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各民族根本利益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基.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80174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2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各民族根本利益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各民族根本利益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各民族根本利益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8-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各民族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才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1可见,正是在各民族根本利益这一根基之上,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才得以形成和发展,进而产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又以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为目的,推动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在这一过程中,各民族根本利益始终是关键性的要素。从各民族根本利益的视角认识

2、中华民族共同体,有助于我们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脉络中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也能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一些启发。一、对各民族根本利益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认识在 辞海 中,“利益”被定义为:“人们通过社会关系表现出来的不同需要。从内容上划分,有物质利益、政治利益、文化精神利益等;从范围上划分,有个人利益、集体利益、社会利益等;从社会赵万庆a,孙英a,熊坤新b(中央民族大学 a.马克思主义学院;b.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北京 100081)摘要:各民族根本利益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基。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发到自觉的历史的形成过程中,还是在党

3、的民族工作百年历程和历史成就中,各民族根本利益始终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层面发挥着根基性的作用。各民族根本利益与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之间的逻辑关系体现在,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实体基础,增进民族平等团结的社会利益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关系保障,以国家认同为核心的思想和文化利益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动力,满足各族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利益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要求。因此,要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格局、发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生机活力、协调总体利益与多元利益的中国智慧等三个层面维护和发展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打下坚实的根基。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

4、根基;各民族根本利益;人类命运共同体;国家认同;发展利益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917(2023)06-0018-08各民族根本利益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基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1004-6917.2023.06.003收稿日期:2023-04-12基金项目:中央民族大学自主科研项目: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奋斗幸福观 引领下的高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培育研究”(2022QNPY28)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赵万庆(1985),女(满族),辽宁铁岭人,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5、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哲学;孙英(1965),女,黑龙江牡丹江人,哲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及价值哲学;熊坤新(1953),男,四川三台人,社会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博士后基金评审专家,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研究基地特聘研究员,西藏大学特聘教授,东北石油大学特聘教授,齐齐哈尔大学特聘教授,研究方向为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伦理学等。【专题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2023年第6期(总第336期)-19-各民族根本利益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

6、基/赵万庆,孙英,熊坤新层次上划分,有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阶级利益、阶层利益等;从时间上划分,有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等。通常所说的利益,主要指物质利益,即经济利益。利益是人们活动的直接目的。”2可见,“人的需要”和“社会关系”是构成利益的两大要素。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3。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必要性和时代性,也意味着利益具有多样性、支配性和历史性等特征:“因为世界并不是一种利益的世界,而是许多种利益的世界。”4马克思精辟地指出利益对人类的意义:

7、“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5利益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成为个人思想行为和国家决策的根本出发点。马克思也看到了利益的关系属性和对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影响:“每一个人的利益、福利和幸福同其他人的福利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一事实却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不言而喻的真理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人和人的利益并不是彼此对立的,而是一致的。”6“在古代,每个民族都由于物质关系和物质利益(如各部落的敌视等)而团结在一起。”7也就是说,正是社会物质条件、成员共同遵守的秩序等维持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利益促进了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从广义上来看,共同体的概念“指社会中存在的、基于主

8、观上或客观上的共同特征(这些共同特征包括种族、观念、地位、遭遇、身份等等)(或相似性)而组成的各种层次的团体和组织,既包括小规模的社区自发组织,也可指更高层次上的政治组织,而且还可指国家和民族这一最高层次的总体,即民族共同体或国家共同体。既指有形的共同体又可指无形的共同体”8。马克思强调共同体的实体性:“共同体是实体,而个人则只不过是实体的偶然因素,或者是实体的纯粹自然形成的组成部分。”9马克思更洞察到利益对于共同体的重要意义:“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0民族作为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人民共同体,

9、并不是长期稳定的共同体,在历史过程中它经常会发生变动,其变动的核心就是各民族的利益诉求。从上述概念来看,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应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社会存在层面,各族人民共同建立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共同保护领土疆域、共同推动经济繁荣发展,满足各族人民社会物质生活需要;二是社会意识层面,既包括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逐步认同共同的价值观念、民族情感、共有身份,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型塑,也包括实现各族人民精神层面的尊严和归属感。在各族人民客观需要的满足与主观国家认同的建立过程中,各民族根本利益成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基。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

10、路,书写了一部中国共产党代表、实现、维护、发展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奋斗史,同时也呈现了一部不断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各民族根本利益作为革命的基石,担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暗含着马克思 真正共同体 理论的价值指向和实践导向”11。在救国大业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民族救亡图存,投身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伟大斗争中,共同维护了祖国统一、领土和主权完整的最高利益,使少数民族人民摆脱了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在兴国大业中,中国共产党通过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等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实现和巩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形成和发展各民族平等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使各族人

11、民真正成为国家主人,享受前所未有的政治权利;在富国大业中,中国共产党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的目标,使各族人民过上物质富足、精神充盈的美好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民族地区3121万农村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全国民族自治地方420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大批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建成使用,使长期制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得到突破;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色

12、更足。”12中国开始了强国大业历史新征程。SOCIAL SCIENCES IN GUANGXINo.6.2023(Cumulatively,No.336)-20-在党的百年民族工作实践中,各民族实现了民族平等、区域自治的政治利益,实现了共同繁荣发展、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利益,也实现了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精神利益。在民族地区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全国各族人民在多层次的民族交往实践中进一步加深了彼此间的交流交融、互动整合,并由此产生了对中华民族理性的认知,从而由自觉到自为地体认中华民族共同体。各民族共同利益始终发挥着根基性的作用,滋养和推动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二、各民族根本利益与建设中华民

13、族共同体之间的逻辑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我国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13,各民族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精神,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层面推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利益共同体建设,在历史视野中呈现出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各民族根本利益的高度契合与统一。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14。“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

14、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15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程,也是各民族根本利益在三个层面的实现过程:一是实体层面,国家的统一,疆域的完整,建立共同的政治实体和经济基础;二是社会关系层面,建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社会关系;三是价值共识层面,各族人民对国家的政治认同、文化认同、情感认同,建设共同的精神家园。这三个层面与不同历史时期国家实力演变密切相关,同时又具有历史继承性,总体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一)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实体基础国家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独立自主的前提,也是各民族的最高利益。习近平总书

15、记说过:“团结统一是国家最高利益,是各族人民共同利益,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国家团结统一,就谈不上民族区域自治。”16从古代秦汉时期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开始确立,中华民族的一体性在实体层面开始成为客观存在,各民族逐步形成共同祖国的观念,中华民族自此进入自在发展的历史阶段。在反抗外敌侵略的战争中,人们更加清晰认识到各民族间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和不可分割性,古典爱国主义和自觉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而在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与西方列强的对抗过程中,中国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面临严峻的历史考验,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民族进行了保卫领土、维护祖国统一的英勇斗争。各族人民结成了同呼吸、共命运的亲密关系,形成

16、坚固的统一战线,他们强大的国家认同和利益意识被唤醒:“历史的经验证明:祖国的统一,代表了各民族的根本利益;维护祖国的统一,才能保障各民族的根本利益。”17因此,各民族共同开发、共同缔造、共同捍卫中国广大的领土和疆域的客观历史事实,使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从实体层面发展到自觉的意识层面。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民族是具有共同生活方式的人们共同团体,必须和 非我族类 的外人接触才发生民族的认同,也就是所谓民族意识的形成,所以有一个从自在到自觉的过程。”18在历史长河与革命实践中,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这一各民族最高利益真正成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实体基础。(二)增进民族平等团结的社会利益是建设中华民族

17、共同体的关系保障民族关系属于社会关系范畴,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是由主体间的利益关系的动态变化所决定的。正如恩格斯所言:“政治改革第一次宣布:人类今后不应该再通过强制即政治的手段,而应该通过利益即社会的手段联合起来。它以这个新原则为社会的运动奠定了基础。”19利益是“人类联合”的出发点,也是各民族社会关系的出发点。各民族为自身利益与其他民族进行交往、联合等活动时,也促进了其他民族利益的实现。利益成为调节民族与民族之间、民族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杠杆,成为民族之间相互交往、联系的纽带。反之,民族关系也决定了民族及其成员的地位-21-各民族根本利益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基/赵万庆,孙英,熊坤新和待遇、

18、权利和资源、民族意识和情感等利益情况。追溯历史,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建立在各民族团结合作与互利共赢为主流关系的基础之上。费孝通提出:“南北两个统一体的汇合才是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民族实体进一步的完成。”20在历史记载中,中原和北方两大区域的并峙,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农区与牧区之间虽时有战乱,但基于利益需要的相互依存的交流和交易却是更为主要的一面。牧区为农民提供牲畜、马匹、牛羊肉和皮毛,农区为牧区供应布匹、茶叶、粮食等物资,历史上“马绢互市”和“茶马贸易”的记载,正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在贸易、文化上互通有无、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的写照。在历史长河中,正是源于各民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基础、利

19、益诉求和生活记忆,中国各民族之间生发出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各民族的关系从最初的竞争、对抗逐步走向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交融、相互依存,使各民族“多元”聚为“一体”,进而成为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条件。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团结进步。毛泽东在民族工作中始终坚持尊重、平等、团结的基调,强调“必须帮助各少数民族的广大人民群众,包括一切联系群众的领袖人物在内,争取他们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解放和发展,并成立维护群众利益的少数民族自己的军队。他们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应被尊重”21。邓小平十分注重实现少数民族共同发展,指出要“加速现代化

20、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22。在中国现代转型境遇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各民族平等和共同繁荣的原则,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超越了一些西方国家各民族在不同起点上自由竞争、淘汰的错误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23通过实施差别化区域政策、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兴边富民行动、普及双语教育等一系列举措,在发展中增进民族地区总体利益,调适并整合各民族的利益诉求,“在实现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进程中实现好各民族具体利益”24。多措并举铸就了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

21、关系,各民族团结一致、凝聚力量,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坚实的关系保障。(三)以国家认同为核心的思想和文化利益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正因为如此,中华文明才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才可久可大、根深叶茂。”25自古以来,各民族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交错杂居、人口聚合,孕育了农耕文明,深受儒家思想“大一统”思想和“天下一家”观念的影响,民族之间具有强大的发展内驱力和凝聚力,使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成为可能。发源于商朝的共同的汉字书面

22、语也发挥了重要的民族凝聚与文化传承作用:“这种共同的书面语是为中国提供统一性和历史连续性的一种重要力量”26。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各民族以共同凝聚结合的方式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中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密切联系、交流交融,使统一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这与世界古代及中世纪大帝国以及近代殖民地大帝国具有显著的差异。生活在中国领土上的各民族,都有着各自独有的鲜明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特点,但同时又有着许多民族所共有的共同之处,即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各民族都有中国人的认同观念和民族地区既是各民族的家园也是中国统一版图的观念,并不断加强。”27正如历史学家格里从历史中得到的认识:“只有当人们拥有共

23、同的思想、兴趣、情感以及希望的时候,他们才会感到同属于一个群体。”28这种以国家认同为核心的思想和文化利益成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生动力。“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29作为各民族社会交往产物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几乎是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产生于文化互动的耦合再造之中。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与自然界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形成的,并发展成为这个民族较为稳定持久的知识体系、价值取向、生SOCIAL SCIENCES IN GUANGXINo.6.2023(Cumulatively,No.336)-22-活模式,并将影响着其后代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一个民族的延续,从弱小到强大,根本动力在

24、于民族文化精神的生生不息”30。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和独特性就在于其民族文化。正如亨廷顿所言:“文化共性促进人们之间的合作和凝聚力。”31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中,不同文化之间的包容共生融合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基础32。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族人民通过科学、艺术、教育等诸多交往形式,促进资源的整合、政治和经济利益的发展,各民族文化始终在交汇、交融、交流的实践中相互碰撞和对话,民族差异性越来越少,民族共同性越来越多;一致利益的激发、稳定的文化滋养,逐步形成了不可分割、联系密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实体。而当数千年的生存环境、文化生态、政治生态遭受巨大破坏、利益受损时,中华民族强大的内在驱动力转化为

25、持久的对外防御力、各民族团结一心的凝聚力,社会关系层面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反而更加清晰了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各民族在文化上要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33文化内聚力和向心力成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利益性凝聚诠释,与共同体成员的价值判断和利益抉择密切联系。而这种价值判断和利益抉择往往是共同体意识凝聚表达的深层内涵,反映的是共同体资源对共同体成员的满足程度,与政治组织对成员实际利益的维护和切身权利的保障密切相关。(四)满足各族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利益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要求“利益总是主体活动的直接的、自觉的目的性基础。不管主

26、体是否意识到,他总是把利益作为衡量自己与事物或他人关系的一个尺度利益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主体性内容和主体尺度的表现。”34利益的核心要义是“主体性”,而利益的本质是“需要”,“需要”产生于主体自身的结构规定性和主体同周围世界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是人的生存发展对外部世界及自身活动依赖性的表现35。这也就意味着利益是具体的、多元的。马斯洛把人的基本需要划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36。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需要是在劳动和实践生活中产生、发展和丰富的,具有一定的历史性,人的需要既有“吃穿住行”等物质层面的需要,也有自我实现即精神层面的需要。正是各民族生产发展的现实需要、资

27、源的竞争与根本利益的一致,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客观条件。自古以来,中华大地四周有着天然地理阻隔,内部构成体系完整的地理单元,因此古代中国成为典型的自给自足的农业型国家,拥有典型的内敛式大陆文明,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文化传统;而自西向东阶梯式的地理特征,使各个区域资源差异性较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农业区与牧区、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发展区域划分清晰,农牧两大类型经济和文化呈现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矛盾与共生相交融的态势。在人口增长、资源有限的大环境、大背景之下,各地区、各民族的发展需要从外部获取更多的资源以维系人口生存,促进民族之间的交流以整合资源、激活潜力、增加利益总量变得迫在眉睫。据此,

28、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各民族的需要、互动和利益追逐之中逐渐形成。科恩曾说过:“政策是否明智,最终要依据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来判断。”37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致力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族人民的现实利益。毛泽东强调:“帮助各少数民族,让各少数民族得到发展和进步,是整个国家的利益。”38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指出:“增强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39

29、通过优化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完善差别化的区域政策,实施固边兴边富民、对口支援等规划,我国民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实现了无数人的梦想,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真正将“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40的奋斗目标落到了实处。现实的利益共享凝聚了各民族群众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实现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要求。-23-各民族根本利益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基/赵万庆,孙英,熊坤新三、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必须维护和发展各民族根本利益(一)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维护和发展我国各民族根本利益,为建设中

30、华民族共同体创造良好的世界环境“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世界范围内与其他国家、民族和共同体相区别之下来界定的,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意味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既要保持自身作为主体的独立性、独特性和利益的完整性,又要置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与其他国家、民族等主体的交往、合作、竞争、博弈中,维护和发展自身及其成员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层面的利益。亨廷顿从利益角度分析了政治集团的关系:“任何层面上的认同(个人的、部族的、种族的和文明的)只能在与 其他 与其他的人、部族、种族或文明的关系中来界定不同文明国家和集团之间的冲突的根源在很大程度上是那些总是产生集团之间冲突的东西

31、:对人民、领土、财富、资源和对相对权力的控制,也就是相对于另一个集团对自己所能做的而言,将自己的价值、文化和体制强加于另一个集团的能力。”41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两点启发:一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是相对于外在其他国家或民族主体的关系范畴而言的;二是在与其他政治主体的冲突或竞争中,维护和发展好我国各民族根本利益,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得以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所在。各民族根本利益既体现为综合国力的提升,也体现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等国家意志的凝聚,二者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物质基础和思想滋养。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最高利益、坚定推进祖国统一进程,完成了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任

32、务。“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42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不仅巩固和增加了中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为增进世界总体利益,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华民族共同体在世界的格局中愈发坚实有力。新征程上,我们既要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先进经验、携手世界一切进步力量,追求利益的共赢,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打下坚实的根基;又要重视各种潜在风险和挑战,始终维护好各民族根本利益,坚决捍卫我国领土

33、主权和海洋权益,维护国家统一,时刻做好防范外来势力破坏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安全准备;更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着力提升维护和发展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国家治理能力。(二)立足统一多民族国家国情,增进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永葆生机活力我国广袤的疆土上分布着56个民族,多元复杂的人员构成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多元一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特殊国情。因此,建设团结牢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形神兼具”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就成为治国理政的重中之重。党的民族工作始终坚持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强调“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

34、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43。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与进步,在发展中增进各族人民利益,是我们党一贯的政策。一方面,组织统筹少数民族专项规划、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行动、对口支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提升经济利益总量;通过拓宽民族地区的多渠道就业、落实公平与优质并重的教育、加强生态环境质量保护、优化医疗保障、改善居住条件以及提升精神文化生活等一系列顺民意、惠民生的举措,改善民族地区的民生福祉,使少数民族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内涵和质量不断提升。另一方面,为各族人民实现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更公平正义的社会条件、更和谐的社会关系,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国家认同

35、。应纵深落实全面依法治国,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所有领域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保证各族SOCIAL SCIENCES IN GUANGXINo.6.2023(Cumulatively,No.336)-24-人民平等地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合法权益一律受到平等的保护。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弘扬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精神,通过整合社会资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各族人民的意识、能力和整体素质得到质的提升,逐步实现人的现代化;使各族人民在认清历史、感知现实中“感党恩、跟党走”,在增进各民族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过程中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

36、永葆生机活力。(三)把握我国各民族多元利益现实,增长协调利益的智慧,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和谐共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由多民族凝聚成的整体,这一有机整体是“以共同历史共同文明为基石”“以共同利益为根本”“以命运与共为本质”“以共有文化为核心”“以共同的政治认同为保障”为基本要素,是“在共同的社会关系中以共同价值为基础构成的文明性的真正共同体”44。其内在组成部分的和谐并育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关键所在。因此,要把握我国多民族、利益多元的现实,增长平衡利益发展的智慧,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和谐共生。从利益的概念着手,各民族根本利益可以细分为许多类别和层次:从时间维度上可分为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发展民生,

37、实现小康、消除贫困就是现实利益,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就是各民族的长远利益;从主体上来看,可分为民族内部的利益、不同民族之间的利益,还可分为中华民族总体利益和具体某个民族的局部利益。在基于利益的民族之间的交往中,也会掺杂着冲突。“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在于民族利益分配以及民族发展的根本利益,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利益诉求,民族利益的差异有可能引发利益冲突,利益冲突是民族或族群冲突的根源。”45着眼增进利益总量,推动各民族根本利益实现充分与协调的发展。我国民族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有其特定的现实原因,地域、经济等诸多限制性因素严重地制约着民族地区的资源整合和经济社会发展

38、。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帮助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实现社会进步,党中央组织专家开展了民族识别、语言调查和社会历史状况调查,以掌握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客观情况,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实现跨越式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面临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现实,如果坚持均衡发展,我国就只能维持低水平增长,如果要实现高速发展,就只能选择非均衡增长,所以邓小平提出“两步走”的发展战略,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然后由东部地区反哺中西部地区,最终实现共同发展进步。党中央陆续实施了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固边兴民、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倡议等重大决策,推动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以公平公正为原则,使各民族根本利益实

39、现充分与和谐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完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支持民族地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升自我发展能力46。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更加强调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客观实际,实施支持政策的区域化、差别化和精准性,鼓励各民族发挥民族优势、发展民族特点,在团结互助中达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目的,使中华民族共同体呈现出“整体大于局部”的利益发展效能。一方面,各民族利益要服从服务于国家整体利益,寻求总体利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要聚焦民族地区社会主要矛盾,保障各族人民畅通表达利益渠道,了解民情民意,集中民智民力,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确保各项政策符合各民族根本利益和愿望。在

40、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发到自觉的历史形成过程中,各民族根本利益始终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层面发挥着根基性的作用。各民族根本利益体现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实体基础、关系保障、内在动力和基本要求。因此,要从外部世界格局、自身生机活力、内在利益协调三个维度,探索维护和发展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为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打下坚实的根基。参考文献:1 46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01).-25-各民族根本利益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基/赵万庆,孙英,熊坤新2辞海K.6版典藏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41、:2678.3 1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1;94.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10.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605.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69.8鲍曼.共同体M.欧阳景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1.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6.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22.11代洪宝,杨扬.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共同体百

42、年构建的三重逻辑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13-24.12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成就与举措公布EB/OL(2022-08-17)2023-03-19.https:/ 25 33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28(02).14 23 29 43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22:48;19;25;77.15 17 18 20 27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8:17;150;22;24;121.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

43、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00.21 38毛泽东民族工作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民族出版社,2014:12-13;189.2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07.24 40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129;126.26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下)M.7版修订版.吴象婴,梁赤民,董书慧,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60.28格里.历史、记忆与书写M.罗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21.30段钢.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历史演进与当代创新J.社会科学研究,20

44、23(1):207-212.31 41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修订版)M.周琪,刘绯,张立平,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108;108-109.32麻国庆.民族研究的新时代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21-27.34 35李德顺.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75;44.36马斯洛,等.人的潜能和价值M.林芳,主编.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62-178.37科恩.论民主M.聂崇信,朱秀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215.39习近平的民族观EB/OL.(2015-05-24)2023-03-19.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