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子论、前定和谐学说、神正论体系是莱布尼茨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著名哲学家西田几多郎在其研究生涯的晚期注意到莱布尼茨哲学的内在价值并较为具体地分析了莱布尼茨哲学中单子与世界之间的关系 基于这种分析西田几多郎将莱布尼茨的本体论哲学和宗教哲学改造为具有东方色彩的创造哲学 本文以西田晚期哲学的重要代表作予定調和手引宗教哲学为线索以西田几多郎的重构过程为基础阐释其晚期哲学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关键词西田几多郎单子论前定和谐改造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 文章编号()西田几多郎是日本著名哲学家也是日本独创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作为一名具有原创生命力的哲学家他的出现终结了中江兆民所说的“日本没有哲学”的状况在哲学史
2、上被称为“西田哲学”本文所关注的便是西田几多郎晚期哲学的重要代表作予定調和手引宗教哲学(迈向以预定和谐的宗教哲学以下简称迈向)迈向一文初刊于思想杂志 年第 号是西田几多郎晚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文由两章组成篇幅较为紧凑现收录于 年版西田几多郎全集第十卷一、西田几多郎视域下的莱布尼茨本体论哲学晚期的西田几多郎选择莱布尼茨的本体论哲学作为改造对象并非偶然 年西田撰写过一篇有关莱布尼茨本体论哲学的文章本体論的証明(莱布尼茨的本体论证明)在论述西田的改造过程之前我们有必要先顺着西田本人的思路对莱布尼茨本体论哲学中的基本概念进行诠释在莱布尼茨哲学中最具有独创性与代表性的当属单子论()与预定和谐()学说
3、 在莱布尼茨之前的传统哲学家眼中物体作为一种现实存在必然拥有一定的广延 基于对广延大小的不同推断一些古希腊哲学家认为广延较小的“原子”是构成世界的物质基础 还有一部分哲学家的本体论具有整体性色彩(典型的代表是斯宾诺莎所讨论的“自然”)与此相反的是莱布尼茨通过逻辑推理否定了所谓“原子”的广延性 在莱布尼茨看来“在没有部分之处便既不可能有广延也不可能有形状和可分性”从单子的无广延性出发莱布尼茨进一步论述了单子所具有的自足性与等级性 不过作为一位具有独创生命力的哲学家西田并不尝试通过分析哲学史素材来重构莱布尼茨单子论哲学 西田认为莱布尼茨本体论哲学的关键点在于“主述词关系”(主述関係)我们遵从西田的
4、看法尝试从主述词关系角度梳理莱布尼茨本体论哲学的主要内容在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哲学中单子既是世界的唯一构成要素也是一种绝对的主词 无论是亚里士多德所谓的“隐德莱希”还是德谟克里特所谓的“原子”他们的本体论学说都建立在主词逻辑的思考方式之上从主词逻辑出发我们可以认为单子作为绝对的主词其内部包含所有可能但尚未实现的述词 在这种主词逻辑的世界中必然且只能有分析命题的存在 西田认为由主词逻辑推出的“最高实体”只不过是一种推论出来的形而上学实体“它作为相对于不完全的完全相对于恶的善无论到哪里都免不了成为相对的神”收稿日期作者简介钱昊榛男硕士研究生从事日本近现代哲学思想史研究张波女教授博士从事日本文化研究在这
5、样的世界中任何综合命题本质上都是对最高实体的分析这样的世界完全是理论的世界 在这样的世界中理论世界即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即理论世界两者是相即的关系 现实世界是理论世界的化身理论世界则是上帝的组成部分 因此莱布尼茨所论述的现实世界是一种具有必然性的完美世界“作为完美无缺的神所创造的世界不得不认为这个世界是最好的世界”在这里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哲学导向了完全和谐、完全善的神正论世界在莱布尼茨看来单子还具有独立性与封闭性 封闭性与单子的自足性是一致的“单子的自然变化是来自一项内在原则因为任何一个外在的原因都不可能影响到它的内部”单子是绝对的主词因而单子无需外界其他单子给予知识 每个单子所形成的内部世界都不甚
6、相同但是所有单子都拥有相同基础:包含一切述词 单子的封闭性是上帝的杰作上帝是那个最为杰出的单子是完全反映所有述词的完满者 也就是说“在这里在没有限制的地方也就是在上帝之中完满性是绝对无限的”其他所有的单子及其所形成的单子世界之间的和谐关系都在这样的主词逻辑之中得到完美的安排 不过这样的“完美安排”并不意味着单子自身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存在 莱布尼茨认为单子不具有与其他单子交互的能力因而单子通过表象活动展现其能动性 单子自身是精神性的存在因而单子的表象活动也一定是精神性的活动 最清晰的表象活动是上帝的活动是一切活动的无限完满的表现其余的单子的表象活动则各有差异表象活动的等级不同所对应的物种也不尽相同
7、 莱布尼茨依照表象活动的等级差异将物种大致划分为三类:植物、动物、人类 人拥有与动物、植物不同的表象活动莱布尼茨称之为“理性灵魂”这种理性的表象活动使人可以改造其所处的环境 理性灵魂“使我们与单纯的动物分开、使我们具有理性和各种科学、将我们提升到认识我们自己和上帝”并能通过理性灵魂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 这种创造能力并非毫无依据 除了在单子论一文中指明“单子的本性既是表象”以外莱布尼茨还在他的另一著作动力学试论中指出单子的表象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力”单子的表象活动也可以被表述为一种力的活动 西田几多郎非常重视莱布尼茨哲学中的“力”概念并认为“莱布尼茨的第二质料和派生力必须是从空间的立场来考虑的东西”
8、在经典力学中力的出发点并不占有空间也不具有大小或任何形状 这种性质与单子的无广延性十分相近 在莱布尼茨看来“力”的本质是一种形成能力 人和上帝所拥有的表象创造能力被莱布尼茨称为“原始驱动力”()与此相应的是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是“原始驱动力”的一种局部性体现莱布尼茨称之为“衍生力”()莱布尼茨规定了这种“力”的存在依据:矛盾律与充足理由律 矛盾律由亚里士多德著提出其具体内容为:“同一对象在同一时间、同一方面不能既具有又不具有某种属性”充足理由律则是莱布尼茨的独创其基本内容为:“倘若没有一个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充足理由就没有任何一个事实能够是真实的或实在的也没有任何一个命题能够是真的尽管这些
9、理由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认识不到”充足理由律不仅是上帝所遵循的原则也是莱布尼茨神正论与预定和谐学说的理论依据 在莱布尼茨看来“万物的终极理由必定存在于一个必然实体里面在这一实体里面各种变化的细节只是卓越的存在着就像在其源头存在一样”上帝是充足理由律实现的场所世界的预定和谐则是上帝在多种选择中作出的最优选择通过对莱布尼茨学说的回顾我们不难发现相对于西田自己的独创哲学莱布尼茨本体论哲学忽视了单子的矛盾性与自觉能力 在西田看来莱布尼茨的哲学体系建立在“有”的主词逻辑体系之上这种立足于“最高实体”的基督教神学观桎梏了莱布尼茨本体论哲学继续发展的可能性二、西田几多郎对莱布尼茨本体论哲学的改造从某种意义上
10、说迈向一文是对莱布尼茨哲学推论的推论 西田始终没有跳出莱布尼茨本体论哲学的术语而是选择对莱布尼茨使用过的概念进行意义层面的重构与推理并以此表述自己的观点 西田通过对“个体”“单子”“实在”等概念进行分析指出了莱布尼茨本体论哲学的根本问题:基于“绝对有”的逻辑而建立 西田的评价并非某种妄言这与西田自身所处立场有关西田认为运动的世界中的个体之间必须存在着相互对立关系 也就是说“个体与个体只要各自维持自己就不算相对”在西田看来莱布尼茨哲学以主词为中心认为单子内部已然包含了所有种类的述词 这意味着世界是被规定的世界是上帝的意志选择的完全和谐的世界 莱布尼茨实质是借用上帝这样的形而上学概念来维持自身哲学
11、体系的无矛盾 西田在此引用了莱布尼茨给阿诺的信作为这种维持的例证 莱布尼茨在信中认为亚当的子孙所发生的事情也必须包含在亚当的个体概念当中 但是这样的包含关系只在主词视角中有效 从相对于主词的述词视角来看亚当的子孙所包含的述词与亚当所包含的述词往往是完全不同的 例如“亚当生了孙子”这个命题对亚当来说是“生出”子孙对子孙来说却变成了“被生出”在这样的视角中我们有理由询问莱布尼茨:为什么最后的结果是“亚当生了孙子”而不是其他的可能性?西田立足于自身的哲学立场“帮助”莱布尼茨回答了这个问题 在承认精神性的单子的基础上西田从追寻事物之存在可能性的角度出发对莱布尼茨的“个体”概念进行了哲学重构 在西田看来
12、莱布尼茨哲学中的“单子”如果想摆脱自身的无意识状态成为真正的“个体”就必须进行自我否定 自我否定意味着单子与其他的单子在否定中相互对立从而确立自己的“个体地位”也就是说“只有通过这种矛盾对立个体与个体才能互为个体”如果单子对外界其他的单子是无知的那么单子自身就不能被称为“个体”从单子的视角出发个体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必须是矛盾的这意味着个体否定世界世界否定个体两者是相互对立的 从上帝的视角出发个体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必须是绝对的这意味着世界自上而下绝对地决定个体的存在 绝对对立要求对立双方自身绝对地否定自我而与对方相对这是双方能够相互对立而成为其自身的前提所在 与此同时双方的绝对对立又在同一个世界当中
13、存在这样的世界是绝对对立得以存在的基础场所在空间中这种对立关系表现为一与多的矛盾关系 然而矛盾并不是单独存在的一与多的对立并不意味着两者在对立中相互隔绝 恰巧相反必须承认有一种作为基础性存在的事物支撑着这种矛盾的对立从而使这种矛盾统一于同一个世界当中 西田称这种统一活动为“矛盾的自己同一”并专门著有文章絶対矛盾的自己同一阐述意识世界与历史现实世界中的矛盾如何实现对立同一 在西田看来时间和空间分属两种立场:“从被映照的立场来看所有的东西都是空间的、质料的 相反从映照的立场来看所有的事物都是时间的、形式性的”西田认为与空间不同时间具有运动性与创造性其特点是生生不息 时间既能在当下的空间中(西田称之
14、为“绝对现在”)受到来自过去的时间的塑造与约束也能在当下的空间中创造未来的时间 时间的运动性与创造性来自于时间自身在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对立与同一 西田几多郎实际上反转了莱布尼茨的预定和谐学说将这种对立同一关系下不断生成而又不断毁灭的“现在”称为预定和谐的世界西田肯定了这种改造后的预定和谐并认为改造后的预定和谐标志着“未来永劫显现的物全都被映照在绝对空间之中并且被绝对现在所包含”单子与神所处的世界无非就是这样预定和谐的世界 莱布尼茨认为在预定和谐的世界中每一个单子都作为一个小世界映照并模仿着完美的上帝单子与上帝都在这种和谐的关系中表现自己 西田认为按照莱布尼茨的说法单子如果是上帝的模仿者与映照者那
15、么单子的活动实际上就是上帝乃至世界本身的活动 如此看来莱布尼茨所谓的单子的能动性无非就是这种在自身之中表现他者的活动 单子的这种能动性要比既成的“第二质料”或广延性更能代表物体的本质属性 也就是说“物体的性质不在于大小、形状、运动等延伸它必须承认精神的东西即所谓的实体形态()”单子与单子、单子与上帝之间的这种对立关系必须贯穿于整个世界即使是形式与质料这种具有先后关系的东西也必须是相互对立而同一的 莱布尼茨将质料看作一种无空间的、地位较低的形式这与单子自我实现的本性相违背 如果质料只是等级较低的形式那么在单子世界中就根本无法区分形式与质料 莱布尼茨所谓的拥有不同质料的“生动的世界”也就无法实现三
16、、西田几多郎对莱布尼茨神正论的超越从迈向一文的题目来看宗教哲学必然是全文的重心与落脚点所在 实际上西田本人极为看重莱布尼茨神正论哲学 神正论是基督教宗教哲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田认为莱布尼茨的神正论哲学所蕴含的“单子上帝预定和谐世界”结构应当予以保留并且“莱布尼茨的世界归根结底是以神为中心无限的人格与人格相对的共存的世界”然而在莱布尼茨原有的分析中单子仅从主词视角出发进行精神式的表象活动 在莱布尼茨那里单子进行表象活动的依据全然以潜存的形式内含于每个单子之中上帝则是最完善的那个单子 西田认为莱布尼茨哲学中的上帝早已包含其他单子所未实现的可能性莱布尼茨所谓的“力”的活动本质上依然是一种分析命题式
17、的反复 这样的反复本质上来自于西方哲学中的主词逻辑传统 西田建议不妨跳出主词逻辑翻转这种“力”的活动将“力”理解为一种单子的能力 单子受到上帝创造活动的影响因而具有受造性 与此同时单子通过自我否定而进行创造活动因而也具有创造性 在这样的对立同一结构中单子作为个体构成了世界中内含的“多”所谓的“上帝”或“神”则是世界中的“一”单子与上帝都是个体只不过单子是作为“多”的个体上帝是作为“一”的个体世界则在个体的对立同一中不断地前进 通过这样的翻转原本静态的、被动的世界就变成了生生不息的运动世界 西田引用佛教中的观点形象地描绘这种关系:“亿劫相别而须臾不离尽日相对而刹那不对”世界作为场所具有使单子进行
18、活动的自我映照功能 世界以媒词的方式使单子与上帝得以在其自身之中运动 从单子的视角来看上帝既然是完美的单子是所有单子之潜存能力的完全实现那么上帝之中就必然包含着其余未完全实现的、相对不完满的单子 基于这种内含性不完满的单子的表象活动实际上就是上帝的自身运动 世界的运动与上帝的运动也是一致的 上帝作为完满的单子是众多单子表象活动的集合体 世界作为一种基础的场所以媒词的形式包容所有的个体 从空间角度看世界是容纳前文所述的单子与单子、单子与上帝之间对立同一运动的终极场所 从时间角度看世界作为一种现在也是不断运动着的过去与未来、未来与过去之间的对立同一 这样的运动着的世界没有开始与终点“在现在限定自己
19、的立场上每一个瞬间都是世界的开始和结束”这样的“对立同一运动”模式是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大胆假设也是逻辑上的必然结果 只要承认单子的能动性就不能不否定莱布尼茨本体论哲学中的那些主词逻辑式的形而上学观点在迈向一文的第二章中西田几多郎立足于“自觉性”概念对基督教与佛教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展开论述 在基督教的历史文本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关于个人与上帝之关系的论述 在西田看来基督教的逻辑也可以与东方哲学相关联 西田认为尼古拉所谓的“神”必须是“作为一切事物的根源作为肯定的、所有最大的名字的神在否定神学上是不应该命名的神既是绝对的有又是绝对的无”这是因为失去超越性的东西归根结底就不是“绝对”只是失去了同“相对”之本
20、质区别的“相对”而已 在西田看来神必须是一种拥有自觉能力的矛盾的自己同一式的存在 这样的自觉性在佛教中也存在 道元禅师曾在正法眼藏中论述过佛道学习方式:“所谓学佛道者即学自己也 学自己者即忘自己也 忘自己者为万法所证也”在西田看来佛道中所谓的脱落自我正是自我否定的自觉过程 我们通过自我否定使自己“无”化从而使他者得以存在使我们的知识得以扩充 基督教的“神”和佛教的“佛”并不是独立于宇宙之外、与人有绝对距离的实在者而是通过自我否定显现为众生通过西田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佛教与基督教哲学中也蕴含着这种自觉性因素在西田看来自觉性既是世界得以运动的根本因素也是改造莱布尼茨神正论哲学的关键所在 世界的自觉性
21、引发了单子与上帝的自我否定活动进而使世界自身运动起来 西田称这种世界的运动为“行为”世界自身的行为来自于单子和上帝自身的自觉活动 单子在自觉活动中以自我否定的方式接近上帝上帝则在自我否定中经由单子而发展自身 但是这种决定并不意味着单子失去自我 单子在自觉中与其他单子进行对立并在这种对立活动中获得了自我的存在 对上帝来说这样的对立关系是矛盾的对单子来说这样的对立关系是绝对的 单子在这样绝对的对立关系中获得了作动的能力上帝则在这样矛盾的对立关系中发展了自身的存在 在这样的自觉活动中单子与上帝通过相互否定的方式实现其自身 这样的自觉活动也是世界自身动性的来源 从空间视角看单子受到上帝的决定却又通过自
22、觉而自我否定这样的过程是矛盾的、断裂的 从时间视角来看单子与上帝之间产生的断裂为时间所弥合上帝在无数的断裂中通过自觉活动形成并发展其自身是无数的断裂的自我同一这样的自觉活动是连续的 这样的“连续非连续”过程正是作为“绝对现在”而存在的世界自身的运动形式 在西田看来“如果按照上面的思路来考虑的话就可以认为如莱布尼茨所说神创造了一个预定和谐的最善世界”如果我们承认自觉性在莱布尼茨哲学中的地位那么莱布尼茨的世界就必然是运动着的绝对现在世界 这样的世界是莱布尼茨哲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四、结语西田几多郎对莱布尼茨本体论哲学的改造实质上是东西方哲学的一次直接碰撞 作为一名具有原创力的哲学家西田立足于东方宗教中
23、所特有的“无”的立场分别批判并改造了莱布尼茨的单子论、预定和谐学说及其神正论哲学体系 在西田看来莱布尼茨缺少对自我否定的“自觉性”的认识其哲学体系也未能有效地阐明上帝与单子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对莱布尼茨哲学进行改造西田几多郎为莱布尼茨哲学引入了“无”“自觉性”等东方式概念“无”“自觉性”概念的引入使莱布尼茨哲学转化为一种重视个体与世界关系的创造性哲学 这种东方式创造性哲学的兴趣取向也彰显了晚期西田哲学所特有的思维方式注 释一般认为西田几多郎的思想可大致划分为三期 早期西田哲学以善研究为代表重视纯粹经验的主客未分状态中期西田哲学以论文集働見为代表重视追溯绝对无的终极场所晚期西田哲学出现了实践性转
24、向重视世界、行为、矛盾、自觉等概念同时表现出强烈的宗教色彩 关于其他思想分期方法的概述请参阅:日小坂国继西田哲学宗教东京:大东出版社 年版书名中“预定和谐为”一词在大陆莱布尼茨研究界常见三种翻译方式之一 本文据株式会社平凡社百科事典“予定調和”词条将 译作“预定和谐”相较于“预定”一词“前定”与“先定”两词的规定性色彩更为浓厚 莱布尼茨本人并不否认 中存在着能动的创造性因而规定性较弱的“预定”一词更适合作为 的中文译名主述词关系只是西田分析莱布尼茨哲学时的一种切入视角 如果读者希望对西田哲学中主述词关系的具体意义进行更深入的了解请参阅:森村修西田幾多郎序説法政大学学国際文化学部異文化雑誌 年第
25、 卷第 页这种判断并非西田本人的原创 稍晚于莱布尼茨的德国哲学家康德称莱布尼茨诉诸上帝的本体论哲学为“独断论”()并对此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不过在西田本人看来康德对莱布尼茨哲学的超越依然是不足的康德的哲学思想立足于先验性缺乏对主观意识的深刻反省 感兴趣的读者可参阅:木村美子西田幾多郎場所論物自体西田反省的判断対象界手立命館文學 年总第 编第 页 西田本人也曾于 年撰写过此方面的论文 認識論於純論理派主張就现收录于西田几多郎论文集思索体験之中关于这封回信的繁体中文版本请参阅:莱布尼茨著、陈德荣译形而上学序论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年版 本书亦有简体中文版本读者可参阅:莱布尼茨著、段德智编莱布尼茨早期
26、形而上学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 年版第 页西田本人亦著有同名文章絶対矛盾的自己同一 该文于 年 月见刊于思想杂志第 号是西田晚期哲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感兴趣的读者可参阅:西田几多郎西田几多郎全集(第十卷)东京:岩波书店 年版第 页 本文有独立翻译的繁体中文版本请参阅:西田几多郎著、黄文宏译西田几多郎哲学选集第二册新竹:清华大学出版社 年版第 页参考文献王向远.西田哲学的东西方文化观及日本文化论.日语学习与研究():.莱布尼茨.莱布尼茨后期形而上学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西田幾多郎.西田幾多郎全集(第十卷).東京:岩波書店.刘叶涛张雅楠.道德悖论的矛盾归属.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侯乃祯.后期西田哲学的“逆对应”之解释研究.贵州社会科学():.道元著何燕生译注.正法眼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王青.关于西田哲学中的“东洋文化”以善的研究为中心.世界哲学():.():.:(责任编辑:孔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