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方城县第二初级中学校本课程规划方案一、背景及意义我国基础教育正经历着一次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历史性变革,课程管理正处于转型期,有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我们探索。1999 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二部分第 14条规定“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2001 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改革具体目标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在此背景下,初中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校本课程是
2、国家课程标准中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开发有利于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提高课程的适应性,有利于学校办出特色,有利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学校的特色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方城县二初中在办学实践中,以“立责而行,创新而进”为校训,始终坚持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兴趣性、拓展性为主,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办学目标,以“课程应适应和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原则,以“读书立德,文化立校,”为
3、办学思想,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特色以及丰富的校园文化资源优势,认真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带动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与课程开发、管理、评价、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为了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搞好我校以“方城文化”课程基地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创新,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经过反复的研究、论证,特制订方城县第二初级中学校本课程规划方案。二、指导思想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我校“立责而行,创新而进”的校训,“以德育人,文化立校,科学定位,错位发展”的办学思想,牢牢把握“讲究道德情操,追求文化品位,崇尚科学精神,涵养民主风气”的
4、校园文化建设核心理念,贯穿“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的学生学习理念和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核心内容,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指导学生,促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个性发展。以我校“方城文化”课程基地创建为契机,进一步提升学校品牌、创出学校特色、提高办学水平,最终促使学校特色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生个性发展的和谐统一。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 1、国家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2001 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
5、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2、基础教育课程的本质。课程是一种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机会的过程,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参与活动、丰富体验。从本质上说,它应该是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这充分表明,课程不仅是一种过程,一种结果,而且还是一种意识。这要求我们需要从课程的本质上来开发、研究与实施校本课程。3、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目前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得比较扎实,但社会责任感、价值判断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人生规划意识等方面比较薄弱。现行的课程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虽然经过改革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难、繁、偏、旧”的情况,过于注
6、重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脱节的等问题依然比较严重。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极其有益,但是学生的参加机会很少,学校实际开设内容少,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发展。4、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新课改的实施需要一支特别能战斗的教师队伍,需要研究型、学者型、创新型骨干教师,需要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而校本课程的开发为教育教学带来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为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提供了操作平台和发展空间,有利于教师的进步和发展,能够促进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5、学校特色发展的要求。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四、校本
7、课程开发的目标:总目标: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深化课程改革,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丰富学生的生活,涵养学生的性情,以课程建设拓展学生乐学的空间,增强学生的学习幸福感。以校本课程建设推进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以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凸显学校办学特色。1、学校特色发展目标 以校本课程开发推进学校以“方城文化”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建设,努力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特点鲜明的方城县二初中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创新校本课程建设,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2、学生个性发展目标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8、培养学生收集、分析、整理信息、解决问题及欣赏、创造、实践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品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创造。”3、教师专业发展目标通过校本课程开发,打造一支勤于钻研、善于合作、敢于创新、精于反思、勇于奉献、业务精良、一专多能,并且有较强课程建设能力的教师队伍。让教师成为实践的研究者,学者型教师,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五、校本课程的结构依据课改精神,我校将全部课程整合为两大领域,即基础性课程和校本课程。其中基础性课程即国家课程计划规定的学科课程,强调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是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校本课程是学
9、校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根据现有的条件的资源、学生现状以及学生、学校、社会未来发展的要求所开发的各种课程。(1)基础型课程模块组合、分层次学习 在基础型课程教学中开展 “主动学习、探究生成” 以提高学生学习素养的教学实施。加强课程的基础性,精简共性的基础,增加可选择的不同基础,注重能力、方法和态度的基础,使基础学力得以切实的落实。通过加强教材整合、分层教学实施、注重训练方式优化、强化实验教学改革、个别引领学生辅导、加强质量监控保障等措施,保障基础型课程的扎实推进。针对我校学生实际进行学科模
10、块设计和组合,同一科目课程有不同层次教学内容与要求,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设置不同层次的课程科目,或在同一领域、模块课程科目中,有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与要求,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的自主选择,使学生有选择有层次地学习,满足不同学业基础与能力、潜质发展的差异性的学生的需要,从而使学生的个性特点、潜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发。(2)校本课程开发整合、分领域选择 为彰显我校的校园文化特色,推进学校“方城文化”课程基地的建设,我校的校本课程共计划开设6个研究课题(每一个教研组开发一个),结合方城历史发展演变情况,结合学校实际进行开发。前期以语文组规划的作文高分利器、历史组规划的方城历史文化走进中学校园、化
11、学组规划的化学实验中的安全教育为研究、开发载体,搞好研究实验。(二)校本课程实施步骤1、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启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作好思想、人员、规划、组织、教学等准备工作:(1)学校建立校本课程管理委员会,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校本课程开发审议小组、校本课程评价小组,制订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建立健全校本课程开发相关制度。(2)评估学生对校本课程的需求,确定课程开发的重点。(3)教务处发放校本课程申请表和参考选题。(4)教师确定校本课程选题,填写申请表并撰写课程纲要交校本课程开发审议小组进行审议。(5)通过审议的课程列入方城县二初中校本课程选课目录(6)教师挖掘教材资源,选择或编写教材。(7)教务处
12、选配校本课程教师。2、实施阶段(1)公布校本课程开设科目、指导教师及课程说明等,学生自由、自主选择课程。(2)统计学生选课情况,调整各校本课程科目学习人数。(3)教务处确定校本课程的形式,开课设节。(4)教师制订学期计划,上交教务处检查。(5)按校本课程课时计划表,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校本课程。(6)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研讨教材教学策略,提高教师对教材的驾驭能力。(7)定期检查、记录、测试,反馈实验情况,对出现问题进行调查与诊断。(8)教师按学期对教材内容、教材的使用、学生学习效果进行阶段性的总结评价。3、总结阶段(1)教师整理好讲义和全部实验材料;(2)教师写出校本课程分析报告,进行反思性评价;
13、(3)教务处发放学生问卷,对教师进行评价。(三)校本课程开发流程:课程开发流程为:需求评估目标确定框架建构课程申报课程评议选课指导班级组建评价反馈。具体操作为:教师拟订目录,写出课程纲要,征求学生的意见,经备科组、教研组初审,报送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经学校审议通过后,列入选修课程目录,提供给学生选择。(四)校本课程实施流程:1、选课。教务处在学期开学前一周,公布每个年级开设的校本课程方案(即专题)及授课教师,供学生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填报选课志愿表。为便于统筹安排,每位学生可选报两个专题。教务处对学生的志愿表进行统计汇总。为提高教学效益,一般情况下,凡选择人数不足20人的课程暂不开设
14、。2、排课。教务处制订各年级校本课程开设计划,并将校本课程的开设排入总课表,开学前下发到每个班级。每个年级的校本课程每周安排一(两)课时,一学期按12周安排。在公布课表的同时,要公布授课教师、学习地点。(见附表)3、上课。教师或教师小组根据学校安排,在指定地点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校本课程教学组织的要求与国家、地方课程的要求相同。要建立临时班级、组,加强考勤和考核。教师要精心备课,认真上课,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完善课程内容,调整教学方式;学生应根据教师的要求,严格遵守学习纪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认真完成学习任务。4、考核。每一专题学习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对学生进行考核,并向教务处提交课程实施总结。对
15、学生的考核可采用测试、小论文、实验、设计、竞赛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成绩折算成学分,纳入学生学期成绩考核之中。七、校本课程评价校本课程开发的特殊性决定课程评价的特殊性。校本课程开发强调学校的自主权,这就决定课程评价必然是一种内部评价;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是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色的突显,这就决定了评价的多元性;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性,决定课程评价的过程性。校本课程的评价着眼于学生的个性与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要从指导思想,师生参与程度,创造性的发挥学校办学育人的特色等方面,对校本课程和学生发展进行评价。(一)校本课程评价原则对于学校校本课程的评价,我校遵循“四重”、“四性”原则。“四重
16、”即重过程、重应用、重亲身体验、重全员参与;“四性”是指过程性、激励性、丰富性和多样性。评价程序的过程性。将评价贯穿于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全过程,重点评价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积极性,评价学生的参与体会。评价方式的激励性。结合学生的活动过程及研究结果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发挥特长,施展才能,创设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组织与学习环境。评价内容的丰富性。根据学生在校本课程中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实践体验、方法和技能的掌握进行全面评价。评价手段的多样性。评价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书面材料评价与学生口头评价、活动展示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等方法。(二)校本课程评价内容及评价
17、指标体系校本课程评价体系由四部分组成:课程目标与计划的评价;课程开设准备与投入评价;课程实施过程评价;课程实施效果评价。四个评价部分分别在课程质量的四个控制点进行,通过控制对课程实施全程质量管理和质量保障。1、 课程目标与课程计划的评价。课程目标与课程计划的评价主要包括:课程设计的意义,开设课程的必要性、现实性和可能性,通过该课程希望达到什么样的目标.2、课程准备与投入评价。课程准备与投入评价主要判断教师开设课程的准备程度,包括教师个人的知识准备、教学资料的准备、教学组织与教学安排、实验参观调查等。以课程计划、教学设计、讲义等为主要标志性信息。3、课程实施过程评价。课程实施过程评价主要是对课堂
18、教学过程的评价,包括对教师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教师评价侧重了解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水平,对学生的评价侧重了解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感受等。主要收集信息的手段是学校组织同行专家听课,对学生进行随堂问卷调查等。4、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主要是了解课程实施以后是否达到了原来设计的教育目标,还存在哪些偏差,为此下一轮应当如何改革等。收集信息的重要途径是考试完以后对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征询专家、同行教师、教学管理部门的意见等。(三)学生评价1学生评价学生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也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
19、定。对学生的表现性评价有三“注重”。(1)注重过程性评价在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将关注的视角指向学生获得结果的过程,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和表现。在具体操作中,教师通过观察,采用即时评语的方式记录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行为、情绪情感、参与程度、努力程度等方面的表现,并将其作为评价学生的依据之一。(2)注重多元化评价多元评价就是要注重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鼓励并尊重学生极富个性的自我表达方式:如演讲、绘画、写作、表演、制作等,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学生、家长、校外指导教师都可以作为评价者,切实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尊重学生的特有的生
20、活经验和认识成果,采用多把尺子评价学生,使尽可能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3)注重反思性评价评价不是为了分等级,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实践活动,通过调动学生的认识和情感因素,激励学生自觉记录活动过程,投入对问题讨论,在成果的分享及思考中,主动审视自己学习的利弊得失,逐步完善自己的行为,拓宽自己的视野,达到自我反思、自我改进的目的。(4)注重综合性评价综合考虑以下各项,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类,以此作为学生获得该课程学分的依据及评选优秀学生的依据之一,具体由任课教师负责执行和落实,在该课程结束时由教务处统一登记并存档管理。学生如有不同意见可向
21、学校提出,学校负责核实并及时反馈。 A、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 B、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C、学生的小组评议意见和任课教师的评价; D、学生家长的反映; F、学习成果(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记录于学生的成长记录袋内)。(四)教师评价教师校本课程参与工作是教师的业务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为了发挥评价对教师教学的促进作用,尝试建立一种全面评定教师教学业绩的体系。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把自我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领导评价结合起来;坚持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把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坚持评价内容的多维化;学校每
22、学期召开一次校本课程研讨会,展示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对教师教学工作考核的标准是:(1)教师从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评价记录。(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课时与教学目标。(3)教师应保存学生作品及在活动中、竞赛中取得成绩的资料。(4)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访问等形式对教师考核,记入业务档案。(5)任课教师要认真写好教学反思,及时总结经验。(6)教学的实际效果,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的反映。(7)学生家长的反映。七、校本课程管理保障(一)组织保障1、建立校本课程管理委员会成立方城县二初中校本课程管理委员会,校长张保东作为
23、管理委员会主任,分管副校长为副主任,成员为教务处主任、政教处主任及各个年级主任。负责学校校本课程的总体规划和管理,制定并完善相关工作制度和奖惩条例。下设三个工作小组: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教务处主任担任组长,成员为聘请的专家、各科教研组长,部分骨干教师,负责组织落实、协调、检查校本课程进行中的事务性工作。学校校本课程审核工作领导小组,教科室主任担任组长,负责学校校本课程课题指导及审核工作。学校校本课程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分管副校长担任组长,负责对各年级校本课程教学实践、研讨活动和成果评比,以及资料积累等。学校校本课程学生选科指导小组,团委书记担任组长,成员为班主任及部分学生会成员,负责对
24、学生的选科进行指导。2、强化相关职能部门的责任范围(1)教务处A、制定校本课程实施方案,课时计划,加强校本课程师资管理,指导各年级组、备课组制定实施计划。B、落实各班指导学生了解各门学科,并做好学生选课,以便于对全校校本课程进行规划。C、根据计划安排校本课程的课时和教学(活动)场所。D、加强对每位教师开设课程的指导与测评,对活动过程进行监控。E、每学期召开一次校本课程研讨会,展示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2)年级组、班主任和上课教师A、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日常管理,协助教务处做好课程的实施、评价认定工作。B、对学生进行活动的安全教育、纪律教育
25、、法制教育等。C、指导学生进行校本课程的申报,组织学生按照要求上课。D、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为课程管理提供依据。E、联系各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以促进课程全力的形成。(3)教研组及备课组A、根据学校的整体安排,协助教师填写校本课程申报表,制定学期教学进度计划。B、对教师进行指导,确保完成学校课和管理的各项要求。C、及时反映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教师的教学需求。(二)制度保障制定方城县二初中校本课程规划方案、方城县二初中校本课程评价制度、方城县二初中校本课程奖励制度。(三)配套保障1、加强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活动基地等设施的建设,合理配置各种教学设备,为学校课程实施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2
26、、学校对参加校本课程研究的教师在外出学习、教学研究、校本教材编写等方面提供物质支持。3、学校投入一定的专项经费,设立校本课程实施的研究及奖励基金,保证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4、建立校际资源共享机制,积极争取高校、科研院所、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部门的指导和支持。加强对教师进行必要的课程理论培训。5、在课时安排,学校事务安排等方面进行全盘考虑,保证实施教师的研究时间,研究空间。6、校本课程与必修课程一样,计入教师工作量,在教师考评上充分肯定教师校本课程实施的成果。将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和实绩与教师的各项评聘挂钩。7、对教师开发的校本课程,学校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对教师的工作实绩进行考核,组织评选,优秀的校本课程,铅印成册,并予以奖励。教师开发出的校本课程的成果记录在教师业务档案。8、根据师资培训工作的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造条件,让教师认真参与培训,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考核、有成效,并建立科学合理的奖励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