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命的壮歌说课稿一、说教材蚁国英雄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7课生命的壮歌中的第一则故事。这篇课文讲的是一群蚂蚁在大火的围攻下,利用集体的力量聪明的扭成一团,在外层蚂蚁的舍命保护下,逃出火海的故事。讴歌了动物们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所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那一个个沉着冷静,团结协作的个体,那一幕幕舍己为“人”、从容赴死的壮举,读来震人心魄,扣人心弦。二、说学情通过日常学习中的不断培养,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识字和阅读的知识和能力。通过预习,它们能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有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并且部分同学能边读边思,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会主动请教或做上记号。三、说教学目标针对这课,
2、我定下了一下几点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读懂“蚁国英雄”这则故事,感受蚂蚁团结合作及献身精神重难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蚂蚁团结合作及献身精神。四、说教法、学法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渗透课堂自主学习的意识,又要在语文的阅读理解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得方法、能力。既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地读,深入理解、体会外层蚂蚁把生的希望让给“他人”的壮举,又要在读得实践中领悟到外层蚂蚁舍己为“人”,从容不迫的献声精神。既要借助语文本身给学生进行有益的道德教育,又要使学生在内化语言文字的同时洋溢生命情怀、唱响生命壮歌。自主探究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3、教学主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指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学习。巧妙的引导学生做到自由阅读、自己感悟、互相交流、不断提高。针对学生的实际,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体悟,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受到熏陶和感染。五、说教学过程在导入部分我通过感知英雄,了解蚂蚁让学生们产生蚂蚁和英雄怎么会划上等号这个疑问,带着这个疑问去学习课文。在新授部分,我先让学生们概括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让他们回忆起课文内容,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接下来我通过让学生体会火、体会蚂蚁、体会人这三层逐步逐步的来解决课文的重难点。在体会火的大时,我先让学生们找有关火的句子,找到之后自读,看看
4、火势的变化,在通过找关键词谈感受和读,来让学生体会火舌的速度快,火海的火大、火密,火神的肆虐。感悟作者用词的精妙。在体会蚂蚁这部分中,先让学生们找有关蚂蚁表现得句子,再圈划关键字,写批注,谈感受来体会蚂蚁的团结,舍己为人,不怕牺牲的精神。在故事的最后,我通过朗读,想象说话:如果你就是当时的一名游客,看到这样的场景,你会有怎样的感受?来让学生体会人的反应,进而让他们感受到蚁国英雄的伟大、勇敢、舍己为人、不怕牺牲的精神。在最后一个环节,齐读课文,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在作业的布置上,第一项作业是想要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第二项作业是要他们续写故事,既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又可训练他们的写作能力。板书方面
5、,我抓住了蚂蚁的三个表现“扭成一团、迅速突围、坚守岗位”让学生从蚂蚁的这三个表现体会他们团结、舍己为人的精神。“生命桥”一、说教材“生命桥”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18课生命的壮歌中的第二个小故事。“生命桥”讲的是一群羚羊在狩猎队的追击下,老羚羊用死亡架起生命之桥,年轻羚羊秩序井然地飞跃悬崖以求生存的故事。讴歌了区区弱者在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所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全文共3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一群羚羊被狩猎队赶到了悬崖边,一只老羚羊带着一只年轻羚羊向悬崖对面跃去。第二自然段写老羚羊帮助年轻羚羊跃过了悬崖,自己却坠入山涧。第三自然段写一队队羚羊照着前面的样子秩序井然地快速飞跃,以老羚羊的死
6、亡换取了年轻羚羊的生命,那悲壮神圣的场面惊得猎人放下了猎枪。二、说教学目标本篇课文是安排在本册中的第四单元组中,其目的是在于读懂,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重点句段;在提供的语言材料基础上,培养学生们感悟的能力,理解羚羊们可贵的合作与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献身精神。三、说教学重难点重点是:了解重点句段,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领悟课文所赞颂的羚羊团结合作,勇于献身的精神,从而懂得爱护动物。难点:理解老羚羊用身体做桥墩的自我牺牲的过程,理解“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那弧线是一座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的含义。四、说教学过程生命桥,一个内涵丰富的词
7、,是一个让读者眼流泪、心滴血的词。那么一篇这样的文章如何让我们小学生在阅读时候,能读懂,能心为所动呢?1、巧抓互动点,教师“穿针引线”。首先,朗读的牵引。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篇难以理解的文章。很多地方能意会而不会言传。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反复地朗读体验,以读促思,才能获得更深刻的理解。所以,在本文的朗读方式上,我不仅采用了个别朗读、小组齐读、全班齐读等方式,而且还多次采用了师生接读,合作朗读。这样的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朗读的激情,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情境。其次,理解的牵引。当学生说不出来的时候,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巧妙地引导学生去感悟。备课时,为每一个环节,巧设小问题。如:学生在自
8、己朗读时,读不出“几分钟后,羚羊分成了两群”这话的另一层含义。它们不能用语言商量,却能在危机前,在那么短暂的时间内,做出决定。一群羚羊有着可能连人类都没有的果敢和机智,值得品读。但学生感觉不到。所以,我设问“几分钟后”、“分成两了群”说明了什么?从时间上,引发学生的思考。又如理解羚羊起跳的合作过程时,我设计这些小问题“为什么要紧跟?晚几秒不行吗?为什么高度还要低一些”?这样的提问,一下子促动了学生的思维,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中,大家的理解又会加深一层。总之,恰到好处的点拨,是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钥匙。2、巧抓想象点,学生“情感蔓延”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要给“创造未来”的孩子从小插上想象的翅膀
9、,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想象的功能,是推进创造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我在文中设计了两处想象训练:A、假如让那“几分钟”延长,再多些时间让这些羚羊话别,他们分别会说些什么呢?B、试跳成功以后,当年轻羚羊到达彼岸,看着一望无底的深渊,它会想些什么呢?这样,学生一下子就进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他们仿佛就看见羚羊的生离死别,仿佛看见那依依话别的场面。情动才涌,学生读到深处,理解到深处,自然就有说不尽的想法。3、用课外资料,壮歌“余音绕梁”引导学生延伸阅读。虽然,现在提倡学生自己动手获取信息,但事实上,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还是有限,课前我从网上找了其他动物的资料,包括生命桥的原文斑羚飞渡。这些文章阅读起来都有些难度,所以,让感兴趣的同学前来领取。一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主动参与阅读;二来满足水平不等的学生的不同需要。让悲壮的生命之歌继续唱响,让学生的感观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