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考之溶解度曲线专题教学设计 利东中学 武威课 题溶解度曲线专题课教材分析溶解度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个抽象难懂的概念,溶解度曲线一直是中考试题中的热点知识,溶解度曲线题涵盖面广,综合性强。将溶解度曲线与溶解度定义、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转化、结晶方法、溶质质量分数等知识综合起来进行命题,可见溶解度曲线的中考试题增加了考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提高了能力考察的要求,是中考化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的失分点。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知道了有关溶液,溶解度、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转化、结晶方法、溶质质量分数等基础知识,数学上也接触过有关图像的知识,本节课是利用图像对这些基础知识进行灵活运用,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2、能力。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溶解度、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结晶等基本概念进一步理解并掌握。2. 通过练习,是学生会使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分类、对比、抽象、概括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2. 培养学生内外因辩证关系、对立统一规律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体验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重点、难点对溶解概念的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结晶的方法,温度变化引起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改变温度变化后,对析出晶体质量多少和溶质质量分数变化的判
3、断教学方法启发式、诱导法、教师讲解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复习引入如图1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面问题:(1)在t2 时,A、B、C、三种物质溶解度大小顺序是 。(2)O点表示(3)P点表示 。 (4)Q点为t3 时,A的溶液,P点为t3 时,A的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5)欲使C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6)欲从B溶液中结晶B,采用的方法是。(7)t3 时,等质量的A、B、C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析出晶体最多的是,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是。(8)t1 时,A、B、C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 ,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
4、小关系是。中考回顾;(2012哈市中考)13如图是氯化铵和氯化钠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t2时,向18g NaCl固体加入50g 水,充分搅拌后固体能全部溶解B0时,NaCl和NH4C1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都升温至t1,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Ct2时,将NH4Cl溶液降温到0,不一定有晶体析出DNH4Cl中含有少量NaCl,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NH4Cl中考之溶解度曲线专题一、专题分析1、 考试中的地位:哈市中考每年必考2、 考题方式:以选择题为主,有时也会出现填空题。3、 考查内容:对溶解度曲线中 点、线、面以及交点的含义的考察。二、基本知识 溶解度曲线
5、的意义与应用可从点、线、面和交点四方面来分析。 1.点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个点表示的是某温度下某种物质的溶解度。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1)根据已知温度查出有关物质的溶解度; (2)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查出对应的温度; (3)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或者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2.线曲线的坡度越大,说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越大;反之,说明受温度影响较小。可根据溶解度曲线,选择分离某些可溶性混合物的方法。 3.面对于曲线下部面积上的任何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不饱和溶液;曲线上部面积上的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饱和溶液,且溶质有剩余。 4.交点两条溶
6、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此时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三、典型例题分析(2011年哈市)10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是50g Bt2时,在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甲一定大于乙 Ct2时,将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D甲溶液中含有少量乙,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2010年哈市)11.右图是a、b 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 的溶解度大于a 的溶解度B .t1时,将a、b 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
7、发等质量的水, 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相等C.将t2时的b 的不饱和溶液降温至t1,一定能得到b 的饱和溶液D.t2时,a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小于b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2009年哈市 ) 12右图是a、b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T1时,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a、 b 两种物质各60 g 后,再分别加入100 g 水,充分搅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t1时,所得a,b 两种物质的溶液均为饱和溶液 B在t2时,a、b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是60 C当温度由t1升高到t2。C 时,两烧杯中的溶液所含溶质的质量相等 D当温度由t1C 升高到t2。C 时,b 物质的溶液中一定有固体析出 (2008年哈
8、市) 13有关a、b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a 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在t2时,a、b 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C将a、b 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3降温至t1,a 有晶体析出,b 无晶体析出Dt3时,a 物质的溶解度大于b 物质的溶解度 四、课堂练习 小卷五、课堂小结:通过这一节课的复习,谈谈你的收获!六、布置作业【教学反思】1、本节课借助习题导入新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避免了复习课一贯的“炒旧饭”而引起的枯燥乏味,巩固了学生的基础。同时通过最近几年的中考题作为例题和学生的练习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
9、兴趣2、溶解度知识比较抽象,本节课利用典型例题和课堂巩固练习可以加强学生溶解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3、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和主体,习题讲解过程只需对学生适当引导,尽可能的将分析讲解的机会留给学生,要重视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培养。将抽象、枯燥的基础知识转化为习题的形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易于学生理解巩固基础知识。通过2012年哈市中考题总结考点和出题方式。师生共同完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讲述考题方式和基本知识点,加深学生对溶解度曲线的理解,教会学生分析方法。通过2011-2008年这几年的中考题作为例题和学生练习让学生接触中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引导学生自主复习。在教师的点拨下,请学生完成,以此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