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为中国的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 北京大学其发展的历程可谓始终与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探索同频共振 后五四时期()是社会思想剧烈变动的过渡时代学生作为当时政治生活中相当活跃的一分子虽然入世之道殊异但是文化救国的志向是同归的 北大培育学生世界意识的实践可以视为近代中国积极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缩影世界视野的打开亦推进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从国际形势的大背景下思索中国救亡的进路 北大对学生世界意识的塑造也是革新国民教育、培养时代精英的过程但这不是简单地向西方学习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近代化探索关键词:后五四时期()北京大学学生教育世界意识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作者简介:张兆涵 年生北京大学马克思主
2、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自晚清以来中国开始被动地卷入世界体系西方的思想文化传入中国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西方的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国家主义思想等在国内引起关注国家、民族、主权、领土等观念流行开来“外部世界”的形象在当时国人的脑海中勾勒出来并愈发清晰描述外部世界的概念、范式也逐渐固定和流传下来 如要剖析 世纪 年代中国思想史的走向五四运动始终是难以跨过的“分水岭”这不仅与五四的“继承性”相关也更多地取决于五四的“断裂性”:从欧战到巴黎和会再到学生运动不管是中国所处的国际大势还是国内政局、社会各阶层互动都经历着一次巨大的思想冲突和断裂 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是贯穿于整个五四时期的社会、政治、学术方面的特征
3、在“后五四时期”笔者以 年为节点将整个五四时期划分为“前五四时期”()和“后五四时期”()如果说前五四时期更突出的是强调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注重思想启蒙面对西学呈现出应激性和相对盲目性的倾向那么后五四时期则从思想运动转向社会运动、政治运动知识分子开始尝试从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中找寻挽救民族危亡的路径在国际社会的大背景下尝试政治、社会革命的可能性国人对待西学呈现出多歧性倾向注重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保持中国特色将外部世界看作一个整体并基于此思索中国的出路 中国走向世界是近代以来读书人的接续追求这一理念投射在当时知识分子最为集中的大学则呈现为大学的办学模式、教学特色和育人理念 当时大学培养的许多人才成
4、为革命的中流砥柱而世界意识和国民意识的培养对于学生向外审视世界、向内塑造自我具有重要意义陈启修曾这样评价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的运命从诞生之日起便是和侵略中国的各帝国主义者有关系的所以今日的北京大学成为打倒帝国主义运动的中心成为国民革命的原动力以至于因此遂成为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等所嫉视所欲得而甘心的对象也并不是偶然的”诚然北大自诞生之日起它的命运就始终与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探索相连接一代代北大人始终肩负着这一使命 从近代以来北大对学生的培养来看其既适应近代中国被迫融入西方世界的外部格局又始终秉承塑造可以挽救民族危亡的新国民的目标 本文选取北大作为研究后五四时期大学积极走向外部世界、开阔学生世界视野
5、的范本通过研究后五四时期北大对学生世界意识的培育不仅可以看出北大如何在世界格局剧烈变动中对教育模式进行探索和优化更可审视近代以来中国读书人如何学习、利用西方的学说和思潮来探索中国的救亡路径(本文主要选取北京大学日刊北京大学月刊北京大学学生周刊北大学生会周刊新潮国立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季刊等当时北大师生创办的报刊作为史料素材因以上报刊多为官方刊物或当时在北大较具影响力和传播力)一、塑造对外部世界的整体认知:从国际格局到主义、思潮 蔡元培在五四运动爆发前夕曾说“世界的大势已到这个程度我们决不能逃在这个世界以外”只能“随大势而趋”对世界大势的思考也成为许多知识分子的主动作为 北大对于近代外部世界的介绍和
6、对学生世界视野的培养经历了一个从整体入手、逐渐深入的过程 通过刊载文章、发表演说和课堂授课等方式介绍有关世界的基础知识为学生勾勒世界的整体形象指出当时中国在国际格局中所处的位置和立场从而塑造学生对于外部世界的整体认识 后五四时期的北大并不停留于对国际社会基本知识的普及还广泛宣传当时西方国家盛行的各种主义、思潮从比较中向学生提供审视马克思主义的视角 年实行的国立北京大学现行学制中将本科的 学系分成三学组第二学组为“国文学系、英文学系、法文学系、德文学系和俄文学系”旨在让学生从学习语言开始了解这些国家的历史、文学和思潮等 而当年北大学人的著作中则不乏印度哲学概论欧洲政治思想史西洋大历史世界近时外交
7、史等介绍西方国家政治社会的书籍多元的授课内容旨在为学生勾勒出外部世界的整体形象促进世界历史、世界地理等概念在其头脑中的初步生成 如葛拉包博士在北大的公开演讲中立足“物理情形”和“生物情形”两个角度从历史的维度考察了当时世界地理的格局 在北京大学日刊上刊载的文章中对当时世界上的社会活动者和公共团体进行了细致介绍如“国际公会联合会”“法律上保护劳动家的国际公会”“国际的中等阶级研究会”等 北京大学日刊上还刊发售卖“新体中华地理挂图”的广告该挂图“全套五幅:一、天文地理图二、世界现势全图三、中华地文概势图四、中华交通全图五、中华沿岸图”(第 期 年)对当时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进行了概览性的介绍 而 年
8、修订的国立北京大学招考简章中规定“中外地理”是预科考试复试科目有了对外部世界的整体认知面对欧战稍歇、巴黎和会召开的国际局势中国在当时世界格局中所处的位置和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关系遂受到国人的关注 罗素在面向学生的公开演说中指出当前的世界由于知识的增加和国际组织的发达而联系得愈加紧密致使“仅因为几国的一点小嫌隙、就能使全世界的都卷入了漩涡的”暗示世界范围内的“新潮”正在涌来 罗家伦则在新潮上刊出今日之世界新潮一文对“现在的革命”和“以前的革命”进行对比认为当前世界范围内的革命形势已形成“新潮”:“柏林市上的红旗影可以使百战不挠的普鲁士军队弃甲抛戈这不是空前没有的现状吗?现在东西交通如是之密中国还不会
9、把世界的新潮卷进去吗?”罗家伦也认为欧战后的国际社会联系日渐紧密中国已然融入世界的“新潮”之中 罗素自华返英后在伦敦埃塞克斯大学发表的演讲中概括了近代中国与列强的关系认为“列强竞国染指于中原致中国于孱弱屈曲之境域”而不同的列强对中国的态度也不相同“美最优而日本最劣”罗素认为中国唯有增加兵力、发展社会主义才能挽救民族危亡当时最受北大学生关注和推崇的欧美学者便当属罗素、杜威等其演说、文章等更广泛见诸北京大学日刊和新潮等上 这些欧美学者对于世界格局重建的构想、对于中国社会未来出路的探讨在当时的北大学生中颇受关注杜威所主张的“互助论”和罗素常谈及的“布尔塞维克”等也一度成为当时的“热词”高一涵刊文介绍
10、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并将克氏的互助论总结为“互助是进化的要素人是由互助进化不是由竞争进化”杜威也在演讲中表达对于“互助”的支持他将分工和互助看作生计生活的两个基本要素认为通过互助可“使社会上各事业都互助的并进的发展使社会成为有机体”而“社会哲学的发生一定是在社会有病的时候政治哲学的发生一定是在政治有病的时候”这既是思想的冲突也是物质的冲突 蔡元培则将互助理解为“化孤独为共同”并将此视为“五四以后学生界的一个新觉悟”:“五四运动而后自己与社会发生了交涉同学彼此间也常须互助知道单是自己好单是自己有学问有思想不行如想做事真要成功目的真要达到非要学问思想推及于自己以外的人不可”罗素在演讲中对俄国实行共产
11、主义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罗素认为当前存在世界范围内的阶级问题和不公平现象“资本家占有了机械以后小资本家渐渐的都被他吸收了去劳动者就日渐的加多富的越富贫的越贫社会上贫富悬绝”俄国实行共产主义“只有一个阶级的并没有什么不平等的和不一样的所以凡关于交换智识及一切互助的同情都很容易办到很容易发展”并呼吁“希望世上个个文明国都应当以这种大好新主义来实地的试验!”北大赴美留学生何思源翻译了罗素布尔塞维克主义一文称罗素“是一个主张社会主义的人承认共产主义是必须的、是当然的”并发表了他个人的认识“布尔赛维克主义不是遽然从天上落下来的一种东西也不是背乎时势的一种改革社会主张他是顺世潮界流的运动二十世纪学说思想的自
12、然结果”且认为中国如要走“社会共产国家”的道路就必须打破私产的道德心当时北大还通过在报刊上刊载西方学者的通信、推介相关报刊、介绍西方学界典型人物及其作品等方式宣传西方的思想和学说形式多样地呈现西方世界的面貌 如北京大学日刊上刊载杂录:玛志尼给朋友的两封信通过日常通信来直观地反映玛志尼的人生观 国立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季刊上刊有燕树棠、陈翰笙、周鲠生、王世杰等推荐西方法律、政治制度等方面的专著并结合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所写的书评:如推介 该书指出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各种弊端提倡进行科学的社会主义改造 介绍国际公法论及国家间战争的残酷性与国际范围内的人道主义 介绍西方的统计学方法指出“一切的经济理论或社会政
13、策都是有待于正确的统计的”作为一部关于国际劳工法的系统著作对立法运动的经过、国际劳工组织运动的现状进行了详细说明 ()介绍五十年来西方国家的法律变革并进行比较研究以及介绍社会主义学说的 和 等书 上述西方学说和理论的引进和介绍可谓极大地开阔了北大学生的世界视野 二、传达学生的态度与言说:民族情感与理性表达 在近代中国民族危亡的巨大压力迫使知识分子不得不反复思考、审视本民族的地位在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之间反复探索中国的真正出路当时的大学培养了一批具有先进思想理论和卓越实践能力的新国民他们多数投身于革命实践之中成为救亡图存探索之中的中流砥柱 杜威在北大建校 周年纪念演讲中指出好的大学应当培育学生“掌
14、握真理的智力”和遵循“指导行为的真理”并鼓励北大学生参与真正的“民治”:“大学自然是个养成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材府地他还要养成制成舆论的领袖凭他们去指导人民使全国人民对于政府各样事情的处理有明白的赞成也有明白的反对然后才能有社会底力才能有真实的民治!”学生的力量和舆论声量已经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新潮”也反映出青年知识分子对当时中国所处的国际地位的态度 当时的北大学生不仅在报刊上刊发许多与国际形势、事件相关的文章还与教师合办了诸多组织、社团如北大政治研究会、世界永久和平筹备会等并利用校内的学生自治组织如学生会等联合发出青年学生面向帝国主义国家的声音 虽然较多文章或学生集体活动反映出带有强烈民族情绪
15、的对于帝国主义国家的仇视态度但是也不乏对西方思潮的理性吸纳与学习当时北大学生以“灌输世界名家之学理增进国民政治之常识此外国内一切政治问题均在探讨研究之列”为主旨组建北大政治研究会并在该会报刊上刊载理论文章及译作 如由学生邹德高翻译、时任北大编译委员高一涵校对的克鲁泡特金的文章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主张在革命道路中援助“工人团体”以反抗“资本阶级”因为“富豪阶级的罪恶一日不除则个人一日不安社会一日不稳固也”另有以北大政治研究会名义开展的校内公开演讲如高一涵于 年 月 日在北大第二院大讲堂以共产主义历史的变迁为题的演讲等 北大政治研究会还刊发学生的论文如杨安宅的文章对共产主义的定义、起源、目
16、的、手段和派别进行详细介绍称“共产主义家底理想社会以正义、人道、平等、自由人类社会最大量最多数底幸福为目的这是我们十分赞成的 这种理论能够实现目前更是我们极端欢迎而且盼望的”不过“空讲社会革命慢谈国际共产是一件无益的事”年北大教职员与学生“以研究学术为宗旨”成立了北大学术研究会研究会举办了多次中外学生交流活动并积极邀请国外学者前来演讲 年 月北大学术研究会组织召开第四次课余话集同时举行中日学生联欢会邀请到了日本国际联盟协会学生代表江尻登、木村辰雄并在京日本学生多人江尻登还发表了即席演说世界和平与中日关系 同年 月 日李竞何撰文指出北大学术研究会下学年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扩充国际政治研究组“我们
17、现在正向国外研究国际政治的机关征求他们所出的周刊和月刊以便将来研究时容易找些材料”“我们想刊行一种周刊刊名大概是国际政治周刊带评论和介绍的性质”除研究国内国际政治格局外当时的北大学生还发起组织了世界永久和平筹备会声称:“永久和平为人类幸福之母世界文化之基乃过去所渴望现在所必需未来所希求以最踏实最进步之方法谋实现灿烂光明永久的和平世界”此外还有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该研究会启事称因“单独研究是件比较不甚容易完成的事业”故由法律系学生高崇焕、英文学系学生黄绍谷、北大学生会主席朱务善等联合发起计划“集马氏学说底德英法日中文各种图书”和“编译刊印马克斯全集和其他有关的论文”等)、中国济难会北大分会(本着“
18、救济一切解放运动之被难者并发展世界被压迫民众之团结精神”的宗旨 年北大学生成立该会并面向本校征求会员:“我校同学素以热心解放运动称岂甘落人之后?凡赞成本会宗旨者、爱国志士尽与乎来!”)等多为学生自发组织且有校内教授、社会上层人士参与其中可谓影响颇广当时的北大学生还借助学生会等学生自治组织传达出青年学生面对帝国主义国家的姿态和言说虽多数带有民族主义情绪但也可看出学生对于西方国家的关注、对于中国救亡道路的探索欧战后北大学生总结欧战的结局得出两个结论即“公理最后必能战胜强权”和“拥护公理人人有责”而面对五卅运动后的学生罢课北大学生会则号召复课:“救国事业决非空言所能奏效尤非倏尔所能完成不有沉毅之精神
19、、丰富之智识徒恃呼号终何补于实际!即使暂达其要求恐亦无以维持于不坠”“同人身居智识界负指导民众之责虽义有不容放弃要以不害及求学为限所谓救国不忘读书者是也”年 月 日北大学生会发表有关时局的宣言判断“民众现在已经到了一个实际与帝国主义及军阀争斗而要实行收回国民政权的时期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局面与乎反动军阀掌握政权的时期已经快要崩溃而成为过去的事实”并号召北大的同学“认识民众力量的伟大同时我们更要去唤醒民众组织民众”此外当时的北大学生在北京大学学生周刊北大学生会周刊等学生主办的刊物上发表了诸多探讨国际局势的文章亦传递出当时外国学生对国际格局的认知 北大学生许德珩在五四游行示威中起草的宣言中说:“我同
20、胞处此大地有此山河岂能目睹此强暴之欺凌我、压迫我、奴隶我、牛马我而不作万死一生之呼救乎?夫至于国家存亡、土地割裂、问题吃紧之时而其民犹不能下一大决心作最后之愤救者则是二十世纪之贱种无可语于人类者矣”(时报 年 月 日)谭克敏的文章讲述了俄国大学生面对 世纪末 世纪初本国爆发革命时的反应并赞扬道:“俄国大学生去实行政治上的革命运动替人类争一线光明政府压制他们恰好是替他们增添一番势力我们为这一线光明要感激政府呀!”高君宇针对山东问题撰写文章全面细致地分析当时中日交涉的种种利害综合考量中日两国的力量对比和国际格局的变化指出:“如果我们把山东事件提交国际联盟公决内有人民的努力、外有各国的援助总会有个好
21、的果子把山东权利收了回来”董平舆则针对旅大与二十一条问题撰文指出:“中国应该作的就是改良内政整顿司法增加自治的能力”“我们作为国民的更当唤起精神力争外交为公理奋斗为国家牺牲”可见当时的北大师生面对帝国主义国家的侵逼行为不仅是慨叹国家蒙难、抒发义愤之情更进一步寻求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出路如借助国际联盟的力量、改良内政、整顿司法等可以说是真正有利于中国发展的理性建议近代社会急速变动的助推力之一就是学生在政治生活中的冲击力和影响多个社会阶层的穿透力 面对西方的侵略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结社、办刊、进行社会活动成为他们表达思想的重要途径并承载着他们的社会认知和社会理想 虽然多数的学生组织具有较为明显的理想主义
22、和乌托邦特征但这也正是近代学生政治参与意识勃兴的鲜明表达 三、推进国民教育近代化:借鉴西方的教育模式与教育思想 顾颉刚认为中国史的近世期是“东西洋文明的接近时代”许多新生事物都是东西洋交通背景下的产物 因此无论是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还是当时大学的课程建设都不能忽视西学的影响 特别是欧战稍歇这样的国际形势必然会引发教育方针的变革和塑造国民实践的改良:“世界战争倏忽四载结果虽未可预卜要其国际地位必有一极大之变动而教育方针亦必随之俱变”后五四时期北大对学生世界视野的培养和扩展即顺应了国民教育近代化和高等教育、精英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客观上推进教育手段适应国际格局的变动为塑造新国民做出了有效探索与尝试 北大通
23、过多种手段拉近学生与外部世界的距离的过程也是从学科到教学模式到育人目标不断走向世界、逐步现代化的过程首先西方学科架构和课程设置对当时北大学科建设和改革颇具参考价值社会学、教育学、哲学等人文学科和广义来讲的自然学科建设问题引起当时北大学者的关注 法国社会学家来维勃吕尔博士的演讲为北大师生初步介绍了法国近代社会学学科的成立与发展英国学者 的文章介绍了“公民学政治学社会经济学的教法”为当时的北大如何培育现代公民提供了参考邹蕴真的文章梳理了北大的学科设置认为北大之前对自然科学的教授和探索相对不足 主张以西方的划分体系进行学科分类北京大学日刊转载的新教育第 卷第 期孟宪承的文章对杜威来华后所作有关教育哲
24、学的论述进行了整理并梳理了教育哲学的含义、内容和价值文中所说的“近年来教育上科学方法的发展同时带着对于根本问题的比较的忽视”引发了时人对于教育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其次随着后五四时期大量西方学说和思潮涌入北大很多西方的科研手段和教学模式也在客观上影响和改造着北大固有传统 变化较为显著的是对于外国语学习的要求 年哲学系发布的课程指导书规定学生“除外国语外每学年至少须及格八单位除外国语外每学年至多只能选习二十单位”虑及当时教育界长期存在的教育应坚持国家主义还是国际主义的争论 年 月中华教育界社制定了一个征求意见表针对今后教育方针、新制小学是否教授英语和有关留学生等问题征求相关专家意见 西方的科学手段还被
25、应用于当时北大风行的“整理国故”运动中蒋梦麟在演说中谈及:“整理国学非用西洋的科学方法不可 所以第一步办法还是先要研究西学”这样“便可以知个国学的大概用不着再要拿许多的书来读才知道 这不是求学的经济方法么?”此外西方的建模方法也被应用于时人对问题的分析中如吴康的文章为了探讨生活与道德之间的关系采用了数学中设置未知数的方式进行分析:将道德设为、生活设为并引入常数 是引入西方实证手段解释社会科学问题的典型再次主张吸收和借鉴西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主义促进东西沟通 欧战后蔡元培回顾总结战前各国的教育主义之异同将各国的教育主义概括为“军国民教育”“绅士教育”“资本家教育”“宗教教育”等并认为经过欧战这几种
26、教育主义均暴露出很多结构性的不足从而反思“既受此大战之教训、鉴于各国教育界之革新宜如何奋勉”进而主张积极从西方多国的教育主义中寻求经验进行革新实现中西文明的交流互鉴北京大学日刊曾转载新中国报上刘文典的文章文中也呼吁只有“东西的学术思想的互相印证、互相发明”方可“产出大同小异的思想学派”日本学者 在北大的演讲中对欧战前后日本的教育情况进行了对比指出战后“(学生)个人的思想所答的问题并且多半是关乎国家国际的问题”并认为日本的教育模式在美国、英国、中国同样适用且可“造成真正的民主政治促进世界的永久和平”在对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对于新国民素质的培育成了重要落脚点 对于新国民的塑造同时包含
27、了民族国家性和世界性这两种倾向要求国人既秉承强烈的爱国心、了解当时中国所面临的内忧外患的时代困局又要清楚国际环境实为中国实现民族独立解放的制约因素 基于此教育的国家目的和社会目的构成了一种既彼此对立又相互依存、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使教育、国民都在努力走向世界自觉或不自觉地拥抱世界 与当时北大所倡导之“真教育”的主张一致爱罗先珂在演讲中批判中国知识分子没有俄国知识分子的牺牲精神:“俄国的智识阶级就是末日临头依然挟着他们的理想去奋斗去牺牲中国的智识阶级似乎连爱及生活的理想都没有至少在我看来是如此的但我很希望我的见解是错误的”他呼唤中国的知识分子要用“更纯洁的心更尊贵的灵魂更伟大的精神”去
28、教导民众并为国家的自由奋斗到底 如何“造”社会、如何“造”国民是当时知识分子关注的命题傅斯年说:“所谓造有组织的社会一面是养成社会的责任心一面是个人间的黏结性养成对于公众的情义与见识、与担当”余家菊则认为开展国民教育要弥合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培养学生的世界视野因为“若就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之关系言之则世界为扩展线民族为出发点世界为集团民族为分子”蒋梦麟亦主张对教育进行改良指出“无论以国家或个人立论教育最后之目的在增进人类之各种幸福”但是学习和借鉴西方的先进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最根本的是为了推进中国国民教育的近代化也即并不是简单的西方化而是带有相当的中国特色 正如 年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所讲的:“所谓大
29、学者非仅为多数学生按时授课造成一毕业生之资格而已也实以是为共同研究学术之机关 研究也者非徒输入欧化而必于欧化之中为更进之发明非徒保存国粹而必以科学方法揭国粹之真相”时任北大教授的顾孟余在演说中强调:“现在无论那一个学校、那一种科目都是用外国文的教科书研究的是外国人的东西、晓得的是外国的事情想的是外国人的思想、感的是外国人的感情 永远这样下去岂不永远是外国的精神的附属品么?”“我们现在第一件要紧的事就是恢复中国语言文字的信用”江亢虎在给当时北大校长的函中也传达出相似的意旨:“保存发挥中国旧文化介绍输入欧美新文化激励民族之自尊性以对外而独立启发青年之自动力以向上而奋斗唤起束身自好者之责任心”四、对
30、救亡道路的探索:中国革命就是“世界革命之一部分”梁启超在民国初立时曾说:“今日世界作何趋势?我国在世界现居何等位置?将来所以顺应之以谋决胜于外竞者其道何由?”想要“进入”世界成为“世界的中国”这是好几代中国读书人向往和努力的目标也是一个充满了彷徨的探索进程 当时的知识分子意识到“弱小民族”想实现独立和解放则必须在世界的大背景下开展运动掀起世界革命 正如蔡和森指出:“经济落后国和弱小民族生存于这样可怕的帝国主义国际情形中除甘愿永为他们的奴隶及常常被他们不时而起的帝国主义战争牺牲外只有结合全世界被压迫的民族掀起世界革命”蔡元培同样认为欧战后世界主义得到发展因此对于新学生的培养应该兼顾爱国心与世界意
31、识 他在对清华学生的演讲中说“今日为国家主义与世界主义过渡时代”国人应“同时抱爱国心与人道主义”且“不能不调剂之 使其不相冲突也”随着世界视野的打开和对国际格局的深入了解北大同人对中国救亡之路的思索更加深入和开阔 傅斯年在新潮 发刊旨趣书 中写道:“对于本国学术之地位有自觉心然后可以渐渐导引此块然独存之中国同浴于世界文化之流也此本志之第一责任也”这样的思路也让当时的北大同人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进程视为一体恰如陈独秀所言各国的革命已“汇合起来成了整个的世界革命”中国革命就是“世界革命之一部分”傅斯年也说:“我们在世界上并不仅仅是一国的人还是世界中的市民 所以我们对于公众的责任是两面的一面是一国
32、的市民一面是世界的市民”在思索中国社会未来道路问题时由于受到西方思潮和主义的影响“民主”“德谟克拉西”“社会改制”“社会改造”等关键词颇受当时北大师生的关注 当时北大同人对于救亡道路的思索既立足于国情又广泛吸取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并将救亡图存与欧战后世界格局的重建结合起来思考主张在世界范围内消弭军国主义、实行和平主义(陶履恭认为欧战后世界上多国盛行军国主义浪潮特别是德国和日本有极多鼓吹者他又指出军国主义与平和主义是正相对的军国主义的政治观念是权威平和主义的政治观念是自由“军国政策在根本上与人民的利益相矛盾也就是与人类全体的利益相冲突”而“可以监督军国的专横维持平和的状态的就是国际主义”)正如当
33、时在北大旁听的王光祈所讲的“我是一位梦想大同世界的人我将中国这个地方看作世界的一部分要想达到世界大同的地位非先把中国这个地方看作世界的一部分不可”他认为要使中国的风俗、学术等“适合于世界人类进化的潮流而且配得上为大同世界的一部分”(王光祈:“少年中国”之创造 年 月)当时北大同人受到西方广泛倡导的“德谟克拉西主义”的影响诸多学者将实行民主看作改变中国现状的出路 谭鸣谦撰文从政治、经济、精神、社会四个层面对民主这一概念进行了全面的阐释主张“步文明先进国之后尘于共和政体之下发挥社会的德谟克拉西之真精神无论政治经济教育莫不循此正轨渐进于完满境地而尤宜急于社会政策之实行社会问题之解决使现实社会得复返于
34、安稳状态”他又另撰文讲述“资产的托辣斯”的产生和劳动阶级被“托辣斯”支配压迫、饱尝苦痛的现状指出应“反对资本的托辣斯”倡导劳动阶级追求“生活解放”“机会平等”从而践行现代民治主义精神 陈启修指出“庶民主义者”“西欧语系之 之译语也”民主是世界范围的潮流中国也不例外在他看来实行“庶民主义”具有相当充分的理论基础包括人生哲学基础、国家学基础、心理学基础和伦理学基础除了推行民主实行根本的思想改造与社会改造亦是当时北大师生所认同的 新潮杂志的创办者之一吴康对进行思想改造和社会改造的难点进行了分析并主张只有坚持“理性的怀疑”才能使改造的事业“做下去时代环境的变迁转换没有止境”新潮的主笔之一陈达材则对社会
35、改制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他的文章谈及欧美多国接受欧战的教训主张从事社会改良且大体上分为列宁派和威尔逊派并由此反观中国的社会制度认为“若法律因势利导把阻碍新制度进行的条文一为修改则新制度自然可推行无碍的”北大同人不仅将眼光和探索聚焦于国内更建立起相对完备的世界视野倡导打破国界、实现协同发展追求全人类的共治共享故联治主义和互助主义也得到推崇 李大钊肯定西方实行的联治主义因为联治主义既能保持各国家、地方、民族的自由不受他方的侵犯又能保持共性使其结成一种平等的组织达到互助的目的 他主张通过联治主义的实行推进世界联合政府的成立“合世界人类组织一个人类的联合把种界国界完全打破”与联治主义主张相似的社会共
36、同化理论将全人类共治看作理想目标故也颇受当时北大学生的推崇 年冬华盛顿会议开幕何思源作为中国留美学生代表出席会议并写有时评将社会共同化看作人类社会的进化结果与联治主义的主张类似蔡元培等人主张的互助主义也将为全世界谋真实的幸福作为目标蔡元培对欧战中德、俄等国的不同结果进行了对比认为“克氏的互助主义主张联合众弱抵抗强权叫强的永不能凌弱的不但人与人如是即国与国也如是了!现今世界大战的结果就给互助主义增了最重大证据”且互助主义与孟子之说相契合故“就望大家照这主义进行自不愁不进化了”章士钊的学生高元撰文指出世界上的种种罪恶皆是由秘密主义造成的而欧战后国际上秘密主义流行针对秘密主义就要实行解放主义和互助主
37、义“使强弱都立于平等的地位共同商议国际的事情才可以为全世界谋真实的幸福”“要想实行互助主义有事就要大家商量所以秘密主义就不能不推翻了”联治主义和互助主义都主张在世界范围内消弭战争、倡导各国、各民族的和谐和团结 傅斯年曾在北大以去兵为题发表演说这里的“兵”不仅代表战争也代表旧的社会制度是“遗传的黑暗与拘束”他指出“就表面情形而论中国内忧外患极多好像离不了兵的其实考究起来中国去兵比别国尤其容易”中国应当“废兵”“弭兵”“若是独能替世界造个新纪元为大国作个好榜样从此中国在历史上占个领袖的地位这是何等荣誉的事”小 结近代中国学生群体身份的构建始终与救亡图存的主题紧密联系着 后五四时期北大对于学生世界意
38、识的培育一方面促使学生认清了中国所处的位置和国际地位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以一种开放、互鉴的心态学习西方政治、科技、思想等进而考量如何将其与中国的传统相结合从而塑造出“内图个性发展外图贡献于群”的一批新青年总的来看救亡图存、民族国家和西学东渐等关键词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所面临的时代主题探讨中华民族出路的问题意识深深地影响到了当时的高等教育界 北大作为近代中国大学的杰出代表不仅给学生提供多元的学习场域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时事的习惯推进学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转化进而实现自我意识与社会意识的统一更注重塑造学生的爱国心使其从纷繁复杂的西学思潮中认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由世界意识出发最终回归于中国的民
39、族救亡问题从而推进学生实现从“坐而论”到“起而行”的转变参考文献:陈启修:北京大学在国民革命时代的任务北大学生会周刊 年 蔡元培:黑暗与光明的消长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蔡元培全集(第 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年版第 页 北京大学总务处编:国立北京大学概略(本校二十五周年纪念)年 葛拉包:地史上的世界大革命王烈译北京大学日刊第 期 年 国际的重要建设:(乙)国际的公共团体北京大学日刊第 期 年 国立北京大学招考简章(民国十二年修订)北京大学日刊第 期 年 罗素:社会结构学(第一次 一)廷谦记北京大学日刊第 期 年 宋振寰译:罗素之远东国际问题讲演 一北京大学日刊第 期 年 高一涵:文艺:“互助论
40、”的大意北京大学日刊第 期 年 杜威:杂录:社会哲学与政治哲学(七 一续)黄绍谷记北京大学日刊第 期 年 杜威:杂录:社会哲学与政治哲学(一)黄绍谷记北京大学日刊第 期 年蔡先生湖南第七次讲演北京大学日刊 第 期 年 罗素:演讲录:布尔塞维克的思想廷谦记北京大学日刊第 期 年 何思源:布尔塞维克主义:罗素著新潮第 卷第 期 年 杂录:玛志尼给朋友的两封信北京大学日刊第 期 年皮宗石:学术书籍之绍介与批评:英国威勃夫妇()著国立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季刊第 卷第 期 年 周鲠生:学术书籍之绍介与批评:法国华什尔()著国立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季刊 第 卷第 期 年 陶孟和:学术书籍之绍介与批评:国立北京大学
41、社会科学季刊第 卷第 期 年周鲠生:学术书籍之绍介与批评:国立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季刊第 卷第 期 年 王世杰:学术书籍之绍介与批评:()法国 编辑国立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季刊第 卷第 期 年 顾孟余:学术书籍之绍介与批评:几种近年出版的关于社会主义的著作国立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季刊第 卷第 期 年 杜威:大学与舆论高尚德记新潮第 卷第 期 年 公告:北大政治研究会征求会员启北京大学日刊第 期 年 皮耳克鲁泡特金:政治研究会译稿:“无政府主义”在“社会主义”进化中之地位邹德高译、高一涵校北京大学日刊第 期 年 杨安宅:政治研究会论文稿:共产主义北京大学日刊第 期 年北大学术研究会旨趣书北京大学日刊 第 期
42、 年 北大学术研究会发起北京大学日刊第 期 年 李竞何:纪述:北大学术研究会过去的工作与今后的计划(续)北京大学日刊 第 期 年 世界永久和平筹备会启事北京大学日刊第 期 年 发起马克斯学说研究会启事北京大学日刊第 期 年 中国济难会北大分会征求会员北京大学日刊第 期 年 欧战结局最大之教训北京大学日刊第 期 年 北大学生会复课宣言北京大学日刊第 期 年 北京大学学生会对时局宣言北京大学日刊第 期 年 谭克敏:俄国革命前的大学生与俄国革命的关系北京大学学生周刊 年第 期 高君宇:我们为什么要反对直接交涉(续)北京大学学生周刊 年第 期 董平舆:收回旅大与二十一条(未完)北京大学日刊第 期 年
43、顾颉刚、王钟麟编辑胡适校订:现代初中教科书本国史(上册)上海:商务印书馆 年版第 页 致各省区教育会请研究世界战事终止后教育问题书江苏省教育会月报 年 月卷 来维勃吕尔:讲演录:法国近世社会学敬轩记北京大学日刊第 期 年 .:大学和公民学政治学社会经济学的教法王星汉译北京大学日刊 第 期 年邹蕴真:杂录:现代西洋哲学之概观(录新时代)北京大学日刊第 期 年 孟宪承:教育哲学之一解北京大学日刊第 期 年 哲学系课程指导书(十四年至十五年度)北京大学日刊第 期 年 杨廉:介绍“中华教育界”的教育问题征求意见表北京大学日刊第 期 年 廷谦:本校纪念日演说录:蒋梦麟先生演说辞北京大学日刊第 期 年 吴
44、康:论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新潮第 卷第 期 年 文艺:欧战后之教育问题北京大学日刊第 期 年 刘文典:杂录:怎样叫做中西学术之钩通(续)北京大学日刊第 期 年:日本学生的新潮高厚德译、王嗣顺记北京大学日刊第 期 年 爱罗先珂:智识阶级的使命(二续)李小峰记北京大学日刊第 期 年 傅斯年:青年的两件事业晨报 年 月 日第 版 余家菊:余家菊(景陶)先生教育论文集(上)台北:慧炬出版社 年版第 页 蒋梦麟:战后之教育(续)教育杂志第 卷第 期 年 陈政:本校纪念日演说录:顾孟余先生演说词北京大学日刊第 期 年 通信:江亢虎先生致校长函北京大学日刊第 期 年 梁启超:中国立国大方针饮冰室合集(文集
45、)北京:中华书局 年版第 页 罗志田:中国的近代:大国的历史转身北京:商务印书馆 年版第 页 蔡和森:中国国际地位与承认苏维埃俄罗斯向导周报 年第 期 蔡元培:在清华学校高等科演说词(年 月 日)蔡元培:蔡元培文录北京:商务印书馆 年版第 页 陈独秀:世界革命与中国民族解放运动新青年 年第 期 陶履恭:军国主义北京大学月刊第 卷第 期 年 谭鸣谦:“德谟克拉西”之四面观新潮第 卷第 期 年 谭鸣谦:现代民治主义的精神新潮第 卷第 期 年陈启修:庶民主义之研究(一)北京大学月刊第 卷第 期 年 吴康:从思想改造到社会改造新潮第 卷第 期 年 陈达材:社会改制问题新潮第 卷第 期 年 李大钊:联治主义与世界组织新潮第 卷第 期 年 何思源:评坛:社会共同化新潮第 卷第 期 年 蔡元培:附录:大战与哲学新潮第 卷第 期 年 高元:非秘密主义新潮第 卷第 期 年 傅斯年:去兵!新潮第 卷第 期 年 陈独秀:新青年新青年第 卷第 期 年责任编辑:王 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