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生活世界之被遮蔽及其救渡.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81714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4.5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活世界之被遮蔽及其救渡.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生活世界之被遮蔽及其救渡.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生活世界之被遮蔽及其救渡.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闫坤如,牛逢春:生活世界之被遮蔽及其救渡生活世界之被遮蔽及其救渡闫坤如牛逢春(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444)摘要:科技的迅速发展,促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取得质的飞跃,人类的生存质量也获得明显改善,但是在进步的背后,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仅威胁到了自然界,也影响了人类自身,人的主体性受到损害,人的交往被异化,人的生活世界也被遮蔽。在此,借用技术批判理论阐述人类生活世界被技术遮蔽的理论基础便非常必要。探析这一遮蔽的本质究竞为何,分析遮蔽的当代表现形式,最终探讨如何实现生活世界自身的救渡,不仅需要“思”之呼唤,也要为技术的发展应用设立基本限度,同时价值理性的重拾也至关重要。关键词:生活世界

2、;技术遮蔽;异化;摆置中图分类号:B0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0 0 0-2 9 8 7(2 0 2 3)0 4-0 0 8 1-0 7人类社会与日常生活随着科技进步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在“技术造福人类”的宏大口号之下,也隐藏着诸多会反噬人类自身的巨大危险,无论是胡塞尔对欧洲科学危机的分析,还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技术批判理论都表明技术引发的危机已不容小靓。尤其是在技术哲学家芬伯格看来,技术的文化特性让我们意识到“问题不是机器已经接管了一切,而是在选择使用机器时,我们承担了许多没有意识到的义务。技术不是简单的手段,而是已经变成了一种环境和生活方式”1 5,技术已成为构建人类生活世界的巨大

3、力量。原本居于人与自然中介地位的技术系统加速膨胀,在连接着的对象一端,也就是古典的自然,它已逐渐被马克思所言的“人化自然”或者海德格尔的“座架”所替代。同时,它也在吞噬着主体一端,对人的地位构成了威胁。技术系统从人的自然感官、肢体以及智能的代理者,过渡成为人的代替者,就像最新研发的ChatGPT大型多模态模型,它能接受图像和文本输入,再输出正确的文本回复,实验表明,GPT一4 在各种专业测试和学术基准上的表现与人类水平相当。例如它通过了模拟律师考试,且分数在应试者的前1 0%左右。人的生活也在技术的参与之下陷入危机,对某些技术的应用成为许多社会活动的准人门槛,日常生活因不断涌现的新技术壁垒而充

4、满断裂,人类生活世界被技术所遮蔽。长此以往,人类的精神世界也受到了摧残,对新技术的趋之若鹭使人类生活千篇一律,形式上的庸俗重复抹杀了个体的独特性,一键复制、一键生成等技术的泛滥用粗陋的仪式感掩蔽了深层的意义感,无聊情绪便成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并且随着人类生活的技术化程度提高而加重,人因为对有限性、对时间感到无聊而试图借助技术手段填补空虚,却最终又因为技术无孔不人的控制陷入更深层次的无聊,人类的生活世界也随之被遮蔽。一、技术遮蔽生活世界的理论基础(一)技术脱离工具范畴在以往的社会情境中,以主客二分为前置条件的技术工具论是最被广泛接受的技术观念,它认为技术作为一种为人所用的工具是独立

5、存在的。芬伯格认为技术作为工具面对任何时代和情境都普遍适用,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技术在本质上既收稿日期:2 0 2 3-0 3-0 1作者简介:闫坤如,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哲学。81晋阳学刊2 0 2 3 年第4 期非善也非恶,而是既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这就是人,只有人才赋予技术以意义。”2 1 1 5 然而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对技术的中立形象进行了反驳:“如果我们把技术当作某种中性的东西,我们就最恶劣地听任技术摆布了,因为这种观念虽然是现在人们特别愿意采纳的,但它尤其使得我们对技术之本质茫然无知。”3 3 在他看来无论是技术工具论还是人类学视角的技术

6、观都没有完整地析出技术的本质特征,其中前者仅仅把技术看作“上手状态”中的工具,然而在我们使用锤子的时候,锤子自身是被忽视的,这就导致了我们忘记了作为工具的技术自身的发展;而后者把技术看作是“为我所用”的,又导致了人与技术的主客二分。兹维尔认为:“因为海德格尔注意到了后现象学理论所明确遵循的本体论结构,所以他对于技术本质的追问不仅未曾被简单地超越,也不能被误认为是过时的技术哲学中的典型。”4 3 1 3而且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进步,它早已脱离了工具范畴,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更复杂的角色。例如依法国哲学家福柯所言,技术如今已从基础的工具演化至权力的形式外延。技术化权力的运作主要凭借一系列具体的、合理化

7、的物质措施来实现其控制性,而为了抵抗这些施加于我们身上的权力形式,我们必须进行抵抗式斗争,“斗争的主要目标不是去攻击这样那样的权力机构、集团、精英或阶级,而是特定的技术和权力形式”5 3 3 1。芬伯格吸收了福柯的权力批判以及法国哲学家拉图尔的社会建构论思想之后提出了自已的基本观点:“权力是社会力量和矛盾之网这些与其说是胁迫和压制个人,不如说是引导他们从事生产活动。”6 p29(二)现代技术是人类的新生活方式因此芬伯格最终选择了“实体主义”一词用来描述一种给技术赋予实质性价值的立场,在实体论者看来,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其自身定位已从人们改造自然的工具,变换为人类的行为。我们在使用现代技术的时

8、候就像是皈依了一门新的宗教,在我们使用技术的过程中,它已经不仅是一种提高人类效率的工具,而更是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人类的生活世界也在对技术的应用中得到重构。自启蒙运动以来人类就深陷对技术的笃信中,似乎它的发展进化是我们摆脱繁重艰苦的劳作、逃避无孔不人的空虚、迎接自由富足的未来的唯一路82哲学研究径,在鲍尔格曼看来,正是这种期待导致了设备范式(d e v i c e p a r a d i g m)的起源。设备范式是指现代社会人在追求可用性这一共同信念的指引下决定自已的行为活动与生活方式,技术也已然成为现代人生活最大的依赖,尤其是在电视机、空调、汽车这类产物身上,淋漓尽致地显示出技术的特征,“鲍

9、尔格曼使用设备范式概念来强调物不断地向设备转化和随之而来的生活与社会的技术化 1 7 1 5 7。然而这些现代化的设备限制了“物”作为存在的自然绽放,“物”被分割成了手段和目的,它的限定性导致了人的亲身参与的缺席,人的经验获得仅是通过与设备的交互来完成,人类的生活世界充斥着不同的设备,而难有真实的经验,因此当“物”被移除情境之外,生活世界的遮蔽也随之发生。作为现代社会生存的基本手段,对技术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在斯蒂格勒看来,“人的出现即意味着人的死亡技术和人的双重问题以及人类学和技术学的关系都表现为死亡的逻辑”8 1 4 8,人作为没有功用的存在生而是有缺陷的,是爱比米修斯的遗忘导致人类天生缺

10、少动物的生存本领,而正是技术(代具)的出现才弥补了人的缺陷,这正是普罗米修斯的盗窃对人类的弥补,赐予了人类想象与创造的本领。这种人与技术之间相互依存、交错反射的双向运动被他称为“延异”,这一运动导致人类在整个生命世界中非常特殊,人依靠技术而存在,而技术的存在也需要人的能力而产生。尤其是在现代技术背景下,对各项技术的熟练使用已经成为各项社会活动的默认准入门槛,人类普遍作为被改造过的“技术携带者”与世界、他人进行交互,在这种情境下,技术已经取代一切而成为我们唯一的生活方式。(三)技术遮蔽人类自身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促进了“工业4.0 的生产社会出现,机器代替人工,电脑代替人脑的生产方式成为主流趋势,

11、但是在人们的体力辛劳被自动化生产减轻诸多的同时,脑力上的劳苦却大为增加,看似解放人类的技术却将人类抛向了另一种残酷的监牢,德国哲学家马尔库塞认为:“技术性失业的加快,工人无能为力和听天由命思想的增长在一些技术最发达的企业中,工人们甚至夸耀他们在企业中得到的既定利益。”9 6 5 技术在成为奴役劳动者的锁链的同时,也掩盖了合理性形式下实质的不合理。依闫坤如,牛逢春:生活世界之被遮蔽及其救渡海德格尔所言,如今我们仅仅在这片大地上“充满劳绩”,却再难以“诗意地栖居”,劳动在技术的遮蔽之下变换形式继续剥削劳动者,电脑键盘的打字声盖过了工厂机器的轰鸣声,凌晨加班的呵欠盖过了码头工人的号子,人们在过度劳动

12、中不得安宁,在追逐名利中饱受熬煎,在娱乐至死中迷失自我。(四)技术遮蔽人类生活世界技术在重构人类生活世界的同时也暗含了危险,当它成为我们与世界交互的关键中介时,也暗含了强制性的压迫可能。疫情伊始,整个社会都遇到了太多变故,其中由技术引发的问题也层出不穷。现象学哲学家唐伊德对人与技术的它异关系表述的意向公式为“人类一技术(-世界)”,他认为“在它异关系中,人的存在方式是通过技术与世界发生关系,世界可以是一个衬托,技术可以处在前台,可以作为一个中心、一个虚设的他 一一我此时便是与这个他 发生关系。”1 0 1 3 7 例如在“健康码 的使用情景中,技术却从被借用于认识世界的“他者”,化为“我”被世

13、界认识时所依靠的“他者”,而且在此时“我”本身彻底隐退了,唯一重要的就是健康码这个技术“他者”,离开了技术,“我”的身份就失去了意义。在疫情这种特殊情况下,技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十分尖锐地展示出来,这种“它异性”就是技术对人类主体性地位产生威胁的特征,随后而来的“未出门却被赋红码”的事件,恰恰印证了这一手段的可行,该事件既影响到了技术使用者的权威性,也暴露了作为解蔽工具的技术转而遮蔽了人类生活世界的危机。二、技术遮蔽生活世界的本质探析在技术的遮蔽之下人类的生活世界被忽视,自我向他者退让,知觉向实证退让,按照胡塞尔的观点,周围存在的整个世界不仅仅在精神领域才有其地位和作用,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已的

14、周遭世界,我们的全部生产劳作、精神活动都在这个精神世界存在。现实存在的世界可以分为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其中生活世界又可被划分为日常生活世界和原始生活世界,日常生活世界就是人们实际生活的周围世界,我们存在其中的日常生活世界因为技术的遮蔽已然不再纯粹,只有回到纯粹的直观的原始生活世界才能找到生存论意义,因此就要对技术遮蔽生活世界的本质进行探源。(一)技术对人的异化技术对人类生活世界遮蔽的本质之一,就在于其对人本质的异化。在现代技术之下包括人在内的一切事物都被剥夺了其固有的和特有的东西,成为一个简单的符号,马克思虽然生活在诸多技术萌芽的年代,但是他已经对科技引发的异化发出了警告:“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

15、然,个人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7 7 5 原本是趁手工具的技术异化成支配人类的异已性力量,人类主体性地位衰落,随着人类对技术的应用越纯熟,人类对自身的奴役越加深。在海德格尔看来,这种异化威胁人的本质的同时,也造成人的精神家园丧失,“面临人的这种有本质意义的无家可归状态,存在的历史地思会看出人的未来的天命就在于,人要找到存在的真理中去而且要走到找存在的真理的路上去 1 2 1 3 8 4,人类原本的天命是寻找一条通达真理之路以究无蔽之真理,然而人们却在现代技术的奴役之下,陷人了日常生活的“烦(s o r g e)”之中,陷人了心灵的无家可归

16、的状态中,迎来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二)技术对人交往的异化技术遮蔽生活世界的本质也在于它异化了人类交往。首先,人的自身开性被否定。技术在解蔽世界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强制性与限制性,使人呈现为某种固定含义的持存物的同时,也消除了其本身所开的其他一切可能性,这也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无关紧要。例如自动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削减了生产所需的工人数量,打破了传统生产中相互联系、配合的工作方式,劳动者之间复杂多样的联系被劳动者与机器的简单交互取而代之。其次,技术的误用会导致社会信任危机。新技术的出现不断考验着民众的辨别能力,例如深度伪造技术(deepfake)让人们意识到如今“眼见不一定为实”,俄乌战

17、争爆发以后,一段在推特上被广为分享的深度伪造视频一一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视频中宣布已实现和平一一再度开始流传。与此同时,元宇宙平台和YouTube网站也下架了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对俄罗斯投降的深度伪造视频。这一技术的滥用不仅会给个人利益带来侵害,也会引发社会忧虑,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已非易事,如83晋阳学刊2 0 2 3 年第4 期今再面对高新技术加持的虚假信息,人们只会抱持着普遍为假的态度去考证,这就加大了在网络空间中的人际交往成本,而人们在分辩真假信息的过程中也与真实世界渐行渐远。(三)技术造成人的生活世界庸俗化首先,随着人类对技术的依赖程度加深,人与自然都在技术的塑造之下趋于

18、同质化。世界在被数字化的过程中走向了“普遍同质”,人类更容易遗忘自身,更加无意识地成为“普通人”。所谓的“普通人”,就是指生存于同一世界中所有人的平均状态,即海德格尔所指的此在的“常人”状态。在此状态下,个体的独特性被抹去,思想的独立性被抑制,生活的独异性被遮蔽,技术越深入人类生活,人类就越“千篇一律”。人总是操劳着并为外在的异已力量消磨着自身的心灵和肉体,于是,人更加乐于以“常人”方式来展开自身的生存,为自己寻找到一种“常人”之感、在家之感,进而掩盖内心的空洞。其次,技术在促使人变为“常人”的同时,也摧毁了人自身的精神生活。“文化工业的这种思想与观念殖民还体现在对人的无意识的控制上。标准化的

19、大生产使人越来越束缚于专业化和机械化的分工,这既造成了人的想象力的缺乏,也使人越来越受到整个生产体制的压抑。1 3 我们的感官刺激变成了只是对“流行文化”的反应,在“流行文化”对人的精神世界的不断冲击中,人的精神的神圣感、世界的神秘感、生活的意义感被不断地刨除,进而造成人自身的意义缺失,人的独有身份被剥除后便作为现代技术的持存物而存在。意义世界的贫困化,人的精神世界所具有的“神性”被技术消散,人的思想被技术遣至“无所可思”的境遇中。作为常人的此在,“在千篇一律的人群中感到安宁”,这种虚假的“安宁感”反过来又不断地引诱着此在朝向非本真的生存方式生存,它可以帮助人们逃离被个别化之后的孤独感。作为在

20、家状态的常人,它是一种无处不在又无处所在的人的平均化状态,它抚平了人与人之间令人不安的差别。最后,人类在技术的支配下背离生活世界。身不由已地,我们就这样陷人了对“常人”状态的狂热追寻,我们很难再拒绝新技术,因为拒绝了它在如今就意味着与他人、与社会,乃至与真实世界的脱节。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者在被解蔽的同时,有一种遮蔽也同步发生着,它对存在者整体进行84哲学研究了遮蔽,这种遮蔽叫做“神秘(geheimnis)”,技术在为人所用的同时,也无意识地遮蔽了人类生活世界整体。“此在”在绽出生存(ek-sistent)的同时也固守着持存(in-sists),固守着存在者的提供,就像是它们在自身之中属于自身

21、的开着。常人状态究其根源就是人对于源初生存状态的背离,“此在”在存在过程中与周围世界逐渐同化,在技术的贯穿中陷入人之异化的状态,人对技术社会越依赖,人在当下的存在状态中越得心应手,就在此遮蔽状态中陷得越深,这种依赖最后拉远了我们与日常生活世界的距离。三、技术遮蔽生活世界的表现形式技术遮蔽人类生活世界以后,自然界在技术强力支配下迎来了一场物质性的危机,资源枯竭,气候异常,人类的促逼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人类自身也迎来一场精神性的危机,人的主体性丧失,缺乏对生活的沉思,愈发地沉沦为海德格尔口中的“常人”;最终技术引发了笼罩生活的终极危机一“座架”走向了统治地位。(一)技术引发自然界危机长久以来人类一

22、直把自然界看作是去征服、去掠夺的对象,以自身的利益为价值尺度,利用各种技术控制和利用自然,信奉彻底的人类中心主义,以万物之灵自居。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技术是解蔽世界的一种方式,但问题是“在现代技术中起支配作用的解蔽乃是一种促逼,此种促逼向自然提出蛮横要求,要求自然提供本身能够被开采和贮藏的能量。”3 J12自然界在这种促逼中陷入了危机,自然资源被过度开采以致枯竭,自然生态因缺乏保护以致破坏,似乎土地的存在只为农业耕种,河流的存在只为水力发电。摆置(stellen)一词由海德格尔率先使用,与他的集置(gestell)思想相对应,意为相较于早期人类社会对技术的使用方式、技术对自然界的改造程度而言,此时

23、人类更像是在摆置自然资源,人将自己看作主体,相对而言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客体,都因为被订造(bestellen)而立刻到场,整个自然界以一种卑微的姿态等候着它随时调遣,永远维持着一种持存(bestand)的状态,不再是独立存在的对象,而是完全被剥离出它们原本所属的情境之中,以某种贮藏的状态等候随时被取用。自然物失去了自己的独立性,闫坤如,牛逢春:生活世界之被遮蔽及其救渡成为了等待着我们随时去征用的奴隶,甚至连人也作为一种劳动力资源陷人了一种“持存”的状态,随时等待被剥削。(二)技术引发人类自身危机首先,现代技术对人类周遭的物质世界从原子尺度上进行了彻底的解蔽,然而在这一解蔽的过程中,物的本性却

24、是处于被遮蔽的状态,以往唯理论者认为理性是人类认识世界、把握世界本质的绝对可靠手段,然而现代技术理性在人类生活世界中呈现的物质性与我们在自然中获得的经验是不同的,技术理性的精确性与有用性会与生活世界的经验存在相混淆,甚至取而代之,我们对于周遭世界的经验完全听命于技术理性的支配,人类在生活世界中所获得认识的真实性再难以保证。“理性从本质上说归属计算,它就是使一切存在者理性化的技术化过程。”8 5 由于现实世界的复杂性与无限性,人类总是希望能以有限的方式去认识世界,而现代技术的精确性与强制性恰好迎合人们的需求,借助技术的强力控制,人类不仅对于当下的周遭尽在掌握,尚未到来的明天似乎也不再难以预测。然

25、而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人类自身也成了被摆置的对象,作为技术控制之下的持存物,自身经验已不再有用,唯一要做的就是听从技术的安排,人所具有的批判和反思的能力不断地受到损害,缺乏对自己行动的审视,科学的蓬勃发展和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哲学的沉思逐渐地消退,人成为了单向度的人。当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及其实践化导向,使人们广泛地认为哲学是“无用且渺小”的,只有科学技术是“实用且伟大”的,哲学被迫走上了一条消退之路。实用且伟大的科学技术日渐遮蔽了无用且渺小的哲学,使人遗忘了对现实的沉思。无沉思的人们无意志地听从科学技术的命令,摆置着世界的同时也被摆置着。在海德格尔看来,“真正可怕的东西并非世界成为完全技术的世界,

26、更可怕得多的是人对这世界的变化没有准备,我们还不能够沉思地达到适当地探讨在这个时代真正上升起来的东西”1 4 1 9。其次,技术使人的生活失去质感。为了满足人类技术的发展,自然界中各种事物起初含有的多样性被否决了,意义也丧失了,一切事物的存在理由都变得空前单一,那就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生产需要。在技术世界中不存在其余的存在方式,一切都是为了技术服务的,一切事物都变成技术生产的原材料,人变成生产的劳动力这样一种物质的材料,在技术的统治之下,一切都被视为可以获得效应的东西。在法国哲学家埃吕尔看来,技术“致使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面对自已既定的命运束手无策,也无法选择自已生存方式”1 5 1 3 4,人

27、类在现代技术的运用下不仅被剥削、被利用,也在被替换、被增强,甚至被制造、被永生,生活世界处于海德格尔所说的“漂浮状态”中失去其意义,生活的质感也于技术装置的架构中无处安放。人丧失独立性成为持存物之后,技术就成为了摆弄人的主宰。例如智能手机作为当下前沿技术集成体的一个典型代表充分揭示了技术如何支配我们的生活世界,2 0 2 1 年我国4 G和5 G移动电话用户超过1 4 亿,手机作为高新技术的集成物已成为我们与世界交互的重要工具,甚至可被看作为部分身体的延伸。无论是邮件微信“轰炸”还是个人信息泄露,都暴露了在技术人工物的束缚之下,人的主体性日渐式微,6 英寸的屏幕就是我们参与世界的窗口,人们要不

28、断接收信息,回应指令,时刻维持在场状态,我们的生活世界被它建构,因它变化,为它利用。技术向个体展示的信息已是遮蔽后的,同时个体的信息数据也在使用技术的过程中被展露、被获取、被利用,从百度的“竞价排名”,到淘宝的“商品推送”,再到携程的“大数据杀熟”,个体被贴上不同的标签后分类成为一种“人资源”被摆置,人类尊严也在技术的强力统治下受到冲击。(三)技术遮蔽引发的终极危机这个技术装置的架构被海德格尔称为集置(dasGe-stell),也可称为“座架”,“集置”作为“命定”只是一种解蔽,它作为一种特殊的去蔽方式,以强制性的姿态限定着人类把其看作是唯一的解蔽方式,此时“存在”的其余解蔽方式就无法展露,甚

29、至解蔽自身也会陷入遮蔽状态,因此在他看来座架占据统治地位便是技术会引发的最大危机,是一种存在论上的风险,“对人类的威胁不只来自可能有致命作用的技术机械和装置,真正的威胁已经在人类的本质处,触动了人类座架之统治地位 1 6 4 9。现代技术通过其遍布生活世界中的技术装置与技术手段,将自身伪装成某种经验事实,它在帮助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过于高效,以至于人类将其误以为是“真理”,却将真正的真理“解蔽”弃置一旁,遗忘了本真生活。85晋阳学刊2 0 2 3 年第4 期四、被遮蔽的生活世界的救渡之路(一)以思”去寻求本真生活复归虽然人类的生活世界已然被技术构建得面目全非,但是在海德格尔看来,生活世界

30、的救渡之关键在于人对思的学习。他认为“思”有两种意思,第一种是恢复思想的能力。因为人虽然拥有思想的意图,但人类却没有真正地去“思”,我们看似在思的过程中做出的选择,不过是得到了被我们所思之物向我们的本质的“允诺(zuspruch)”,“此允诺呼唤我们自身内部的本质,让其使我们得以进入到本质的内部中去,而且,我们是受持于此本质之中的 1 7 2 5。因此我们去思,就是面对我们所选择的、喜爱的东西而应该重新掌握思的能力,“使他的有为与无为符合那个一直以来从本质出发的,允诺给他自身的东西 1 7 2 8。人应该尝试从“常人”状态的沉迷中短暂地抽身出来,不再固守于那些方便可达的东西,冷静地对周遭事物进

31、行“思”,以最终通达真理的无蔽状态,重返原初的生活世界之中。第二种思是思的对象。海德格尔认为传统的认识论只看到了对象的表象,并未能抓住其本质,在其语境中“思”变成了知识,存在被存在者所代替,存在自身被遮蔽,在形而上学的思想方式影响下,现代人类破坏了“天地神一人”的本真性和原初性,因此我们就需要“面向事物本身”。海德格尔拿水壶举了一个例子,借助于现代技术,人们可以彻底了解一只水壶的材质、成分、性状等,然而我们却无法借助技术去把握其真正的本质,在他看来一把水壶不只是被打造来装水的工具,而是容纳了来自天空中的、流尚于大地上的、既可以被人拿来饮用以解渴、也可以被拿去供奉给神明的水,在此种“思”中,这只

32、水壶的本质就得以显露,我们重新考察了“天一地神人”共在的境遇,人才得以借助于唤醒自身沉睡的思,解蔽出事物最本真的面貌,去探求我们的本真生活。(二)设立技术的限度与底线随着人们运用技术手段改造了自然环境,改变了社会发展,人类的智识、力量都在现实世界得到了确证。但是人类生存环境的愈发严峻与自身理性危机的愈发深重,都呼唤着技术的发展和使用必须设立底线,“如果我们不试着去理解技术的复杂运作,以及我们应如何结合技术去思考与反思那些纷繁复杂的存在,人类必将在某种程度上走向灭亡 1 8 1 3 4 5。86哲学研究首先,要对技术在自然界的应用发展设立底线。人的价值与权利需要得到全面的保护,同时也一定要保持对

33、自然界的合理开发,让技术理性服务人与自然,毕竟人的存在首先是作为自然的存在。海德格尔不只是单纯对现代技术进行批判,也在批判中为如何引导技术更好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他主张取过去古希腊的技术中蕴含的艺术性、美学性等,弱化现代思维带来的实用性,人借助艺术寻找自已的根基,在技术时代重新审视天与地与自然事物,再次接近事物的本质。在著名深层生态学家奈斯(Naess A.)看来这一思想在人道主义层面取得了更进一步的突破,对深层生态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它告诉我们发展技术不是为了更大限度地去统治自然,而是要让它在为我们所用的同时,也能够对自然整体保持尊重与爱护,让所有自然事物能够“是其所是”,与以往的人类中

34、心主义技术观不同的是,它对彻底征服自然改造世界进行了批判,主张人类借助现代技术重新“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其次,要对技术在人类社会的应用发展设立底线。虽然海德格尔自始至终对伦理学抱持一种决绝的态度,但不可否认的是现代技术的发展已经远超出他的预想,因此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的过程中也应适时地引人伦理机制的规范与约束,以此来确保技术最终是朝着“人一技术世界”三者平衡和谐的境地发展。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对于应付科学技术的力量带来的邪恶的后果,相比于智力上的谋划,人类更需要伦理道德上的行动科技的不断进步最终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如果借用伦理上的善恶观来区分的话,就是要看科技的发展是向善还是向恶。1

35、9 4 技术需要使用者的审慎反思,但是技术同样需要设计过程中的伦理介入。荷兰技术哲学家维贝克(PeterPaulVerbeek)提出要对技术使用者的行为进行预先规范,他的“道德物化”理论提倡在技术人工物之内嵌人前置的道德准则,这一非人本主义的技术伦理学改变了以往技术哲学仅聚焦于使用技术带来的后果这一传统视角,转而积极地介入到技术设计的过程中,例如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弗里德曼(BatyaFriedman)与卡恩(PeterKahn)提出的“价值敏感性设计(value sensitive design)”以及“劝导技术(persuasive technology)等都深人探讨了技术人工物如何预先调节人

36、类行为,规范人类道德。闫坤如,牛逢春:(三)重拾价值理性以挣脱工具理性的栓楷技术在促进生产发展的同时,难免会被单一“工具理性”的观念占据统治地位。德国哲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随着价值合理性的衰落,人的行为完全工具化了,我们选择完成目的之手段时凭靠的合理性只看重其效率和有用性等,个人在此刻失去了自由意志,陷人了现代生产的“铁笼”。人类对工具理性的过分依赖导致其从帮助人、解放人的工具变成了奴役人、压迫人的工具,工具理性演化为异已的统治力量,它对效率的过分追求高扬了工具理性霸权,这就需要价值理性的介人,价值理性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更像是一种内置道德准则调节着人类行为,在人类进行价值活动时根据主体的意志和

37、需要来设立内省的规范。它要求“人在价值形态世界构建活动的目的设定和坚守中把追求自由的主体意识作为被行为者所认为的一套终极目标的价值体系的最终归宿”2 0 4 6,价值理性的失落导致了人类信仰生活的丧失,理想信念的丢失,价值判断的缺失,最终导致了人精神家园的迷失,生活世界的遮蔽,而价值理性的重拾及其与工具理性的整合,或许会有助于人类主体性地位的复归与生活世界的解蔽。责任编辑马文佳参考文献:1加 安德鲁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 M.韩连庆,曹观法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5.2德 卡尔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M.魏楚雄,俞新天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 9 8 9.3I德马丁海德格尔.

38、演讲与论文集 M.孙周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 0 0 5.4Zwier J.,Blok V.,Lemmens P.Phenomenology and the Em-pirical Turn.a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of Postphe-nomeno logyJJ.Philos.Technol,2016.生活世界之被遮蔽及其救渡5JMichel Foucault,VOL.3 Power.Essential Works of Foucault(19541984)MI.Edited by James D.Faubion,Translatedby Rob

39、ert Hurley and other.New York:The New Press,2001.6I加 安德鲁芬伯格.技术体系 M.上海社会科学院科学技术哲学创新团队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 0 1 8.7JFallman D,A Different Way of Seeing:Albert Borgmanns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and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JJ.AI&Society,2010.8I法 贝尔纳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 M.裴程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 0 0 0.9美 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 M.刘继译

40、.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 0 1 6.10JDon Ihde,Technology and the LifeworldM.Indianapo-lis: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0.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5.12海德格尔选集 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 9 9 6.13仰海峰.法兰克福学派工具理性批判的三大主题 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 0 0 9,4 6(0 4).14德冈特绍伊博尔德.海德格尔分析新时代的技术 M.宋祖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3.15Jacque

41、s Ellul,The Technological SocietyM.Translatedby John Wilkinson.New York:Aifred A.Knopf,Inc.&Random House,Inc.,1964.16I德马丁海德格尔.不莱梅和弗莱堡演讲 M.孙周兴,张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1 8.17JMartin Heidegger.What Is Called Thinking M.Trans-lated by D.Wieck and J.Glenn Gray.New York:Harp-er&Row,Publishers,1968.18JBotin L.Why

42、 Heidegger Makes Sense in ContemporaryPhilosophy of TechnologyJJ.Found Sci.2022(22).19JArnold J.Toynbee,Daisaku Ikeda.The Toynbee-IkedaDialogue.Man Himself Must ChooseM.Kodansha Inter-national Ltd.,1976.20陈新汉.论价值理性及其异化 J.学术界,2 0 2 0(0 1).The Obscuration and Salvation of the Living WorldYan Kunru&Niu Fengchun(School of Marxism,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 200444,China)87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