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清油河希望小学 齐士兰【教学内容】:教材59页的例题5和60页“做一做”的第一题和练习九的相关习题。【教学目标】:1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含有比例关系问题的步骤和方法。2提高学生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力和对正、反比例的判断能力。【教学重点】:1判断题中相对应的两个量和它们的比例关系。2利用比例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运用比例知识正确解决问题。【教学难点】:1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和方法。2理解“用比例解决问题”的结构特点,从而构建知识结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关系,列出方程。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课件出示)1、我们已学
2、习了比例的哪些知识?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3、下面各题中各有哪三种量?那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是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怎样?它们成什么比例?你能列出等式吗?(1)用一批纸装订练习本,每本30页,可装订200本,每本50页,可装订120本。(2)一列火车从甲地到乙地,2小时行驶6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8小时可行240千米。(3)读一本书,每天读20页,6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读5页,需要x天读完。4、导入:看来同学们正比例
3、和反比例的知识学得都很不错,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用比例解决问题。用正比例知识解答含有比例关系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相信自己今天能学好吗?(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课件出示例5情境图,问:你能说出这幅图的意思吗?(指名回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想请我们帮她算一算,你们能帮这个忙吗?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5(1)学生再次读题,理解题意。思考和讨论下面的问题: 问题中有哪三种量?哪一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是变化的? 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2)根据上面三个问题,概括: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
4、数的比值是相等的。(3)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根据: 张大妈家用的总钱数:张大妈家用水的吨数=李奶奶家用水的总钱数:李奶奶家用水的吨数。即:水费:吨数=每吨水的单价(一定)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元。12.8: 8:10 812.810 12.88 16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4)将答案代入到比例式中进行检验。2、修改题目:王大爷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多少吨水?(学生独立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指名板演并交流订正,比较两题的异同点,使学生明确例5的条件和问题改变后,题目中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正比例关系没变,只是未知量变了)2. 自学指导(1)梳理两种相关联的量
5、(课件出示)、问题中有哪两种量?它们对应的数据分别是多少?、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一定,所以( )和( )成( )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 )和( )的( )相等。(2)、学生交流、互查自学结果。教师个别指导。(3)、学生展示学习结果,教师适时点拨。、刚才的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那位同学愿意来说一说?、刚才同学们自学解决了问题,我们一起来反思一下刚才的学习过程,归纳出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好吗?得出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五步曲”(板书):一.梳(梳理相关联的两种量)二.判(判断相关联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三.列(设未知x,根据判断列出比例)
6、四.解(解比例)五.检(用自己熟练的方法来检验)。3、教学例6(1)出示例6情境图,你能说出这幅图的意思吗?(指名回答)(2)学生根据例5的解题思路思考:题中已知两种量?什么是一定的?已知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 抓住不变的东西-总的本数, 判断成反比例关系 建立关系式:每包本数包数总数 学生述说,教师板演用反比例解法的书写过程。 出示书上第二问,学生回答列式。(3)学生独立解答。(2)指名板演,全班交流。三、巩固提高。做一做:教科书P59“做一做”1、2题,让学生先判断两个量的关系,再进行解答。(1小明买了4枝圆珠笔用了6元,小刚想买同样的3枝圆珠笔,要用多少钱?(2)学校小商店有两种圆珠笔。小
7、明带的钱刚好可以买4枝单价是1.5元的。如果他想都买单价是2元的,可以买多少枝?(3)小兰的身高1.5米,它的影长是2.4米,如果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得一棵树的影长时4米,这棵树有多高?3、 深化练习: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计划每小时行60km,9小时到达。但实际上2.5小时只行了125km,照这样的速度,汽车要几小时才能到达乙地?四、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能说给大家听听吗?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用比例解决问题首先找相关联的量,判断成什么比例;接着列方程;最后解方程并检验。五、课堂作业。1、一个晒盐场用100g海水可以晒出3g盐。照这样计算,如果一块盐田一次放入58500
8、0吨海水,可以晒出多少吨盐?多少吨海水可以晒出9吨盐?2、车队向灾区运送一批救灾物资,去时每小时行60km,6.5小时到达灾区。回来时每小时行78km,多长时间能够返回出发地点?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用正比例知识解答含有正比例关系问题的步骤和方法。2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3发展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帮助其构建相应的知识结构。【教学重点】:1判断题中相对应的两个量和它们的比例关系。2利用正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运用比例知识正确解决问题。【教学难点】:1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和方法。2理解“用比例解决
9、问题”的结构特点,从而构建知识结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回忆旧知1师:本节课是我们这个单元最后的一个内容,今天我们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希望大家用精彩的表现完成这节课!师: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已经学过的知识吧!(课件出示:)我会判断:判断下列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1)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2)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成正比例)(3)总钱数一定,用去的钱数和剩下的钱数。(不成比例)2. 师:看来同学们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学得都很不错,下面我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用比例解决问题。(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二、揭示课题、探索新知。(一)
10、教学例5(课件出示:情境图)1回顾旧知师:从这幅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1)例5中的已知条件是:张大妈家:用了()吨水,水费是()。李奶奶家:用了()吨水。所求的问题是:师:要解决水费的问题,就要知道水的单价和用水量。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水的单价虽然不知道,但它是一定的。(2)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想请我们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方法帮她算一算,你们能帮这个忙吗?(3)学生自己解答,然后交流解答方法。(学生可以先求出单价,再求总价或先求出用水量的倍数关系再求总价。)(4)师:像这样的问题也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2、探究解法师:用比例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思考:(1)这道题中涉及哪两种量?
11、(2)哪种量是一定?(3)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讨论分析:从上表可以知道( 每吨水的价钱 )一定,所以( 水费 )和( 用水量 )成( 正 )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 水费 )和( 用水量 )的( 比值 )相等。(4)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量关系式吗?张大妈家水费 = 李奶奶家水费用水吨数 用水吨数(5)如果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请根据表中相对应的数据和判断列出比例式,然后解答。解: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钱。(板书)28:8=x:10 8x=2810x=35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35元钱。3、探究用比例解题的方法师:你是怎么想的?(根据上面
12、的数据,概括:因为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师:28:8和x:10 分别表示什么?(水费单价)同学们再思考,看看有没有出现其它比例的解法,如果有,教师也要进行评析。4、检验师:这个问题我们用比例的知识解决了,你有什么方法检验自己的解答是正确的呢?(启发学生自主选择检验方法。如:将结果代入原题、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用算术方法或一般方程方法解答来检验等。)三、变式练习师:同学们很了不起,帮李奶奶解决完了问题,能再帮王大爷解决一个问题吗?课件出示:“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4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让学生进行变式练习。
13、)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四、巩固练习:智慧城堡1、小明买4支圆珠笔用了6元,小刚想买3支同样的圆珠笔,要用多少钱?提示:你知道哪种量不变吗?你能试着用比例解决吗?2、小兰的身高1.5m,她的影长是2.4m,如果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得一棵树的影子长4m,这棵树有多高?提示:你知道吗?影长与身高的比是一个定值!试着用比例解决吧!五、课堂总结解决了以上几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反思一下刚才的学习过程,归纳出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好吗?(学生自己用语言叙述)(1)判断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判)(2)设未知量为x,注意写明计量单位; (设)(3)根据题意列出比例式;(列)(4)解比例;(
14、解)(5)验算,作答。(验)六、布置作业: 第63页练习十一,第4题; 第64页练习十一,第6题、第7题。附板书设计:用比例解决问题张大妈家水费 = 李奶奶家水费用水吨数 用水吨数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28:8=X:108X=12.810X=35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35元。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答比较简单的应用题,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3、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过程与方法:经历用比例知识解答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和发展学
15、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能够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两种比例?好,下面我们就来回忆一下有关正、反比例的知识。师:你能准确地判断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吗?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回合的抢答比拼:我会判断。(抢答要求:举手证明你有勇气,你会做,你没有抢答到但是你的手势判断正确,你仍然是最棒的。)出示: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2)路程一定,速度和
16、时间(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二、探究新知(一)用正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探究例5)1、师:(对于学生回答教师给予肯定)看样子同学们掌握的很不错,那么,学习了正反比例到底有什么用呢?(学生交流)来我们一起看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吧!出示学习目标:1、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2、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答比较简单的应用题,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问题的步骤和方法。2、过渡语:学习知识就是为了解决问题,你能运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看,李大妈和张奶奶在讨论什么问题,想不想去看看
17、!(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读李大妈的话进行体会,主要让学生体会到通过李大妈叙述的两个条件挖出隐含条件每吨水的价格以及水费和用水吨数之间的联系,感受水的单价一定)师:这幅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你能不能运用学过的方法来帮李奶奶解决这个问题?看谁最先帮李奶奶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自己解答,然后交流解答方法。师:除了这种方法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了?生:比例3、引入新课:对,像这样的问题也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来讨论如何运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这类问题。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4、师:通过大家的表情,好像老师不用教,大家都敢尝试。大家敢不敢自己试试?(相信学生,鼓励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取
18、新的知识,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体现教是为了不教。)呈现自学提示:(1)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2)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怎么判断的?(3)你能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列出一个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式吗?5、学生交流自学结果,相互补充,呈现一个完整的解答过程。、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用比例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根据上面三个问题,概括: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引导生说出等量关系:水费吨数=水费吨数,然后尝试解答。6、师:这个问题我们用比例的知识解决了,你有什么方法检验自己的解答是正确的呢?(启发学生自主选择检验
19、方法。如:将结果代入原题、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用算术方法或一般方程方法解答来检验等。)7、师:比较这两种解法,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更好理解?看来,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不光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找到不同的解决方法,而且还要善于选择最优化的方法。当然,没有要求时,用什么方法都可以,但要求用比例解时必须用比例。8即时练习过渡语:同学们帮助李奶奶解决问题,李奶奶把大家认真学习,帮助她解决问题的事情告诉了邻居王大爷,李大爷正为上个月交了19.2元的水费但算不出用水都少吨而犯愁,就急匆匆地赶过来向大家请教,大家愿意帮帮他吗?出示对话情景。师:观察帮助要王大爷的问题和帮助李奶奶的事对比,你有什么发现?在学生的交流中
20、逐步认识到这道题与例5相比,条件和问题改变了,但题目中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正比例关系没变。师:这次还需不需要老师给你一个解决问题的提示?一名同学在黑板上做,其余在下面做,形成一个竞赛的形式。演板的同学和大家交流自己的做题过程,教师进行鼓励和评价。9、师:上面两道题就是用正比例解决问题,通过大家亲身实践,你感受到用正比例解决问题需要几个步骤吗?(出示:表达是我的强项,让学生从学习提示、独立解决问题中逐步提炼归纳出自己做法,交流中逐步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师:同学们真是很棒!通过自学能够感受到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这次老师想考考你们是不是真正的掌握了?你们敢应战吗?那么我们进行下一个环节:对比发现超
21、越自我。(二)用反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学习P60例6)师:解决了李奶奶、王大爷家的问题,下面的几个工人也遇到了问题,我们一起看一下吧。1课件出示情境图,了解题目条件与问题师:关于这个问题,同学们可以参考例5的学习经验来解决,看谁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生:独立解决,并在小组交流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师:谁来说说做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指名回答)学情预设:一般的方法是:有的同学用算术方法,有的同学能用反比例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如30x=2018,x=12。师:(教师手指30x=2018,x=12。)为什么这样列式?根据是什么?学情预设:估计学生能说出列式根据,因为书的总数一定,所以包数和每包的本数
22、成反比例也就是说,每包的本数和包数的乘积相等。2即时练习(课件出示:)如果要捆15包,每包多少本?师:会解决吗?生:独立解决,交流订正。3对比正比例、反比例解决问题的相同和不同师:通过这2个问题的解决,我们又了解到了用反比例意义也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例5和例6,说一说他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生:以合作的方式探讨,然后派代表汇报探讨结果。比较以上两题的异同点,使学生明确都是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不同点在于题中两种量的关系不同,计算方法也就不相同。三、目标检测师:课本第60做一做,是生活中的另外的问题,同学们能不能帮助解决?(要求用比例知识解)学生自己独立解决做做中的问题
23、。 师:请说一说题中的数量关系,再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思路。学情预设:第1题,小明买的是同一种圆珠笔,所以圆珠笔的单价不变。那么买的支数和所用的钱数成正比例关系,所以用正比例关系能解决这个问题。第2题,用反比例关系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设计意图:再次让学生感受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丰富解决问题的思路。四、课堂小结1、根据这节课的学习,你认为用比例解决问题的过程应该怎样想,怎样解答,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步骤?(组内交流)讨论、汇报、师小结:(1)、分析题意,找到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2)、依据正比例或反比例意义列出方程(3)、解方程(求解后检验),写答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学掌
24、握了运用正比例解决问题,在这组题目中是用反比例解决问题,学生在对比中初步感受到怎样运用反比例解决问题的过程。2、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要提醒大家要特别注意的?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认识、理解成正比例的量的意义,掌握和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问题。(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主动参与数学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目标解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用正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实际上已经接触过这类问题,可用归一、归总和列方程的方法来解答。这里主要是学习用正比例知识来解答,通过
25、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进行判断成正比例的量,加深对正比例概念的理解,也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做好准备。同时也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使学生能正确判断题中涉及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运用比例知识正确解决问题教学难点:利用正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三、教学准备课件。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1说说正比例、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2判断下列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1)已知 ABC。当A一定时,B和C( )比例;当B一定时,A和C( )比例;当C一定时,A和B( )比例。(2)购买课本的单价一定时,总
26、价和数量的关系。(3)总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的关系。【设计意图】 通过比较和判断,让学生加深对正比例、反比例意义的理解,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同时为新知的学习做好准备。(二)探究新知,培养能力1提出问题。教师:看来同学们能正确判断这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了,这节课我们一起运用比例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61页例5。思考: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教师:你能利用数学知识帮李奶奶算出上个月的水费吗?2解决问题。(1)学生尝试解答。(2)交流解答方法,并说说自己的想法。教师:谁愿意来说一说你是怎么解决的?预设1:28810=3.510=35(元)(先算出每吨水的
27、价钱,再算出10吨水需要多少钱)预设2:10828=1.2528=35(元)(也可以先求出用水量的倍数关系,再求总价)教师:谁和这位同学的方法一样?【设计意图】用以往学过的方法解决例题,有助于从旧知跳跃到新知的学习,同时有利于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检验,帮助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构建知识结构。3激励引新。教师:像这样的问题也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用比例的知识进行解答。(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课件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1)题目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 )和( ) ,说说变化情况。(2)( )一定,( )和( )成( )比例关系。(3)用关系式表示是( )。(4)集体交流、反馈
28、。板书:教师概括: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5)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式(方程)。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反馈学生解题情况。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28 :8 x:10 或 ()8x2810x2808x35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35元。(6)将答案代入到比例式中进行检验。教师:你认为李奶奶用了10吨水的水费为35元钱,这个答案符合实际吗?你是怎么判断的?(7)学生交流,汇报。【设计意图】“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是课标的教学理念,为此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从而解决问题,能使他们
29、增强学习的信心、能给他们自信。在交流中,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4变式练习。教师: 刚才我们用归一法和比例法帮李奶奶解决了水费的问题,同学们真不简单,瞧!王大爷又遇到了什么问题呢?(出现下面的练习)张大妈:我们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28元。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4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1)比较一下此题和例5有什么联系和区别?(2)学生独立用比例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指名板演。(教师巡视)(3)集体订正,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5概括总结。教师:刚才我们用正比例知识帮李奶奶和王大爷解决了生活中的水费问题,请大家回忆一下解题思路,再想一想用正
30、比例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是怎样的。学生讨论交流,汇报。(1)分析找出题目中相关联的两种量。(2)判断它们是否是正比例关系。(3)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4)最后解比例。(5)检验作答。教师总结:同学们不但会解决问题,而且还善于归纳总结方法。就像大家想的那样,先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判断相关联的两种量成什么关系,根据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方程并检验作答。【设计意图】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围绕生活中的水费问题,让学生经历“尝试理解总结”的全过程,从而理解、掌握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个提升。(三)巩固练习1只列式不计算。(1)一个小组3天加工零件189个,照这
31、样计算,9天可加工零件x个。(189:3=x:9)(2)小明买了4支圆珠笔用了6元。小刚想买3支同样的圆珠笔,要用x元钱。(x:3=6:4)2用正比例解决问题。(1)小兰的身高1.5米,她的影长是2.4米。如果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得一棵树的影子长是4米,这棵树有多高?(2)小红计划每天跳绳600下,2分钟跳了240下,照这样计算,还要跳多少分钟才能完成计划?【设计意图】通过即时练习巩固,增强学生对具体情境中成正比例的量作出判断和解释的能力,能有条理地解释问题解决的思考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同学们,谁来说说,上了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设计意图】课堂总结,引导学生反思每节课的收获,整理一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提高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起总结提升的作用。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