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发展表明,包容共存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主旋律,交流互鉴是一切优秀文明保持创新活力的重要途径。随着百年大变局的加速演进与全球化进程的深刻调整,不同文明的交汇、碰撞甚至冲突更加频繁,全球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日趋激烈。面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性选择,中国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坚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原则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坚持以全人类共同价值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知,坚持通过传承和创新推动传统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坚持以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充分彰显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担当,为促进全球文明治理、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关 键 词全
2、球文明倡议、文明多样性、全人类共同价值、全球文明治理作者简介吴志成,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教授中图分类号D820;K1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2 8832(2023)4 期 0017-19当今世界,百年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加剧,不同文明的交汇、碰撞甚至冲突日趋频繁。站在人类历史的十字路口,是唯我独尊还是平等互鉴,是隔阂冲突还是对话包容,成为人类文明发展面临的历史性选择。对此,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提出18国际问题研究2023 年第 4 期全球文明倡议,强调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
3、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习近平总书记以四个“共同倡导”阐释全球文明倡议的核心要义,呼吁各国政党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推进世界现代化进程、促进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全球文明倡议是对“人类文明向何处去”“不同文明怎样交往”等关乎人类文明前途命运重大问题的深刻回答,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文明领域的重大创新发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外交思想,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责任担当,成为促进新型全球文明建设、加强全球文明治理的
4、行动指南。一、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文明多样性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源泉。伴随着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的深化,不同主体参与全球交往网络的不对称性和获取影响的不平衡性加剧,2使得多元文明的自身特色逐渐褪色,不同文明被西方定义的现代性及其普遍标准划归为不同层级,世界文明的同一化和西方化成为文明等级格局的逻辑延伸。这一基于西方中心的文明等级观既无视文明多样性的客观现实,也不理解多元文明的价值意义,更无法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正确指引。在全球化深刻调整与百年大变局交织叠加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
5、越,为尊重多元文明发展的客观性,释放多元文明发展潜力,维护文明多样性提供了方向指引。1习近平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并发表主旨讲话,人民日报2023 年 3 月 16 日,第 1 版。2戴维赫尔德等: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杨雪冬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年版,译序第 11-12 页。19全球文明倡议的核心要义与推进路径(一)尊重世界文明差异性的客观现实在历史发展的漫长进程中,处于不同地理和人文环境中的多元主体创造了极具自身特色和标识的多彩文明,共同构成绚丽丰富的人类文明百花园。无论是从多元文明存在发展的逻辑,还是全球化时代人类文明共存共生的趋势看,人类文
6、明多元并存都将长期存在,正视与尊重文明差异性的客观现实也是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前提与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没有多样性,就没有人类文明。多样性是客观现实,将长期存在。”1第一,文明都有其生成存在的深厚底蕴。“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2无论是起源于黄河流域、两河流域的农耕文明,还是萌生于地中海的海洋文明,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必然是同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深度融合在一起,因而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不同
7、文明反过来塑造了特定群体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理念,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演进起到重要的引领推动作用。因此,多元文明都有其自身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都是人类文明百花园中不可或缺的精神瑰宝。第二,共生并存是历史发展的常态。历史地考察,各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差异自古就存在,这是人类文明的内在属性。人类社会发展演进的历史就是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不同文明多元共生才是普遍状态。无论是中华文明、古希腊文明、古埃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交相辉映的古代历史,还是现代社会由亚洲文明、非洲文明、欧洲文明等构成的世界文明百花园,多元文明共生共存都是人类社会文明演进的常态和历史发展的主旋律。第三,多元共进是世界文明的发展趋势。共生
8、共进是人类文明历史演进1习近平:让多边主义的火炬照亮人类前行之路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的特别致辞,人民日报2021 年 1 月 26 日,第 2 版。2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9 年 5 月 16 日,第 2 版。20国际问题研究2023 年第 4 期的重要特征,也是世界文明存在的客观现实和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1人类共同居住在同一个星球上,这个星球有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 多个民族、80 亿人口,搞清一色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在全
9、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以智能化和数字化为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为全球多元行为体普遍赋能,从整体上缩小了不同文明之间的发展差距。那种企图建立一统天下的单一文明的愿望与企图,越来越成为一种不切实际的迷思和四处碰壁的幻想,多样性而非同一性、多元化而非同质化愈加成为世界文明发展的客观趋势。(二)理解人类文明多样性的价值意义在人类社会荣损共担的全球化时代,应对全球性风险挑战尤其需要正确理解人类文明多样性的价值意义,充分汲取多元文明对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智慧和力量。第一,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人类文明多样性赋予这个世界姹紫嫣红的色彩,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2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
10、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文明之间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从茹毛饮血到田园农耕,从工业革命到信息社会,不论是农业文明还是工业文明,不论是东方文明还是西方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图谱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都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不同国家、地区、民族,不同历史、宗教、习俗,彼此交相辉映、相因相生,共同擘画出这个精彩纷呈的世界。”3第二,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文明存在差异是客观现实,但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不同文明要相互尊重、和谐共处、共同进步,文明交流互鉴应该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成为推动人类社会1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
11、讲,人民日报2017 年 1 月 20 日,第 2 版。2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 年 9 月 29 日,第 2 版。3习近平:携手努力共谱合作新篇章在金砖国家领导人巴西利亚会晤公开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9 年 11 月 15 日,第 2 版。21全球文明倡议的核心要义与推进路径进步的动力,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无论是四大发明全球传播带来的历史变局,还是玄奘等人西行取经推动的文化融合,历史都不断证明:不同文明、制度、道路的多样性及交流互鉴可以为人类社会进步提供强大动力。“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12、,化解人类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需要依靠物质的手段攻坚克难,也需要依靠精神的力量诚意正心。”1第三,多样文明是世界发展的深层指引。不同文明是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探索中开拓和发展的丰厚积累,也是当前及未来时期世界各国发展的深层指引。随着当今世界多元主体间相互依赖共生特征不断强化,应对世界性危机和普遍性挑战,不仅需要经济科技等物质性力量,更需要文化文明和精神价值的指引。文明多样性既是人类文明图谱更加绚丽的重要基础,也是推动多元文明前进发展的精神指引。“世界万物万事总是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的,如果万物万事都清一色了,事物的发展、世界的进步也就停止了。”2(三)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基本原则尊重人类文明多样
13、性客观现实,正确理解文明多样性价值,必须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基本原则。第一,强调文明平等。平等是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基础和前提。不同文明从来都是平等的,世界上没有哪种文明天生具有主宰其他文明的权力。“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3多元文明间的互动相处应建立在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基础上,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指引。具体来说,坚持文明平等观就是要理性处理本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差异,认识到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独特的,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不攻击、不贬
14、损其他文明。1习近平复信希腊学者,人民日报2023 年 2 月 21 日,第 1 版。2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 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 年 9 月 25 日,第 2 版。3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22国际问题研究2023 年第 4 期“差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傲慢、偏见、仇视,可怕的是想把人类文明分为三六九等,可怕的是把自己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强加给他人。”1第二,倡导文明互鉴。文明的传承延续与发展创新都需要交流互鉴。维护文明多样性,就要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15、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各国都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秉持兼收并蓄心态,通过交流互鉴,在思想观念上摈弃傲慢和偏见,共同消除社会现实中的文化壁垒,共同抵制妨碍心灵互动的错误观念,共同打破阻碍人类交往的精神隔阂,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要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2第三,坚持文明对话。对话是缓和与化解不同文明之间矛盾和冲突,进而推动人类文明前进发展的理性路径。任何一种文明,不管它产生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社会土壤之中,都是流动的、开放的。文明
16、对话尤其强调不同文明之间地位的平等,坚持在平等基础上对话沟通,有助于释疑解惑,消减隔阂误解,避免冲突对抗,应该将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明对话”视为应对人类困境最基本最重要的路径选择。3“文明之间要对话,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人类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鉴、融合的宏伟画卷。我们要尊重各种文明,平等相待,互学互鉴,兼收并蓄,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4第四,促进文明包容。包容是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的核心要义。“在 21世纪人类文明的大家园中,各国虽然历史、文化、制度各异,但都应该彼此1习近平:让多边主义的火炬照亮人类前行之路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的特
17、别致辞。2习近平:迈向命运共同体 开创亚洲新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 2015 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5 年 3 月 29 日,第 2 版。3吴志成、李佳轩: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观析论,世界经济与政治 2022年第6期,第 16 页。4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23全球文明倡议的核心要义与推进路径和谐相处、平等相待,都应该互尊互鉴、相互学习,摒弃一切傲慢和偏见。唯有如此,各国才能共同发展、共享繁荣。”1尤其是在百年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动荡变革期,多元文明更应该兼容并包,通过和谐共生、相得益彰共同为人类发展提供精神力量。“我们要
18、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不能唯我独尊、贬低其他文明和民族。人类历史告诉我们,企图建立单一文明的一统天下,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要倡导交流互鉴,注重汲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共同绘就人类文明美好画卷。”2二、理解全人类共同价值在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演进过程中,多元文明塑造并发展了具有内在共通性的价值追求与理念共识。“各国历史、文化、制度、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但各国人民都追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3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在长期社会化过程中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结果,也是各国实现现代化、
19、建设美好世界的共同价值信念。全人类共同价值不仅承认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念,而且主张把全人类共同价值与各国人民的价值追求有机统一起来,不断培育具有广泛文化共识和情感共鸣的全球共同价值,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最基本最持久的精神力量。4(一)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人类自身价值共识发展的必然结果价值强调客体对于主体的效能、需要、作用和意义,共同价值则是不同1习近平:共倡开放包容 共促和平发展在伦敦金融城市长晚宴上的演讲,人民日报2015 年 10 月 23 日,第 2 版。2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 60 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
20、 年 6 月 29 日,第 2 版。3习近平:加强政党合作 共谋人民幸福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人民日报2021 年 7 月 7 日,第 2 版。4吴志成: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中国方案,光明日报 2023年4月24日,第12版。24国际问题研究2023 年第 4 期主体间基于共同需求和认同,为维护共同利益而形成的价值共识。1因此,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基于共同的需求利益、理想愿望和前途命运,超越国家民族、文化历史、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发展水平的差异,人类整体共同追求的价值和意义,包含世界各国人民对一些基本理念、基本价值的普遍认同和重要共识。它贯通个人、群体、国家、区域、世界等不同
21、层面,既反映了各国人民普遍认同的价值理念的最大公约数和人类作为整体对安全、稳定、生存、发展、平等、自由的普遍价值共识,也凝聚着国家之间处理彼此关系时应该遵循的价值准则。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人类共同价值因素即已历史地存在于人类交往互动的过程中,并在长期实践中不断丰富,成为不同国家的人民交流往来、共处发展的价值观念基础。从本质上说,全人类共同价值体现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共同需求,是立足人类根本需求和共同利益基础之上所达成的普遍价值共识。2(二)全人类共同价值是深化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的必然要求由于价值是从社会主体对待满足其自身需要的物的关系中产生,是人的思维活动的产物,对同一事物的价值认识也会因时代不同而
22、不同,因人群不同而存在差异。随着全球化的深化,特别是世界市场体系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基本确立,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利益融汇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休戚与共。如何认识和处理多元价值与文化差异,成为全球化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们必须面对的时代问题。近年来,尽管遭遇逆全球化与单边主义、保护主义、“脱钩断链”的短暂逆流,但世界不会退回到彼此隔绝的“孤岛”,全球化和共生合作的时代大势不可改变。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表明,人类变得更加安危与共,后疫情时代人类将迎来粮食短缺、气候变暖、地缘冲突等多重风险挑战的交织叠加,世界各国唯有团结合作方可有效应对全球危机,因而增进国际社会破解
23、集体行动困1汪亭友:“共同价值”不是西方所谓“普世价值”,红旗文稿2016 年第 4 期,第 8 页。2吴志成:深刻理解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丰富内涵,国际问题研究2022 年第 5 期,第 13-14 页。25全球文明倡议的核心要义与推进路径境、加强协同行动的价值共识显得更为迫切,也更加重要。可以说,全人类共同价值本身就是人类解决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和加强全球合作治理的价值诉求的体现,也是回应全球化时代客观要求的必然选择。(三)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对西方“普世价值”的批判超越长期以来,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基于“价值一元论”和“西方中心”的偏狭认知,将西方价值标榜为“普世价值”,将其宣扬为指引人类历史和社会
24、发展的终极价值,反映了西方国家基于现实实力和先发优势的价值霸权和思想强权。西方国家打着所谓“普世价值”旗号,肆意干涉别国内政,甚至通过战争、“颜色革命”等方式,向非西方社会推行资本主义文明。他们以“和平”之名挑起冲突,以“发展”之名进行掠夺,以“公平”之名歧视非西方文明,以“正义”之名悖逆国际公道,以“民主”之名维护霸权地位,以“自由”之名搞乱世界秩序,充分暴露出霸凌和唯我独尊的本质,其结果必然将人类社会推向冲突对抗的境地。1与之相反,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在尊重各国历史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提出的,它反映不同个体、民族、国家之间的价值共性,不是对某些地区、某个国家自身价值的人为提升和刻意打造,也不强加给
25、别的国家、民族和人民,而是人类在长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同文明求同存异、交流融合的产物,实现了普遍性、历史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的有机统一,是对西方“普世价值”的超越。(四)全人类共同价值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精神力量全人类共同价值赋予人类文明明晰的核心价值,是引领各国人民共同促进人类文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遵循,有助于实现中国价值理念与世界价值共识的对接共鸣。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深刻把握了当今时代潮流和世界发展大势,为人类文明进步指明了价值方向,也夯实了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础。世界各国都应该本着对人类前途命运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倡导者、弘扬者、实践者,以
26、宽阔胸襟包1吴志成:为弘扬和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贡献中国力量,现代国际关系2022年第 7 期,第 7 页。26国际问题研究2023 年第 4 期容不同文明的价值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价值实现路径的探索,把全人类共同价值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本国人民利益的实践中去,推动世界不同文明共同进步;应秉持平等尊重、摒弃傲慢偏见,坚持开放合作、不搞封闭对抗,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在文明交流中设定“普世价值”,搞自命不凡、高人一等,反对将自己的价值观和制度模式强加于人,真正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三、传承与创新人类文明发展历史表明,任何文明的发展都必须与时偕行,
27、传承创新,善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种创造性转化就是充分挖掘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深入了解和把握各种文明的悠久起源和丰富内容,撷取百家之精华,融汇各方之优长,根据时代特点和要求改造那些至今仍然具有借鉴价值的文明内涵和形式,赋予其新的时代载体和传播渠道,以时代精神激活其现代生命力,让一切文明的精华造福人类。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把握时代大势,放眼世界未来,按照时代的新进步和新进展,补充和完善文明的内涵,创新文明的传播形式,增强其影响力感召力,让文明保持生生不息,焕发勃勃生机。可以说,当下世界的各种优秀文明,都具有不封闭、不僵化的创新精神,都是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的结晶,都是在尊
28、重传统文明实践积淀的基础上再创新再创造的产物。1(一)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现代从传统走来、从历史中孕生。推动文明创新与发展必须科学对待传统文化,处理好继承传统与扬弃创新的关系。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也是这个国家和民族奋发和创新的精神命脉。如果丢掉了传统,抛弃了优秀传1吴志成: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中国方案,光明日报2023 年 4 月 24 日,第12 版。27全球文明倡议的核心要义与推进路径统文化,就割断了精神命脉。面对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我们要善于守正创新,在继承中学习和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和超越,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华
29、民族现代文明。第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特定主体基于特定时期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所形成的价值与理念共识,既包含积极有用的精华,也存在消极过时的成分。如果对传统文化不加取舍、照搬照用,既无助于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也可能引发“文化虚无主义”“文化复古主义”“文化保守主义”等错误倾向。因此,科学对待传统文化,既要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深入探究传统文化精髓与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和运用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加强对优秀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发展,又要以能否回应时代需求和全球性挑战、能否转化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财富作为评价标准,1不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第二,创新发展现实文化。世界文
30、明发展规律表明,文明永续发展,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顺时应势、推陈出新,不断吸纳时代精华。应该立足时代发展的新特点新要求,补充、拓展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创新其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和发展力,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在历史文化的深厚沃土上培植出新时代的文明之花。由于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必然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辩证取舍,而不能简单教条地一股脑儿照套照用。第三,促进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融通。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
31、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科学对待文化传统的一体两面。实现传统文化的永续发展需要将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共同激发文化的磅礴力量。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要1张述存:新时代如何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光明日报2019 年 1 月 24日,第 6 版。28国际问题研究2023 年第 4 期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1(二)正确处理本土文明与外来文明的关系尊重和维护多元文明需要处理好本土文明与外
32、来文明的关系,既要传承弘扬本国本民族的思想文化智慧,也要兼收并蓄别国别民族的思想文化精华,通过多元文明间的交流、借鉴,促进世界文明的绚丽多姿。第一,坚持不忘本来,维护本国本民族文明。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与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首先要珍视和维护本国本民族的思想文化,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明成果,推动其创新性发展转化,保持自身的理念向度、精神气度和思想特色,这不仅有助于推动本国本民族文明的传承与创新,对于始终保持人类文明多样性也具有重要意义。第二,坚持借鉴外来,尊重别国别民族文明。国家
33、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其思想文化也不存在高低、优劣之分,它们共同构成人类文明进步的精神指引,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各国各民族都应该虚心学习和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为本国本民族文明发展注入活力,也为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贡献力量。这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世界各国都应该坚持胸怀天下,兼收并蓄,多一些相互尊重和包容、少一点居高傲慢和偏见,努力做到求同存异、取长补短,谋求和谐共处、合作共赢。(三)积极促进文明交流与互学互鉴文明因交流互鉴而丰富多彩,文明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1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 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
34、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9全球文明倡议的核心要义与推进路径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无论时空地域,我们都应该采取辩证扬弃、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吸取精华、去其糟粕,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第一,秉持学习借鉴的态度。文明开放的内在属性与文明发展的阶段特征,要求不同文明通过交流互鉴实现共同发展。尤其是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时代,人类处于同一个命运与共的地球村,如果各国重新回到一个个自我封闭的孤岛,人类文明就将因老死不相往来而丧失生机活力。“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充分说明,无论
35、是物种、技术,还是资源、人群,甚至于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得以进步的。要用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冲突论。”1第二,坚持从本国实际出发。面对人类文明百花园中绚丽多彩的文明成果,要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讲求兼收并蓄、兼容并包。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中国人民始终立足本国国情,坚定文化自信,按照新的时代要求和实践需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面协调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第三,注重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在多元文明共存共生的时代,传播
36、方式与手段的便捷化多元化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更大方便。促进文明互学交流,不仅要秉持多元包容的态度和为我所用的原则,深入了解和把握各种文明的悠久起源和丰富内容,还要提高兼收并蓄的鉴别力,广泛借鉴吸收各国各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剔除其短弊和糟粕,使之为本土文化建设注入新的发展活力。21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人民日报2022 年 7 月 16 日,第 1 版。2张述存:新时代如何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0国际问题研究2023 年第 4 期四、拓展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中外人文交流是党和国家对外工
37、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夯实中外关系社会民意基础、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途径。”1人文交流合作推动不同文明相互理解与共同繁荣,为深化双多边合作扩大民意共识,对于促进经贸合作、政治互信、文化交流、民心相通和改善国际关系都具有基础性、广泛性和持久性作用。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也遭遇严峻挑战。因此,倡导和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必须通过加强和拓展人文交流合作,消除文化交往的隔阂与误解,打破文明交流融合的壁垒和藩篱,加深不同国家人民的相互理解与彼此认同,促进各国民心相知相通相亲,推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共同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
38、界。(一)完善双边人文交流合作机制人文交流是人与人之间情感和心灵沟通的桥梁、国与国之间加深理解和信任的纽带。国家之间的人文交流是国际人文合作的核心部分,中国始终将国家间人文交往置于对外关系的重要位置,逐渐建立起宽领域、高水平、多层次的双边人文交流机制,为推动国际人文合作发挥指引作用。第一,织密全方位人文交流合作网络。中国拥有人文交流的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从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拓古丝绸之路,唐代玄奘西行求法东传佛教,明代郑和七下西洋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实行对外开放,不仅有力推动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合作,中华文明自身也在交流交融
39、中壮大辉煌。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将其作为党和国家对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中办国办印发,人民日报2017 年 12 月 22 日,第 1 版。31全球文明倡议的核心要义与推进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际人文交流工作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双向发力,与我国建立人文交流机制的国家数量持续扩大,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内容更加深入,合作机制不断创新,形成了覆盖世界主要国家、联系多元文明主体的人文交流合作网络。第二,发挥高级别人文交流的带动作用。进入新世纪,我国已建立了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等高级别人
40、文交流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些机制不断走深走实,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是我国建立最早、级别最高的人文交流机制,目前已召开23次会议,交流合作领域从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拓展至旅游、媒体、电影、档案等诸多领域。1在这一机制的带动下,中俄先后举办以地方合作、科技创新、体育交流为主题的国家年,开展各类活动近 2000 项,双方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增加到 116 个,建成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 80 个,各领域合作持续深化。2第三,扩大人文交流合作领域。在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的带动促进下,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不同领域的人文交流合作蓬勃发展,提升了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力与感召
41、力。在教育领域,中外留学生成为促进人文交流的重要载体。2019 年在海外留学的中国学生超过 100 万人,3稳居全球最大留学生生源国、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和亚太区域研究生教育中心。4在卫生领域,医疗合作成为人文交流合作的重要方面。自 1963 年中国首次医疗援非以来,累计向非洲派出医疗队员超过 2 万人次,诊治患者达 2.3 亿人次,为非洲各国培训各类医务人才 2 万人次,中国医疗队被誉为“白衣使者”“南1许华:中俄人文交流合作为大国文明互鉴树立典范,光明日报2023 年 3 月24 日,第 12 版。2 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召开,人民日报 2022年11月23日,第3版。3彭博:提
42、升国际话语权 留学青年当有为,神州学人2023 年第 4 期,第 23 页。4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我国 2020 年研究生在学人数预计突破 300 万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智慧引擎,人民日报2020 年 7 月 29 日,第 6 版。32国际问题研究2023 年第 4 期南合作的典范”和“最受欢迎的人”。1在文化领域,中外文化交流年、文化和旅游年、欢乐春节、合拍影视作品以及“艺汇丝路”访华采风等交流活动持续推进,“欢乐春节”活动已连续举办 22 年,覆盖全球 100 多个国家,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共享中华文化的重要平台。2(二)拓展多边人文交流合作平台中国将人文交流合作融入现有多边合作机制,发挥人
43、文交流促进多边合作的作用,积极拓展多边人文交流机制,充分利用新手段创新人文交流方式,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提供多元载体。第一,利用好现有多边合作机制。多边机制是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也是多元主体互动交往的实践场域。面对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中国将人文交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机制合作,有效增强了多元文明主体间的交流互鉴。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中国与沿线国家开展丰富多彩的双多边文化交流互动,丝绸之路国际剧院、博物馆、艺术节、图书馆、美术馆联盟相继成立,形成“丝路之旅”“中非文化聚焦”等文化交流品牌,打造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
44、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等一批大型文化节会,在沿线国家设立一批中国文化中心。3这些交流合作增进了沿线各国人民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包容和学习,让沿线各国各民族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努力将“一带一路”建设成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的共同繁荣之路。第二,搭建多边交流合作新平台。推动多元文明交流合作,离不开专门性的多边交流合作平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担负推动文明互鉴的大国责任,创建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中拉文明对话论坛、中欧文明对话会、中阿关系暨中阿文明对话研讨会、中法文明对话会、中国网络文明大会、中非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时代的中非合作,人民日报2021 年11 月 27 日,第
45、7 版。22023 年“欢乐春节”全球活动启动,中国文化报2023 年 1 月 16 日,第 1 版。3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进展、贡献与展望,人民日报2019 年 4 月 23 日,第 7 版。33全球文明倡议的核心要义与推进路径文明对话大会、中非媒体合作论坛等一系列以文明交流对话为宗旨的多边合作平台。随着这些交流平台的常态化、机制化运行,其在推动不同文明主体交流互动中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来自亚洲 47 个国家以及域外其他国家政府官员和相关领域代表 2000 余人参加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签署一系列多边、双边倡议和协议,发布一批重大项目成
46、果和研究报告,形成了 4 大类 26 项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务实举措和合作成果。1第三,创新多边交流合作方式。随着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中国不断深化与有关国际组织和机构的交流合作,向国际社会积极提供人文公共产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传播能力建设,改进传播方式方法,做大做强“互联网+人文交流”,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近年来,中国互联网企业与博物馆、博物院等文博机构合作,巧用云计算、小程序、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赋予传统文化以更加鲜活色彩。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故宫博物馆、敦煌研究院等文化传播实体打破时空局限,将数字化信息直接传递给受众,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数字信息共享,拓展了文化传播的受众空间。故
47、宫博物院利用数字技术开发全景故宫等多项数字产品,将数字创意与传统文化深度结合,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取得良好社会效果。2(三)构建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大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外人文交流,将其与政治互信、经贸合作一同视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支柱,并逐步形成元首外交示范引领、中央地方统筹联动以及官方民间合作并举的人文交流合作大格局。第一,坚持元首外交引领带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决定了中国外交的最大优势,即元首外交战略引领和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对外工作大协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出访 40 多次,足迹遍及五大洲 70 多个国家,接待访华国际政要数百位,开展了精彩纷呈的元首外交,为外交全
48、局提供战1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筹委会负责人发布本次大会成果,人民日报2019 年 5 月25 日,第 3 版。2叶秀端:中华文化数字传播:媒介、共享与认同,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 年5 月 7 日,第 A03 版。34国际问题研究2023 年第 4 期略引领,我国建交国数量也从 172 个增加到 182 个,对外建立伙伴关系从 40多对增加到 110 多对。1在国内出席和主持一系列重大主场外交活动,接待来访的国际政要数百位;以电话、信函、视频等方式广泛开展“云外交”。2仅 2022 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和出席 10 余场重要国际多边会议,与 60 多位外国领导人及国际组织负责人举行会谈会见,同近
49、30 位外方领导人通电话、视频会晤,就双边关系发展和重大国际问题等深入沟通。3第二,促进中央地方统筹联动。在充分发挥元首外交示范引领作用的基础上,中央部委与地方政府坚持统筹规划、协同发力、各负其责、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基本形成。进入新时代,中央各部委积极出台推动中外人文交流合作的相关政策,为各领域、各层级政府主体深入开展人文交流合作提供资金、技术和人才便利。随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交流格局的发展完善,地方政府在中外文化交流合作中扮演重要角色,地方对外开放也在更广范围、更宽领域和更深程度上推进,以更加积极主动的作为与总体外交相配合相促进,形成了多种模式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地方政府主动对接国家对外战略,充分利用具有地方特色的外事资源,在参与国际交往中更加主动。中国已经与五大洲 136 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 2629 对友好城市和省州关系,增进了民间交流,推动了民心相通。4第三,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随着社会力量在外交决策中影响的上升,对外交流主体的多元化特征日益明显。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等从事民间交流的社会力量的作用不断增强,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文艺院团、高校科研机构等1外交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奋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征程的思想武器和科学指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