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石壕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掌握诗中关键字词如“偷生”、“幽咽”、“附书至”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诵读感悟诗歌语言背后的战乱之苦。 3.感受杜甫忧患苍生、忧国忧民的圣人情怀,培养学生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感。二、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感悟诗歌语言背后的战乱之苦。三、教学难点: 感受杜甫忧患苍生、忧国忧民的圣人情怀,培养学生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感。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五、 教学课时: 1课时六、 教学媒体:PPT七、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生齐背望岳及春望,师续讲春望到石壕吏创作背景的过渡。 (二)诵读全诗 1. 师给出关键字的读音及释义,生自读全诗,初步感知; 2. 师范读全诗
2、,生把握诗歌的停顿重音及感情基调; 3. 找学生试读诗歌,体物情感 (三)整体感知 生思考本诗写了一件什么事?师从三个角度提示学生进行概括总结,三个角度分别为:(1)用诗中原句来回答本首诗写的是一件什么事?(2)这件事被谁所看到?(3)诗人在什么情况下看到的?(四) 品读赏析 1.生思考诗人进入石壕村看见了什么?(齐读前两段)进行分析。 2.具体赏析老妇啼苦究竟有哪些苦?(五)解读人物 品析诗风 联系背景,思考杜甫在这种情况下是如何表现的?杜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诗歌风格如何?(六)讨论分享小组讨论并分享所知道的忧国忧民的人和爱国小故事 师小结:我们分享了很多小故事,对于前辈先贤来说,“达则兼济
3、天下”是自身的抱负,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无数仁人志士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正是他们的殷切关注、勇于担当才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对于我们学生而言,爱国爱民看似很大,其实这份责任和担当渗透在我们每一天,比如多关注下身边发生的变化。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知不扣的完成学习任务,培养责任心,乐于助人,不浪费粮食、金钱、资源,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我们作为初中生一定要牢记自己的使命。(七) 当场反馈 1 理解并默写诗句 (1)说
4、明战争之惨烈:_ (2)说明战争破坏严重:_ (3)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_ (4)集中表现差吏残暴和老妇凄苦的两句诗:_ 2 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1句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句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第3、4句,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3、4句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八)拓展达标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5、 兵车行节选 思考:1. 哪句诗表明了故事发展的背景? 2. 哪句诗表明了服兵役带给人们的苦痛? 3. 哪句诗表明了战争带给人们生活的灾难?(九) 小结:从这两首诗中,我们大概可以感受到杜甫忧患苍生的仁爱之心,“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这就是杜甫,在时代忧患中,他的眼睛始终是往下看的,他看到的是国家的惨败,百姓的苦难,他忧心忡忡,歌声凄苦,用自己的诗笔记录了一段史实,在石壕吏中我们见证了安史之乱中人们遭受到的苦难,感受到诗人郁于内心的深切同情,他不愧是人格上的圣人,他的诗歌也无愧诗史之称。 (十)作业: 发挥想象,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十一)反思:实际课堂上学生对于诗中“一何苦”的领悟比较困难,问题在于对诗意的把握仍然不够细致,以致耽误的时间比预想要多,导致结尾的拓展没法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