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职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路径探索.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80328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3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职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路径探索.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职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路径探索.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职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路径探索.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15【摘要】“互联网+教育”指的是互联网科技与教育领域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文章以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分析“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影响和改革路径,从而加快专业领域信息化技术培养对高职学生素质进行大幅度提升。一方面,可以充实目前尚未完善的“互联网+教育”理论体系,给出职业院校的探索模式;另一方面,可以完善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理论体系,从智慧教育和信息化教育教学的方面进行理论补充。【关键词】互联网+;职业教育;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50

2、05404随着2018年国务院批复宁夏正式启动“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互联网+教育”正式进入职业教育领域,以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一批先进技术已经开始进入学校课堂,信息化变革推动着我国教育迈向了新的台阶。中国制造2025的出台将制造业的智能化提升到新的高度,这与近几年提倡的“互联网+教育”高度契合,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同样在制造业中掀起了巨大波澜。近几年,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多次出台文件明确指出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要适应新的产业发展,也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借助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深化内涵建设1。文章以西部某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探索在该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

3、互联网+教育”的理念和技术,以期在未来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出符合信息化时代需求的工匠型人才。一、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在机电一体化等工科专业的教学研究领域,开展“互联网+教育”的研究不多,大多数研究只关注到“互联网+”的运作模式,对于教育行业无法针对某个专业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作为教育工作者,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我们很有必要考虑如何切实有效地让新时代信息化思念和技术在高职院校落地生根。1.“互联网+教育”与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尚未做到有机融合。在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中,研究人员普遍认为存在人才培养方向不切实际、课程设计不够科学、教学团队不够完善等问题2。这些问题极大制约着机电一体

4、化专业的良好发展,在“互联网+教育”理念逐步完善的情况下,笔者认为根源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高职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郑飞平凉职业技术学院管 理 论 坛0542023/15一是企业和学校的校企合作没有借助“互联网+”进行互通架构设计。作为高等职业院校,互联网工具在学校的出现和运用其实是不少的,比如常见的教务系统、学工系统、OA 办公系统、专业软件在线平台,等等。但是,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智慧校园建设中从一开始就没有考虑到校企合作和企业板块,导致企业无法利用“互联网+”平台与高职院校进行深度融合,虽然高职院校也可以利用“互联网+职教”等云平台获取行业咨询和就业信息,但终究是间接获取到的信息,

5、没有直接从企业生产一线得到的信息准确、实际。更糟糕的是企业的先进技术、最新的研究领域和工艺方法等先天优势恰巧是高职院校最欠缺的模块,这极大地阻碍了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二是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没有借助“互联网+”进行逻辑论证。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需要考虑招生、就业等多重因素,才能保证建成的专业可以适应市场的需求。一个专业的新增和淘汰是很严谨的事情,需要对全国相同专业或大类专业进行全面而充分的调研,受制于地域、时间、成本等因素,西部偏远地区的高职院校往往无法去长三角、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的职业院校进行考察,因此无法得到某一个专业最直接、最有价值的信息。如果有完善的“互联网+”运行平台,可以随时调取

6、优秀高职院校的王牌专业设置资料,专业建设将会事半功倍3。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高职院校没有提前规划好专业建设的平台,没有合理利用好“互联网+”进行提前规划和系统架构,没有把本专业的建设框架与其他企业、行业互联网平台进行融合。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没有得到合理开展,最终导致部分高职院校乘不上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东风,失去了升级转型和内涵建设的契机,在职业教育领域迷失方向。2.智能制造和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尚未得到高职院校的有效关注。当前的职业教育对工科专业前沿领域的忽视成为职业教育的通病,一方面,有很多学生以掌握技能为目的,以学会操作为最终要求,但是学生进行实践实训的项目经常存在内容更新不够及时、方法手

7、段不够先进等问题,导致他们找工作的时候才发现与社会、企业脱钩严重。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改革过于注重动手能力和操作水平,尤其是在机电一体化等工科专业,大多数毕业生成为流水线操作工,其浅薄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低的文化素养极大地制约了高职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借阅和参考,高职院校对于智能制造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忽视是有深层次原因的。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职业教育领域有两种观点争论不休,一种观点认为硬件的采购和陈列是首当其冲,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应当重视师资队伍的提升和学生素质的培养。两种观点各有利弊,前者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后者否定了设备的价值。其实,最科学合理的方式是对于不同专业和行

8、业应该采取不同的办法。拿工科职业院校普遍开设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来说,要考虑开设院校的实际情况来规划该专业的建设和发展4。比如,对于经济实力雄厚和有对应企业依托的高职院校而言,可以优先采购大量先进的设备来迎合专业前沿;对于经费不太宽裕、没有合作企业的新建高职院校来说,可以考虑置办和申请部分软件的授权来感知行业动态。此外,还可以根据高职院校现有的实训设备和基础资源进行二次布局和重新优化。对于这个领域,应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教情、学生的学情进行布置,重新布置的实训基地将持续、高效发挥作用,这是在花费最小的情况下可以取得的最好效果。如果借助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高度集成发展的“互联网+”平台,当机电

9、一体化专业的尖端技术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的时候,高职院校第一时间了解并加以研究后吸收,借助信息技术将这些国内外的研究前沿引入教育教学中,将会极大拓展学生的视野,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管 理 论 坛0552023/15趣,也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专业学习中,丰富教师的授课内容,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专业课教师的知识断层和高职院校的师资固化问题。二、“互联网+教育”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分析1.有利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改进。传统的职业教育存在课堂缺乏活力、教学模式死板等问题,通过前文对“互联网+教育”的现状阐述可知,新的技术发展必须伴随新的教育思路的转变,尤其是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尤为如此。高职院

10、校的教育教学和普通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还不完全一致,前者更注重实践能力的掌握和操作技巧的熟练,互联网工具的使用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更为便捷。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环节有大量的课时安排在车间进行实习,而部分职业院校的实践工厂肩负着校企合作等其他功能,学生在大班额授课的环境下无法保证所有学生全部看得到、听得懂实习的基本操作和相关理论知识,借助互联网平台,需要实习的学生可提前在网络学习平台观看课件和视频,将预习环节放到互联网学习平台,彻底地变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活动5。2.有利于高职院校师生的自我提升。机电一体化是一个飞速发展的专业,近几年以智能制造和人工智能为发

11、展前沿。借助“互联网+”工具可以让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更贴近行业的快速发展,让购买的实训设备和建设的实训基地能够满足本专业学生长期使用。而且,新时代的职业教育面临信息化的渗透,对高职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更高。而教师(尤其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水平又极大地制约着高职院校向更高层次发展,在过去,西部高职院校教师的能力提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育部和教育厅的“国培”“省培”项目,这种面授学习方式存在的弊端是当碰到线下培训无法正常进行的时候,职业院校教师的梯队建设就容易产生断层。为实现高职院校师生自我能力提升的目标,同时为了让更多教师能够利用碎片化时间参与能力提升项目,很有必要拓宽师资提升项目的广度和深度,借助互

12、联网平台可实现这一目标。比如,智慧职教、智慧树、超星等平台可以为高职院校的师生提供内容丰富的学习资源。这种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对教学过程、课堂管理和评价指标均进行了革新,教师可以掌握更多信息化技术,学生可以体会到学习的简便和互动的乐趣,随着改革的推进,教师也需要不断学习、思考、实践这些理论。三、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路径探索1.“互联网+教育”可借助高职院校专业课和实训课逐渐完善教学活动。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合格的工匠建设。当下的“互联网+教育”理念已经深入到职业教育领域,抓住这个机遇,在国家大力提倡信息化改革的浪潮下,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有利于培养出真正企业需求的人才,这也

13、是“互联网+”模式的最大优势,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约束,在这种教育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得到很大提升,课堂的学习效果也会大幅提升。课程改革可依托实训室建设进行,以机电一体化专业开设的数控机床课程为例,教师可提前在网络学习平台建设课程,课程里可批量导入该班学生花名册,实现线上线下教学活动的完全同步,建成云课程。教师可提前将学习资源链接到网络教学平台,所有学生在课前均可用自己的手机安装指定App进行预习;在上课过程中,学生也可分组实训;在课后,所有的学生均可将自己的作业提交到课程平台,依托“互联网+教育”平台,完成的作业甚至可以是课余时间在实训室进行的设备操作,让实训设备全方位参与到学生的

14、能力提升过程中。此外,平台本身也自带很多该课程相关的互联网学习资源,教师都可链接到自己的云课程中作为补充的学习资料。管 理 论 坛0562023/152.“互联网+教育”可依托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制度在高职院校落地生根。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企业支持。校企合作永远是提升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能力的主要途径,在信息化技术发展日趋成熟的新时期,校企合作有了新的土壤可以依托,比如蓬勃发展的“互联网+教育”模式。在这种先进的教学模式下,让机电一体化专业真正依托信息化进行改革。一方面,让学校的技术人才能够真正符合企业的需求,让学校学习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直接对接到企业的生产岗位,提升学徒到工匠的转化效率;另一

15、方面,对于学校的产教融合制度也有积极促进作用,让学校的教育教学融合当地的产业实际和真实生产环境,用来修正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沿着企业的生产实际路线运行。依托互联网教学平台,高职院校教师创建的课程可以添加数量不等的企业导师和实践助教,以便将企业的生产理念和操作实践等关键信息及时、全面地渗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3.“互联网+教育”可提供智能制造和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动态进入学校。放眼现在和未来,智能制造和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机电一体化专业未来发展的趋势,而新建的高职院校往往尚未关注到制造业的前沿,这与新建学校尚处于摸索阶段也有关系。借助部分高水平职业院校开发的实训教学及资源共享云平台,一方面可以让本校师

16、生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让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成为可更新的资源;另一方面,可以用来转移高职院校(包括新建的高职院校)的前瞻视野,让人才培养从一开始就面对未来、面向信息化和智能化。总之,笔者对当前“互联网+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开展情况进行了大量文献检索和实地调研,将机电一体化专业作为突破口进行深入研究,在找到人才培养模式现存问题的前提下,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教育教学模式的方法和对策。同时,对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密切相关的产业行业进行聚焦,尝试让高职院校和机电一体化从业人员聚焦视野到社会亟须的前沿领域。探索出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堂教学、实训基地建设、产教融合等方面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17、在修订和完善后也可向其他专业进行推广。参考文献1王一凡,肖海慧,刘艳云.“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24):186-187.2韩伟芳,张娜,贾然,等.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风,2022(13):160-162.3宋志刚,王文斌,赵伟,等.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适应性转型与实践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1):61-65.4朱江丽.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J.南方农机,2022(21):148-150.5陈利,胡茂凌.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研究与分析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22(05):178-180.(本文系2023年甘肃省高校教师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23B-534)编辑:张昀管 理 论 坛057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