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探索.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82587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3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探索.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探索.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探索.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李大钊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打牢了坚实的第一步。深溯理论与实践,多维度并立体化剖析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探索,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条件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两个结合”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关键词:李大钊;“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DOI:10.3969/j.issn.2095-462X.2023.02.029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 0 9 5-4 6 2 X(2023)02-0106-05Li Dazhaos Explora

2、tion of theTwo Combinationsin Adapting Marxism to the Chinese ContextLI Jia-chen,WANG Ying?(1.College of Marxism,He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aoding,Hebei 071001,China;2.Party Committee of He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aoding,Hebei 071001,China)Abstract:As the first Chinese Marxist,Li Dazhao laid

3、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two combinationsinadapting Marxism to the Chinese context,namely,the combination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withconcrete practice of China and the combination with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The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of Li Dazhaos exploration o

4、f thetwo combinationsin adapting Marxism to the Chinesecontex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and value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two combinationsin adaptingMarxism to the Chinese context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the new era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in the process of realizing

5、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Keywords:Li Dazhao;Marxism to the needs of the times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1 因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收稿日期:2 0 2 2-1 2-0 1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 8 BKS013)作者简介:李佳辰(1 9 9 5-)

6、,女,河北张家口人,河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通信作者:王英(1 9 6 5-),男,河北保定人,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106:“two combinations;adapting Marxism to the Chinese context;adapting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 2 1。与时俱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之钥。李大钊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荒者,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行了深人思考和研究。“一个社会主义者,为使他

7、的主义在世界上发生一些影响,必须2023年4 月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3 1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依据西方时代背景与实践基础对时势、境遇和社会等的特殊性分析而创立的学说,中西方异的社会与文化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不察中国今日之情形,不审西洋哲人之时境,盲人瞎马此为今日立言之大忌。4 因此,践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横纵传播,李大钊既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行理性思考,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行实践与创新,不断掀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浪潮。一、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探索任何学

8、说与主义来到中国,都有一个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李大钊同样认为,应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如何融入和应用于当今中国环境以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一)政治维度:“当知今日为中华再造之始”19世纪中叶,中国开始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踏上了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反抗侵略者的征途。一系列革命的相继破产映射出中国落后的制度和理论体系不能解决中国的现存实际问题,驱需更加先进的适合中国实际的制度与理论。“吾民今日之责,一面宜自觉近世国家之真意义,而改进其本质,使之确足福民而不损民 5,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一批有志青年致力于挽救民族危亡,期望以先进思想改变中华民族发岁可危之命运。新文化运动和五

9、四运动的兴起使民主自由得到广泛宣传,为中国革命酿了生机;十月革命的胜利使有志青年极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为改变中国命运奠定了基础。李大钊留学期间开始接触并学习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时期开始深入研究并逐步付诸于实践。改造国家,第一步在于了解国家和剖析国情。“言国情者,必与历史并举。”“吾以为近今之国情,较往昔之国情为尤要。”5 近代中国苦难的根本源于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及帝国主义的大肆侵略,马克思主义作为庶民的主义,能在中国帮助广大人民推翻压迫,建立属于自已的国家。“凡民力之不能受其权者,则其权必归于旁落。”5 可见,“民”是一切的出发点。国家的权力只有牢牢握在人民手中,才能解决中国当下的

10、现实问题,探明中国革命道路新方向。“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4 1 马克思主义已成为世界不可逆之潮流,未来中国也必将顺应潮流,以马克思主义建立理想的民主政治。“民主政治为理想李佳辰等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探索务与矛盾动态发展的结果。“阶级竞争恰如一条金线”3 ,既往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7。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强调无产阶级的重要作用:“现代劳工阶级的联合活动,屡见成功”,“可以改变经济现象的趋势 3 。生活的窘境加速无产阶级的自觉,进而反抗资产阶级的压迫和奴役,为社会主义发展酝酿了新的生产方式与组织方法。民主主义的胜利就是庶民的胜利,“须知今后的世界,变成劳

11、工的世界”。当然,要想解决社会的根本问题,首要考虑的应是人民群众。只有多数人的愿望得以实现,根本问题才有解决之可能。此理论历久弥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各种理论与政策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核心,“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2 。李大钊在政治维度对马克思主义“两个结合”的探索对今后的政治方向、政治思想和政治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完备,全过程人民民主以此为基成为了政治生活的主题。“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2 只有全面贯彻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才能使人民

12、的意志得到充分展现,人民的活力与创造力得到最大程度激发,进而促进政治制度的完善、社会问题的解决乃至于更好推进经济发展。(二)经济维度:“经济的要件是历史上惟一的物质的要件”自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始,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出现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农业经济遭受重创。受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及差异的影响,李大钊对中国经济有了一定思考。十月革命后,他从原有的中国传统经济思想转向开始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思考经:107第2 期中最良之法制”4,是人民权利和生活的最佳保障。面对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与秤击,李大钊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为谁革命、为何革命和如何革命,并明确中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

13、路、建什么样的国体与政体、为什么样的人服务的问题。“国家与人民,但有意之关系,绝无力之关系,但有公约之束制,绝无强迫之压服。”4 马克思主义最终所要建立的国家是“人人皆为治者”4 的国家,唯马克思主义道路符合中国当下的实际国情,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强大力量,推翻专制帝制,拯救中国。当然,“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而不是抽象的学理和不变的教条 6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道路并非按图索骥,而是依据当下的任2023年4 月济,并以此为基考察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寻找中国社会问题以及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源。经济是一切社会生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有经济的构造作他们一切的基础”“经济问题的解决是

14、根本解决。经济问题一旦解决,什么政治问题、法律问题都可以解决。”3 1 李大钊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者的思维,通过对各种“灵”与“肉”的剖析与思考,阐述了“在社会构造内限制社会阶级和社会生活各种表现的变化,最后的原因,实是经济的”3 ,点明经济对人类社会的决定性影响。且经济构造可以成为其它任何构造的标尺,经济摆脱了困境,找准了路径,其他经济基础之上的构造才有出路。“灵”与“肉”,即物质与精神,在发展与改造中相辅相成,辩证统一。“我们主张以人道主义改造人类精神,同时以社会主义改造经济组织我们主张物心两面的改造,灵肉一致的改造。”3 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要以社会主义道路为方向,以社会主义为武器来改

15、造经济状况。“西方的经济思想,其要点在于应欲与从欲,在于适用与足用;东方的经济思想,其要点在于无欲与寡欲,在于节用与俭用。因为受了自然环境的影响才有这样的不同。”3 正是中国的经济构造造就了中国专制主义的社会环境。只有通过对中国经济状况的改造,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问题与发展相结合,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才能逐步解决。经济对于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同样举重若轻。“中国今日的情形,都市与村落完全打成两,几乎是两个世界一样。”“这全是交通阻塞的缘故。一是物质的交通阻塞;一是文化的交通阻塞。”3 农村落后的经济发展条件会阻碍文化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同样也会对道德的发展产生影响。“新道德是随

16、着物质的变动而有变动的。”3 因此,要想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广泛而深人,就必须首先考虑经济问题。哲学和风俗等都随着物质的变动而变动,只有让经济运行发展起来,其他问题才能有效解决,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才能成为现实之路径。李大钊在经济方面的思考点明了经济在中国社会乃至整个世界发展中不可比拟的地位。马克思主义经济维度的中国化时代化要与中国特殊的国情与特殊的社会自然环境相契合,以增强历史主动性与创造性,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奠定基调。(三)世界维度:“小到完成我的个性,大到企图世界的幸福”自古以来,不论是历史发展还是文化输出,“中国其将于智于德有所贡献于世界。李大钊从国家与:10

17、8: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世界的发展角度指出:“俾我国家由静的国家变而为动的国家,我民族由静的民族变而为动的民族,我之生活由静的生活变而为动的生活”,“以应兹世变,当此潮流。国家、民族和世界处在运动变化与发展之中。对中国的改造,于中国而言就是要变静为动,融入发展潮流,富强复兴;于世界而言就是要使“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7,高倡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发展注人力量。“然则吾侨今日,不愿为某一特定之国民希望胜利,而为世界各国之平民希望胜利,不愿为某一特定之国民祝祷自由,而为世界各国之平民祝祷自由。4 世界和平和天下大同思想是中华民族之境界,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奋斗目标。李大钊从世界维度阐

18、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发展方向的契合,对丰富新时代中国外交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发展现代化道路意义非凡。新时代的中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背景下,坚持全球化正确方向,把握时代大势,努力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世界各国的发展和维护世界和平等作出了中国榜样。二、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探索李大钊出生于社会急剧动荡的晚清,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具有传统的中国文化观与价值观,崇尚修齐治平和天下为公等传统价值观念。在中国呕需探索独立自主发展的变革期,在各种思想涌现和百家争鸣的碰撞期,“中国该学习什么”与“中国传统文化该何去何从”引发了渴望救国救民的知识分子的思考。

19、李大钊在众多社会思潮影响下,在系统学习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及社会主义文化后,批判了旧式礼教与专制政治,开始接受、研究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并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介绍和宣传。(一)之于文明:“可以于世界文明为第二次之大贡献”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风格迥异,不论是发展方向还是本质特征都有所不同。中国文明作为东方文明的一部分具有典型东方文明特质,5 0 0 0 年的厚重历史受到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等影响,形成了保守、偏静和以农业为主的特征。“东人持厌世主义,以为无论何物皆无竞争之价值,个性之生存,不甚重要”,“事事一听之天命,是谓定命主义 。西方文明强调人的个性与发展,“西人持乐天主义,凡事皆依此精神,以求益为向

20、上进化发展惟前进奋斗为首务 4。东西文明各有突出之处,在发展中应该讲求调和与创新,集之所长,避之以短。李大钊认为,“东第2 期2023年4 月洋文明与西洋文明,实为世界进步之二大机轴缺一不可必须时时调和、时时融会,以创造新生命,而演进于无疆”4,两者必须通过“本身之觉醒”实现真正调和融会。只有打破现有传统世界观,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媒介进行调和,保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创造“第三文明”,才能推动世界持续向前发展。“第三者,理想之境,复活之镜,日新之镜,向上之镜,中庸之镜,独立之镜也”“第三之文明,乃灵肉一致之文明,理想之文明,向上之文明也 5 ,第三文明是马克思主义特殊性与辩证法的有机统

21、一融会贯通于文化之中,是物质与精神相统一的文明,是有理想的积极向上的文明。只有正确对待与践行西方文明,才能丰富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进程。李大钊在中国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首先就将马克思主义置于中国文化的语体语义语境之下,并将其用适用于中国实际情况与传统文化的方式和概念转换并表达出来,显示了中国“和而不同”与“包罗万象”的辩证法思想,使其更好地深入人民,并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意义与时代意义。当然,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上,李大钊主张用马克思主义具体的历史的方式看待问题,主张批判继承与融合创新,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照搬照抄西方文化。尤其在对

22、待孔子及其传统思想的问题上,李大钊从当下时代视角出发,既反对其专制与绝对权威:“余之秤击孔子,非秤击孔子之本身,乃秤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乃秤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5 ,又肯定其学术与造谐:“孔子之不生于他国,而生于吾华,他国之歆羡之者;而吾华之有孔子,吾华之幸”5可见他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庸之道融会贯通于思考与看待问题的方式方法中。(二)之于教育:“若夫国民教育,乃培根固本之图”文明源于教育,李大钊的教育思想贯穿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宣传。他认为,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之下,囿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制度以及落后的农业经济,教育制度弊端丛生。“只有

23、愚暗与虚伪是顶危险的东西,只有禁止思想是顶危险的行为。”L4教育对人生发展乃至国家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人生第一要求,就是光明与真实”“知识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从个人来看,知识是引导人生发展的根基;从国家来看,教育是增强民力和长久发展的根本大计。“所望仁人君子,奋其奔走革命之精神,出其争夺政权之魄力,以从事于国民教育,十年而后,其效可观”,“若夫国民教育,乃李佳辰等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探索人民群众手中强大的物质力量。(三)之于青年:“而愿青年为新生活的创造者”教育的落脚点在青年,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青年强,则国家强。2 1 李大钊认为,挽救与再造

24、中国,青年是星星之火,有燎原之势。青年再造的中国必定为青春之中国和复兴之中国,具有青年所具有的特质,具有时代所赋予的内涵。“吾族少年所当昭示其光华之理想、崇严之精神者,不在断断辩证白首中华之不死,而在汲汲孕育青春中华之再生。5 “奋”是青年永远向上向前的精神状态,故青年要发挥优势,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开辟新路。立于世界格局,青年再造中国的眼光不能仅仅局限于中国,要有胸怀天下之胸襟,“乃是要把中国这个地域,当作世界的一部分,由我们住居这个地域的少年朋友们下手改造,以尽我们对于世界改造一部分的责任 3 。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的创想亦是如此,对青年乃至于人类的精神文明境界委以众望。诚然,当时之中国的社

25、会环境复杂,阶级状况泾渭分明,“要想把现代的文明,从根底输入到社会里面,非把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不可 4。只要青年加人了工人阶级,定会带着先进的思想理论和有力的武器,这样工人阶级就有了光明,国家就有了前途,“这全是我们新青年的责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政治、社会和文学等方面都为新时代的青年提供了改造中华和担当使命的底气,“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础,中国青年应不断从:109第2 期培根固本之图 5 。学生的才能、力量和远见关系着国家的生死存亡,实为社会发展之所必须,“而量其材能,尤皆确为改进中国今日之社会所必需”4 ,给予学生更好的教育实为国家发展出路,国家的发展和富强是靠代代

26、青年接续奋斗而来。李大钊的教育观融入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也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文化的一根红线,推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天下寒士俱欢颜”等千古名句无不体现着知识分子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与李大钊所要达到的以教育固本”之理想以及马克思“以知识武装人民群众”之理念高度契合。从人民的视角来看,重视教育其实也就是重视人民,重视人民的精神世界,重视人民的诉求,重视人民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把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摆在极高的战略地位。“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8 等思想都强调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对解决社会问题和维护社会发展的决定性意义。李大钊在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

27、中意识到了这一点,极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群众性的结合和转化,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的戮力融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成2023年4 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 9。坚定民族文化,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续传承,得益于高度的文化自信。夯实文化自信,笃定历史自信,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又同人民群众潜移默化且日用不知的价值观念相连接,就能够更好推进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中国青年超前的意识、接受的教育和担当的使命都将促进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华大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新时代的青年正是如此,他们“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

28、前景无比光明 2 ,正以自已的使命担当,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探索的时代意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举。李大钊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先驱者和领路人,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运用与发展具有卓越的探索功勋与引领价值,他回答了“中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怎样走这条道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实现中国化时代化、怎样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以及“呕需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社会什么样的现实问题、

29、怎样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的时代之问。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观是其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创新的过程和结果。李大钊积极探索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历史贡献。百年实践所得,“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2 。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创造性地回答与解决了时代与实践的重大理论问题。李大钊毕生深研真理,再造中华,对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思考与探索是不断追求与践

30、行真理与信仰的过程,深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创新性转化,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了牢固根基。参考文献: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M.北京:外文出版社,2 0 2 2:3-1 6.2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58.3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 3:5-2 8 6.4 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二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 3:1 2 2-4 6 9.5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 3:7 6-4

31、 7 7.6 习近平.在纪念李大钊同志诞辰1 2 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 0 0 9-1 0-2 9(0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65-504.8人民日报评论部.习近平用典:第一辑 MI.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 0 1 8:3-4.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时代的中国青年 N.人民日报,2 0 2 2-0 4-2 2(1 0)。第2 期(责任编辑庞永健)(上接第1 0 5 页)(四)制定赛会志愿服务体系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志愿者权益目前,我国尚无完善的赛会志愿者权益相关法律法规。为保障我国志愿者的权利义务,应充分发挥政府主

32、导作用,借鉴别国经验,使志愿服务行为有法有规可依,促进我国赛会志愿服务有序发展,同时促进我国赛会志愿者服务体系全面发展。大型赛会中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不仅对弘扬科学发展观、树立社会主义新风气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现实推动力,同时该群体注重实践、创新,与社会紧密联系,在科学文化与综合素质能力方面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锻炼和提升,形成了互利共赢的:110局面。今后应将继续探索赛会大学生志愿者的发展,确保大学生志愿服务有效性、实效性及长效性。参考文献:1 袁冬梅.大型体育赛会青年志愿者满意度研究:以南京亚青会、青奥会为例 J.学周刊,2 0 1 5(7):2 2 4-2 2 5.2李李明,康昆.高校学生志愿服务专业化发展路径探析:以湖北大学沙湖环保志愿队为例 J.高教学刊,2 0 1 9(19):67-70.3 叶海云,范世尧,金苏宁,等.政务服务礼仪培训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J.标准实践,2 0 2 2(1):1 3 8-1 3 9.4 李向.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场校对接”组织管理模式探讨 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 0 0 8(3):5-7.(责任编辑王春霞)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