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集体记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向度.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82020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1.3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集体记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向度.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集体记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向度.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集体记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向度.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广西民族研究 2023年第2期(总第170期)集体记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向度*彭继裕王超【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集体记忆的浸润。集体记忆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重要“载体”,能为各族人民团结提供“支撑”;为共同体意识形成提供“素材”;为增进共同体理解提供“钥匙”,为推动民族工作发展提供“动力”。随着社会不断发展,集体记忆领域出现了断裂化、碎片化、复杂化和虚无化等变化,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挑战。为此,需要充分传承集体记忆,强化共同体意识;整合集体记忆,促进政治认同;共建集体记忆,铸造观念共识;强化集体记忆,激发情感共鸣。【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中

2、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集体记忆【作者】彭继裕,中共广州市委党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教师,博士;王超,中共广州市委党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广东广州,510070。【中图分类号】C9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4X(2023)02-0071-0013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1。这是推动民族工作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打开了民族事务治理的全新思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了全体人民对于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从这个角度而言,铸牢中

3、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看作一种心理活动,会受到集体记忆影响。集体记忆作为共同体意识得以延续的载体,既承载着人们对于中华民族的理解,又蕴含人们的认同感。基于此,深入系统地考察集体记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生成机理、现实挑战以及实践进路,对于更好推动我国民族工作发展进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一、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出了重要论述。同时,部分学者从集体记忆层面探究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新的视角之一,还形成了一定的理论成果。(一)文献回顾:集体记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研究概况记忆是“对现在之所谓先前在场的引证”2 122。记忆

4、通常分为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其中,个体记忆突出了个体对于以往经验的理解和储存。而集体记忆是由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Halbwach)首次提出,他认为集体记忆是特定群体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社会交往与群体成员的需要是集体记忆传承的重要条件。3 33在其看来,集体记忆是集体共同回忆的过程,不但可以被建构,而且还可以在建构过程中不断历史的传承。然而,保罗康纳顿(P.Connerton)在批判哈布瓦赫过分地强调变迁,却忽略了记忆连续性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记忆取代集体记忆的概*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科学内涵和内在关系研究”(2

5、1&ZD013)。71广西民族研究 2023年第2期(总第170期)念,强调人们通过自身实践、社会交往延续过往的知识经验,并将其传递下去。4 5后来,扬阿斯曼(J.Assmann)在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基础上进一步将其划分为交往记忆和文化记忆。其中,交往记忆是集体成员以口头交流的形式所建立起来的记忆,这种记忆一般持续三四代人的时间;而文化记忆由专职成员或机构以文字、图像、舞蹈等媒介进行编码和展现的“固定下来的客观外化物”,可以维持较长一段时间。5 46除了探究集体记忆的生成和延续等相关问题之外,有学者还进一步探究了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之间的关系。如詹姆斯沃茨奇(Jamesv.Wertsch)等人认

6、为,集体记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个体记忆,并为群体所共享。6通常而言,这两者相互“纠缠”,个体记忆一开始就带有集体记忆的烙印,而集体记忆以一种或显或隐的方式存在于个体记忆之中。因为记忆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还带有一定集体的性质。近年来,国内学界也把集体记忆理论进行了译介并逐步引起人们关注,随后在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和传播学等不同领域中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1.从历史学视野出发,学者贾磊磊认为集体记忆是人类历史辞典中的活性索引,能够给人类历史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使人们避免重蹈过去的覆辙。7如今世界各国大部分人民都采用影像、铭文、建造纪念馆和纪念塔等方式来强化人们关于历史的集体记忆。2.从社会学视

7、野出发,学者谷佳媚认为集体记忆是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交往互动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有关生活、生存经验的保存,是不断传承堆叠下来过去的记忆。8社会学意义上的集体记忆研究更多关注宏观社会背景下集体记忆的产生、发展以及作用,往往忽视了微观个体因素对集体记忆的影响。3.从心理学视野出发,学者管健等人认为集体记忆不仅是一种心理现象,还是一种实践活动,涉及个体大脑对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过程,会受到各种复杂社会环境的影响。9实际上,集体记忆是一种来自内心的情感取向,个体的心智参与、情感品质以及身份认同等心理因素都会影响集体记忆生成。4.从政治学视野出发,学者周海燕认为集体记忆是一种社会行为,在维护权力合法性和统治

8、秩序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不但成为塑造社会认同的重要力量,而且是代际传承的重要中介。10建构集体记忆的重要目的在于促进政治认同,维护国家稳定发展。5.从传播学视野出发,学者潘晓婷等人认为集体记忆可以看作媒介技术作用的产物,遵循技术逻辑。11这更侧重于通过媒介手段对集体记忆的参与互动,经由媒介使用引发集体记忆背后的社会实践。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可以把集体记忆界定为:不同集体成员借助一定载体来保存有关过去全部认识的记忆,能够凝聚群体力量、增强团结,促进政治认同。为了更好地理解集体记忆的深层含义,可以从其构成的主体、客体、载体和价值等不同要素出发。第一,集体记忆主体作为群体成员中的个体,是处于特定社会位

9、置的个体。这意味着集体记忆主体并非脱离实际生活的孤独个体,而是处于特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个体。第二,集体记忆客体即集体记忆的内容是群体成员以共同的文化工具所构建的关于集体成员的共同记忆,并非个体记忆简单叠加,主要包括有过去的历史、事件、活动和过去的价值意识、思维形式和行为规范等。第三,集体记忆载体主要包括有民间传说、仪式、风俗、文本、档案、图像和语言等。在现实历史过程中,不同载体影响集体记忆建构及其结果。如今网络空间成为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承担着选择、表达和展示的功能,不但拓展了集体记忆的社会空间,而且在时间上产生更久远的记忆。第四,集体记忆价值指能够反射出特定社会群体深层的价值取向,即通过追溯

10、过去,以聚合社会或群体的存在、价值和理念,从而达到建构群体认同、促进团结发展。第五,集体记忆根据不同的题材类型还可以分为红色记忆、历史记忆和文化记忆等。其中,红色记忆是关于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建立起的丰功伟绩的记忆;12历史记忆是“使人跳出标准的地理时间,进入历史时间的根本工具”13;文化记忆是采取图像、文字和舞蹈等不同媒介形式,把发生在过去的事件给客观外化下来的产物。近年来集体记忆理论已经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不同学科都从各自领域加强了对集体记忆理论的研究。集体记忆理论持续引发学者们关注的原因之一在于集体记忆在社会整合、国家认同建设乃至国际关系及区域安全发展中起到特

11、殊作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有关集体记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学理探究还十分薄弱。当前学界以集体记忆为切入点去探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7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体意识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研究范畴。学界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何以可能”“何以必要”“何种挑战”及“何以实现”等不同方面。从可能性层面出发,集体记忆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基础。学者龙柏林认为“文化记忆能够增强共同体成员的历史认知、提供共同体成员身份识别标码、唤醒共同体成员的集体情感”14。从必要性层面出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迫切需要唤醒集体记忆。学者苏黄菲菲认为集体记忆能够克服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消极影响、抵御历史

12、虚无主义思潮的侵蚀蔓延以及反对各种分裂势力和促进祖国团结统一。15从面临挑战来看,集体记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遭到削弱。学者冯月季认为集体记忆的对象是一个被符号化的过程,如今消费主义与各种流行文化所催生的符号泛滥对传统文化价值符号造成一定冲击,进而影响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16从实现路径来看,集体记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学者熊文景认为通过护历史记忆、传承历史记忆、发掘历史记忆以及唤醒历史记忆等方式,有利于增强共同体成员的团结和形成共同体意识。17二是研究题材。学者们主要集中于有关战争记忆、历史记忆和神话记忆等不同题材进行讨论。其中,从战争记忆的题材来看,学者

13、白贵认为电影可以把共同的历史场景展向观众展示,帮助各族人民产生共同的历史记忆,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8从历史记忆题材来看,学者陈智等人认为中国的近代史是各族人民抵抗侵略,捍卫祖国统一的历史,近代抵御外侮的共患难经历催生和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9从神话记忆题材来看,学者邱开玉认为盘瓠神话是古代中国“大一统”思想的成果,不但反映本民族的文化心理,而且筑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20三是研究路径。当前学界主要采用了功能主义、建构主义和历时性的分析方法。首先,功能主义分析强调了集体记忆在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作用。学者李静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解为基于历史记忆的集体潜意识

14、、基于共同体认同的归属性意识及基于核心价值观的聚合性意识,并强调推动三者之间相互作用,进而充分发挥集体记忆在推动共同体意识形成过程的功能。21同样,学者沈桂萍认为,在不同社会成员之间建构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和共享的现实文化形态,有利于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2其次,建构主义分析强调了集体记忆并不是对过去经验的直接复刻。学者龙柏林等人认为集体记忆是“当代对过去的重构,表现为群体意识的权力统摄”23。事实上,集体记忆是根据当前现实需要,立足现在对于过去进行重构,进行润饰、修补与再现。集体记忆建构是一个连续性的社会实践过程,包括由人与物在内的多元主体之间的相互建构。最后,历时性分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15、识演变过程中集体记忆的作用。学者强调集体记忆在展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性生成的过程,也展现出本国的文化自信。24各族人民在共度时艰的历史探索进程中,集体记忆能够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是研究特点。学者们有关这一研究呈现出以下微观表达与宏观叙事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及过去与现在相结合等几方面特点。1.微观表达与宏大叙事相结合。正如学者王炎龙等人认为微观视角的个人记忆与宏大视角的集体记忆相互影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一定的生命力。252.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如学者王楠不但解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但是集体成员的记忆文本,而且还是嵌入情感意识、价值判断的民族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6、需要从集体记忆的构成、存储和传播等不同维度进行分析。263.“过去现在”相结合。如学者苏泽宇认为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形成的集体记忆成为我国诠释民族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资源,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促进政治认同。27综上所述,尽管有部分学者已经尝试从集体记忆理论去探究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议题,但对于如何把握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以及如何实现等方面的问题仍需要进一步阐释。本文以集体记忆为切入点,采用功能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分析方法,从集体记忆的主体、客体、载体和价值等不同维度入手,分析构成集体记忆的各元素是如何形成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质上,以集体记忆的视角探究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问题,解释

17、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于集体记忆基础上形成的情感认同,增强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28这不但能够扩大铸牢中73广西民族研究 2023年第2期(总第170期)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领域,形成新的学术增长点,而且能够更有效地推动民族工作发展进步,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实现中华各民族大发展大繁荣。(二)问题提出:集体记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功能在各族人民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集体记忆既是关于各族人民共有知识经验的记忆,又能够促使各族人民形成较大的向心力。集体记忆是共同体稳定与持久的重要基础。集体记忆作为共同体道德和知识框架的一部分,如果丢掉集体记忆,共同体将难以持续

18、。29具体而言,集体记忆不但有助于凝聚共识,而且有助于增强团结,还有助于和谐发展,进而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集体记忆可以书写群体情感,有助于凝聚共识集体记忆中的情感书写可以有效促进政治认同。一方面,以集体记忆投射共同情感有利于凝聚共识。现实生活的集体记忆被投射到不同情境之中,激活了集体成员的情感,进一步凝聚了群体共识。例如在国家一国两制,祖国领土统一的历史记忆影响下,集体成员愤怒痛斥任何分裂分子;在各民族团结统一的民族记忆影响下,集体成员强烈反对任何形式的大民族主义;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记忆影响下,集体成员坚决抵制狭隘的区域保护主义。正是集体记忆中共同情感的影响,不但能够促进共同

19、体统一,而且有利于促进成员之间搁置争议,最终达成共识。另一方面,以集体记忆传递共同情感有利于形成共同体意识。集体记忆不但取决于亲历者的回忆,还取决于对集体记忆的传承书写。当人们利用微信、微博或者贴吧论坛等平台,采取议程设置和热点推送的方式去传播共同事件,能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效场域。如利用互联网向人们推送国庆阅兵仪式的视频能够唤醒各族人民独立自强的集体记忆;利用电视报纸向人们讲述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团结统一的故事,唤醒共同体成员中“多元一体”的历史记忆。30不同形式载体形式为集体记忆情感书写提供了广阔空间的同时,更能唤醒集体成员的集体情感,并以集体情感来强化引导各成员之间打破隔阂,有

20、效建立共识。2.集体记忆可以建构群体身份,有助于增强团结集体记忆中建构的身份认同可以有效促进群体认同。正如英国社会学家齐格蒙鲍曼(Zygmunt Bauman)指出,个体认同需要自身建构,是一项长期的、艰辛的同一化任务。31 150个体自身认同构建的过程,也是个体共同体意识形成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完成离不开集体记忆的助推。第一,集体记忆建构中的身份认同有利于唤醒共同体成员的主体自觉意识。记忆是辨别“我是谁”的基本前提,集体记忆则是了解“我们是谁”的重要基础。当集体成员在共享或者回忆过于共同的经验或者事件时,会引发人们深入思考“我们是谁”“我们应该走向何处”等相关问题并最终达成共识。人们正是在集体

21、记忆实操的相应仪式中获得一种身份归属感和认同感。事实上,身份认同不仅是一种心理发展过程,还是个体对以往各种形象、各种身份的综合性感受,更是个人同一性在民族、文化和政治等意识形态上所表明的集体统一性。32一旦人们身份得到确认之后,在强烈的身份认同感影响之下,可以增强各族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能为形成共同体意识创造有利条件。第二,集体记忆中建构的身份认同可以帮助集体成员筑牢对共同体的想象。集体记忆的过程可以看作“我者”与“他者”的比较过程。集体成员以“他者”为参照物,认知自身与他人之间的共同之处和差异之处,进而个体更清晰地认识自己。而集体记忆刚好为“我者”与“他者”的比较提供了特定的场域。这是

22、因为一个群体与另一个群体的区别在于他们彼此之间有着不同的集体记忆;群体成员之所以能够看作共属一体,关键在于彼此一起分享共同的集体记忆。33在集体记忆场域中“我者”与“他者”之间的比较,不但可以明确集体成员的身份,而且有利于促进集体成员的群体认同。第三,集体记忆中所建构的身份认同可以帮助集体成员制造共识。集体成员通过回忆祖先、神话和英雄人物等不同要素,讲述“我们”共同的经历,进而使得集体成员了解自己所属共同体的起源以及自身在共同体中的位置,建立起一种手足同胞之情。34正是集体成员的归属感促使人们在思想上保持高度统一,行动上团结一心,自觉承担起民族复兴的责任。3.集体记忆可以彰显群体文化,有助于和

23、谐发展集体记忆中所承载的价值观念可以有效促进文化认同。集体记忆作为群体内部中经验、意义和74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文化价值的集合,可以有效凝聚群体力量,推动共同体和谐发展。首先,集体记忆中的特定内容是实现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础。文化记忆中包含有对于共同体内部具有奠基性和巩固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这些事件背后涉及共同体的起源,代表着共同体所特有的文化价值和文化标识,反映出整个共同体的精神风貌。正是集体记忆所提供的文化基因,我们才能清楚认知自身的文化身份,才能形成民族共识,进而达到文化认同。为此,集体记忆中重大历史事件背后折射出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规范对于文化认同具有规范性和定型性作用。35其次,集体记

24、忆的中的价值传承是实现文化认同的重要过程。集体记忆通过时间的积淀丰富了过去事件的内涵和意义,为人们提供了完整的情绪体验链条,塑造了共有文化意义的循环,推动了人们达成共识,实现文化认同。36集体记忆的价值传承过程不但让文化价值观念得以延续,而且能够推动文化教化的发展,帮助人们形成文化共识,实现文化认同。最后,集体记忆中的价值取向是实现文化认同的重要内核。集体记忆所保存的价值、观念往往具有当下性,能够激荡集体成员的情感需求和引导其价值选择和判断,进而形成文化共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养分。如人们通过接触集体记忆中所承载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等为国为民的价值观念,既能

25、让这些文化逐步内化为个人发展的精神动力,又能发挥其整合国家和族群的契约作用,有效推动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发展。二、集体记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机理各族人民之间的历史和文化不断聚合和沉淀,最终形成共同体的记忆,反映共同体的历史和精神文化,承载着共同体意识。21通过唤醒集体记忆能让各族人民把自身的直观感受转换为具有社会属性的情感感受,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集体认同感,使得民族共同体具有较大的向心力,促进各族人民之间和谐发展并形成共识。(一)集体记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精神粮食”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是联结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心理纽带”。其一,集体记忆能够促进各族人民交流互动,形成共同体意识

26、。中华民族在各自的交流融合过程中所形成的集体记忆,可以逐步打破不同民族之间的隔阂,增加彼此之间的共同性和黏合性。这主要在于以集体记忆来打造一个象征意义系统,即一个共同经验、期待和行为的空间,创造个体间的相互信任和为个体指明方向,并打造出一个“凝聚性结构”的社会空间,5 6最终有利于把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促进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其二,集体记忆能够加强各族人民情感联结,缩短各民族之间的心理距离。集体成员通过回忆“三千孤儿入内蒙”“齐心协力建包钢”等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的事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各族人民之间积极的情绪,减轻不同民族之间内心上的疏离感,促进彼此之间的包容和增强人们的向心力,凝聚

27、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推动共同体意识生成。其三,集体记忆能够推进各族人民形成整体性认知,建构全体成员共属一体的想象。集体记忆对于民族国家来说尤为重要,如中华民族在每次遇到灾难和危机的时候都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这主要得益于集体记忆既记录着民族苦难,又包含民族荣光,能够激发各族人民在面对磨难时刻自强不息,团结一致,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体性情感认知,有利于形成共识。其四,集体记忆能够凝聚各族人民的群体意识,推动民族共同体共建、共享、共生。在集体记忆的作用之下,一代又一代民族成员把集体记忆中的民族精神逐渐内化为自身人格,不断充盈与丰富自我的精神世界,并指导个体参与民族事务治理,从而完成从“

28、小我”到“大我”的身份转变,37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注入力量,推动全国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二)集体记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宝贵资源”集体记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源头活水”。首先,集体记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文化基因。集体记忆中所保存的关于过去的经验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体系和价值底蕴。一般而言,集体记忆越丰富,相应的文化价值也越来越丰富。每个民族都存在以不同反思核心为原则的文化自觉,依据民族想象力的强弱,重新组织新旧材料,从总的思想储存75广西民族研究 2023年第2期(总第170期)中注入个体思想,有效维持民族的普遍认同。38 259各族人民基于

29、文化自觉而形成的“想象的认同”,更多是在主体想象中以格式塔形式而获得的即是说在一种外在性中所获得的。39 91而这种外在性主要表现为对自我制度和文化高度自觉的社会共识。以集体记忆为载体回顾中华文化,可以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自在转为自觉的状态,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其次,集体记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政治资源。集体记忆影响人们的政治信仰和政治行为,能够内化对执政党的认同和夯实执政党基础。集体记忆可以让共同体成员相信政治权力是人们的选择,更体现了他们过去斗争。40这种独有的政治属性会大大增加社会成员的心理认同感和归属感。尤其在重大纪念日或者国家庆典活动当中,伴随国家权力操控,集体记忆会以一种

30、井喷式的方式涌现,进而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和强化政治认同。41最后,集体记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精神财富。各族人民在日常的活动中所书写的“革命精神”和弘扬的“初心精神”等重要内容,不仅仅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重温与书写,还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事实上,回顾集体记忆可以强化人们的历史认知,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有利于形成共同体意识。(三)集体记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象征符号”集体记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符号表征”。第一,集体记忆符号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象化表达。在中华民族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集体记忆符号如神话符号中的炎黄和黄帝,民族自我意识

31、符号中的“大同世界”“家国同构”“中华民族”,艺术符号中的唐诗宋词元曲和京剧等。这一套各族人民共享的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集体记忆符号,可以实现以中华民族具体的媒介表征物来代表某种特定含义,并由象征符号组成知识图式“感知和理解世界”42 73。这意味着人们可以通过记忆符号来把握共同体意识的内核,增强对共同体意识的认知。第二,集体记忆符号构成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认同空间。正如厄内斯特盖尔纳(EmestGellner)所言当两个人共享一种文化,此时文化充当着思想、符号和交流方式,则人们属于同一个民族。43 10各族人民能够共享一套价值观念往往离不开特定符号。正如节日符号中的中秋、春节,历史符

32、号中的黄河、长城,政治符号中的秦始皇和唐太宗等。这些具有共享意义的价值符号充当了维系民族情感和发展的纽带,把人们牢牢团结起来,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过程是一个集体记忆符号化建构的过程。这是因为个体对于共同体的认同是建立在对于共同体的了解认知和符号化、意义化的基础之上。在提升个体认同感的过程,共同体不断对于那些代表集体记忆符号的历史、语言和艺术进行编辑、转码和意义传送,这既能让本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得以符号化传承,又能使得这些文化逐步内化于个体内心,突出个体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责任,让个人意识到自己与整个中华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达到同呼吸、共命运的状态。44(四)集体记忆为铸

33、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内驱动力”集体记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催化剂”。一是,集体记忆是建构共同体意识的“发动机”。集体记忆从一定意义上可以看作为立足当下而对过去的重构。“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之所以回忆,正是因为别人刺激了我,他们的记忆帮助了我的记忆,我的记忆借助了他们的记忆。”3 69这刺激反映了集体记忆被唤醒的过程。集体记忆被唤醒之际意味着过去“事件”正一件件被记忆起来,尤其当人们回顾到分裂势力活动会愤怒,回顾到国土被侵略会痛心,回顾到同胞牺牲会难过。45在这一过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被进一步激发,成员的凝聚力和同质性也得到提高,从而有利于培养各民众的爱国情怀,并塑造共同体意识。二

34、是,集体记忆是建构共同体意识的“源动力”。共同体成员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以记忆符号传递集体理念、习俗和规范等。这既能确保集体记忆的连续性,克服代际更迭所导致的记忆断裂,又能使支撑整个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价值理念得到不断扩大和强化,增强文化认同,35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动力。三是,集体记忆是建构共同体意识的“加速器”。各族人民通过前往历史景观、博物馆或者艺术展等形式多样的集体记忆场域,可以使得人们以一种最原始、最直观的方式感受集体记忆中所包含的团结统一和爱好和平等各种有利于民族团结发展的价值理念。具体而言,特定的集体记忆场域以身临其境的情境使得个体自身置于一种集体体验之中,此时个体的知识和信仰

35、在时空交错中得以凝聚和升华,进而实现意76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义链接。46这个体验过程既是个体了解和体验的过程,又能激发个体的爱国主义热情,提升自尊心和自信心,可以更为有效地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四是,集体记忆的是建构共同体意识的“助燃剂”。集体记忆能为现存秩序提供合法化支持,这也是建构集体记忆的终极目标。任何属于本民族、本国家的集体记忆蕴含着维护集体利益的社会秩序、价值取向和道德准则,而与此目的相悖的事物则被屏蔽于集体记忆之外。47回顾历史可以发现,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实现独立和解放,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以集体记忆为支撑,可以点燃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团结各族人民的力量,促进人们对共

36、同体的和增进共识。三、集体记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困境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就民族发展的工作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并在民族团结进步、稳定和谐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与此同时,随着现代化进程推进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社会领域的各方面出现了变革,凝聚民族共识和情感的集体记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其中,集体记忆的断裂化、碎片化、复杂化和虚无化等一系列问题,可能会造成集体记忆衰变、失忆甚至引发认同危机。这会给当前民族工作带来一定挑战,影响各民族之间的稳定团结,不利深入有效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集体记忆断裂化,弱化共同体意识集体记忆主体断裂弱化了共同体意识的“影响力”。集体记忆断

37、裂强调了记忆被中断了,难以延展下去,主要表现在主体缺场、遗忘、选择和传承等不同维度。集体记忆断裂后,成员间的认同、情感将难以延续,不利于有效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集体记忆主体缺场使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效果大打折扣。随着网络信息技术深入发展,部分主体不再前往承载集体记忆的博物馆、纪念馆和展览馆等实体空间,而是选择了在开放的网络空间中通过屏幕前的感官刺激去回顾集体的共同知识和经验。这使得深刻的“记忆脚印”变成瞬间的“打卡记忆”,集体记忆成员不再是一个参与者,而成了一个旁观者。48长久下去,主体与纪念空间之间会逐步产生隔阂,并对集体记忆的印象日趋模糊。正如鲍曼所说,“集体用以把它们的成

38、员联结在一个共同的历史、习俗、语言或教育中的铠甲,正在逐年地变得破旧”49 284。当集体记忆淡出人们视线后,其所承载的“天下大同”“家国一体”和团结友爱等价值理念传承也日渐式微。这意味着维系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和意义网络被弱化,不利于凝聚共同体意识。其次,集体记忆主体遗忘使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动力不足。数字技术打开了集体记忆大规模和永久性的记忆前景,但值得注意的是也“加速”了集体记忆遗忘。尤其是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对于网络热点事件的关注而分散了人们对于集体记忆的注意力。网络检索在向人们提供便捷的同时,也进一步弱化了人们对于集体记忆的回顾。这种日常生活中不经意间的集体记忆主体遗忘,容

39、易让人们忘掉过往集体中的共同经历和事件,难以寻找到把集体成员联结起来的结合点,不利于促进集体认同和形成共识。接着,集体记忆主体选择不恰当的片段使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效果不明显。部分主体在回顾集体记忆的过程中可能会片面地选择一些事件或者素材,从而形成一种“不愉快”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有可能引发个体内心的苦闷甚至困惑,并会诱导个体做出不利于国家稳定和民族和谐发展的偏激行为,不利于共同体意识形成和落实。最后,集体记忆主体传承力度不够使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支撑乏力。对于集体记忆的传承者往往集中在党政机关、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和各类学校等,众多社会成员尚未参与到其中来,难以形成集体记忆传播的规模效

40、应。尤其在舆论场域中,各个主体之间并没有形成合力,甚至有可能受到负面舆论的影响,致使凝聚共识的集体记忆无法牢牢占领信息传播和新闻舆论的制高点。这意味着以集体记忆为载体而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会变得困难重重,不利于有效促进政治认同,增进共识。(二)集体记忆碎片化,削弱共同体意识集体记忆内容碎片化减弱了共同体意识的“传播力”。集体记忆碎片化主要强调了碎片化解读、碎片化表达和碎片化学习等不同方面。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今天,集体记忆碎片化使得铸牢中华民77广西民族研究 2023年第2期(总第170期)族共同体意识的效果不理想。第一,集体记忆碎片化解读影响共同体的同心同向同德同行。在虚拟的网络社会当中,个

41、别受反对势力暗中支持的所谓“意见领袖”,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党的民族方针政策,给普通矛盾带上了“民族”的帽子,将普通事件进行放大或者歪曲,挑起民族之间的争端,制造民族矛盾,形成茧房之间的对立。具体而言,当网络社会中“意见领袖”关于民族问题的观点与主流意见相对峙时,容易将自身意见放大,影响群体内成员的情感认同,不利于达成共识。第二,集体记忆碎片化表达增加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难度。如今以图片、短视频和音频为代表的网络短视频平台得到了井喷式发展,加深了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和认知。在这个“人人是麦克风”的时代,人们利用网络平台去传播集体记忆中的民族事件或者民族政策。然而,部分人并不能理解过去特定历史条件

42、下的整个事件背后的真相,往往只选取了集体记忆中的某个片段而进行了碎片化信息传播,使得不在现场的人们成为“沉默的大多数”。集体记忆碎片化传递不但降低了人们对于历史事件真实性和完整性的识别度,而且还给部分造谣者带来可乘之机,引发人们对于过去历史事件的误读,会降低人们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感。50第三,集体记忆碎片化学习削弱了人们的政治认同。在现在快节奏的信息社会,生活在高压状态下的人们更愿意追求简单、直观的娱乐性的信息,更多通过娱乐性和片面化方式去回顾那些有关民族发展历史的集体记忆。人们往往在日常生活中的闲暇时间,抱着一种休闲娱乐的方式去片面选择回顾某一片段的集体记忆来满足自身的娱乐需求。换言之,当人

43、们缺少一种总体性视野和超越性的精神时,将难以把碎片化的记忆串联起来形成对于民族和国家的认同。这样的结果往往难以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根落地。(三)集体记忆复杂化,淡化共同体意识集体记忆载体复杂化弱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穿透力”。集体记忆载体复杂化主要表现在媒介技术的非理性、无序性和排他性等不同层面。承载集体记忆的媒介技术会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程。其一,集体记忆载体的非理性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在现实生活中以算法、大数据、互联网为代表的承载集体记忆的技术载体使得每个人都成为记忆的传承者,打破了集体记忆传播的时空界限,为凝聚共识营造了良好条件。然而值得注意的

44、一点是,当个体利用技术不恰当地传达自己的声音或者意见时,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共同体意识的传播力度。具体而言,个体在回顾有关民族历史和国家历史的观念时,由于部分个人缺乏“中心”的指引,更多强调自身感受与好恶,没能站在民族和国家发展层面去客观、真实评价历史。一旦这些观念经过互联网等多种媒介传播后,极易引发“吃瓜群众”强势围观,诱发“蝴蝶效应”。51这容易使得共同体意识传播受到不同个体嘈杂声音的干扰,进一步增加了传播共同体意识的难度。其二,集体记忆载体的无序性使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目前我国对于进入市场的各类平台技术的监管尚未完善,直接影响到网络舆论生态健康发展。正如加拿大

45、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所言,“我们用新媒介和新技术使自己放大和延伸。这些新媒介、新技术构成了社会机体的集体大手术,它可以完全弃消毒剂于不顾”52 85。换言之,新媒介技术已经逐步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方面,借助新媒介技术的无序性扩张发展使得集体记忆传播“失序”。其中,集体记忆的部分内容偏离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轨道,模糊了公众的集体视野,淡化了他们对共同体的认同。53其三,集体记忆载体的排他性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落实。媒介技术本身并没有一定的选择排除性功能,然而在资本和部分分裂势力的推波助澜之下,技术应用者会根据一定的意图部分选择或者截取部分关

46、于民族发展不和谐的记忆内容,而对于民族团结和谐稳定的信息内容加以刻意筛选与遏制,并以图文的形式强化了民族发展中不和谐因素的视觉冲击。这不利于促进民族认同和深入贯彻落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集体记忆虚无化,减弱共同体意识集体记忆价值虚无化冲刷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号召力”。集体记忆价值虚无化主要体现在空洞化、娱乐化和多元化等不同维度上。首先,集体记忆空洞化导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乏力。在互联网技术的冲击之下,那些作为价值认同和合法性来源的集体记忆逐步弱化了自身所蕴含的伦理和信仰价值。54具体而言,大量网络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减少了人们把时间停留在特78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定人物和

47、事件上。即使是国庆阅兵或者北京冬奥会等重大历史事件,也可能在受到海量的过度娱乐化、庸俗化的信息冲击后退出集体记忆的中心画面,使得集体记忆日趋空洞化,失去了凝聚共识和促进认同的作用,难以为形成共识提供支撑。其次,集体记忆娱乐化致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脱轨。在资本驱动的之下,一部分商品生产者采取一种“游戏”集体记忆的方式,如通过调侃民族英雄、诋毁历史人物和颠倒黑白等方式来制造相应的影视作品,以满足小部分人所追求的感官享乐。事实上,这种作品以娱乐为中心,使历史服务于娱乐,当集体记忆中的历史人物或者事件被戏说后,集体记忆的权威性和凝聚性功能正在不断被消解,使得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面临着被削弱的危险,最

48、终导致难以顺利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最后,集体记忆多元化致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停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集体记忆受到了西方多元价值的挑战。承载集体记忆的载体包括各大节日、国家的重要庆典活动和历史文物建筑等。这些载体不但是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依托,而且能够反映出我国的精神理念和价值追求,更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桥梁。四、集体记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进路正是在集体记忆的传承和维护过程中,各族人民形成了血脉相连的关系。在当前的民族工作实践中,只有充分传承、整合、共建和巩固好集体记忆,才能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塑造一个更有凝聚力和韧性的中华民族。(一)传承集体记忆,

49、强化共同意识解决好集体记忆断裂化问题的关键在于做好传承记忆。首先,打造“记忆之场”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保障。物理空间场域是最容易凝结和存储集体记忆的特定场域,主要包括有革命遗址、历史博物馆和纪念馆等。打造“记忆之场”可以在特定的记忆场所中添加民族团结进步的内容和要素,如在民族历史博物馆中使用“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中华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等醒目标语;或者相关单位在旧居故址中向人们提供照片、音频和视频等来重现历史场景,让人们融入过去的历史时空当中,亲身感受革命先烈为国捐躯、艰苦奋斗的精神等一系列参与式体验。正是通过让各族人民参与到相关的集体记忆场域之中,可以使得历

50、史史实和集体记忆转换为一种显性的符号体验,让人们深入了解到整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史,唤起人们心底深处的情绪和精神共振,并加深主体对自身和他者的责任感知,进而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其次,加强集体记忆宣传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支撑。集体中的成员要充分发挥媒介平台的作用,可以通过借助演艺活动、大型赛事、文旅融合等平台,或者可以通过借助新媒体技术来宣传承载集体记忆的英雄人物或者革命事迹,从而占领集体记忆舆论宣传的制高点,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感受到集体记忆就在身边,有利于增强人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再次,挖掘“正能量”的集体记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方向。在历史进程中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