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液化教案实验探究课【理论支撑】1、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认为:物理教学应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注重科学探究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在教学中,必须不断要求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的形式可以是实验,也可以查阅资料、浏览网络等。2、关注生活是教学过程中最有效的教学资源之一。课标认为:初中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
2、象,揭示隐藏在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培养学生终生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教学中不断从生活中挖掘规律,以吸引学生,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将学到的物理知识及技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意识。在课程中渗透科学技术社会的观念是课标提倡的基本理念之一。让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物理现象,会使学生产生亲近感、成就感。这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的具体体现。水是生命之源,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之一。课标要求学生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探究水的有关规律,不仅可以利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
3、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树立节约和保护水资源意识。【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活动,知道常见的液化现象;知道气体液化的方法;知道气体液化要放热。2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探究自然奥妙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液化现象。【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气体液化的办法 2 教学难点:液化过程放出热量。【教学器材】演示用: 酒精、保鲜袋、铁架台(3架)、酒精灯、烧瓶、玻璃管、铝盘、冰块(2kg)、热水、量筒(50ml)(两只)、温度计(两支)、烧杯、水、乙醚、注射器、CAI课件、多媒体一套。学生用:热水、大
4、烧杯、冰冻的瓶装水、塑料杯(2个)、小平面镜、一次性打火机、小铁片、茶杯、酒精、保鲜袋【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设计】课前延伸 (一)请同学课前完成下列两项活动。1查阅资料,了解雨是怎样形成的。2观察烧开水时,揭开锅盖后的锅盖下表面的现象。 (二)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你观察到的现象,以及你所思考的问题。课内探究(一)情景导入学生实验:在保鲜袋内注入少许酒精(约5ml),将袋口封住;在大烧杯中注入半杯的热水;将注有酒精的保鲜袋放入热水中,并观察现象;待保鲜袋中的酒精完全汽化后取出,在观察现象;学生讨论并回答两次观察到的现象:第一次是酒精由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现象;第二次说明气态也可以变为液态,教师
5、板书课题液化【设计思路:酒精的汽化与液化现象非常明显,利用情景引入,提起学生的兴趣。通过酒精的汽化与液化实验,既让学生复习了液化现象,又让学生体验液化的过程,让学生知道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同时又让学生自己归纳简单问题,使他们在参与中初步体验成功的喜悦。为学习本节知识提供良好的精神状态。】(二)合作探究1展示课前延伸的成果学生介绍课前初识活动中的了解的雨的形成过程,以及所思考的问题。2体验雨的形成教师演示实验:步骤:按图1所示装配,铝盘据盆约40cm;用酒精灯对烧瓶加热,当烧瓶中的水剧烈沸腾后,将蒸汽喷嘴斜对铝盘底部;在铝盘中放入冰块模拟高空冷空气,从蒸汽喷嘴里喷出的水蒸气模拟上升的热气流,通过
6、观察铝盘底部附件形成的雾气和在盘底上形成的水珠,随着水珠的体积的增大,水珠就像下雨一样落到盆里;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水蒸气遇冷时,水蒸气就液化成水珠。教师板书: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请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液化现象,进一步体验液化现象。 学生实验体验:【设计思路:通过模拟大自然雨的形成,使学生回忆起小学科学课中学到的液化知识,从而弄懂什么是液化。实验后,请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液化现象,进一步体验液化现象。】3探究液化的方法(板书)提出问题:教室的空气中含有水蒸气;烧水时产生大量的水蒸气,甚至我们呼出的气体中也含有水蒸气,当我们想要使水蒸气液化时可以采取哪些办法呢? 设计实验:学生提出许多方法后
7、,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把学生分成甲、乙、丙三个不同组别,选用实验器材不同,探究的手段和方法有所不同,各自看到什么现象?并提出日常生活中类似的现象并加以解释。甲组:茶杯中盛有开水、铁片探究:使开水产生的水蒸气液化乙组:小平面镜探究:使口中的水蒸气液化丙组:冰冻的矿泉水探究: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交流与拓展:在学生解释现象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模糊的认识,如“空气液化”“冰箱里面水蒸气液化后跑到门外”“冰棒先熔化,再蒸发成白气”。教师加以指导,予以纠正,并有意引导学生对各组的现象加以综合分析,找出共同的、本质的东西降低温度,使气体液化。(板书)教师演示实验:在图1所示的实验中,往铝盘中倒入开水,重复实验
8、并与前次进行比较。【设计思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和教师在铝盘中放冰块和开水两次实验的比较,使学生知道如何使气体液化,体验降低温度液化中的“温度降低到足够低的含义”。】 质疑与猜想学生观察打火机。1.它里面是水吗?2.里面的液体是怎样装进去的?向学生介绍,几种气体的液化温度表气体(1标准大气压下)液化温度/水蒸气100二氧化碳-78.5氧气-183氮气-195.8氢气-253丁烷-0.5水蒸气液化温度比较高,在常温下就可以液化,而二氧化碳的液化温度要低得多,为-78.5。我国北方冬季低温时可达-40,那时滴水成冰,哈气成霜,但这样的低温还远远不能使二氧化碳液化。氧气、氮气、氢气的液化温度更低,
9、这么低的温度,非常难达到。有没有办法使气体在不太低的温度下液化呢?下面介绍一个实验,大家能从中受到启发。教师演示实验用实物展示台演示注射器使乙醚汽化再液化的过程。【设计思路:液化的第二种方法,即压缩体积,这种方式学生不熟悉,通过液化温度表作铺垫,让学生知道一些气体通过降温液化不容易,从而引入第二种液化方法。通过实物展示台的特写镜头,从而有效地强调观察重点。】板书:压缩体积,使气体液化。教师介绍生活、生产中的一些压缩体积使气体液化的实例,并加以解释。4探究液化放热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汽化要吸热,那么液化是不是要放热呢?教师演示实验:步骤:按图2所示装配,在A、B两只量筒中注入等体积、同温度的冷水
10、,并用温度计测出A、B两只量筒中冷水的温度;将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气通入量筒A中,可以看到水蒸气在A中几乎全部液化,同时A中的水面慢慢上升,温度不断升高。这时向学生提问:A中多出来的水从哪儿来的?待量筒A中的水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停止通入水蒸气,并再次测出此时A量筒中水的温度;然后将烧瓶内沸腾的开水倒入B量筒中,使之与A量筒中上升后的水面相平,稍作摇晃后,用温度计测出B中水的温度,并与A量筒中最后的水温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可发现,A量筒中通入水蒸气而升高的温度要比在B量筒中倒入同温度同质量的沸水而升高的温度高,从而得出水蒸气液化放热(板书)。【设计思路:该实验现象明显,学生容易理解,而其他常见实验容
11、易让学生误认为是液化后的热水而引起的温度升高。】(三)教材梳理1阅读教材,将其中所缺少的关键字词补充完整。2讨论图2-21和图2-22的问题。(四)精讲点拨1雾和露的形成过程;2解释“被水蒸气灼伤往往比开水烫伤要严重”。(五)有效检测1在学生完成课内检测习题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检测题的答案。【设计思路:从建构理论的角度考虑,知识学习过程中,必须运用大量的事实,让学生感悟知识,理解知识的真谛,相当于将书读厚。学生理解知识之后,则需要教会学生驾驭知识的方法,将书读博,即统摄思维的能力。】课后提升(一)观察探究有关电冰箱的物态变化,例如:1.上网查资料,了解压缩机是如何使氟里昂液化、蒸发的?2.放进电冰箱的新鲜蔬菜过几天为什么会失去水分?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你认为采取哪些措施可以保鲜?3.电冰箱内壁的水珠到哪里去了?写出探究报告。 (二)自编小故事水蒸气的旅程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讲述水蒸气受温度影响而形成的云、雨、雪、露、雾等奇妙自然现象。 (三)知识巩固作业本上相关的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