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镇江实验学校九年级语文教学案
课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学习目标】
1.结合注释能够理解文意且能背诵课文。
2.领略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1. 结合注释能够理解文意且能背诵课文。
2. 领略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本课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通过加强诵读训练,充分领会诗歌的内涵及精髓。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过程】
课堂助学
1.导入
①背景导入:唐肃宗乾元二年,安史之乱还未平定,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又辗转经同谷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②解题:介绍“歌”体裁。——能唱的诗,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2.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注意节奏)。
①指名读课文。其余同学认真听读,指出错误。
②正音。并订正预习导学第一题。
③节奏指导。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④学生自由朗读。
⑤师生齐读。
3.合作探究
(1)交流预习中文意理解的疑难之处,师生共同答疑。
①请同学们结合书下注释,自主口述诗歌大意,并圈划疑难处。
②小组合作,解决疑难。
③全班交流疑难,师生共同答疑。
(2)概括每段诗歌的内容。
秋风破屋——群童抱茅——长夜沾湿——忧国忧民
(3)默读课文,杜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忧民的呢?你觉得哪里最让你感动?找出来,说一说,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①过渡:富人忧民是慈善,穷人忧民是圣贤,官员忧民是本分,百姓忧民是伟人。我们的杜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忧民的呢?你觉得哪里最让你感动?找出来,说一说,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A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让他毫无办法。如:怒号,卷,飞,渡江,洒,挂罥,飘转一系列动词细致写出风吹茅草的情状,杜甫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茅草一层一层卷了起来,却毫无办法,俨然看到了一个焦急、怨愤、无奈地老人。
B仅有的一些茅草还被顽皮的孩子给抱走了,“呼不得”“倚杖”“自叹息”让我们看到一个“无奈,无助”的老人,令人同情。
补充问题:(1)具有忧国忧民精神的人,真的会骂孩子为“盗贼”吗?说说你的理解。
——这只是作者的愤激之词,并不是真心说他们是“盗贼”,仅有的茅草也被抱走,这不能不令诗人焦虑万分。二者,文中说“抱茅”而不是“抢茅”,“呼不得后也只是自叹息”而已,这只是作者的感伤。三者,群童抱茅,可能是顽皮,更可能是他们也和杜甫一样穷困,冒着狂风抱走不值钱的茅草。
补充问题:(2)想象一下,杜甫自叹息,叹息的内容是什么?
——叹息自己的悲惨的遭遇,叹息当时社会下所有百姓的贫穷的生活等等。
C雪上加霜,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仅有的茅屋被吹破,可是慢慢长夜却大雨倾盆,到处都是湿的,处境越来越艰难。“布衾多年冷似铁”“踏里裂”杜甫家境太贫寒了,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布被子的冷与硬的特点,“娇儿恶卧”看似写孩子睡相不好,根本还是写出布里子用了很多年,太薄了,破了。可见生活的艰苦。“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史之乱以来百姓一直睡不好,盼望战争结束,自己已经到了绝境,还在担忧国家,让我们看到一个悲痛,忧国忧民,盼望光明的一个老人,真是令人感动。
补充问题:“长夜沾湿何由彻”中的“长夜”一词是什么意思?
——一语双关。既指这雨夜,慢慢长夜。更指“安史之乱”以来自己国家在风雨飘摇中挣扎的黑暗现实。
(4)杜甫的愿望是什么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过渡:作者通过记叙、描写,把杜甫的苦难生活已经推入极致。可在这样的情况下,作者的愿望是什么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齐读最后一段。(这是作者的抒情)“推己及人,忧国忧民”。
4. 质疑解疑。
5. 小结。
读到这里,我们发现杜甫他虽“穷”却不“独善其身”反而“兼济天下”,这是何等博大的胸怀。这与哪位古人的情怀一致呢?——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是先人后己,享乐在后。
2
学校网址:。.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