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HA 08/2023中图分类号 TU-0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2023)08-0010-06 收稿日期 2022-10-31摘 要 现代建筑创作对地域性的关注,很大程度就是对地域意象的层次关照和形态表达。通过土楼概念解读剖析其意象形态和表达层次,探讨现代建筑创作中的土楼宅形意象及其形态转译路径。研究指出土楼意象从物质层、社会层和精神层都深刻地参与到了现代建筑创作实践中,并作为一种抵抗策略、化解策略和解题策略,拓展了传统意象的“可译性”和现代地域建筑创作参照。关键词 地域意象 形态转译 可译性 地域性 福建土楼Abstract The modern archit
2、ectural creation concerned about regionality is more focus on hierarchical observation and morphology translation of regional image.By the interpretation of Tulou concept we analyze its image morphology and level,and explore the expression of Tulou image and morphology translation in modern architec
3、tural creation.Then we point out that the Tulou image has been deeply involved in the practice of modern architecture creation,and from the aspects of material,social and spiritual,Tulou image as a resistance strategy,problem-solving strategy and resolution strategy,finally we expand the traditional
4、 image translatability and modern regional architectural creation references.Keywords Regional image,Morphology translation,Translatability,Regionalism,Fujain Tulou类型、社会、理想福建土楼宅形意象形态、层次及其现代建筑创作解析TypeSociety Ideal:Analysis on the Image Morphology,Level and Modern Architectural Creation of Fujian Tulo
5、u Housing杨华刚|Yang Huagang李隆鈞|Li Longjun刘 阳|Liu Yang林雨欣|Lin Yuxin王绍森|Wang Shaosen传统与现代的互为诠释在当下地域建筑创作中扮演着益发重要的角色,师法传统、从传统中汲取进步的力量也历来被视为是繁荣现代建筑的必由之举,借由二者的相互陈述为建筑地域创作提供了一条回归之路。现代建筑创作对地域传统的意象输出和场景深描,于形态拟仿和器意结合中完成了对地域传统的观念生产和形体塑造,还在意象输出和创作转化中强化了现代建筑对地域传统意象的整体认识,传递出一种地域类型的社会响应和理想建构。尽管当下地域建筑创作也表现出某些全球普世化的倾向
6、,但事实上看似全球化的背后却隐藏着更为深厚扎实的本土根源和风格意象,其本质是很地域性的。意象的形态表达及其现代转译实践,还彰显出地域传统固有的历史惯性和内生力量,对于重新阅读建筑地域本源和探讨现代设计转化方法显然是有积极意义的。1 土楼宅形的意象形态与表达层次现有研究中均认可土楼的产生伴随着集体主义精神,在延续中原文化的同时也根治地方环境而自主变异和适应调整,共同形成了“大家庭、小社会”的地方宗族社会和传统群居范例。从建筑形态和构造来看,土楼是中原民居建造经验对闽西、闽南和粤东北山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建造的渗透与融合1,具有中原建筑普世型制和地区独特形态。圆楼、方楼、五凤楼或其他变异形式,突出的
7、对外防卫功能,厚实的夯土墙和内部木梁柱共同承重,祖祠居中激发强烈的向心性,居住空间均等化且沿外围线性布局,适应大家族平等聚居等2,都是土楼建筑整体意象解构后可被识别11Pioneer Theory先锋理论 丨 的符号系统的具体反映(表1),极易促使大众对土楼产生形象认识或可印象性的建筑意识感知。现代建筑学对土楼意象的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传统民居和繁荣建筑创作时代感召,研究着重土楼建筑对地理环境和气侯适宜性、空间功能组织、建构材料与技艺、群体文化与生活等综合考虑而将其视为中国传统民居的22种类型之一3。类型的提出也是福建土楼建筑地域意象体系化的一种客观写实,事实上,类型的划定也是在观念意识
8、层面赋予土楼建筑及其地方族群、社会行为、精神文化、传统建造等某些潜在的寓意内涵或符号认识。显然土楼就是地方族群物质形态和生活形态相互联系形成稳定关系的结果,是一种物质建构方式较为稳定的模式,一旦类型形成和稳定后会形成一类带有一定特征的建筑形象并极易唤起大众特定的情感,虽然其形象在具体场合可以是多变的,但整体构成规则是稳定的4。阿莫斯拉普普特认为这种“稳定的建筑模式和形象”是地域恒常性的体现。建筑对外界环境的刺激一旦达到一种相对平衡时就会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在与环境漫长相互作用中过渡到一种更高水平的平衡状态5。地域恒常性的层积必然会形成系列稳定的建筑意象和风格体认,而土楼建筑地域意象就是由物
9、质个性、社会结构和精神意义共同组成的一个复杂体系。物质个性是指土楼建筑自身特征传递出的地域要素、空间形态和建筑形式等,直白而强烈;社会结构是指土楼建筑空间和族群社会的结构映射关系,形式理性而充满逻辑、空间模式明确并反映出族群平等自治等;精神意义是指人们对土楼价值、审美和情感等方面的感受,具有强烈的精神感染性和艺术表现力,极易诱导大众的空间情境联想和审美共情感受。2 现代建筑创作对土楼建筑地域意象的层次关照和实践表达地域恒常性奠定了现代建筑创作既可以从地域传统中获取某些通用形式或符号来识别这些具有相同形式结构的建筑形态,也可以通过建造行为和现代技术、材料、空间拓扑等表现形式形成新的意向性表达,从
10、而构成了现代建筑创作关于地域意象“原型现行”表1 土楼建筑地域意象及其形态表达建筑概念建筑意象意象内涵意象图示圆楼、方楼、五凤楼或其他变异形式形式:围合形态空间:内向封闭造型:标识性强维续家族血缘关系和集体主义信念;空间围合应对盗匪入侵等地方环境。突出的防卫功能形式:围合形态文化:内向封闭质感:坚实厚重应对盗匪等外部环境,强化抵御性;维持家族的稳定性,强化集体主义。厚实的夯土外墙材料:乡土材料建造:集体建造方式:人工夯筑地方便捷廉价的乡土材料和工艺;农耕季节性的集体夯筑协同建造;夯土保暖性、抗震性等物理性能。夯土墙和木梁柱承重方式:传统技艺材料:乡土材料文化:集体协作延续中原地区传统营造法式技
11、艺;契合地方先民宅形传统建造习惯;地方材料的便捷性和施工习得性。祠堂居中形成向心性空间:中心辐射文化:血缘家族信仰:集体意志秩序:序列对称强化家族的凝集力和集体主义观念;传统尊祖敬贤、木本水源礼制思想;保障集体住屋和共建共治共有共享。居住空间均等化、沿外围布局文化:平等均衡空间:模式同构形式:围合布置住屋:家族群居传统尊祖敬贤、木本水源礼制思想;强化家族凝集力和集体分配均衡化。大家族平等聚居与空间共享空间:公共共享文化:团结平等形式:集体主义生活:公共开放强化家族凝集力和集体主义观念;血缘地缘利益共同体互助和共享;邻里关系和睦、公共生活交往频繁。12HA 08/2023表达思考,即以关注建筑地
12、域性为基础,提高到历史文化的角度,以现代手法加以表现6。2.1 从类型到理想:造型艺术的完形与再现(物质个性)地域传统和现代建筑两个看似分离的表达结构层,在内在意义层上也存有基本一致的形式符码和造型延续。物质个性的传承和延续往往还隐藏着实践主体的社会生活形态,并进一步决定着实践主体在具体地域建筑创作中所选择、提取和采用的物质要素,如嘉庚建筑(图1)的中西合璧风格既有对闽南大厝红色屋顶形式的延续(图2),也有对南洋建筑拼花线脚和西洋屋身的吸纳等,都跟陈嘉庚先生长期的闽南、南洋生活经历有关。物质个性的矜持也蕴含着一种通用模式和类型风格,还强调通过一种亘古不变的类型法则和原型普遍适用性来确保地域真实
13、的习惯或理想。“类型”到“理想”的转化也是地域意象概念构筑的体现,意象作为一种物质象征性符号存在于人们的脑海中,还作为一种思想表达影响着人们的视觉与感官,并最终成就了物理意义的建筑物7。荷兰风格派运动也持此立场,并进一步认为生活和艺术的不可分离性决定了艺术不能被视为脱离现实生活的一种幻想观念,艺术的生活化实践要求按照一种以固定原理为基础的创作法则来建造日常生活环境,这种法则应当符合经济、数学、技术、卫生等原则,也将导致一种新的、可塑的统一性8。现代地域建筑对土楼意象物质个性的创作诠释始于20世纪90年代,这种诠释行为既有50年代“中国风格”和80年“民族式样”等风格争论的遗痕,也有借助传统建筑
14、意象自由处理和自主提案追求现代理想进步,并与传统复古主义决裂的意思。1993年竣工的福建武夷山玉女大酒店(图3)采用客家圆形土楼形体组合,从鹅卵石基座、白色屋身和灰瓦木构坡屋顶都原物完形地延续了土楼三段式形态,立面整体的开窗和局部出挑也是土楼建筑立面原型的完整再现,从场地坡度、建筑造型、风貌、格调、色彩、装饰和细部处理等均完整地回应客家土楼质朴、宁静的地方乡土气息。1995年竣工的福建省图书馆(图4)更是将地域形式和造型主义发挥到了极致,既有对闽南红砖大厝庭院组合形态、白色燕尾脊屋顶和红色饰面等地方传统语汇的完形再现,尤其是图书馆主入口提取圆形土楼的形体、拱门元素意象,并将其与骑楼建筑柱廊、闽
15、南红砖拼花结合,从而达到丰富建筑造型艺术和强化图书馆入口空间的目的。整体而言,地域形式和造型艺术作为现代地域建筑创作的一种选择方式,更聚焦于对地域建筑意象物质空间形态符码的挖掘,强调从原物完形象征性到现行具象象征性的“原型现行”延续。究其根源在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介入国内并将中国建筑师从现代主义和复古主义的两难选择中解放出来,后现代主义设计方法的灵活性使得风格不再是一种困扰,为处理传统、材料、结构技术和建筑逻辑问题提供了有效方法9。地域形式和造型艺术下“从物到形”的习惯性象征手法,一方面摆脱了“风格化”的阴翳而某种程度上作为一种抵抗策略而被强语境化和民族地域性,以符号、秩序、方向
16、等延续其在现代地域建筑创作中的持久生命力;另一方面也面临着新风格年轻一代建筑师的厌倦,以其因袭象形化而在全新的文化语境中被审视、把握和批判,也在批判中建构了传统建筑意象物质个性的新文化10。对此,风格派运动认为“应当让对象的环境尺度及地位来决定它按照某一抽象概念被操纵的程度,社会态度及其创作实践可以作为文化的既成事物而被接受,但是建造环境本身则可以且应当符合更高秩序的需要”8。2.2 从原型表征到价值表义:空间与社会的拓扑实验(社会结构)现有研究认为土楼经历了一个从“五凤楼方楼圆楼”的生成过程,并伴随着中原传统性的逐步弱化和本土地域性的逐步增强。圆形本身就是中国汉民族风水八卦造型的形象化反映,
17、以及圆形土楼内部团结象征性的中央祖堂、均等化的土楼空间分配制度是大家庭共同生活的保障,通过配置、排列、规模、装饰和形态等把共同体社会制度和家庭制度转化成可视化的聚落空间11,以一种圆形球心空间形成了一种外向防御和内向场所氛围,建筑被秩序化设计出来而变成一种社会规定和聚落中人们的行为规范12。这种日常生活制度既蕴含着某些现代人文主义标准,还渗透着一种社会高度粘合性的现实主义力量,促使福建土楼制度空间的原型逻辑与现代地域建筑社会结构现行表达之间产生高度的共通型。地域建筑与社会结构的互为指涉也是建筑意象传播和不断重塑的过程,还是将时间传统与空间在地勾连固化的过程13。深圳土楼公社(图56)设计伊始,
18、建筑师就敏锐地洞察到了当下城市生活中社区邻里关系缺失和高密度居住需求问题,创造性地将现实社会问题与土楼建筑历史意象联系起来。设计提取土楼高密度居住容量、社群邻里关系和标准化居住单元模式等传统意象原型,结图1 嘉庚建筑(厦门大学建南大礼堂)图2 闽南大厝图3 武夷山玉女大酒店图4 福建省图书馆13Pioneer Theory先锋理论 丨 合现代城市生活需求植入商店、图书馆、篮球场、花园、采光通风、私密性等以适应现代社会意识和生活节奏,实现了现代土楼复合型社区空间的再造14。整个设计过程根植于土楼传统建筑集体住屋制度对于当下中国城市化社会问题的适应性反思,既强调以“e”形构图来打破传统土楼围合封闭
19、形制和培育现代都市开放空间,也肯定传统土楼围合向心性本身所具备的集体空间制度和社区邻里规则。土楼公社不仅从建筑造型回应了土楼建筑地域意象,也通过传统社会制度和土楼集体住屋文化来演绎更深层次的现代社会文化内涵,还带有对现实人居环境的批判和否定,推动了地域建筑形式语言更新并赋予建筑创作强烈的地方性、文化性和社会性色彩。当下我国快速城市化语境中,对地域意象原型的关照和地方社会的洞察并未削弱地域建筑的“本体性”,相反这种“在地的操作”内化出了地域建筑的品性15。借助意象原型表征形成契合当下的地域表义系统有其必然性,首先传统地域建筑空间与地方社会结构的“互为建构”是当下日益尖锐的社会问题对地域建筑的检验
20、,要求在历史传统和时代前沿的互为阐释中实现对传统意象原型的超越,以及社会价值的发扬来适应现代社会价值标准;其次是地域文化自信和现代民族国家身份建构的时代要求,要求地域传统意象在与时代建筑文化对话中,复兴一种地域精神意识来提高中国建筑品质和风貌,抵抗全球普世的侵殖;同时还是地域建筑参与社会变革和形塑自我品性的理由,作为一种化解策略要求地域建筑创作跳出狭隘的专业局限,抵御形式主义诱惑,剥离肤浅的形态技巧操作,充分尊重社群主体意识与能动性,以适宜性技术传递设计与建造智慧,引导、协作植根于地域现实的“建筑”16。总体而言,地域建筑创作对地方社会结构的关照也绝非是传统经典历史主义的复原,后者是静态的、那
21、些外在于主体的、历史凝固了的“物”。而前者是动态的、内在于主体的、支配系统行为与观念的一种力量17,在与社会、时代同步发展的互为建构中消弭了地域建筑创作与地方社会结构之间的“真空”地带,也为现代建筑创作利用、创新和再现地域原型符号提供了一种比较宽容、自由的态度,还推动地域意象原型表征向价值表义的共通和升格。2.3 从物形到礼赞:器意的现代融凝(精神意义)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是器和意的结合。尤其是在中国审美语境中,建筑地域意象应该是艺术创造和生命体验共同融凝而成的,而共同融凝的过程与建筑师个人化的知识结构和生命体验有关。正如阿莫斯拉普普特所言那般,“在很多传统文化里,新奇既不被讴歌,也引不起欲
22、望”,反之也不无说明地域意象对稳定社会发展和慰藉灵魂的价值张力所在。如嘉庚建筑风格就是陈嘉庚先生闽南、南洋等多地跨文化生活体验的交织凝结;也与特定时代背景和社会思潮密切关联,如何镜堂院士的中国馆强烈的文化象征性契合了新时代地域和国家对主体身份建构的热望,塑造了一种可以为官方和民间共同接受的、建筑上的“中国性”18。现代建筑创作对地域意象原型的关照及其精神意义阐释是一个从“物(自在物)象(品象)意(道与悟)”的抽象化升维,拓展了新时期建筑地域意象的精神内涵和主体冥思,对于反思当代建筑问题和重塑建筑地域身份及其在地关系无疑是有积极促进作用的。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崛起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和影响
23、输出,挖掘和提取地域意象原型礼赞中华文化,关注文化性和精神性也成为新时期建筑身份建构的重要内容。2016年竣工的马来西亚汉学院建筑群从福建土楼原型出发(图78),八个略小规模的圆形土楼围绕一个大型圆形土楼组团布局,辅以连廊强化楼群的空间联系,融合马来西亚传统建筑屋顶局部加层拔高形成高低错落感。整体设计以福建土楼大家族平等、和谐、友好、团结、八卦构图等建筑文化内涵,礼赞汉学院“传播中华仁爱文化、推广伦理道德教育、构建和谐幸福世界”的办学宗旨。围绕“以型礼赞”的理念,设计从福建土楼住屋形式与文化原型中获得文化象征性,纵然地处异国他乡,建筑也跨越了抽象的地域建筑符号而必然会带来某种鲜明的文化指向性。
24、近年来土楼还作为“客家”重要的一个意象标识而引发了海内外客家群体认同和身份建构的一股社会思潮。围绕“客家”自主身份建构和社群想象还激发了海外客家群体(尤其是东南亚)关于海外是否需要移植和建造土楼的争论,争论的背后也隐射出现代情景中土楼不断被放大的文化建构和社会想象19。显然,依托土楼文化内涵激励了客家族群集体意识的高涨,化解当下族群弥散现象并捍卫了客家族群的价值边界。土楼也超越其建筑物质意象本体而成为客家社群建构、经营和想象的一项文化凝结和精神武器,在客家群体中获得图5 土楼公社空间单元现行模式图6 土楼公社现代意象新构图7 马来西亚汉学院鸟瞰图图8 马来西亚汉学院空间形式14HA 08/20
25、23了普遍性意义和民系层面的象征意义。地域意象作为集体意识的重要载体,无论是在建筑创作或是空间体验都在潜移默化中具有不言之教的意象性作用。建筑精神性表达的关键是由其内在而具体的地域文化属性所决定的,需要明确物质意象本体与艺术创作意象间的共通性,关注意象的社会语境和认知主体的知觉行为反馈,借助设计表现诠释建筑形象认知、强化艺术感染力和揭示意象情致底蕴,诱导不同文化层次的人们生命体验的出现。围绕文化象征性和精神意识释放,作为一种解题策略不仅强化了地域意象表达张力和文化实践理想,还化解了建筑与人之间的隔阂并有一望而知的天然熟悉感。需要强调的是,缺乏对地域意象生成机制的内在思考是当前地域建筑创作意象符
26、号滥觞的一个重要原因,乃至于坠入民族主义狂热或风格闹剧中而导致建筑失却了某些庄严、应许与平和。为此,地域意象精神性表达需要挖掘意象本体内在理据为主线,警惕单纯的感性经验式或风景印象式输出,矜持于场所和地点的紧密相连,对自然生态地理有着一贯的朴实真诚,同时忠实于日常生活逻辑,锚固于本土的社会和历史文化之中而获得原生品质和本源力量20,并据此建构一些具有共同价值体认、相对成熟稳重的体例范式。3现代建筑创作对土楼意象的时代检验与调适土楼研究至今仅40余年,但作为福建地区最具地域象征性的建筑意象之一,虽迟未晚并迅速地进入中国现代建筑话语实验场,既以一种可见可感的形式语言系统来再现传统,也以一种隐晦的当
27、代策略转化来回应传统、地方、文脉、社群及其生活方式。整体而言,20世纪90年代和2000年早期的土楼意象建筑实践更多关注其可见可感可意象性的形式语言系统再现,注重“取意于形”来确立建筑与特定地方、群体的在地勾连,或土楼空间模式化的“标准意象”模仿来回应现代建筑功能的标准化复制。对土楼意象直白地复刻和形式转译,梁思成先生称之为“词汇”和“文法”的“可译性”,形式语言系统虽有一定的拘束性,但也有极大的运用灵活性,运用“文法”规则和不相同的“词汇”构成不同体形,解决不同问题和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21。早期对形式语言系统的关注,无疑还具有回应特定时期社会民众对于传统和现代、地方与全球、自我与世界等在建筑
28、语言表达上的信仰和期许,以一种权宜策略在焦虑、迷茫的时代语境中,以地域形式、造型艺术等为地域传统寻求一条存活、延续的通途。中后期的土楼意象建筑实践在强调形式语言系统的同时,更关注于土楼背后的文化根源、空间肌理、族群住屋文化和地方生活方式等建筑精神的提炼和当代转化。推动现代建筑创作逐步从土楼“风格化”“造型艺术”等形式语言桎梏中解放出来,强调从地方象征性走向社会、文化、生态等泛象征性,乃至于美学、怀旧等趣味追求,在住屋文化、空间拓扑、乡土构造和地方社群等多元层面,拓展了土楼意象的新“可译性”并诞生一批新作品。如三明世界客属文化交流中心(图9)以方形土楼围合内聚造型和空间向心性隐喻“天地八方、灵气
29、之汇,四水归堂、百家相聚”的守望归宗现代民族观。龙岩展览城(图10)以土楼“大家庭、小社会”和谐比邻而居的族群住屋文化和生活方式,照应地方族群文化展呈建筑的精神原点。广东河源图书馆新馆(图11)借由五凤楼前低后高的形体造型和多重庭院组合来回应场地高低环境,营造出一种层层抬升、层次递进的台地式建筑景观效果。福州退台方院(图12)以方形土楼合院式集体生活、空间共享性等社会结构内涵,反思现实社会交往性缺失而创造了一种内向性的、相对独立的和具有强烈社区交往、共享意识的现代化“集体公社”。土楼意象也不仅作为一种传统建造智慧的历史遗存而不断被时代检验、调适和提取,而且还作为一种活态遗产在精神凝集、族群认同
30、和文化塑造中影响着未来的建筑空间、社会形态和日常生活。结语面对当今建筑设计的争奇斗艳,其固有的精神性与文化性日渐式微,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坚守与追求成就了当今建筑实践22。在工业化、信息化时代,伴随着地域开放度日益提高和差异性日渐缩小,传统意象及其与地域环境的关联也日趋转化为主体意识能动性、社会观念、当代参照等地域特殊价值,“传统与现代”“进步与落后”“救赎与排斥”等也不再以反义词组呈现,反而作为当代语境下地域意象一体两面的真实写照。正如波伊多所言,“我们既疲倦又懒惰,我们不厌其烦地学习古代,我们同新的东西作斗争,我们轻视创造,又看不起模仿;我们既是怀疑论者,却又带着成见;我们是学者却又看不起智慧
31、;我们在判断事物方面有过良好的训练,可我们的思想又漂浮不定”23。总体来说,地域图9 三明世界客属文化交流中心图11 龙岩展览城图10 广东河源图书馆新馆图12 福州退台方院15Pioneer Theory先锋理论 丨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项目“基于复杂系统论的现代闽台地域建筑设计方法提升研究”(编号:51878581),福建省创新战略研究项目“建筑人类学视角下的福建土楼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策略研究”(编号:2021R0003),2022年厦门大学研究生田野调查基金项目“福建土楼世界遗产地活态保护与更新再生研究”(编号:2022FG025)作者信息:杨华刚,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博
32、士研究生,李隆鈞,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刘 阳,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林雨欣,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王绍森,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通讯作者)意象作为现代建筑创作的灵感富矿,从物质层、社会层和精神层都深刻地参与到了现代建筑创作实践活动中:作为一种抵抗策略,彰显传统,在主流之外肯定“自我”,并以小系统对抗大系统;也作为一种化解策略,重构传统,还原地域意象存在及其意义,并予其新的生命活力;还作为一种解题策略,阅读传统,依托大众熟悉化建筑语言拓展了现代地域建筑 创 作 参 照。资料来源:图3: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图4: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33、有限公司;图56:都市实践事务所http:/ Architecture事务所https:/www.db-a.co/zh/work/马来西亚汉学院-2/;图9:福建东南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图10:谷德设计.https:/ w 周慧,董世宇.族群迁徙对聚落形态的影响以闽南土楼和客家土楼为例J.华中建筑,2015,33(8):184-188.2 黄汉民,陈立慕.福建土楼建筑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 汪之力.中国传统民居概论(上)J.建筑学报,1994(11):52-59.4 刘捷.类型:行为、意象与文化内涵J.华中建筑,2007(1):64-65.5 刘涤宇.宅形确立过程中各要素作用
34、方式探讨宅形与文化 读书笔记J.建筑学报,2008(4):100-101.6 王绍森.当代闽南建筑的地域性表达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0.7 曹凯中,鞠鹤宁.概念建筑的演进及其实践类型研究J.建筑师,2019(3):88-92.8 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第四版)M.张钦楠,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9 王颖.理论的焦虑“后现代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J.时代建筑,2019(3):152-157.10 史建.文化背景中的建筑90年代中国建筑的几种趋向J.文艺研究,1996(3):115-130.11 藤井明.聚落探访M.宁晶,译.北京:中国建
35、筑工业出版社,2003.12 原广司.世界聚落的教示100M.于天祎,王昀,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3 罗晶,柯桢楠,罗林.我心向南: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的建筑身份建构J.建筑学报,2020(6):40-45.14 刘晓都,孟岩.土楼公社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0(6):66-75.15 王冬.乡村的融入与品性的淡然 徐甜甜的松阳实践评述J.时代建筑,2018(4):144-149.16 齐奕,夏珩.贫穷建筑、低技创新墨西哥建筑师卡洛斯冈萨雷斯罗伯的拱壳体系探索与实践J.建筑师,2021(3):103-112.17 王竹,范理扬,王玲.“后传统”视野下的地域营建体系J.时
36、代建筑,2008(2):28-31.18 何镜堂.文化传承与建筑创新J.时代建筑,2012(2):126-129.19 客家的建构和想象以马来西亚槟城大伯公信仰和海陆丰社群为例J.华侨华人文献学刊,2017(1):133-149.20 王冬.乡村:作为一种批判和思想的力量J.建筑师,2017(6):100-108.21 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徵J.建筑学报,1954(1):36-39.22 赵亚敏,顾俣轩,孔宇航.日本传统屋顶的当代传承与再创造J.新建筑,2020(3):36-40.23 Bruno Zevi.The Modern Language of ArchitectureM.Cambridge:Da Capo Press,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