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性行为》教学设计
临潼区化工院中学 柏杨
设计思想
践行减负增效的课程改革精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趣味性学习吸引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联系生活常识,激发学习兴趣→提供分析的素材,建构核心概念→资料分析,与教材进行充分的对话→探究实验→案例分析→
情感升华等学习环节,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帮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课堂中,扎实高效地掌握知识,真正体会学习的乐趣。
教学分析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本课题是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中的第二节,本课的一个主要任务是让学生通过资料分析,学会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并通过学习认识到任何一种动物包括我们人类要更好地适应环境而不被淘汰,都必须具备学习能力,特别是我们人类要提高生存本领,认识世界,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在这一课题内容中,我认为应该分2课时进行讲授,其中第一课时主要任务解决如何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及对二者关系的探讨。第二课时主要任务完成对“动物绕道取食”的探究,并对学生进行“人类的生存质量更多地依赖学习行为”的情感教育。今天我所讲的是对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二)教学地位及作用
前面第一章学习了各种环境中的动物,学生对各种动物的行为也有所认识,但是,具体怎么区分动物的行为是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行为,还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更没有深刻体会学习行为的意义。本课时的重点是对这两种行为的区分,初步认识动物行为的意义,为下一课时对学生进行学习意识的情感教育打下基础。所以学生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下一节课的教学及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地位十分重要。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①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②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关系的探讨。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动物行为的特点,识别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了解二者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表达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①通过对资料图片的观察,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之情。
②认同学习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③树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和进化的观点。
二、说方法
(一)学情分析
1.从学生知识结构来看,经过七年级的学习,再加之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所知,对于本节内容的学习来讲,无疑已有了良好的基础。关键是教师如何采取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自我学习,以期达到更佳的效果。
2.从学生学习方法来看,尽管初中学生思维方式偏重感性,但经过不断的训练,也已具备初步的理性思维能力,这对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很重要。教师可提供更多学生感兴趣的资料让他们感知,再引导其理性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至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相互帮助、共同提高。
( 二)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进行直观演示,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参与法:通过参与活动的形式,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
3.小组讨论法:利用已有的资料,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三)学习方法
本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启示法、观察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资源:自制PPT课件、动物行为剪辑视频
教学策略与手段
主要采用探究活动、多种媒体演示(视频、图片等)、启发互动、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等策略,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经验、活动体验,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通过观察、资料分析、动手实践、合作学习等达成学习目标。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联系生活常识和兴趣点,导入新课。
通过ppt课件呈现以下内容:
1.赵本山的著名小品《相亲》图片。小品中,赵本山为了增加宋小宝的文化底蕴,特意教他朗诵高尔基的《海燕》
2.节选高尔基《海燕》中的一段“海鸥/在暴风雨到来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面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海鸭也呻吟着,——这些海鸭呀,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愚笨的企鹅,畏缩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峭崖底下……
只有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翻起白沫的大海上面飞翔。“
1.观看图片、视频资料,唤起记忆。
2.举例说出地震前一些动物的异常行为。
联系生活常识和兴趣点,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二、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
1.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和动物有过接触,因此,请同学们列举出一些动物的行为。看谁举的又好又准。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同学们完成对知识的理解消化。:
假如你拿棒打一只小狗,他是不是会反抗?狗见到比它弱小的动物是不是会去攻击?)
蚂蚁总是在不停的搬运食物到自己的洞中,以便在自己饿的时候有食物吃。
喜洋洋为了不被灰太狼吃掉,总是会想出很多办法来保护自己。
比目鱼,它为了不被敌人发现,身体的颜色会随着水的颜色改变而改变。
乌贼在遇到敌害时会释放墨汁向敌害发射“烟幕弹”,使敌害看不清它从而趁机逃走。。。。
许多行为都有较强的趣味性,很容易吸引学生,但从本质上理解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更为重要。因此教师要以此为主线,精心设计,并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组织小组交流,然后请每组一位同学描述一种动物的行为。
3.小结: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
1.仔细观看并记录视频短片中出现了哪些动物,它们在做什么?
2.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按照顺序,每一小组描述一种动物的行为。
3.进一步举例生活中所关注到的动物的行为。
4.小结: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例如: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
1.强烈的视觉冲击,进一步激发学习欲望。
2.描述动物的行为,提高观察和表达能力,并为下一环节的学习提供分析的实例。
三、建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两个核心概念。(重点和难点)
1.分析实例,认识概念
1.展示图片出现的六种动物的行为作为分析的素材:①蜜蜂采蜜、②蚂蚁筑巢、③老马识途、④警犬学艺、⑤蜘蛛结网、⑥侏儒鸟求偶。
2.引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两个核心词,并呈现不完整的概念:
先天性行为:动物 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 决定的行为。
学习行为:在 的基础上,通过 因素的作用,由 和 而获得的行为。
3.提供分析的实例,引导学生提炼关键词,把概念补充完整。
①北极熊吃奶,刚出生的婴儿就会吃奶、哭、抓握物体。
②蜘蛛从出生之日起就会自行结网,结网技巧与成年蜘蛛相比毫不逊色。
③丹顶鹤学飞
④动物园里的猴子集中到游客多的一侧索取食物
⑤人类想要像小鸟一样飞翔,但终究是飞不起来
⑥一直生活在笼中的鸟不会飞;到国外生活和学习一段时间,外语进步很快。
1.利用经验,将六种行为分为两类:
生来就会:
学习获得:
2.初识两个核心词并思考概念中空缺的部分应填上什么内容。
3.分析实例,尝试提炼关键词,把概念补充完整,初步认识概念。
①生来就有
②遗传物质决定
③学习
④生活经验
⑤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
⑥环境因素的作用
1.调动生活经验进行分析,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聚焦概念中的关键词,减低学习难度。
3.利用学生熟悉的实例,引导学生提炼概念中的关键词,从直观的图片到抽象的文字,简单而易于理解,突破难点。
2.资料分析,应用概念辨析实例。
1.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教材对话,运用概念区分实例。
2.请学生进一步尝试运用概念辨析实例。
1.阅读课本P32—33资料分析,区分5则资料所描述的行为。
先天性行为:①③
学习行为:②④⑤
2.运用概念说明判断的依据。
例如:幼小的黑猩猩能模仿成年的黑猩猩,“模仿”说明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及时反馈,检测学习效果,提升学习成果。
3.资料分析,从本质上理解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1.组织小组讨论,分组承担不同的任务。
第一、二大组:P49讨论题1。2
第三、四大组:P49讨论题3
2.关注学生学习进程,若有困难,可提供预设的答题小提示:
讨论题2小提示:
A.假如幼袋鼠不具备这种先天性行为,后果是什么?
B.假如蚯蚓不具备学习能力,后果是什么?
讨论题3小提示:
A.美国红雀喂养金鱼的行为对本物种的繁衍有利处吗?B.大山雀学会打开奶瓶盖,有什么好处?
3.组织学生表达和交流讨论结果,相互纠正,相互补充,归纳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1.开展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2.如有困难,举手索取答题小提示。
3.表达和交流讨论结果。
讨论题2:①先天性行为:简单的,必不可少的,生存的基本保证;②学习行为:不断适应多变的环境,得以更好地生存和繁衍的重要保证。
讨论题3:先天性行为有一定的局限性;学习行为是比先天性行为更高级的一种行为。
1.引发进一步思考,认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本质和意义。
2.教师适时点拨,训练思维能力,提高效率。
3.采用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小组成员捆绑式评价等策略,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学习率
4.探究实验,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1.精心设疑,讨论题4:不同动物的学习能力有差别吗?学习行为有遗传因素的作用吗?
2.探究乐园
1).树林中,一只小鸟正飞来飞去忙着找吃的。突然,它发现树上有一个色彩艳丽的小动物在慢慢移动,便迅速飞了过去,将小动物一口吞入口中。就在同时,小鸟觉得口中刺痛难 当,赶快把它吐了出来。原来这小动物是舞毒蛾的 幼虫,既有艳丽的色彩,又有毒毛,毒毛会粘在捕食它的动物的口腔黏膜上,使捕食者痛苦不已。
( 1)如果今后这只小鸟再看见艳丽的舞毒蛾幼虫可能会怎样做?请说明你这样推测的理由。
(2)这只小鸟的这种行为从获得途径上看属于哪种行为?请说明理由。
2).成年黑猩猩会利用经验来解决问题。当香蕉被挂在高处,徒手够不到时,黑猩猩就会把几个木箱堆叠起来,然后爬到木箱顶上去摘香蕉。请分析回答:
(1)黑猩猩的这种行为从获得途径来看属于_________行为。
(2)刚出生不久的幼黑猩猩能否完成这种行为?
(3)幼黑猩猩要完成这种行为,需要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和_______而获得。
(4)学习行为对动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3.请阅读资料后回答问题。
在某地生活着几种鸟。鹰就是其中一种,它的脖子较短,能捕食刚孵出不久的其他鸟的幼鸟;而鹅不捕食这些幼鸟,它的脖子较长。当刚刚孵出的幼鸟看到任何鸟类的影子时,它们就马上将身体蜷缩起来。随着幼鸟逐渐长大,当它们看到鹰的影子时仍然会将身体蜷缩起来,但它们看到鹅的影子时却不再蜷缩。
(1)刚刚孵出的幼鸟看到任何鸟类的 影子时,它们就马上将身体蜷缩起来。幼鸟的这种行为从获得途径上看属于什么行为?这种行为是由什么决定的?
(2)请你预测一下,当看到下图A、B两种鸟的影子时,稍大一些的幼鸟将有怎样的行为?这种行为说明了什么问题?请试着解释。
3课堂延伸
研究者将一只母鸡关在笼内(如右图),只许它伸出头来啄食。再用观察鸡的学习行为木板、铁丝等做一个食物槽,准备观察和研究鸡的学习行为。
食物槽上的有色塑料插片(一个为红色,一个为黑色)可以通过铁丝的拉动将食物杯盖住。食物杯为一凹窝,可放 母鸡吃的谷粒。在实验前,让母鸡饿36小时,然后在一只上面有红色插片的食物杯里放上几粒 谷子,再把杯子靠近母鸡,母鸡欲啄食时,迅速将红色插片盖上。当母鸡啄黑色插 片时,拉开插片,杯里无谷粒。当母鸡再啄红色插片时,拉开插片,便可吃到谷子。通过多次训练后,母鸡就会只啄红色插片,而再也不去啄黑色插片了。
(1)请你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2)在做上述实验前,为什么要使母鸡挨饿?
(3)研究人员用了哪些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
4.播放视频“猫和鸡的终极pk”。
5.播放视频:“猴子骑车大赛”。
1.进一步思考。
2.兴趣小组同学课前开展探究
3.积极参与理论探究。
4.仔细观察实验视频,分析得出结论:不同动物的学习能力有差别,动物越高等学习越强。学习行为与遗传因素有关。
5.分析得出结论:同种动物的不同个体,学习能力也有差异,与遗传因素有关。
1.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深化理解。
2.课内外结合开展探究提高效率;大胆创新,改进实验设计。
3.组织理论探究,提高探究能力。
4.透过现象看本质,尝试归纳分析法。
5.“狼孩”案例分析,情感升华
讲述“狼孩”的故事,提出问题:从这个故事中,你对人类的学习行为有什么新的认识?这对你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有什么启示?
各抒己见,总结:学习是有关键时期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应该珍惜学生时代的大好时光,努力学习,增长才干。人类的生存质量更多地依赖学习行为,应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将话题延伸到自身的学习上,适时的情感激励,效果良好。
四、课堂小结与巩固练习
1.通过板书总结本课内容:
①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概念以及典型实例
②动物行为对生存的意义
③运用观察、探究等方法研究动物的行为。
2.出示课堂练习题
做好笔记,在教材中划出重点。
回顾本节知识,写下答案。
回归教学目标。
检测和巩固学习效果。
五、情感交流
展示12幅有趣又有意义的动物图片,分享“动物教你如何做人”。
观看图片和讲解,体会人与动物和谐相处,认同我们研究动物的行为可以更好地保护动物。
情感升华。
作业设计
1. 配套练习《新教材,新学案》相关内容;
2.《我的宠物秀》摄像大赛:用照相机记录宠物的日常生活趣事和才艺展示,于下周进行展示和PK。(有兴趣,有条件的同学,可组队参加)
畅谈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人类的学习行为对人类有怎样的意义?你打算如何去做?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和进化的观点。使学生认识到:我们人类要更好地适应环境生存而不被淘汰,都必须具备学习能力,必须提高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引导、点拨、协助学生为主。在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时都得到了老师的鼓励、积极的评价和引导,或语言,或目光,或肢体动作,使孩子们有勇气说,表现欲更强,更积极思考,更主动求知探索,这样常常收到更好的效果。
教学反思:
1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安排二个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而且我提前布置“宠物观察日记”,不但激发学生兴趣,还为教学做好准备。
2教学策略的选用:(1)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主动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基于此,本节课通过引导探究式学习,构建一个互动和探究的环境,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获得动物行为的有关知识。
(2)运用媒体工具,向学生提供资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鼓励、启发、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3)课堂上、课前、课后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多动嘴、多动脑,更多地让学生去发现、去总结、去归纳,摒弃教师教学生看的做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的学习目标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4)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少评价他们的描述正确与否,让他们自主发现,享受成功的喜悦。建立了新型的、和谐的、民主的、开放的课堂气氛,学生的学习知识的欲望才会如此强烈,真正做到了师生之间在进行心智的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