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比的意义反思性说课比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习其他知识以及比例的知识的基础。现结合教学设计、实际课堂教学及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反思性说课。一、课堂教学亮点1.学生在体验中感受生活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本节课中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本课的导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认知背
2、景,设计形象而又蕴含一定的与数学问题有关的情境,学生思维活跃,并积极主动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新课伊始通过学生熟悉的三面红旗引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比”。然后让学生说出想要学习“比”的什么, 学生兴趣盎然提出想知道关于比的一些问题,使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有了一个展示的舞台,加强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从而确定第一个学习目标“比的意义”,并把课题补充完整。紧接着下来去研究国旗的长与宽的关系,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积极提出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并列出除法算式算出结果,顺势将两数相除还有一种新的比较方法“比”引出来,即可以说成长与宽的比是15比10或宽与长的比是10比15,感受同类量的比,初步
3、感知比的意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练习的设计上注重生活体验,注重数学文化,挖掘利用生活中的比,让学生体验了数学来源生活,应用于生活。利用课件,展示“黄金比”的例子,不仅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还深入挖掘比运用在生活中的本质。这个过程既帮助学生加深了对比的意义的理解,又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数学思考能力。2.学生在探究中获得价值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除了要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外,更重要的是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给他们提供自主
4、探索、自我发现的机会。教学在不同量中继续感知比的意义时,在学生感受同类量的比的基础上,借助神州五号发射成功主体情境,让学生懂得速度可以用路程与时间的比来表示。自然引出两个不同类量的比。在对比观察中,学生借助直观的帮助,尝试概括抽象出比的意义,不仅完成文字与符号思想的有机统一,更加激发了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欲望。本节课重点是理解比的意义、难点是理解比与除法和分数的关系,考虑到六年级学生特点,将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主动权归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揭示比的意义之后学生自学课本49页内容,出示学习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圈画、比较、归纳、合作、交流等数学学习活动,直接获得数学知识经验,将比的读
5、法、写法、比的各部分名称、求比值等知识学得扎实牢固。数学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活动,教学效果的好与坏,都是以学生是否参与,参与多少决定的,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基础知识贵在求联,基本技能贵在求变,基本思想贵在求通”在教学比与比值、比与分数与除法的区别时,借助表格横向与纵向的比较,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将知识连点成线,连线成网,构建起了知识结构。在类比与转化中,建立起比的模型,学生理解层面产生了质的飞跃,使原有认知得到提高和发展。教师适时适当的点拨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
6、方式,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学习数学自信心,从中感受到学数学和做数学的乐趣。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课内容繁杂,知识点多而零散,教学中虽然能通过具体情境串成主线进行教学,但纵观课堂教学效果觉得教学中仍存在着个别问题。比在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在引导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同类量的比和不同类量的比的例子时,学生只会举例前者,后者则不会举例。针对以上问题,我会进行教学再设计:在教学两个同类量的比后,教师可及时举例两个同类量的比以加深学生对此知识点的掌握,如苹果四个,梨五个,说说他们的比,进而触类旁通,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举例说明不同类量的例子时可将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的比、可将
7、总价与数量比等等,这样才能更清晰的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比的模型,便于理解和运用。纵观全课,教学中我注重了数学思想的渗透,学生操作中获得了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和发展。教学反思:再次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对照新课程理念,我觉得这节课的教学实现了三方面的变革:师生关系的变革教学活动中,教师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与学生学向师生互教互学转变,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老师的作用特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设计空间较大的问题,给学生发现的时间和空间。2.精心组织与呈现学习材料,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学习材料的合理组织与呈现,能够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能够引导学生有序思维,
8、积极发现,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3.重视学习活动中的知识生成,凸现学生学习主人地位。二、 教学内容的变革教师创造性处理教材,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与整合,为学生提供了有一定思考性,挑战性的学习素材,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知识激活,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改进教材是为了更好地融入学生熟悉、鲜活的生活内容,更有利于发挥学生自身的课程资源优势,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发服务。这里,我认为教材教学的最终目标并非是回归教材,而应该是回归学生、回归生活。就此而言教材既非教学出发点,更非教学的终点,而仅仅是教学的谋介。教材不仅是预生的,而且是生成的,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对话过程,是师生与环境之间的开发、交融过程的新材物。三、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关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具体表现在:1.指令性活动向自主探索转化。教师通过提供学习材料使学始终处于观察、探究、交流等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之中。2.问答式教学向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学习转变。3.学习过程从封闭预设走向开放、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