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生态文明背景下都市圈交通-...研究——以长株潭都市圈为例_李娟.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81756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4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文明背景下都市圈交通-...研究——以长株潭都市圈为例_李娟.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生态文明背景下都市圈交通-...研究——以长株潭都市圈为例_李娟.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生态文明背景下都市圈交通-...研究——以长株潭都市圈为例_李娟.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生态文明背景下都市圈交通产业空间协同发展对策研究以长株潭都市圈为例李娟,欧心泉(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北京100038)摘要应对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我国都市圈培育正向开发与保护并重和协同共治共享的方向转变。首先从生态文明视角,阐述都市圈发展的新要求,即交通产业空间协同发展的思维逻辑和模式。其次,以长株潭都市圈为例,结合理论框架,剖析长株潭经过 39 年的演进尚未形成“合力”的原因。针对“长株潭”一体化存在的难点痛点,提出共创动力、共建载体、共营服务、共掘潜力、共育能级的都市圈一体化新途径,以此助推长株潭高质量一体化进程。关键词生态文明;交通 产业 空间;长株潭都市圈;耦合模

2、式;协同对策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43(2023)08-0040-05作者简介李娟(1988),女,山西介休人,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城市规划,交通规划;欧心泉(1986),湖南邵阳人,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城市规划,交通规划。第 2023 年第 8 期(总第 564 期)商业经济SHANGYE JINGJINo.8,2023Total No.564一、引言2019 年 2 月,国家发改委 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下文简称 意见)正式发布,厘清了都市圈与城市群间的关系,标志着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从单一城市竞争的时代,进入到区域协同、区域竞争与合作

3、并存的新时代1。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将建设现代化都市圈作为“十四五”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之一,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空间载体,如何在生态文明背景下实现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成为新课题。已有文献2-8虽从多角度、运用多方法对都市圈进行了探究,但对生态文明背景下都市圈的发展路径间的关系缺乏探讨。为此,笔者通过阐述生态文明背景下都市圈发展的新要求,提出新要求下交通、产业、空间协同发展的新范式,以长株潭为例,就生态文明背景下如何高质量推动都市圈发展提出对策建议。二、生态文明背景下都市圈发展的新要求(一)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期都市圈建设大势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

4、展的千年大计。十九大之后,国土空间规划进入生态文明时代,要求以底线约束引导空间开发与优化空间格局,国土空间开发适应性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成为都市圈发展规划的前提9。当前,都市圈规划建设要从生态文明时代要求的高度进行战略部署,做好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合,可能会对都市圈发展的边界条件、要素的约束产生影响。(二)都市圈发展亟待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都市圈是我国发展的优势地区、是城市群的精华,承载了主要的人口和经济,汇聚了各类发展要素资源,是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同时,都市圈存在人与自然矛盾冲突比较突出,环境脆弱性也相对较高等问题,且都市圈的进一步扩张,不可避免

5、地会涉及开发建设,两者叠加,对环境的承载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故,亟待捋顺都市圈发展和保护的关系。三、生态文明背景下都市圈交通 产业 空间耦合协同模式(一)生态文明背景下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思维逻辑推动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前提是坚持生态优先。但人类的生产、生活需求具有多元、无限特性,都市圈空间资源、生态资源具有有限特性,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资源的良性互动,成为培育高质量都市圈的关键抓手。故,培育现代化都市圈需将“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本”理念深刻融入区域高质量重塑过程中,既不是纯粹的保护导向,也不是单一的开发导向,而是开发与保护协调并重的服务导向。同时,要基于生态文明视角,将全程处

6、理好交通、产业、空间与开发、保护的关系作为最基本“元素”融入培育都市圈的全过程,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底线约束,以“双评估”“双评价”作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参考依据,因地制宜地考虑不同区域现状资源利用绩效评估和未来风险评估,以此来综合衡量都市圈约束底线,构建都市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本底。1.以生态环境资源约束框定都市圈发展边界40-DOI:10.19905/ki.syjj1982.2023.08.006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国务院印发的 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 明确提出,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科学有序统筹布局生

7、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以及各类海域保护线,强化底线约束10。以长株潭都市圈为例,在双评价的基础上优化绿心周边组团空间结构,避免城市空间蔓延对绿心空间的挤压及整体风貌的不协调。将绿心功能区域作为都市圈生态网络组织的基底向城市生长和渗透,城市功能网络架构在绿心为核心的城市绿地网络之上。同时,在绿心边界刚性约束基础上,加强临界区域空间合作,激活绿心发展区活力。2.以交通为抓手优化都市圈空间格局交通一体化对塑造都市圈空间形态、优化产业和人口格局、打造宜居生活环境具有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是建设现代化都市圈的重要前提和基础11。一方面,在生态文

8、明背景下,要处理好交通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既要处理好交通引导开发与避让生态敏感区之间的矛盾,又要防止滨水空间、岸线资源被低效工业用地占据,避免出现资源粗放利用不利于空间良性发展的现象,还要防止不合理的交通方式成为高品质交通供给的短板。此外,要强化交通走廊对都市圈特色资源转换路径的支持。另一方面,交通对都市圈空间结构的演化产生反馈和塑造作用,通过强化都市圈城市化格局中通道支撑作用、以交通网络支撑都市圈中心城市辐射能力、交通引导带动产业的协同等方式,处理好交通与空间开发利用的关系。3.以产业为驱动优化都市圈资源配置都市圈空间结构的演变、内部经济关系的发展始终以产业为核心纽带,联动其他领域协同发展

9、。都市圈产业结构合理与否,是影响都市圈内各区域产业关系调整的重要因素,决定着都市圈空间组织的形式和资源如何优化配置,进而影响都市圈竞争力。推动都市圈内各城市间专业化分工协作,促使产业联动协调,能够促进都市圈内城市间功能互补、产业错位布局和特色化发展。故,在都市圈规划中,要充分考虑都市圈内各城市现有产业特色,依据产业地域功能区中核心城市产业进行产业专业化发展,最终形成以产业地域功能区为基本单元,以核心产业带为主要发展轴线,职能分工明确,产业有机融合的地域分工新格局。4.以合作区为载体建立都市圈利益共同体合作区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行政主体开展区域一体化治理的、具有明确空间边界的“政策区”,将流向都市

10、圈内不同的要素连接起来12。合作区是推动都市圈要素流动的重要手段,经常被应用于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成渝等地区,如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深汕特别合作区、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等。目前,临界地区一直是都市圈内城市间的断裂区域,既是建设、管理的洼地,又是交通差、环境差的区域,还是协调发展难度最大的地区。以合作区为载体,通过推动临界区域间共同管理、共同规划、共同建设、市场运作、利益共享,紧密捆绑城市间利益,在空间上切实推动一体化发展。通过合作区模式建立连通临界区域的利益共同体,不仅能够弱化行政边界约束,而且能够推动都市圈一体化发展。5.处理好存量与增量的关系随着城镇化进入下半场,都市圈

11、进入存量开发为主的城镇化发展阶段。以存量资源提质增效为抓手,严格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释放流量、提高质量”的原则13,共建完整创新链条、共育生态文化、共享城市服务、共推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共建相对低成本、绝对高质量的融合试验区,培育都市圈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以此来推动都市圈高质量快速发展。(二)生态文明时代都市圈交通 产业 空间耦合协同模式生态文明背景下,建设高质量可持续的都市圈,首当其冲要以生态环境共治夯实都市圈绿色可持续发展本底,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然后在环境资源约束下,交通、产业、空间三者耦合协调发展构建都市圈一体化协同体系。通过聚合交通与产业功能,引导不同空间或管理体系“握手”

12、,实现场所体验和价值提升14;其中,交通、产业、空间彼此动态耦合协调形成合力,形成都市圈区域协同、区域竞争与合作并存的良好格局,不断释放都市圈规模效应,保障其可持续发展,进而提升都市圈能级和竞争力。同时,在培育都市圈的过程中,交通、产业、空间、资源环境将一直呈彼此动态反馈、互为融合的状态,具体耦合协同模式见图 1。四、长株潭都市圈发展面临的挑战(一)基本概况长株潭地处长江经济带中部,位于京广和沪昆两条国家级交通走廊的交汇处,紧邻粤港澳大湾区,是中部地区规模最大的集聚发展区,工业与科技基础良好,被授予国家“两型社会”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称号,承担着习总书记对湖南省“一带一部”战略定位的核

13、心职能。当前,全球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日新月异,长株潭因抢抓战略机遇,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以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贯彻落实国家对国图 1 生态文明时代都市圈交通 产业 空间耦合协同模式李娟,欧心泉:生态文明背景下都市圈交通产业空间协同发展对策研究以长株潭都市圈为例41-土空间规划的具体要求,实现跨越式发展。笔者研究的长株潭都市圈(以下简称:长株潭)是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区,是天然连绵的组团型都市圈,范围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印发的 长株潭都市圈发展规划 一致。(二)主要问题长株潭是我国最早自觉实行一体化的区域,其从理论提出到付诸

14、实践,到 2018 年的多点示范,再到 2022 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印发 长株潭都市圈发展规划,已历经39 年一体化演进9。但长株潭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依然面临发展方向分异、产业同质、公共服务不均衡、绿心被动式保护等现实问题。因此,生态文明背景下,从长株潭的个体特征出发,如何破解这些难题,实现都市圈一体化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成为笔者研究的关键。1.三市空间发展方向分异截至目前,省级政府共编制了 5 版城市群发展类规划,但因为长株潭三市的法定和专项规划与之缺乏有效衔接,三市间未构建相向发展的动力引擎,导致三市空间发展方向分异,长沙近 10 年的发展主要沿东西向发展,重点集中在河西湘江新区片区,株洲则向东北

15、、东南方向拓展,湘潭开始向北、向东拓展,难以形成发展合力,并激化了三市临界地区产业滞后、空间塌陷、资源要素往来不频繁等矛盾。2.三市产业同质化竞争或产业联系不高除资源禀赋、历史原因之外,三市在产业资源配置、产业政策制定、招商引资等方面独成体系、联系偏低,经济一体化不够,阻碍了资金、资源、劳动力等各种生产要素在三市间充分大量地流动,城市间未形成有机的发展依存性。尽管长株潭是天然城市群,但一体化协调发展滞后,城市之间缺乏“纽带”,尤其是三市临界地区既是产业、经济等的洼地,又存在基础设施、生态等网络的断裂问题,交通与经济融合度不够,降低三市产业分工协作效应。3.三市公共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在都市圈一

16、体化发展过程中,公共服务一体化是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最终目的和落脚点。当前,三市由于发展阶段的不同以及协调机制的低效,导致城市之间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不均衡,制约了一体化发展。如空间可达性方面,长沙 5 分钟可覆盖中心城区,15 分钟基本全面覆盖,株洲湘潭 15 分钟基本覆盖中心城区,部分地区需要30 分钟。医疗资源配备上,长沙各项指标远超省级标准,而株洲湘潭刚刚到达省级标准,其中每千人注册护士低于标准。株洲、湘潭与长沙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明显。同时,都市区公共服务网络与都市区枢纽体系未能互动衔接,阻碍了以轨道引导公共服务空间布局作用的发挥。4.三市一体化发展受到绿心的隔离绿心作为世界最大的都市生态屏障

17、,为三市提供不可估量的生态安全和生态价值。目前由省级监管,三市分管执法。但由于缺少发展统筹,形成被动式保护,造成绿心内部生态空间侵占。如暮云片区存在大量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混杂,宜居环境有待提升。同时,绿心以被动式保护为主,对其综合价值挖掘不足。如绿心生态资源的人文价值、碳交易价值、景观价值、宜居价值、生态农业的价值等方面存在不足,未对三市的融合发展形成助推作用。5.长株潭辐射力与影响力亟须强化长株潭承东启西、“一带一部”的良好区位优势,但其未能发挥全国影响力的职能担当。首先区域交通联系不能发挥区位优势。如铁路枢纽在长株潭三市间未能一体化布局,枢纽布局分散,三市间铁路枢纽相互衔接力度不够。其次,

18、长株潭社会经济规模有待大力提升。如在开放口岸数量、级别以及国家级开放政策支持方面长株潭与中部的武汉都市圈、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此外,首位城市长沙对区域的辐射带动力有待加强。如长沙 GDP 虽然进入“万亿”新一线城市,但在综合竞争力、宜居竞争力和可持续竞争力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可持续竞争力排名方面位于 27。五、生态文明时代长株潭交通 产业 空间协同对策生态文明背景下,正确把握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以交通为抓手优化都市圈空间格局、以产业为驱动优化都市圈资源配置、以合作区为载体建立都市圈利益共同体、用存量资源更好支撑都市圈开发等是都市圈向更高能级发展的有力举措。针对长株

19、潭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缺陷与不足,笔者运用生态文明时代交通产业空间耦合协同模式,以生态共保共治为基底,以一体化共建共享、组团式精明增长、差异化分工协作为长株潭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遵循,聚焦于高效的网络、合理的组织、均衡的结构、友好的环境四方面的协同,以交通为支撑、产业为驱动、空间为载体、环境为约束作为策略因子,通过共建载体、共创动力、共营服务、共掘潜力、共育能级,构建出生态文明背景下长株潭交通产业空间耦合协同发展模式,见图 2,以此加快推进长株潭一体化,进而实现长株潭由连绵到协同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跨越。(一)基于刚性约束,共掘生态潜力针对长株潭战略资源绿心的生态价值挖掘不足问题,笔者以保护优先

20、,在生态安全评价和评估的基础上,通过探索“城市功能+生态保护”模式到“生态+绿色产品供给”创新绿心发展模式,实现由生态资源保护到生态资源保护与生态资产经营管理并重转变。在绿心边界刚图 2 生态文明时代长株潭交通-产业-空间耦合协同模式商业经济第 2023 年第 8 期SHANGYE JINGJINo.8,202342-性约束基础上,加强临界区域空间合作,激活绿心发展区活力。一方面激活既有新区新城,更新周边组团空间功能,塑造无界活力空间;另一方面以休闲消费群体为导向,打破行政边界,按照产业集群布局功能,打造长株潭休闲花园聚集未来高端产业要素。同时,构建绿心发展临界区,以“生态网络+交通网+公服网

21、”推动绿心高质量发展。一方面是锚固“绿心+组团”的都市区空间生长肌理,以绿心为核心构建城市公园、郊野公园、专类公园、生态湿地为主体的公园网络体系。另一方面将交通作为推动绿心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协调好生态与交通关系。最后,以构建长株潭休闲花园为目标,完善提升临界组团高质量新区的公共服务网络。(二)基于合力最大,共建发展载体针对长、株、潭发展方向空间分异导致一体化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应打破长、株、潭各自为政的博弈格局,打破三市行政区划界限,以共同规划、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市场运作、利益共享的空间组织模式,构建一体化试验区,见图 4。以试验区为载体捆绑长株、长湘、湘株之间的利益,构筑三市相向发展的动

22、力引擎。通过关联激活长、株、潭临界地区活力、提升要素流通频率和组织效率;进而破解三市临界地区产业滞后、空间塌陷、资源要素往来不频繁等关键问题。同时,为保障试验区合力最大化,制定基于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管理机制,在新兴产业培育、产业奖励机制、税收优惠、财税分配、人才引进等方面实行统一的政策,以此来协调引导临界试验区健康有序发展。(三)基于分工协作,共创发展动力针对长株潭产业同质化突出及转型、提质压力导致的一体化融合不足的问题,依据生态文明时代长株潭交通产业空间耦合协同关系,若要实现三市共赢,首当其冲应实现三市间的物理联通。但是交通系统建设不单单是满足空间流动需求,更重要的是将各种用途的土地开发活

23、动组织成为有机整体,协调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人类互动等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通过交通先行,率先构建长株潭一体化的交通主骨架,并配置与生产、生活、空间相匹配的交通方式,进而迈向产业一体化、区域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基于此,笔者以生态安全格局为基底,以交通网络为支撑,调整产业结构,形成疏密有致、山水城相融的空间格局。首先基于长株潭农业及生态空间布局,构建环形都市圈快轨和网络状高快速路网,引导长株潭三市从外部进行融合发展;其中,减少穿越绿心的道路,对必须穿越的道路和轨道,采用下穿的形式处理。二是在既有长沙中心城区、湘潭中心城区以及株洲中心城区服务中心的基础上,以都市圈快轨和城市轨道为支撑,围绕绿心形成

24、长沙综合服务中心、国际科创中心、国际门户中心、动力中心、智造中心组成的都市圈现代服务业动力环,从而破解绿心对长、株、潭三市空间隔离的痛点。三是构建外围货运铁路环线,与高快速路一起支撑外围四条产业融合发展走廊,形成“一环、一带、一心、四廊”的都市圈空间结构,见图 5。(四)基于韧性最优,共营多层服务历史的不断演变已证实单一会导致韧性不足,出现应对能力不强的问题,如潜力地区出行模式单一会导致对时间敏感型出行人群吸引力不足,故笔者采用多层次网络、多层级中心、多模式服务对长株潭交通、产业、空间进行全面统筹,实现连接度最优、产业结构优化、公共服务均等,培育具有韧性的长株潭,见图 6。首先,以生态文明建设

25、为核心目标,严守生态保护底线,在生态安全格局框架下,配置合理的交通方式引导长株潭功能结构发展,并以组团式布局组织空间结构,优化长株潭空间层次。其次,依据出行需求和不同产业类型对交通方式的需求,因地制宜配置相应的多层次交通,引导各功能组团差异化分工,例如,可在湘江、绿心东西两侧新建高速路网,强化长株潭快速路网联系强度;也可改造升级货运铁路运输支撑,推动东西两侧形成融合发展的产业走廊。再次,依托多层次交通枢纽,形成联系紧密、产城融合的多重心一体化服务驱动节点。通过将多级服务中心打造成长株潭图 3 长株潭绿心中的休闲花园图 4 长株潭一体化试验区图 5 长株潭生态安全格局结构(左)、交通与产业融合(

26、中)、基于生态格局的一体化空间结构(右)李娟,欧心泉:生态文明背景下都市圈交通产业空间协同发展对策研究以长株潭都市圈为例43-一体化动力环上的关键增长极,构建多层级的都市圈中心体系,并使其与临近的产业组团形成融合互动发展。最后,按 TOD 发展理念,将不同等级的枢纽配置相应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围绕长株潭一体化驱动环构筑公共服务一体化服务环,合理引导优质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五)基于一流发展,共育竞争能级国外经验表明,高质量、高效率的都市圈必然是高能级的都市圈,是以新旧动能转换作为驱动引擎的都市圈,是在国际上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都市圈。高能级的都市圈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

27、展理念为新动能,新动能的释放和能级的提升将推动都市圈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针对长株潭影响力不足的问题,依据都市圈耦合协同模式,将生态资本、产业驱动、区域合作、协同共享、协同培育作为长株潭能级提升之路。首先,依靠生态资本提升长株潭绿色能级,建设生态型长株潭。绿心作为长株潭最大的生态资产,通过完善环绿心区域交通供给作为推动绿心高质量发展的先手棋,探索生态+TOD+SOD 的开发模式。其次,依托协同联动提升都市圈共享能级,建设共享型长株潭。通过共建综合交通枢纽,提升长株潭在国家枢纽地位。如扩建长沙黄花机场,在湘潭和长沙之间战略预留第二机场,并预留联系两机场的磁悬浮轨道,打造长株潭航空枢纽。规划长沙至

28、西安、长沙至南宁的高铁,构建长株潭米字形高铁。结合第二机场和既有高铁,预留一横一纵的超级高铁,构建多层级一体化枢纽体系。最后,依托发展创新产业提升长株潭创新能级,建设创新型长株潭。通过将交通产业空间有机融合,以创新要素优化提升长株潭生态、生产、生活空间。以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进一步向园区集中;强化产业园区为单位的创新要素提升工作,结合城际轨道交通布局形成 TOD 模式的园区发展服务中心,重点园区设置科技研究转化平台;强化城市空间对产业创新提升的支撑;最终形成具备“新动能、新活力、新支撑”特征的高能级长株潭。六、结语生态文明背景下,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理论、方法和实践要顺应新时代发展

29、的要求而优化。在积极推动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同时,需要客观理性地认识都市圈发育过程的长期性、动态化、耦合互馈。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和培育现代化都市圈已成为我国建设美丽中国和美好生活的战略抓手,探索高水平治理和高质量发展的本源和演化的规律,探寻适合国情的特色耦合模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未来需从建模方法、实证分析等方面进一步全方位研究。参考文献1尹稚,叶裕民,卢庆强,王建国,黄寰.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J.区域经济评论,2019(4):103-113.2董晓峰,成刚.国外典型大都市圈规划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6(8):12-17.3肖金成,马燕坤,张雪领.都市圈科学界定与现代化都市圈规划研究J.

30、经济纵横,2019(11):32-41.4中国都市圈发展报告 2018J.城市规划通讯,2019(3):12.5施继元.都市圈效应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1).6杜彦良,高阳,孙宝臣.关于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8(1):1-6.7徐海贤.都市圈空间规划模式研究J.城市规划,2003(6):58-59.8徐海贤,孙中亚,侯冰婕,韦胜.规划逻辑转变下的都市圈空间规划方法探讨J.自然资源学报,2019(10):2123-2133.9雷海丽,方波,黄哲霏等.国土空间规划下城市群高效协同发展探索J.宏观经济管理,2020(11):25-32.10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Z.2019(5).11张广厚.“十四五”时期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发展应聚焦差异化 EB/OL.2023-04-13.https:/ 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分论坛总结J.城市交通,2019(6):1-14.责任编辑:赵磊图 6 长株潭韧性最优图示图 7 共育高能级长株潭商业经济第 2023 年第 8 期SHANGYE JINGJINo.8,202344-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