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蛮腰掩秀--围腰源流考.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78821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3.6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蛮腰掩秀--围腰源流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蛮腰掩秀--围腰源流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蛮腰掩秀--围腰源流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民族文化179蛮腰掩秀围腰源流考吴一方(贵州省博物馆)摘 要 本文通过文献、考古、实物等角度,考证了围腰的源流,指出围腰产生自蔽膝,探讨蔽膝的演进、艺术与文化以及功能的嬗变。关键词 围腰;蔽膝;服饰在花团锦簇的贵州少数民族服饰大观园中,围腰,它没有上装型丰款富的炫彩,也没有下装裙长裤短的意韵,它扮演的是服装的佩饰角色,似乎没有引起更多关注,然而,它却实实在在地在服饰系统中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在现代都市家庭的厨房中,围腰(裙)是不可或缺之物,它可以保护厨房中的炊事主人衣裤干净不受玷污。在许多农村地区,劳动妇女和一些男性铁匠、石匠、木匠在劳作时,也会在身前围一块围腰,进而使身上少受泥土、铁屑、石屑

2、和木屑的污染。人们或许会误认为,挡污阻垢便是围腰的功能。其实,我们今天熟视无睹的围腰,它的发展至少经历了遮羞保暖、身份等级标志、装饰服装、防护用具等功能的演进。而少数民族盛装中的围腰,远非防护之功用,作为盛装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的前世今生有些来头,它本身的故事要比实用功能丰富得多。180贵博论丛 第二辑一、围腰的前身蔽膝传统的蔽膝,是一条饰在腰间并垂于身前的装饰配件,似长方形,但下摆稍宽,从穿戴的位置来看,蔽膝类似于今天俗称的“围腰”。围腰的前身应该是蔽膝。历史上的蔽膝,最初之名为“襜”。诗经 采绿曰:“终朝采蓝,不盈一襜。五日为期,六日不詹。”1论语 乡党第十 曰:“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

3、后,襜如也。”2尔雅 释器第六 曰:“配玉之带上属执衽谓之袺,掎衣上衽扱衽谓之襭,扱衣上衽于带衣蔽前谓之襜,今蔽膝也。”3唐李善注南朝梁萧统文选言:“毛诗曰:赤茀在股。毛苌曰:诸侯赤茀。郑玄曰:茀,太古蔽膝之象。黻与茀古字通。”4唐苏氏演义言:“徐广车服仪制曰:古者韨,今之蔽膝也 春秋正义云:战国时以韨非兵饰,乃去之。汉明帝复制韨用赤皮。魏晋以还,易之以绛纱,韨字遂有从系者。”5其后“绂”同“黻”,之所以用“绂”字,唐孔颖达疏春秋左传引“徐广车服仪制曰:古者韨,如今蔽膝,战国连兵,以韨非兵饰,去之。汉明帝复制韨,天子赤皮蔽膝,蔽膝,古韨也。然则,汉世蔽膝犹用赤皮,魏晋以来用绛纱为之。是其古今异

4、也。以其用丝,故字或有为绂者”。春秋左传曰“衮冕黼珽”,西晋杜预注曰:“黼,韦韡以蔽膝也。”6唐杜佑 通典 记载:“宋因之,制平天冕服,不易旧法。更名韨曰蔽膝。”7南宋硕儒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黻,蔽膝也,以韦为之。韦,熟皮也。有虞氏以革,夏后氏以山,殷火,周1(汉)毛公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黄侃经文句读:毛诗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511、512页。2(清)刘宝楠撰:论语正义卷十一乡党第十,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199页。3(清)邵晋涵撰:尔雅正义卷七释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第416页。4(南朝梁)萧统选,(唐)李善注:文选,北京:商务印书

5、馆,1959年,第431页。5(唐)苏鹗撰:苏氏演义,上海:商务印书馆,1956年,第21页。6(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黄侃经文句读:春秋左传正义卷三“桓公元年至二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93页。7(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卷六十一礼二十一 沿革二十一 嘉礼六,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716页。民族文化181龙韦(“韦”字成化本作“章”)。祭服谓之黻,朝服谓之韠。”1从以上记载来看,蔽膝在古代的名称有“襜”、“茀”、“黼”、“黻”(祭服)、“韠”(朝服)、“绂”等,直到南朝宋,这些名称才被“蔽膝”取代。蔽膝最初的功用是什么?目前尚未见文献记载,但从远古

6、人类自然的实用主义逻辑考虑,蔽膝的早期作用应该是遮羞避寒,进而发展为生产中随身盛物之物,“终朝采蓝,不盈一襜”即是。我们不但从古代典籍里找到了围腰的前身当为蔽膝,从考古材料中也可得到证实。1976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妇好墓出土的商代玉人,双手扶膝跪坐,上衣对襟窄袖,腰间用宽带束缚,从腰腹部垂饰蔽膝过膝。2虽然玉人的身份原型学术界尚有争议,但据此玉人的穿戴可推知,在商代,蔽膝已经成为服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58年出土于定陵的红素罗绣龙火二章蔽膝,因定陵是明神宗朱翊钧的陵寝,故上有龙、火。3在贵州也发现了陪葬的蔽膝,如惠水县发掘的明代墓葬,出土了一对蔽膝。4在贵州水族墓葬石刻中,也可见身着蔽膝的

7、人物形象。5从中国古代出土和贵州本土出文物资料中也不难看出,蔽膝是古代服装的一部分,它佩带的位置恰如今天围腰的位置,它的形状也似今天的围腰。1(宋)黄士毅编,徐时仪、杨艳汇校:朱子语类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正文第995页,校勘第384页。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殷墟妇好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151153页。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定陵博物馆、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定陵(上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95页。4 谭用中:惠水明墓,见贵州省博物馆考古研究所编:贵州田野考古四十年,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年,第460、461页。5 贵州省文

8、物考古研究所编著:水族墓群调查发掘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71、73、81、85、94、97、140、141、161、193页。182贵博论丛 第二辑二、蔽膝的演进随着社会的发展,蔽膝遮羞避寒功能渐渐弱化,进而发展了其社会属性,出现了不同社会功能,佩戴场合有了分工:一种在祭祀时专用,叫“黻”;另一种在上朝时专用,叫“韠”。古代祭服的蔽膝,用熟皮做成。各个朝代有自己不同的图案标记,如“夏后氏以山,殷火,周龙章”。同时,蔽膝也有了贵贱等级之分,成为社会等级的标志,成为礼制文化的一部分,不同的图案表示不同的社会地位。这一时期,蔽膝的色彩选用可与裳同,又依据社会等级差异而定其穿用制度,表

9、面纹样也因着装者身份不同而有差异。天子蔽膝用朱色,纹样用龙、火、山纹;公侯及以下用火纹;卿大夫用山纹;士用黄色皮质而无纹饰,也有缁色、素色蔽膝等。隋书卷十一礼仪六记载:“又上下施韨,如蔽膝,贵贱亦各有殊。”1卷十二礼仪七又记:“于是定令,采用东齐之法绛纱袍,深衣制,白纱内单,皂领、褾、襈、裾,绛纱蔽膝,白假带,方心曲领。”2旧唐书 卷四十五 舆服 记载:“谒者台大夫以下,高山冠。并绛纱单衣,白纱内单,皂领、褾、襈、裾,白练裙襦,绛蔽膝,革带八品以下,冠去白笔,衣省内单及曲领、蔽膝,著乌皮履。”“具服远游三梁冠,加金附蝉九首,施珠翠,黑介帻,发缨翠绥,犀簪导。绛纱袍,白纱中单,皂领、褾、襈、裙,

10、白裙襦,白假带,方心曲领,绛纱蔽膝。”“谨按衣服令,皇太子具服,有远游冠,三梁,加金附蝉九首,施珠翠,黑介帻,发缨绥,犀簪导,绛纱袍,白纱中单,皂领、褾、襈,白裙襦,方心曲领,绛纱蔽膝,革带,剑,珮,绶等,谒庙还宫、元日冬至朔日入朝、释奠则服之。”3新唐书卷二十四车服记载:“唐初受命,车、服皆因隋旧。武德四年,始著车舆、衣服之令,上得兼下,下不得似上。”4并规定官阶高的人可以穿官阶低的人的1 隋书卷十一礼仪六,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236页。2 隋书卷十二礼仪七,第254、255页。3 旧唐书卷四十五舆服,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931、19401942页。4 新唐书卷二十四车

11、服,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11页。民族文化183服饰,而官阶低的人不得模仿官阶高的人的穿着。宋史卷一百五十一舆服三记载:“衮服青色,日、月、星、山、龙、雉、虎蜼七章。红裙,藻、火、粉米、黼、黻五章。红蔽膝,升龙二并织成,间以云朵,饰以金鈒花钿窠,装以真珠、琥珀、杂宝玉太祖建隆元年,太常礼院言:蔽膝加龙、山、火三章”1对皇室、官员的蔽膝都有规定,在前人的基础之上更加强化。蔽膝的质地、材料也成为了人们地位的标志。汉书卷九十九上王莽传记载:“母病,公卿列侯遣夫人问疾,莽妻迎之,衣不曳地,布蔽膝。见之者以为僮使,问知其夫人,皆惊。”2王莽夫人因“布蔽膝”而被众公卿列侯夫人误认为是“僮使”,可

12、见蔽膝除了图案而外,质地也是地位的象征。蔽膝在历史上也曾有过起落。在战火纷飞的战国时代,因为蔽膝并非官兵必须佩戴的装备或标记,甚至影响到官兵的战斗行动,曾经被取消,直到东汉汉明帝(公元5875年在位)时才恢复。宋书卷十八礼五记载:“上下施韨如蔽膝,贵贱亦各有殊。五霸之后,战兵不息,佩非兵器,韨非战仪,于是解去佩韨,留其系襚而已。秦乃以采组连结于襚,转相结受,谓之绶。汉承用之。至明帝始复制佩,而汉末又亡绝。魏侍中王粲识其形,乃复造焉。今之佩,粲所制也。皇后至命妇所佩,古制不存,今与外同制,秦组绶,仍又施之。”3自东汉后期王粲(177217年)恢复蔽膝之形后,蔽膝在随后的时代中大行其道,历经隋唐五

13、代十国辽夏金宋元明,至宋代才逐渐式微。宋史卷一百五十一舆服三记载:“仁宗景祐二年(1035),又以帝后及群臣冠服,多沿唐旧而循用之,久则有司浸为繁文,以失法度。诏入内内侍省、御药院与太常礼院详典故,造冠冕,蠲减珍华,务从简约,俾图以进蔽膝用红罗,1 宋史卷一百五十一舆服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3522、3523页。2 汉书卷九十九上王莽传上,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4041页。3 宋书卷十八礼五,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505、506页。184贵博论丛 第二辑绣升龙二,云子补空,减稀制之,周回依旧,细窠不用。”1明史 卷五十三记载:“(洪武)六年诏百官朝见太子,朝服去蔽膝

14、及佩。”2至此,蔽膝作为官方礼服的装束便渐渐淡出。明史卷二百八十二列传第一百七十记载:“宁王宸濠骄恣,遇朔望,诸司先朝王,次日谒文庙。清不可,先庙而后王。王生辰,令诸司以朝服贺。清曰非礼也,去蔽膝而入,王积不悦。”3明宁王朱宸濠(14761521年)骄横跋扈,每月的初一、十五,要求各司官员先朝拜自己然后才拜祭庙宇,蔡清看不惯这一做法,坚持先朝拜庙宇再去朝拜宁王,并在朝拜宁王时除去蔽膝,使宁王很不高兴。如果不是朝廷规定可以“去蔽膝”,下属这种行为是不可能发生的。三、蔽膝的艺术与文化除蔽膝的祭祀化和官场等级化之外,在隋唐时期,因社会的繁昌,蔽膝还成为公子、淑女的饰物,是奢华的表现。清曹寅等全唐诗所

15、载温庭筠过华清宫二十二韵云:“忆昔开元日,承平事胜游。贵妃专宠幸,天子富春秋。月白霓裳殿,风干羯鼓楼。斗鸡花蔽膝,骑马玉搔头”4温庭筠在 鸿胪寺有开元中锡宴堂楼台池沼雅为胜绝荒凉遗址仅有存者偶成四十韵记有:“仗官绣蔽膝,宝马金镂锡。椒涂隔鹦鹉,柘弹惊鸳鸯。”5韩偓的青春中记有:“眼意心期卒未休,暗中终拟约秦楼。光阴负我难相遇,情绪牵人不自由。遥夜定嫌香蔽膝,闷时应弄玉搔头。樱桃花谢梨花1 宋史卷一百五十一舆服三,第3524、3525页。2 明史卷五十三礼七,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358页。3 明史卷二百八十二蔡清传,第7234页。4(唐)温庭筠:过华清宫二十二韵,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

16、全唐诗卷五八温庭筠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6791页。5(唐)温庭筠:鸿胪寺有开元中锡宴堂楼台池沼雅为胜绝荒凉遗址仅有存者偶成四十韵,全唐诗卷五八三温庭筠九,第6813页。民族文化185发,肠断青春两处愁。”1他的闻雨记有:“香侵蔽膝夜寒轻,闻雨伤春梦不成。罗帐四垂红烛背,玉钗敲著枕函声。”2毛文锡的甘州遍写道:“春光好,公子爱闲游。足风流。金鞍白马,雕弓宝剑,红缨锦襜出长楸。花蔽膝,玉衔头。寻芳逐胜欢宴,丝竹不曾休。”3清元诗别裁集中,李裕次宋编修显夫南陌诗四十韵中有“体轻嫌蔽膝,指嫩莹驱环”4之句。如上这些场合中都不乏豪华蔽膝的影子,尽展富贵之气。汉旧仪还记有:“太官、汤官、奴婢

17、各三千人。置酒,皆绨褠、蔽膝、绿帻。”5显然,蔽膝也是重大场合的服饰之一,犹如今天穿西服时要配领带一般。释名释“韨”曰:“韨,韠也,韠,蔽膝也,所以蔽前也,妇人蔽膝亦如之。齐人谓之巨巾,田家妇女出至田野,以覆其头,故因以为名也。”6贵州丹寨、三都都柳江沿岸的苗族女盛装,上衣为无领无袖对襟,下着青布百褶裙,裙外系菱形刺绣围腰。另有一块长方形围腰,一般会在野外劳动时用作头巾。恰如“田家妇女出至田野,以覆其头”的活态写照。甚至,蔽膝也成了男女恩爱的信物。宋李昉太平广记卷一六一感应一记载:宋少帝时,南徐有一男子从华山往云阳,见客舍中有妙龄女子,遂思念成疾。他母亲求得该女子所用蔽膝,秘藏于男子卧席下,数

18、日果瘥,不料因忽举席,见蔽膝,持而泣之,气欲绝。母亲满足了他入葬时从华山过的请求。当出殡队伍经过女子家门时,女子妆出而歌曰:“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1(唐)韩偓:青春,全唐诗卷六八三韩偓四,第7898、7899页。2(唐)韩偓:闻雨,全唐诗卷六八三韩偓四,第7899页。3(唐)毛文锡:甘州遍,全唐诗卷八九三词五 毛文锡,第10157页。4(清)张景星、姚培谦、王永祺编选:元诗别裁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52页。5(汉)卫宏撰,孙星衍校:汉旧仪 附补遗,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4页。6(清)王先谦撰集:释名疏证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250、251页。18

19、6贵博论丛 第二辑施。君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歌罢棺木开,女子与之合葬。1在这个扣人心弦的爱情故事中,推波助澜的感情载体,即是在故事情节中扮演爱情信物的蔽膝。20世纪的贵州六枝、织金等地,尚保留有女子将挑花围腰作为感情信物赠送给情郎的习俗,这种信物围腰俗称“爱情腰”(图1、2)。当地苗族男套装的上衣为深蓝黑立领对襟衣,下装为白色百褶裤裙,在上蓝下白的色调下,“爱情腰”成为该男子套装中色彩最靓丽的组成部分。而当地女子的围腰(图3),毛毡质料,黑色全素无任何装饰纹样,仅系带处穿挂蜡染手帕装饰。当地男子围腰色彩丰富,比女子围腰更吸引眼球的现象实属罕见,据吴仕忠先生口述,该女子围腰是苗族历史上有关战

20、争的“盾牌”记忆,代表敌我交锋时使用的盾牌,将盾牌用于女子服装,便将悲壮的战争写上了服装,也写上了苗族人民世世代代的文化记忆,从而使围腰承担的民族文化责任,远远超出了形式美学中的装饰责任。在今天的贵州民间,一些神话故事也被记录在围腰上,围腰既是民间珍贵的艺术品,又是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如苗族刺绣“兄妹结婚”图围腰(图4),图中骑龙男女即为完成人类再造使命的姜央兄妹。围腰纹样记录了 苗族史诗中“兄妹开亲”的典故:在苗族史诗 洪水滔天中,姜央戏弄雷公,雷公降大雨要淹死姜央,姜央兄妹钻进葫芦随洪水漂浮幸免于难,洪水之后,天下已没有其他人可作配偶,为了繁衍后人,姜央向妹妹求婚,妹妹不允,他便通过滚石磨

21、、唆马对踢、设夹板等迫使妹妹屈服同意成亲。2故事里所述姜央兄妹成亲乃不得已而为之。其实这恰是人类婚姻家庭的初始阶段,是人类社会最原始的婚姻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人们便以艺术形式并通过围腰把它记录下来。1(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一六一感应一,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1162页。2 吴一文、今旦苗汉译注,马克 本德尔、吴一方、葛融英文译注:苗族史诗(苗文 汉文 英文对照),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12年,第570599页。民族文化187图1 苗族男子刺绣围腰套装图2 苗族男子刺绣围腰188贵博论丛 第二辑图3 苗族女子毛毡围腰套装图4 苗族刺绣“兄妹结婚”图围腰民族文化189在古代,蔽

22、膝可能还具有用之接纳贵重之物的功能。三国志卷五十吴书五记载:“吴主权潘夫人,会稽句章人也。父为吏,坐法死。夫人与姊俱输织室,权见而异之,召充后宫。得幸有娠,梦有以龙头授己者,己以蔽膝受之,遂生亮。”1孙权夫人梦见有人以龙头送给她,自己便以蔽膝接受,显然比徒手接受或以其他物器接受更为慎重。四、蔽膝功能的嬗变从蔽膝到围腰的发展经过了十变五化后,蔽膝的功能分流了。在当今贵州少数民族服饰系统中,大体分成了两种去向:一种成为生活便装的防污保护工具,从此蔽膝成为一个古词,不为一般人所了解,更不用说“襜”“茀”“黼”“黻”“韠”“绂”等词语了,其专有名词定格成“围腰”,站在生活便装的前台,把“防护”的职能进

23、行到底。另一去向则保持在盛装中,这部分具备了少数民族文物的价值,大多经过比较精致的工艺修饰,是既精美又富含文化信息的“盛装围腰”,成为盛装套装里不可缺失的部件,在保存或穿着等环节都会被分外呵护。贵州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等民族的盛装中,其艺术功能多有传承与发展,围腰装饰作用不亚于价值昂贵的银饰品,丰富的纹样还承载了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恰如上文所述的“织金苗族男子挑花围腰”“台江苗族刺绣兄妹结婚图围腰”等,成为人生礼俗及节日庆典的重要着装附件。总之,贵州丰富的少数民族服饰文物中,围腰这位小成员,以它贯穿古今的脚步,默默见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不论是从形式美学或文化人类学的视觉去关照,它都是值得关注的民族文化事象。1 三国志卷五十吴书 妃嫔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199页。190贵博论丛 第二辑参考文献1.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水族墓群调查发掘报告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2.黄能馥、陈娟娟编著:中国服装史 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5。3.沈从文编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M,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1。4.吴仕忠等编著:中国苗族服饰图志 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