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石壕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诗圣”杜甫的诗号称“诗史”。《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也是艺术成就较高的一篇。学习《石壕吏》有助于学生体会以上特点。但理解《石壕吏》的思想内容即诗歌反映的社会现实较易,体会蕴含在诗作中的思想感情就较难,尤其是这种感情并未直接点明而又很复杂时更是如此。品味诗作的艺术手法和精美语言就更是难上之难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通过朗读、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3、诵读至堂上背诵。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 讨论法 归纳法、赏析法、表演法等。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预习熟读诗作,提出疑问;教师搜集资料,制作课件等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设计思路:
《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时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庭无能黑暗的批判,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我把引导学生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作为重点,通过“朗读疏通整体感知——揣摩模拟人物对话——短剧表演点评--续写场景”一层层由浅入深体味诗歌的内容、主题、人物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多次多元的对话达到对文本的深透理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组古今中外战争的图片,你想到什么?
2、师过渡到新课:我们站在和平的年代里,说战争,是一种局外的评点、历史的缅怀、;处在动荡的岁月里,写战乱,又是一种怎么样的感受呢?让我们跟随杜甫,一起进入石壕村,去感受彼时彼地的生活首先请大家明确一下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一预备起、、、、)
通过早读抽查大家的诵读,发现有以下几个字出错率较高:(PPT3)请一位同学来帮大家明确一下字音。(一生来读)让给我们把这些词句齐读两遍。
二、 诗读百遍,其义自见。大家结合注释大声地自由的朗读诗歌,注意节奏,读完以后,和同桌说一说,此诗歌主要讲了件什么事?
明确:
逾 邺 戍 裙 炊 幽咽
yú yè shù qún chuῑ yōu yè
三、 那么由内容判断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不错,忧伤悲怆的诗歌,所以我们读的时候,音调要适中,语速稍慢。让我们再次齐读诗歌。
五. 合作探究:
1、(音乐响起)王夫之曾经说:读杜甫《石壕吏》之诗,为之陨涕。现在听老师读诗,思考问题:谁在陨涕?为何陨涕?请大家饱含感情的品读老妇致辞部分,并选择最打动你的一处,结合相关词语,说一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讨论、展示)
明确:例如: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分析:三男戍:三男都去应征,说明唐军兵源枯竭兵役之苛酷。
二男死: 三男死二男,可见战争之惨烈。
媳无裙:衣不蔽体、食不裹腹、贫病交加,可见战争破坏严重。
翁逾墙:表明差吏夜间抓人,连老翁也一样抓走,已经屡见不鲜;所以老翁夜间一闻捶门声音,就顾不得年迈体衰、腿脚不灵,赶紧爬墙逃走,而由老妇出门应付。这深刻地揭示出战祸连绵、差吏残酷抓人、人民睡卧不得安宁的情景,揭示了老妇一家悲惨遭遇的社会环境。更何况老妇已年老力衰,儿媳衣不蔽体没有出门,家中需要劳动力来把锄犁,来养家糊口。)
妇夜往:无奈的选择。多么可悲的老人多么可敬的人民!
兵吏们喊了什么?文中有交代吗?(没有)那么,你能不能在文中找到一些线索为他们可能说的话补上?现在请大家小组讨论完成表格,并用你填写的对话将石壕吏逼问老妇人的段落表现出来。
展示。
评价:好一番活灵活现、入木三分的表演啊。在他们的展示下,那石壕吏大有猛虎攫人之势,真的是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了!让我们看到凶者其残,弱者其惨。
3、师过渡问:老妇人的话是在差役的步步紧逼下说出来的。为什么诗中不写差役的话?(明确:这是一种“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写作手法)
4、过渡:既然是在官差的步步紧逼下断断续续的说出来的,请你发挥想像,官吏会逼什么,老妇怎么应答?准备表演。(教师提示注意分配好角色,每一小组为6人,注意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腔调、神态动作等。学生分组准备5--10分钟)
5、分组上台表演:师生点评,结合诗作指出哪些表演到位,与诗作描写不符,哪些表演逼真,与诗作描写的不相符合。以后上台的小组注意克服前面的不足。
6.最终老妇人结局怎样?
赏析“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中的
“独”与“幽咽”。
明确:“幽咽是低声的、断断续续的哭,这说明他们不敢大声哭泣,怕把官吏再引来,这进一步说明官吏抓人已然成为常态,一拨走了,可能又。这不只是老妇一家的悲剧,更是所有百姓的悲剧,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探究2:诗人为何“陨涕”?
过度语:让我们带着这种理解,再来有感情的读一读老妇致词一节。
(生读)
大家读的更加有情有味了,让老师如身临其境。然而有一个人目睹了这一切,必定比我们更加忧愁,他就是、、杜甫!那诗人杜甫究竟为何忧愁呢?
明确:为黎民;为国家。
六、、当堂背诵,情感熏陶。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郭沫若称颂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在杜甫的诗中,“三吏”“三别”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杜甫风格沉郁顿挫,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抒写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诗人的脉搏和着民众的脉搏一起跳动,杜甫是真正的人民的诗人。
带着对杜甫的崇敬和对百姓的同情试着背诵全文。
七、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但是,作为弱者的杜甫,并没有逃避现实的痛苦,他用满腔的热血倾注了对战乱中百姓疾苦的关注,用嘶哑的声音撕开封建王朝的黑暗腐朽,忧国忧民,呕心沥血,用诗歌唱出时代的最强音,这就是杜甫之所以伟大之所在!让硝烟远离地球,让和平永驻人间!
八、谈收获:
九、布置作业:
尝试以老妇人儿子的名义写出那封家书(文言)
十、预习新课《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