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翥是元代诗词大家,后人将其诗与“元诗四大家”相提并论,誉其词为“元一代之冠”。张翥常常将历史事件、个人生活与家国情怀蕴涵在反复出现的时间印记里,通过诗题、诗序和诗注中的具体时间记录,展现元代文人生活和大元王朝兴衰浮沉。其诗歌体现了鲜明的日记式叙事特征。关键词:元代;张翥;诗歌;日记式叙事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683(2023)03-0068-06日记通常是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记录每天所遇之事、所做之事或所想之事,所以日记具有纪实叙事的特征。古人对日记有丰富的别称,如日历、日录、日钞、日札、日注、日笺、日纂、日谱、日识、日志、小乘、小钞、小录等,日记是知人论世的第
2、一手资料。1中国古代日记至南宋时就有了一定的规范性,如黄榦的 日记式 写到日记的体式:“一记年月日(岁次),一行;一记气节、寒暑、雨旸之变(天运),一行;一记所寓之地(所寓),一行;一记所习经子史集四书多少(随力所及,读书起止),四行;一记所出入及所为大事(出入动作),三行;一记所闻善言、所见善行(善言善行),三行;一记所见宾友(宾友),三行。”2可见南宋时期文人对日记形式的规范已经与今天的日记体格式相类似了。若以古人所规范的日记格式去反观作为古代文人生活一部分的诗歌创作,可以看出一些诗歌呈现出日记式叙事特征,甚至其中一部分诗歌可以称之简化缩小版日记,今人又叫日记体诗。马东瑶 论宋代的日记体诗
3、 中提出:“日记体诗是借鉴了日记的时间性和记录性特色的诗歌类型,发端于魏晋,勃兴于两宋。”358“日记体诗正是宋诗日常化特色形成与呈现的重要类型。”368与宋代日记体诗歌的勃兴相比,元诗中日记体诗歌数量更多,内容更加丰富,元诗日记式叙事特征也更加突出。元代游历之风盛行。元代由南北分裂走向统一,疆域辽阔,为文人游历提供了政治与社会条件,南士北游、北士南游成为风尚。元代实行两都巡幸制、漕粮海运制,以及文人奉命代祀、奉命出使他邦等,元人游历规模与行迹之远都超越了前代。元代文人用诗歌记录行旅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奇风异俗,尽收笔下,元诗是元代文人行迹与日常生活的记录。宋元数量众多的
4、日记体诗中,张翥诗歌所体现出的日记式叙事特征是独特的。若是将张翥诗歌中的诗题、诗序、诗注和诗歌看成一个整体来对待,我们今天日记格式里的时间、天气、人物和事件,在张翥的很多诗歌中都得到了体现。宋元时期,如张翥这般将日记式叙事贯穿于诗歌创作始终的诗人是比较少见的。一、贯穿诗人生命始终的时间记录意识张翥(12871368),字仲举,号蜕庵,晋宁(今山西临汾)人,元代诗词大家。王士祯将张翥与“元诗四大家”相提并论:“蜕庵,元末大家,古今诗皆有法度,无论子昂、伯庸辈,即范德机、揭曼硕,68未知伯仲何如耳。”4吴梅评其词:“仲举词为元一代之冠,树骨既高,寓意亦远,元词之不亡,赖有此耳。”596张翥早年随父
5、居杭州,先后从学于元代大儒李存和诗词名家仇远,一生著述颇丰,但由于元末战乱,文稿大多散失,今存 蜕庵集 五卷,蜕庵词 二卷,全元诗 录其诗歌852首,全元词 录其词133首。学界研究张翥,多关注其诗词创作的史学价值,如施常州 论张翥诗歌的史诗价值 提出“张翥诗歌对元代尖锐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描述和暴露异常深刻,为元诗所少见,呈现出鲜明的史诗性特征。”6148王子秋 元人张翥宗杜诗探析 认为张翥诗歌继承了杜甫诗史传统。728周笑 张翥组诗的史学价值与艺术特色认为“从组诗创作的基本内容来看,张翥从不同角度和程度上描述了元代社会的情况,暴露出统治者内部争权夺利的本质、人民生活穷困
6、的现状、内忧外患的局面等社会矛盾和弊端,元朝逐渐衰亡的颓势一览无遗,显示出鲜明的史诗性特征,具有独特的史学价值。”895郭学利 张翥的诗化特征 认为“蜕岩词忧时伤乱 的现实题材词在宋元词史上独具特色。”997张翥的诗词成就远不止如此,邓绍基认为“张翥诗歌的艺术成就并不在赵孟倾、虞集之下。”10516杨镰在 元代文学的终结:最后的大都文坛 中给予了张翥极高的评价:“在元代文学史上,张翥是被低估的人物”,“他是贯穿元前后期的诗人,也是打破南北地域分野的诗人。身在江南,而不受 铁崖体 影响;任职朝中,则没有熏染馆阁气息。通读他的作品,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困守大都期间所作的七律。与大都文坛共终始,使他得以
7、高居元代文学史前排位置。”1197既然张翥一生与元朝相始终,我们可以转换一下研究视角,从张翥诗歌的日记式叙事特征入手,这不仅能够考察诗人一生行迹,整体上把握其诗风,而且可以从侧面透视元代社会生活。中国古代文人诗歌的诗题、诗序、诗注和诗歌内容中涉及到零星的时间记述,这是普遍现象,因为诗歌本是古代文人生活的一部分。诗人在诗歌创作中记录某些特定的日子以强调所发生的特殊事件,这是人之常情。但张翥诗歌对于时间记录的频繁却是较少见的,诗人的时间意识贯穿于其诗歌创作始终。可以说,张翥是以日记式诗歌叙事的形式记录其人生历程。张翥出身于官宦之家,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儒家传统文化熏陶,前半生一边游历一边汲汲于功
8、名,中年入仕之后,仕宦浮沉,诗歌中屡屡表现出仕与隐的矛盾与纠结,他于半百之年北上为官,又以花甲之年奉诏南下闽浙,其一生一直处于漂泊流寓状态。张翥晚年寓居大都,虽然生活已趋安定,但从其与南方文人频繁的诗书往来中可以看出,诗人内心并不平静。张翥诗歌中强烈的时间记录意识,正是他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和内心的独白。戴伟华在 独白:中国诗歌的一种表现形态 中这样写道:“独白诗的产生与诗人的性格和际遇有相当大的联系。独白诗常常产生于诗人情绪震荡、心灵躁动不安之时,他们以诗为手段,抒写内心的痛楚,坚定自我人格的信心,表达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政治的评价。但从诗歌发展史来看,独白诗传统的形成,可以在中国文化积淀、文人的思
9、想及其生存状态、价值取向中找到原因。”1254张翥这些充满时间意识的诗歌,正是诗人在流寓生活中希望通过日记式诗歌叙事方式,叙写生存境遇,抒发个人情绪。先以一组统计数据来看张翥诗歌中的时间记录。李靖 唐日记体诗研究 附录中根据 全唐诗统计得出杜甫日记体诗歌28首,白居易日记体诗歌39首。13全唐诗 收杜甫诗歌1400余首,收白居易诗歌2700余首。按比例来说,两位诗人的日记体诗歌占比并不多。陈莜烨 宋代“诗史”观下的“日记体诗”创作以苏轼为例 中统计得出“苏轼笔下 日记体诗 不少于121题168首。”1475苏轼存诗3000余首,168首的占比也不多。全元诗 收张翥诗歌852首,其诗题中有具体时
10、间记录的诗歌约45首,节庆日诗歌约50首,含有诗序或诗注的诗歌70余首,诗序和诗注中标出时间(年、月、日或岁数)的约20首。甚至 全元词 收张翥词133首,词序中有时间记录的达13首。由以上数据对比可见,张翥诗词创作具有鲜明的时间记录意识。张翥诗歌中的时间记录和日记式叙事主要以三种形式呈现:(一)日记体诗歌。具体分为四种类型:1.诗题只有时间,如 十月一日 七月廿九日 四月十三日 等。2.诗题是时间和事件的组合,如 元日灵台官以初四日己酉时享遂以岁除日受誓于中书乃免朝贺纪诗八韵 癸巳元日即事 乙巳初度日自寿 七月一日之集庆望日次锡山宿玄文馆 九月八日陪危太朴偕梁九思游城南三学寺万寿寺九月六日宿
11、宝集寺 甲子元日夜大雪初三日立春始晴 庚辰元日立春 庚辰十月朔奉迎明宗册69宝至石佛寺明日壬辰迎至太庙清祀礼成赋以纪事 四月十四日习仪白塔寺有旨翥升院判 七月六夜对月 七月旦立秋风雨夜寒 初三日夜玩月至中秋日得诗二首 癸亥岁八月十六夜对月 七月望对月 四月旦日雨中送春 乙酉十二月二十七日雪寒奉旨赐宴史局 三月二日赏杏花 辛巳二月朔登悯忠阁 九月朔迎驾大口 九月二日揭晓仆以朔旦始得闲复成二诗录奉泰甫侍郎思齐御史本中都事道明敏文伯崇有志诸僚友 正月九日夜雪甚寒 庚子元日早朝大明殿小饮自述 长至后一日小集张氏小轩留题 七月廿九日书所见七月望日徐勉自武林来得两讣音 翰林三朝御容戊戌仲冬朔把香前宫 十一
12、月六日大明殿贺清祀礼成 三月望日游虎丘寺题小吴轩 二月望日湖上值风 壬申元日大雪二日立春晴景豁然春宴有作 六月廿六日泛湖遇雨 三月六日偕杨远诚张仲川拜扫栖霞仇先生墓题绝句 等。3.诗题中不仅有时间、事件,诗题后还有与年份或节气有关的小注,如 北归四月一日舟至市泾(注:乙丑)、四月望观帝师发思跋影堂(注:丙午)、癸酉人日雨中(注:是岁十二日立春)、十月望夜食既(注:戊戌岁)等。4.诗题中没有时间,但诗题后诗注、诗序中有具体时间,如 至通州(小序:去岁南归,以九月十二日发通州。今年召入,亦以是月日至通州云。)、雷火焚故宫白塔(注:辛未二月十三日)等。(二)节庆日的日记式叙事。张翥诗歌中写到的节庆日
13、主要有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如 清明游包家山(注:乙丑)、清明日偕李钦嗣游吴公弓台至雷塘蜀井 清明日游东山谒栖霞岭仇先生墓 清明日到陈庄 清明日杏园独坐 清明日大风雨 清明雨晴游包山龙华寺过慈云岭清明日舟次京口即事二首;中秋望月 闰中秋是日白露节 中秋广陵对月 中秋玩月崇真万寿宫 中秋张外史招赏月失约赋以谢之 中秋次友生玩月韵 中秋雨明日晴明玩月有作 中秋望亭驿对月代祀北还 中秋乐陵驿玩月(注:考试官、季状元、王助教同行);九日抵武安县徘徊店 九日谒告归阻风御河齐家堰(注:壬午)、九日宴允孚森玉轩醉中感怀 九日书似北山上人(注:先夜雷雨)、九日行湖上;长至日(壬辰)、长至日题 至日微雪
14、家人尽上冢独步小酌 长至日偕诸友游故宫 等。另外还有春节、元宵节、寒食节、腊八节、除夕等,如 乙未元日 丁亥元日;上元宿通州杨原诚寓宅 上元夜雨 元夜独坐;寒食节独出城南;腊日饮赵氏亭;除夕 上除日南山莲社期忏偕伯清昆季还饮南园 岁除日 等。(三)诗题、诗序或诗注中呈现出与时序相关的日记式记录。如 书所见(注:戊戌七月)、秋日独行便上偶至清修寺(注:庚午)、忆广陵旧书(注:乙未)、病起偶题(注:丁未)、监中暮归(小序:时广帅进鳄鱼,放之潞河,满林木皆枭鸣,日夜不止。己亥岁也。)、家居九日(小序:时予祝子类值禁酒。丁未岁也。)、戊子正月连雪苦寒答段助教天祐吉甫二首 闰九月游钱塘南屏诸山 立冬前二
15、日 至后暴日 四月护三丧渡江之宴坞 甲午礼闱 等。值得一提的是,张翥词小序中也有日记式叙事,如 沁园春 天上玉堂 小序“泉南初度,伯时将北归,诸友宴次,赋此留别。”151101水调歌头 三十九年我 小序“乙丑初度,是岁闰正月,戏以自寿。”151122鹊桥仙 生朝戊子 小序“予生丁亥岁戊子日,今戊戌岁初度,亦戊子日,偶作。”151136鹊桥仙功名一饷 小序“丙子岁,予年五十,酒边戏作。”151136中国古代词人通常会在稍长一点的词序中交代作词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短小词序中常以交代人物和事件为主,张翥词小序中却表现出了对时间的特别关注。张翥作为元代诗人,其贯穿诗歌创作始终的时间记录意识,是
16、值得我们关注的。张翥诗歌中对天气和时序的特殊关注与他一生的漫游经历有很大关系。张翥行旅一生,游历沿途又亲眼目睹百姓生活困苦,这两种人生体验都会让诗人对天气和时序变化颇多关注,甚至可以说极度敏感,其诗歌中常有苦寒、苦雨、苦旱等气候的叙写和情感抒发。可见,隐含在张翥诗歌日记式叙事的时间意识里是诗人对社会现实和个体生命体验的深层关注。二、日记式叙写元代历史事件和百姓生活中国古代文人诗歌创作常常是缘事而发、即兴所得,诗题的拟定更是如此,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但联系张翥诗歌的诗题、诗序、诗注和诗歌内容,可见其诗歌中的时间标注倾向性十分明显,这种强调时间意识的日记式叙事有着丰富的内涵。诗人一直都在通过日记式叙
17、事叙写元代历史事件和百姓生活。(一)张翥诗歌的日记式叙事,可见其诗歌创作的史笔意识。张翥通过具体的时间记录与诗歌内容一起叙写其人生中所经历的重要历史事件,70有古代文人纪实补史的使命感和自觉。其诗 七月廿九日 写元末党争中的乱臣孛罗帖木儿被元顺帝派人暗杀一事:“此丑今方殛,京城蹀血新。也知天悔祸,谁谓国无人。胜气腾龙虎,沈机动鬼神。大廷亲命诏,终夜在延春。”1623首二句写七月二十九日这天元朝都城发生了一场流血大事件,孛罗帖木儿被杀。中间四句写元顺帝终于等到了机会,找到了能够收拾孛罗帖木儿之人。最后两句写元顺帝亲自下诏,派人在延春阁刺杀了孛罗帖木儿。陈衍 元诗纪事 有:“孛罗之入京师,使仲举草
18、诏,不从。尝作 自誓诗 曰:此丑行当殛,吾身敢顾危。要看夺笏处,正是结缨时。万古千秋在,皇天后土知。寸心三尺简,肯愧史臣词。与此诗是一时之作也。”17孛罗帖木儿曾命张翥拟写诏书,张翥认为这是乱臣贼子蔑视朝廷的行为,坚决不从,其 自誓诗 以“夺笏击贼”和“结缨而死”这两个典故表明一位忠臣的大义凛然和誓死守忠。在张翥看来,孛罗帖木儿被杀既报了其心头之怨,也保了元廷安全,是大快人心之事。关于这段历史,元史 也有记载:“孛罗帖木儿之入京师也,命翥草诏,削夺扩廓帖木儿官爵,且发兵讨之。翥毅然不从,左右或劝之,翥曰:吾臂可断,笔不能操也。天子知其意不可夺,乃命他学士为之。”18其诗 雷火焚故宫白塔:“声声
19、起蛰乍闻雷,骤落千山白雨来。恐有怪龙遭电取,未应佛塔被魔灾。人传妖鸟生讹火,谁觅胡僧话劫灰。岂复神灵有遗恨,冷烟残烬满荒台。”16115诗注“辛未二月十三日”,即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白塔位于西湖之南,钱塘江畔白塔岭上。诗后注明具体时间具有典型的纪事写史意图,因为西湖白塔在元代江南文人心中是个特殊存在。元代僧人杨琏真迦掌管江南佛教事务时,假借天子圣意,在权相桑哥的支持下大肆盗掘宋陵,墓中珍宝被洗劫一空后,据说将宋陵遗骨埋于白塔之中,以镇南宋王气。袁桷曾这样写道:“先朝陵寝遭贼韬之酷,痛通于天。”1921后桑哥倒台,元世祖派董士选到江南处置杨琏真迦,“公受密旨,明正其辜,械之于市,士民聚
20、观称快”20542-543。可见杨琏真迦等人的罪恶行径对江南文人和杭州老百姓心灵造成了难以磨灭的伤痛。张翥年少受业于江东大儒,忠君爱民,而且他早年随父宦游江南,寓居杭州,颇受江南文人心态熏陶。诗人一方面忠于元廷,另一方面对于杨琏真迦掘宋陵镇遗骨于白塔的行径也痛恨不已,所以,当故宫白塔遭雷火焚毁,张翥特写诗并详注日期,有以诗存史之目的。张翥诗歌通过具体日期记载以达到写诗存史目的的诗歌还有很多,如 四月十三日 写元末战乱中老百姓的兵役之苦,“白丁驱上城,徒手不能兵。斗将无人色,行涂多哭声。惟将孔达解,竟遣夙沙烹。满眼黄尘暮,悲风惨淡生。”1624如 潼关失守哭参政述律杰存道 写生逢乱世,英雄末路,
21、不能挽国家危亡的无奈与悲壮:“十月三日天地昏,将军拒贼死辕门。火飞华岳三关破,血浸秦川万马奔。望越伍胥徒抉目,战箕先轸不归元。北风吹尽英雄泪,倚剑悲歌一怆魂。”1699如 十一月六日大明殿贺清祀礼成 写元廷举行清祀的盛况:“大明宫殿彩云间,花底微风响佩环。陛戟九重周虎士,御筵咫尺望龙颜。犬牙磐石诸侯国,豹尾钩陈百辟班。漏下五门朝退晚,日边佳气满西山。”16128清祀又叫腊祭,是先秦流传下来的传统民间祭祀活动,一般在新旧交替的岁末腊月举行。元廷十一月六日举行清祀,故张翥写诗时以具体日期详之。(二)张翥诗歌的日记式叙事,可见其心忧天下、关注百姓生计的儒者情怀。张翥在游历途中见证了元代自然灾害和战乱
22、造成百姓流离失所、饥寒交迫,他通过具体的时间记录,与诗歌内容一起叙写元朝百姓生活的困苦。其诗 辛未苦雨:“禾田犹钜浸,春日复连绵。醉使呼堂上,饥人死道边。鹤神方下地,龙伯已行天。真宰如容问,吾心血可笺。”1636此诗写元代辛未(1331年)年间发生的自然灾害,百姓遭受涝灾,禾苗长期遭受雨浸,可以预见百姓颗粒难收、食不果腹的不幸遭遇。诗人接着用对比手法,“醉使呼堂上,饥人死道边”,更加凸显出百姓的悲惨生活,与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其诗 书所见(二首):“沟中人啖尸,道上母抛儿。有眼何曾见,无方能疗饥。干戈未解日,风雪正寒时。归向妻孥说,毋嫌朝食糜。城南官掘穴,日见委尸盈
23、。终朝乌鸟下,薄暮狼狐鸣。冰裂人刳骨,风悲鬼哭声。茫茫死生理,真宰岂无情。”1620诗注“戊戌七月”,即1358年7月,正是元末战乱之时,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特别是红巾军北伐,对元朝统治造成了毁灭性打击。诗人通过沿途所见,叙写了元末干戈四起,百姓不仅遭受战乱之苦,而且还得不到大自然的体恤,“干戈未解日,风雪正寒时”,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饿殍遍地、饥不择食,甚至发生惨绝人伦的母亲抛弃子女,百姓吃尸体等事件。71张翥还有一些诗歌,虽未标明具体日期,但也是诗人流寓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体现出诗人对百姓生活的广泛关注。如 喜雨 诗有注“久旱苦蝗”1658。前苦雨 诗叙述元朝各地自然灾害之不同,一边苦
24、旱,一边苦雨,百姓生活各有痛处:“久旱半中原,所向嗟赤土。饥人各流散,孰救农事苦。真宰亦何心,南国独多雨。愿回龙公力,鞭此雷电怒。拖云过赵魏,霈泽连宋鲁。黄埃复为泥,犹及望秋黎。吾家遗骨肉,汾上有场圃。庶慰万里思,残生勉豹虎。”16162其著名叙事诗 漷农叹 则写出了百姓在酷吏面前任人宰割的悲惨命运:“漷南有农者,家仅一辆车。王师征淮蔡,官遣给军储。翁无应门儿,一身老当夫。劳劳千里役,泥雨半道途。到军遭焚烹,翁脱走故闾。车牛力既尽,户籍名不除。府帖星火下,尔乘仍往输。破产不重置,笞箠无完肤。翁复徒手归,涕泪满敝襦。问家墙屋在,榆柳余残株。野雉雊梁间,狐狸穴阶隅。老妻出佣食,四顾筐箧无。有司更著
25、役,我实骨髓枯。仰天哭欲死,醉吏方歌呼。”165诗人通过现实主义手法叙写元代百姓生活的各种不幸,同时也让读者读出诗人写作背后深深的无奈和感伤。三、日记式叙写个人生活张翥诗歌中具有时间意识的叙述可见其善于发现和记录生活,体现了诗人旷达乐观、充满仪式感的生活态度。张翥长达八十一年的人生充满了漂泊流寓,早年读书游历,中青年时两次应考未中,直至四十七岁才被人举荐,孙炎 午溪集序:“元统癸酉秋,监察御史辟河东张仲举为金陵郡博士,教弟子。”21至元六年(1340年),张翥由同郡傅岩起举荐入京,其诗 早发潞阳驿 有“三十余年观国愿,白头今日到京师。”1662从张翥现存带有具体时间记录的诗歌来看,主要是其为官
26、之后的心路记录。中国人有一个普遍心理,即每逢生日,都会生出许多感慨,或感慨时光飞逝,或回顾盛年之美好,或追忆过往的酸甜苦辣,或对个人生活作总结与评价。张翥也不例外。全元诗 中辑有六首张翥写于生日之时的诗歌,其中四首有具体时间 癸酉初度真率会分韵(1333年)、乙亥初度是岁仍改至元(1335年)、乙巳初度日自寿(1365年)、初度日(1367年)。初度日病起不能饮诸友载酒集书楼偶赋见意 中有“春当揆度灵均日,老及知非伯玉年。”“知非伯玉”典出 淮南子原道训:“故蘧瑗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故此诗当作于1336年。初度日既拜三绮表里之赐升应奉感愧有作 中有“只愧无才仍老拙,满头华发不胜梳。”
27、当作于1336年之后。张翥词中也写到数次生日,如“三十九年我,老色上吟髭。”(水调歌头 三十九年我)、“生朝戊子。今朝戊子。五十八年还是。头童齿豁可怜人,也召入、词林修史。”(鹊桥仙 生朝戊子)、“甚六十四岁,出持使节,八千余里,来驻征骖。”(沁园春 天上玉堂)等。从张翥这些生日诗词里,可以看出诗人的心路历程。元统元年张翥四十六岁生日时写有 癸酉初度真率会分韵(1333年):“人事万端相聚少,酒杯百罚不辞深。多谢诸君为我寿,满笺佳句敌南金。”1688“真率会”典出 邵氏闻见录:“司马公与数公又为真率会,有约:酒不过五行,食不过五味,惟菜无限。楚正议违约,增饮食之数,罚一会。”22105真率会是
28、司马光退居洛阳时期与朋友创办的一种宴饮聚会模式,提倡聚会时用餐节俭、不拘礼节,后有不少文人效仿。张翥在至顺三年(1332年)八月参加江浙行省乡试未第,时隔四个月,诗人虽仍是生活无定状态,感慨亲朋聚少离多,但这些似乎没能影响诗人心情。诗人生日喜庆之时恰逢好友相聚,诗中尽显其意气风发与诗酒豪情。但是,到1335年诗人生日之时作 乙亥初度是岁仍改至元:“此生重见至元年,白发垂垂已满 颠。仕 愧 买 臣 无 印 绶,归 思 靖 节 有 园田。”16881336年作 初度日病起不能饮诸友载酒集书楼偶赋见意:“春当揆度灵均日,老及知非伯玉年。”“诸君有意留迂叟,拟买雷塘百亩田。”16136此二诗可见张翥心
29、境已有很大变化。张翥1333年被辟为金陵郡博士,但从1335年和1336年两个生日诗中可见其充满了消极感伤情绪。诗人四十八岁生日时借朱买臣和陶渊明的两个典故感慨人到中老年还没有实职,真才实学难以报效朝廷,还不如归隐田园。诗人四十九岁生日之时又遭疾病之苦,竟以“买雷塘田”的典故感伤自己可能将要走到生命尽头,需要早早安排墓地。张翥五十三岁时被同郡举荐入京,但其后生日之时填词 洞仙歌 辛巳岁燕城初度,词小序“五十五年春,南北东西,自笑萍踪久无定。”词的末句“好学取、渊明赋归来,但种柳栽花,便成三径。”以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的典故,言归隐之意。可见张翥入仕之后,仕途并不如意。苏伯衡在 张潞国
30、诗集序 中总结张翥“留滞江湖之表,咏歌寂寞之滨,几五十年。”23372从张翥五十岁前后的几首生日诗词对比中可以看出,由于诗人长期漂泊流寓的生活习惯,其中年虽参加科考未中,但心态相对平和,反而入仕之后,由于仕途不顺,其心态时常游离于仕与隐之间,难以达到精神上的超脱,这也是中国古代文人的普遍心态。张翥晚年遭逢元末动荡局势,困守大都,但一直与江南文人保持联系,聊以慰藉晚年思乡之情结,也借此获取一些精神上的自我救赎。但是,张翥去世前的三年里,诗人面对国家无复兴之望,个人无有为之力,反而内心归于平静,其诗 乙巳初度日自寿(1365年):“今日吾生日,开尊向竹斋。家人更上寿,凡事且宽怀。学道精神淡,匡时志
31、愿垂。百年原土上,自有一坏埋。”1623初度日(1367年):“八十一翁乌角巾,尊前才放自由身。病须善药休离手,衰借佳醪可养神。谁谓仲连为侠士,或传方朔是仙人。行当小筑西洋墅,种杏栽桃作好春。”1687诗人深知匡时无望,反而追求道家的清静无为之境,以宽广的胸怀静观元末时事风云变幻。诗人甚至感慨自己到了八十一岁才获得自由身,正好借机过上了真正的归隐生活。可见,张翥以上几首生日诗,不仅仅是张翥生日当天的所见所感,而且是对其一生的总结与自我定位。结语关于中国古代日记研究,学界有个普遍性论断,即认为宋代日记写作是全面兴盛,明代日记写作是重兴,而“元朝时期,日记数量较前代锐减,约有十余种传世,不过独特性
32、凸显,疆域的变化使日记附着了异域色彩”2427相较于宋代和明代,元代日记数量确实很少,但这并不意味着元代文人不热衷于写日记,只是他们在忙碌的游历和行旅生活中换了一种方式去写日记,即以诗歌日记式叙事的形式记录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总览全元诗,我们会发现元代文人比宋代文人更加普遍地运用诗题、诗序和诗注中的时间记录,叙写重大历史事件、百姓生活和个人生活,抒发元代大变革时代中的家国情怀。在元代宏大的诗歌创作背景下,张翥是将诗歌的日记式叙事实践得最为突出的一位。张翥诗歌的诗题、诗序、诗注中的时间意识蕴涵着无穷的叙事张力,诗人通过诗歌的日记式叙写,将个人命运与家国盛衰联系在一起,不仅完成了诗人漂泊一生的内心
33、独白,而且向世人展现了元代多元文化背景下一个文人自我成长与自然回归的生命历程,同时也通过诗人的日记式诗歌叙事方式向我们缓缓展现元代文人生活和大元王朝兴衰浮沉。参考文献:1总序M/寥太燕.私史微观中国现代作家日记的多元透视.南京:凤凰出版社,2022.2黄榦.勉斋集(卷34)M/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3马东瑶.论宋代的日记体诗J.文学遗产,2018(3).4王士祯.居易录M/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5吴梅.词学通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6施常州.论张翥诗歌的史诗价值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7王子秋.元
34、人张翥宗杜诗探析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9(2).8 周笑.张翥组诗的史学价值与艺术特色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2).9郭学利.张翥 蜕岩词 的诗化特征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10邓绍基.元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11杨镰.元代文学的终结:最后的大都文坛J.文学遗产,2004(6).12戴伟华.独白:中国诗歌的一种表现形态J.中国社会科学,2003(3).13李靖.唐日记体诗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22.14陈莜烨.宋代“诗史”观下的“日记体诗”创作以苏轼为例J.惠州学院学报,2020(4).15杨镰,主编.全元
35、词 M.北京:中华书局,2019.16杨镰,主编.全元诗(34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3.17陈衍,辑.元诗纪事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18宋濂.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19袁桷.清容居士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20吴澄.吴文正公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21陈镒.午溪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22邵伯温,撰.李剑雄,刘德权,点校.邵氏闻见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3.23苏伯衡.苏平仲文集(卷5)M.上海:商务印书馆涵芬楼影印本,1929.24寥太燕.私史微观中国现代作家日记的多元透视M.南京:凤凰出版社,2022.责任编校刘正花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