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预设与生成的碰撞紫藤萝瀑布教学案例 太原五十九中 王俊元 案例缘起: 紫藤萝瀑布一文写于1982年5月,当时作者宗璞的小弟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痛,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而盛,转悲为喜,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于是写成此文。被选入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最后一篇。基于本文的文体特点和其在单元中的位置特点,我进行了如此教学设计:由引导学生感悟花的生命气质,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花及喜欢的理由,引出紫藤萝花,从而开始本文的教学。然后用多媒体出示紫藤萝花的各种图片,让学生动手描写并产生联想抒发感悟。在此基础上,默读朗读相结合走进文本,了解作者的构思写意。教师给出指导提
2、示,引导学生明确文中的描写、抒情、议论,精析景情理,扣住开头结尾理解“作者为什么停住了脚步”、“作者为什么加快了脚步”,从而明确文章主题。最后凭精辟的结束语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文中哲理的认识与思考。 设计完毕,自我感觉良好。自以为这完全体现了自读课的课型特点,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既拥有了写作技巧的内化,又接受了生活哲理的熏陶。我信心满满地开始了这一节自读欣赏课。案例过程:预设导语:同学们,自然界中的花,有人喜欢富贵的牡丹,有人关注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还有人赞美菊花的傲岸、腊梅的不畏严寒。你是否也有情有独钟的花呢?说出来分享一下。是啊,平凡而柔弱的花往往会被人们赋予许多美好的品格,借此表达对于美好人性的
3、追求。今天咱们一起认识一种生长在南方的花紫藤萝花。(拟设此导语是为感悟本文的咏“花”抒怀作铺垫,也是为卖一个小小的关子,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师(满怀激情):你是否也有情有独钟的花呢?说出来分享一下。生1:我喜欢兰花,因为它淡雅,有一种君子的风度。师(暗喜学生的配合):谁还说说?生2:我喜欢牵牛花,虽不名贵却有一种不屈不挠向上的勇气和韧劲。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我正要故作神秘卖弄式地引出紫藤萝花时,又有一生举手,为了保护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我微笑着示意该生回答。生3:我喜欢紫藤萝花,因为作家宗璞从紫藤萝花得到了人生的启迪,受到了生命的鼓舞。(此时我哑然了,我不知该如何评价学生的回答。我的导语也无法
4、再按预设继续下去。我的“阴谋”未能得逞。怎么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真是的。一秒钟的迟疑,我该怎么办?预设与生成的矛盾在考验着我,面对着几十双等待的眼睛,我急中生智,这样回答:)师:这位同学道出了老师的心声,心有灵犀一点通,看来咱们的师生关系默契至极呀。我相信同学们读了紫藤萝瀑布一文后,会有与同学同样的发现的。同学们接着开始继续课堂的下一个环节。(有惊无险渡过课堂的第一个暗礁后,接着开始了最令我得意的环节。多媒体出示各种紫藤萝花图片,让学生认真观察、动手描写、抒发感悟。此设计一是为了让学生获得对紫藤萝花的直观认知,为理解文本作铺垫;二是想让学生写出拙陋的语句,在与课文的对比中相形见绌,让学生自叹不如
5、,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多媒体展示图片。师:这就是紫藤萝花,有一朵朵的、一穗穗的、一树树的,同学们仔细观察,用心感悟,然后动笔写写这种花及心中的感悟。我一边期待着一句句拙言笨语,一边暗自得意自己的设计,好象已经看到学生中了我的“圈套”,拿自己的“作品”与课文相比时自惭形秽。同学们已有好多举起了手。生1:一朵朵紫色的小花,似含着羞带着喜,那紫色那样的淡雅清新,没有浓妆艳抹,却也不是素面朝天,而是极合时宜的淡定,巧妙得体。我想到了清纯可人的少女,没有世俗的烦扰,宛若天仙。生2:一树树的紫藤萝花,紧密团结,一朵挨一朵,没有抱怨,没有争抢,因为它们明白正是一朵加一朵,才构成了如此的繁茂,大海是由一滴
6、滴水构成的。只有我们人人都尽力,人人都付出,我们的国家才能繁荣昌盛。,。(听着听着,我深切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不小的错误低估了学生。同时,我也拥有了意外的惊喜学生的潜在本能是被我激发出来的。学生的感悟虽与宗璞不同,但同样闪现着智慧的灵光,他们的心灵稚嫩但并不简单。面对如此“生成”,我没再迟疑。我及时评析了学生的作品,在评析中充分表达出赞叹之情。接着以“咱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作者看到紫藤萝花后的思与悟”代替了原准备的“咱们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又是怎样抒发感悟的”。),。案例反思:课后,反思本节课的内容,评析预设,得出以下经验: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施的最终目的是学生,出发点也应是学生。因此教学设计时
7、,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储备,然后要科学有效地采取方式方法激发学生潜在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然而教学设计中的预设再周密再严谨,也仅仅是预设,决不是定论。课堂上一定不能视学生而不见,机械地一味执行教学设计,一定要关注生成,以生成为基准,机智有效地调整预设,化解生成,保证课堂沿着预设的大方向进行。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不能弃生成于不顾,更不能因生成乱了方阵,要努力让课堂生成因教师的教学机智成为课堂亮点。预设与生成碰撞出的是灵感与收获,还是尴尬与错位,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学生的把握、对教学机智的运用。 案例所得: 预设即预先设计。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前提下,挖掘教材本身的资源。以教材为基准,预设成教学中使用的教案。教师在自己的头脑中,预设出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再设想怎样围绕教学计划去处理、解决这些问题和情况。生成是在教师的预料之外,学生产生的一系列课堂行为。预设与生成是辨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