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找规律 》教学预案
教学内容
五(上)P59 例1和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完成练习十第一题
教学时间
08、10、27
三维
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结合具体情景,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和图形。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情感与态度
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体会图画、列举、计算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用除法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资源
1、对生活中的简单周期现象,学生已有较多感性体验。而且在第八册中,学生已经接触过事物的简单周期现象。
2、例题情景图、小黑板等。
学程设计
导航策略
调整反思
一、 揭示课题,认定目标。
用计算器计算1÷99。
答:小数部分的后面还有无数个“01”。
回答老师的提问。
二、自主学习,探究方法。
1、自由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小组交流。
一边指图一边交流三种物体摆放的规律。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己想办法找一找,把想的过程画在或写在纸上,然后在四人小组里交流。
3、汇报结果。
(1)画图的策略:○●○●○●○●○●○●○●○ (○表示蓝花,●表示红花)第15盆是蓝花。
(2)列举的策略:左起,第1、3、5……盆都是蓝花,第2、4、6……盆都是红花。第15盆是蓝花。即位置是单数的都是蓝花,双数的都是红花。
(3)计算的策略:把每2盆花看作一组,15÷2=7(组)……1(盆),第15盆是蓝花。
三、全班交流,提炼建模。
(1)观察彩灯图,先找规律,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尝试解答。
先独立思考,再全班讨论交流。
讨论得出:
列举不好用,画图比较麻烦,计算简洁方便。
(2)
独立完成后汇报。
(3)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四、分层练习,内化提升。
1、(1)先猜一猜,再计算。
(2)同桌摆棋子验证。
2、完成后汇报自己的方法及想法。
3、独立完成。
回答并设计画图形。
说收获,谈方法。
五、当堂检测,评价反思。
1、完成练习十第1题。
2、完成补充练习p37第1~4题,
一课一练中的智力冲浪题。
一、
我们已经会使用计算器计算小数除法,先请大家算一下1÷99的结果是多少。
问:显示的位数不够,小数部分的后面还有多少个“01”?
问:小数部分的排列有规律吗?有什么规律呢?
揭题:在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今天我们就来找规律(板书课题),通过学习要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和图形。
二、
1、出示情景图。
引导:这些物体都是按一定的规律摆放的。盆花是按什么规律摆放的?彩灯和彩旗呢?
组织全班交流。
2、提问:在图中我们看到8盆花。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
3、组织交流。
(1)追问:你一共画了多少个“圈”?表示多少盆花?第15盆是什么花?
(2)追问:也就是说,蓝花都是单数表示的,红花都是双数表示的,第15盆是单数,因此是蓝花。大家同意吗?
(3)追问:为什么要除以2呢?算式中的每个数各是什么意思?余数1说明第15盆是第几组第几个?第15盆花的颜色和每组中的第几盆花相同?(教师结合图帮助学生理解算式的意义,强调余数在第几组的第几个。)
这几种找规律的方法,你比较喜欢那一种?为什么?
三、
(1)问:照上面那样继续排下去,左起第17个、第18个彩灯是什么颜色?
组织交流:引导学生针对计算的方法质疑思考:
17÷3=5(组)……2(个)
为什么除以3?余下的2个是什么颜色?和每组中第几个颜色相同?第17个是在第几组第几个?
18÷3=6(组),得数没有余数,说明什么?第18个彩灯是第几组第几个?什么颜色的?
引导重点比较:比较这几种方法,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 (可争论)
(2)提问:第21面和第23面彩旗各是什么颜色的?
请你用计算的方法解决这两个问题。
对列式计算的方法进行小结:你们列的算式中为什么用4作除数?怎样根据余数来判断彩旗的颜色?
问:当余数是几时是红旗?余数是几时是黄旗?
(3)用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要注意什么?
全班交流后,小结并板书:首先要看清物体排列顺序,找到每组几个物体,确定除数;再根据余数来判断,余数是几,就和每组中的第几个一样,没有余数就和每组中的最后一个一样。
四、
1、指导完成“练一练”第1题。
2、指导完成“练一练”第2题。
3、指导完成“练一练”第3题。
问:三小题中图形的排列规律有什么不同?
能不能设计一个规律,并画出第32个图形?
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会用哪些方法找规律?
五、
1、问:你今年几岁?属什么?比你大多少岁的人与你属相相同?比你小多少岁的人与你属相相同?还有呢?
2、智力冲浪题培优学生做。
完成作业后互相检查校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