦,种植桑树、果识青年进行短期训练和培养,使其为乡村社蔬、金针菜、除虫菊等经济作物,饲养鸡、会服务。6 5 黄墟试验区依靠基层民众实施乡鸭、鱼和牲畜,形成了一个规模经营的生态村治理的办法,通过重建基层社会管理体系大农场,并将该农场捐赠给黄墟农村改进和乡村内部权力结构,以较低的办公成本动会,成为试验区的产业。农场的设立对实验员民众参与到乡村改进中来,从而塑造乡村区农业生产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一定程度上建设的民众基础,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社会治满足了试验区的农副产品供应,减少日常生理的成本,实现了组织化收益。活开销,使其在经济困难的年代依旧能够
32、自财政上的窘迫使黄墟试验区后期建设不给自足、顽强生存,经济作物的种植获利还得不自力更生,在寻求新型乡村建设来源的可作为试验区的经费。此外,黄墟试验区还过程中,试验区开辟了多条建设乡村的道开垦荒地,种植桑树2 0 0 余亩,利用荒山植路。农业剩余、工业剩余、组织化收益等建树造林2 2 2 1.8 亩,栽种树苗131.11万棵,设资源的实现为黄墟试验区提供了丰富的经通过开塘建坝使受益田亩达到35 40 亩,这济基础,使得黄墟试验区每年经费相对稳都增加了试验区农业收入。6 1可见,通过创定,成为其完成改进目标的重要支柱。办农场、建立农村产业等措施,试验区实现(二)乡民守旧顽固及应对办法了农业剩余。乡
33、里改进领袖成为联结政府与民众的重89古今农业要枢纽,但是满怀改进热忧的改进领袖面临当地民众日常生活规范的挑战。19 31年国民政府曾调查镇江民风民俗,称镇江人民“守旧顽固,朴实耐劳”。如何带动民众发挥“朴实耐劳”的精神,破除“守旧顽固”的生活风气 6 6 ,以积极干预的方法将改进领袖的规范“私德”注人民众观念,建立改进领袖和乡民之间的信任机制,形成乡民观念共同体,对于改进领袖来讲是极为棘手的问题,他们不得不深人了解黄墟乡民的日常生活。黄墟人逐末者少,民风淳朴,大清统一志曾记载丹徒民众“乡有任让之美风,野多信实之佳士”。6 7 黄墟殷孝子祠,房屋宏伟,悬挂门梁的匾额辉煌瑰丽,足以见得在科举时代文
34、化的繁盛。黄墟民众受传统观念影响极深,这对于改进事业而言,有利也有弊。一方面农民相对“守旧顽固”,不利于改进事业的进行;但是另一方面他们遵守仁义礼智信的传统道德标准,有利于改进会以此为突破口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在构建乡民观念共同体的过程中,趋利避害是改进领袖的不二选择。在这样的考虑之下,改进领袖认为:“农事之改良,欲得农民信仰,必先有显著之成效”。因此改进领袖通过设立农场示范区,展示整个农业生产过程,建立同乡民之间的信任机制。在农民不解改进会政策时,改进领袖通过口头和文字两种方式宣传合作的观念和意识。黄墟试验区指导员姚惠泉也曾提到,“及农民对之发生信仰,然后择其最需要而自易行者一一实施,效果一
35、见,农民必将然成风,指挥如意矣”6 8 在改进领袖的努力之下,改进区乡里领袖“与农民颇亲近”,“而一般农友之能自知为地方服务,尤为他处所罕见 6 9 。“农民对于改进区域感情颇洽,有与合作者,多愿参加,如徐秀富等办东岗塘坝,华浩川、赵902023年第2 期锦昌筑双利水闸,朱姓农家统计每年生活费用等 7 0 7。可见,民众对乡村改进事业有很高的认同感,民众的支持为乡里领袖的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感情上也给予他们更多坚持改进的理由。四、结语在黄墟试验区的成立大会上,冷遁先生慷慨激昂地进行演讲,提到:“农村破产即国家破产,农村复兴即国家复兴。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黄墟的村容村貌一定会漂亮起来,大
36、家的日子一定会富起来”。7 1但是冷遁的理性被日本的铁蹄踏得支离破碎。“1937年12 月8 日,即阴历丁丑年十一月初六,日寇陷镇江”7 2 ,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也随之宣告停办。黄墟试验区一度成为民国时期众多农村改进试验区中的后起之秀,被誉为“其他农村事业之参考”7 3,势力强劲地改善了黄墟地区的政治、经济、教育、卫生状况。19 31年,著名的乡村教育家黄质夫参观黄墟试验区,提到“黄墟虽为破败废墟的一个农村,然一人其境,殊有整洁修雅之风致”,亦有人称“黄墟镇上处处充满着教育的意味,处处充满着革新的气象”7 41。可见,黄墟持续数年之久的乡村建设运动使黄墟社会焕然一新。在江苏省政府无力支撑黄墟试
37、验区的建设时,中华职教社率领乡里领袖和民众开源节流,接过开发建设资源的接力棒,为试验区的发展找到了一条新出路,促进了试验区的持续发展。面对乡民对改进事业的怀疑,黄墟乡里领袖建立与民众之间的信任机制,保障了改进事业的顺利进行。遗憾的是,抗战的爆发阻断了试验区的发展进程。不过,黄墟试验区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乡村建设必须要在稳定的环境下进行,需要政府、社参考文献:民国时期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乡村建设探析会、民众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也需源源响。分为乡长、村长等拥有公职的正式乡村领袖不断的建设资源,才能持久有效地进展下和未任公职的但可以主导乡村事物的非正式去,今天的乡村振兴亦是如此。领袖。民国时期关于文
38、盲的定义不尽相同,此处引用的文盲概念来自黄裳的文盲研究,即将不识字注释:的人定义为文盲。黄裳文盲研究M广东:广东省立民众教育馆出版社,19 35,3一2 8。相关研究可参见:朱考金、姚兆余的“富教合此处壮丁的概念引用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委员会一”:徐公桥乡村改进实验初探、李静的徐公1930年10 月编写的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事业桥试验区乡村社会教育研究,谢吟龙的二十报告中的概念,即18 岁以上42 岁以下的世纪二三十年代武进农村改进研究,王京强的人口。民国时期金陵神学院改良乡村社会之路研究,童琳琳的自治与控制一江宁自治实验县研究(19331937)。朱小田教授等人编纂的苏州通史中指出旧式乡里领袖有
39、三类:第一类是官府代理人;第二类是大家富户;第三类是耆老。乡村士绅是拥有一定科举功名,有一定财富且在宗族中有影响力的人。源自罗晓华科举废除后的乡村士绅J中州学刊.2 0 0 4(2),110-112。美国的埃弗里特M.罗吉斯等著乡村社会变迁中提出意见领袖的概念是特定社会系统内部具有“经常地影响他人的态度和行为的能力的人”。朱世昭在农村社区意见领袖研究中将意见领袖划分为既有意见领袖和新兴意见领袖。既有意见领袖是指传统社区中未受到外来文化影响的有声望的、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人,新兴意见领袖是指受到外部文化影响又回到社区鼓励社区成员走出社区接受外部文化的人。蒋洋桃在意见领袖在农村基层建设中的作用研究一一
40、以豫中M村为例中将意见领袖划分为乡村外部领袖和乡村内部领袖,乡村外部领袖是指乡村外部被派任的人,乡村内部领袖是乡村内部成长起来的拥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经济领袖和拥有一定影响力的宗族领袖。乡里领袖亦称乡村领袖,学者陈茜认为乡村领袖是乡村民众在自身内化和社会秩序中,将拥有多种资源在乡村社会中具有统治地位、支配地位的的乡村社会的坐高地位者。学者陈元元认为乡村领袖是乡土社会的控制力量,是乡村共同体的核心,对乡村共同体的秩序和规范管理产生重大影1郑大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0.5 一33.2于建嵘:乡村建设运动对农村政治结构的影响-对湖南省衡山县的实证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41、,2 0 0 2,1(4):10 6 10 9.3朱考金民国时期江苏乡村建设运动研究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 0 0 9.2 8 3.4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大事记中)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 0 0 1.188.5丹徒县水利志编纂委员会:丹徒县水利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 0 0 4.6 7.6 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委员会黄墟J黄墟,19 30,1(1):2 4.7 李景文,马小泉民国教育史料丛刊(第10 45册)M郑州:大象出版社,2 0 15.15 2.8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委员会黄墟的筹备经过J黄墟,19 30,1(1):7.9 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委员会黄墟J黄墟,19
42、30,1(1):1.10 中华职业教育社本社第一年度经费表 J教育与职业,19 18,(7):1.11 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委员会,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报告:行政述要J黄墟,19 30,1(1):1-8.12 中国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选集(第3卷)MI北京:中华书局.19 8 4.2 0 一2 3.91古今农业13陈元晖,朱有等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行政机构及教育团体)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 0 0 7.46 2.1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19 11一19 49 年(第3辑第16 册)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 9 1.7 8 9.15 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委员会黄墟农村
43、改进试验区试验报告M镇江: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印行出版,19 37.1.16刘会荪,李汉铃,新望对苏南农村社区领袖的观察与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 0 0 0,(2):5863.17 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委员会黄墟J黄墟.19 30,1(1):1.18肖唐镖村治中的宗族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 0 0 1.8 9 一10 5.19 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委员会黄墟的筹备经过J黄墟,19 30,1(1):1.20储劲参观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以后的感想J教育与职业,19 30,(113):17.2 1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委员会黄墟:筹备经过委员会之组织J黄墟,19 30,1(1):7一8.2 2 黄墟农村改进
44、试验区委员会江序J黄墟,19 30,1(1):3.23黄墟农村将举行一周年纪念N民国日报(南京),19 3112 3(11).24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委员会黄墟:筹备经过委员会之组织J:黄墟.19 30,1(1):7-8.25内政部年鉴编纂委员会编纂内政年鉴(民政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 35.7 6 8769.2 6 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委员会黄墟:规章汇编J黄墟,19 30,1(1):45.27姚惠泉,陆叔昂中华职业教育社之农村事业M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出版.19 33.33.28冷隽地方自治述要M南京:正中书局,19 35.135 136.2 9 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委员会黄墟:规章汇编J
45、黄墟,19 30,1(1):11-2 1.922023年第2 期30 宋紫云黄墟之农家调查与农村改进M镇江:江南印书馆,19 32.2 4.31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委员会黄墟:工作历J黄墟,19 30,1(1):5 1.32孔雪雄中国今日之农村运动M南京:中山文化教育馆,19 34.15 5.33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委员会黄墟:事业概况J黄墟,19 30,1(1):2 2.34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冷遁先生纪念文集M南京: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出版发行,19 8 9.7 1.35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委员会黄墟:事业概况J黄墟,19 30,1(1):1316.36 张健中国教育科研成果概览M太原:山西高校联合
46、出版社,19 9 2.5 40.37 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委员会黄墟:事业概况J黄墟,19 30,1(1):43.38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委员会黄墟:筹备经过J黄墟,19 30,1(1):5 一6.39 熊华浩中国农村教育新发展M】杭州:中国城市经济出版社,19 9 1.7.40 王文岭黄质夫乡村教育文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 0 17.19 5 一19 6.41丹徒县水利志编纂委员会编丹徒县水利志MI北京:方志出版社,2 0 0 4.2 0 7.42 丹徒县县志编纂委员会丹徒县志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 9 3.2 5 7.43丹徒县水利志编纂委员会编丹徒县水利志MI北京:方志出
47、版社,2 0 0 4.18 一6 7.44丹徒县土地志编纂委员会编丹徒县土地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 9 8.8 8.45 丹徒县卫生志编纂委员会编丹徒县卫生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 0 0 1.7 1.46 镇江申报(上海版)N.19 31一1一2 6(9).47 农事巡回讲习所N民国日报(南京,19301220(6).48 苏省农矿行政之概况N苏州明报,19 30-5-28(2).49苏农厅新农村N民国日报(南京),1930515(5).民国时期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乡村建设探析5 0 苏农厅办理农村事业N时事新报,19 30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5-15(6).社,19
48、9 9.15.51冷隽地方自治述要M】南京:正中书6 3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编冷通先生纪念文集局,19 35.131.M南京: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出版发52苏浙豫三省府改组N申报(上海版,行,19 8 9.1332.1933430(10).64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委员会黄墟:工作历5 3苏省政府农业改进事业N申报(上海J黄墟,19 30,1(1):5 4.版),19 46 12 30(10):6 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委员会史资料54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编印山东乡村建设研工作委员会编抗日风云录(下)M上究院及邹平实验区概况M济南:济南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 8 5.19 7.同志印刷所,19
49、 36.14.6 6 丹徒县县志编纂委员会丹徒县志M南55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委员会黄墟:行政述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 9 3.8 18.要J黄墟,19 30,1(1):1一8.6 7【清】穆彰阿,潘锡恩等纂修大清一统志56苏省府会议纪N时事新报,19 31一5 7MI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8.10 5 4.(5).68李帆民国思想文丛一一乡村建设派M5 7 镇江黄墟N时事新报,19 32 一11一2 9长春:长春出版社,2 0 13.36 3.(9).69镇江N申报(上海版,19 3112 658王文岭黄质夫乡村教育文集M南京:(9).东南大学出版社,2 0 17.2 0 3
50、.7 0 郑文汉视察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报告 J59冷隽地方自治述要M】南京:正中书教育与职业,19 33,12(142):15 415 5.局,19 35.136.7 1潘法强江苏地方文化史:镇江卷M】南60张艺英,宋健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与区域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 0 17.2 8 3.发展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7 2 张怪伯镇江沦陷记M北京:人民出版版),2 0 2 2:119 133.社,19 9 9.5 1.61丹徒县土地志编纂委员会编丹徒县土地志7 3黄墟农村将举行一周年纪念N民国日报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南京),19 31-1-2 3(11).1998.62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