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哲学解读.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75743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7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哲学解读.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哲学解读.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哲学解读.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深刻丰富、指向十分明确、作用非常强大。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条件、深刻内涵和作用发挥来看,每一方面都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哲学层面的深层次解读,可为从整体上理解和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遵循。一、唯物辩证法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哲学解读(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的事物普遍联系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普遍的”28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的普遍联系原理如下:1.任何事物内部不同部分和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从国家层

2、面价值要素之间的联系来看,富强与文明相互促进,富强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要义,先进的文明是国家迈向富强的重要保障。民主与富强相互促进,民主可以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来助推富强的实现,国家的富强将促使公民享有更多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民主权利。民主与文明相互依赖,民主是政治文明的根本标志,社会的文明程度越高,意味着民主的实现就愈广泛。和谐本身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发展到一定高度时呈现的良好社会状态。从社会层面价值要素之间的联系来看,自由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自由的实现依赖于阶级对立的消除,依赖于社会成员平等地享有权利和社会资源。公平、正义为自由、平等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法治

3、为自由、平等、公正的实现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从个人层面价值要素之间的联系来看,爱国非空洞的言辞口号,而体现于具体的实际行动,敬业、诚信、友善就是每一公民真正爱国的生动证明。爱国和敬业根源于人的内在道德品质,诚信是达于爱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哲学解读文娱(重庆商务职业学院,重庆沙坪坝401331)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处处体现着哲学的思辨精神。从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视角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生成条件、作用发挥等方面进行哲学层面的深层次解读,将为从整体上理解和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方法论指引,从而增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说服力。关键词:唯物辩证

4、法;唯物史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410(2023)02-0033-04收稿日期:2022年10月13日基金项目:2022年度重庆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GZ223193)、2021年度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新时代青年学生文化认同培育的范式变革与实践进路研究”(项目编号:2021NDQN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2023年第2期(总第184期)广 西 教 育 学 院 学 报GUANGXI JIAOYU XUEYUAN XUEBAONO.2,2023(Serial NO.184)-3

5、3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3年第2期敬业的本质要求。敬业不仅意味着诚信为公、还蕴含着友善待人的价值理念,友善人际关系的形成亦离不开公民以诚信做人、诚信做事为自身行动的道德标准。2.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联系当中首先,国家层面的价值观为社会层面价值观和个人层面价值观的实现提供坚实保障。富强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的实现创设物质基础,为公民落实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具体行动提供自信力量。民主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的实现提供政治保证,为公民落实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具体行动营造良好环境。文明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的实现设定衡量指标,为公民落实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具体行动指

6、定目标方向。和谐为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实现提供价值遵循,为公民落实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行动提供行为依据。其次,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价值观的实现为国家层面价值观的实现提供可靠条件。富强的实现,一方面需要公民以实际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行动来推动国家的发展进步,另一方面离不开营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环境。民主的实现依托于公民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观深入的体认与实践。文明一方面表现为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实现的程度,另一方面也体现于公民具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素养之中。和谐是一个社会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而呈现出的平衡状态,是公民付诸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7、行动的合力结果。由此可见,“三个倡导”之间体现着极强的内在逻辑性,三个层次相互关照、层层递进,呈现出辩证统一的运动轨迹和发展趋势,是有一个有机联系的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的认识论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从实践向认识和从认识向实践两次飞跃相结合,才构成了对客观事物的完整的认识过程。”214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的实践来源看,离开从近代以来、特别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所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因不具备赖以形成的实践基础而成为空中楼阁。然而,理论的提出仅仅是发挥其作用的初始步骤,理论要真正改变现实,必须有现实的人以此为行动依据去进行现实的实践活动

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理论,转化为现实的实践力量是通过一定的实践中介来完成的。实践中介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制度。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认识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不断健全各行各业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开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自己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借助各种各样的形式表彰在各行各业中涌现出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带头者,将有力促使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加入这一队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伟大感召引领力下,无数中华儿女将以强大的奋斗精神、主动有为的实际行动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之中,在历史的长河中共同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

9、成就,这足以载入史册的丰功伟绩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真理性提供有力的证明。(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的辩证法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秘密,就在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作用之中”211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亦不例外,其培育和践行就是矛盾作用的结果。首先,从历史脉络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是社会应然与实然状态之间的矛盾角力结果。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千百年来无数人孜孜以求的目标,被压迫被剥削的被统治阶级与统治阶段为之进行了无数次的阶级斗争,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尤其是到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这些美好目标的实现越来越近。其次,从现实成效

10、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在多广范围和多大程度上为社会成员所接受和践行,取决于内外矛盾的共同作用。从外部矛盾来讲,它依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各种外在传播途径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力。从内部矛盾来看,它取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生作用的内部机制运行状况,即社会成员对其需要和认同的程度如何。2.质量互变规律“量变不是质变,但又可以引起质变;质变不是量变,但又可以引起新的量变。”2124。如每-34一个人都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国家创造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当财富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国家的富强、文明就指日可待。比如,从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过程中,每一次的历史转折都是无数中华

11、儿女用奋斗努力铸就的,每一次新的飞跃都以之前阶段的实践成果为量变基础。当每个社会领域都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观,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就会得以真正落实、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也近在咫尺。而当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得以实现的时候,它又将促进个人和社会实现新的发展。3.否定之否定的规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对人类诸多现存价值观进行扬弃的基础上,依其自身的内在逻辑而逐步建构完成的。“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形塑中华传统价值理念的灵魂所在,亦是社会主义核

12、心价值观之所以具备强大生命力和产生巨大影响力的力量源泉。从理论内容形成的源流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了充分的吸收并实行了创造性的转化,并因汲取了丰厚的文化底蕴而具备强大的生命力。从理论内容的外在形式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达颇具中国风格,因其表现形式充满中国式韵味而增强了亲和力、影响力。在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作用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地吸收和转化,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循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这一辩证思维规律。对人类优秀价值理念的继承和发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另一重要条件。资本主义价值观注重理性,强调自由、平等、法治、民主

13、,与封建社会的价值观相较而言具有很大的历史进步性,如果剥离其所赋有的资本主义性质,它们还具有普遍的合理性。但正因其阶级局限性,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虚幻性。而“共 产 主 义 就 是 自 由 而 全 面 发 展 的 社 会 形态。”225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批判性地将人类优秀的文明理念融入自身的社会追求之中,既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增添了更多的活力,也为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实现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可见,在肯定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些价值观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同时,在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赋予其实现的真实可能性,这亦体现了事物的发展遵循了否定之否定的这一普遍规律。二、唯物史观视域下社会主

14、义核心价值观的哲学解读善于运用唯物史观对社会问题进行审视考查而作出理性回应,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哲学智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对当代中国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而创造出的具有强大实践力的理论成果。(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首先,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过程来看,充分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哲学原理。社会意识的产生有其实践基础,作为社会存在在观念上反映的社会意识总是伴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新的历史条件也总是呼唤新的社会意识出场。“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4价值观的形成和提出不是凭空而现

15、的,要从经济那里去找寻答案。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必然性来看,反映在社会存在上的变化就是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深刻的变化:一是从国内情况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结构、社会结构进行了深入的调整,相应的利益格局也出现了重大变化,人们的利益诉求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多种价值观纷纷粉墨登场,乱花渐欲迷人眼,如何规避价值迷失,此时就亟须提出适应我国国情的价值观来凝魂聚气。二是从国际背景来看,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必须构建起本国的核心价值观以应对激烈的全球价值观竞争,守好本国意识形态安全。其次,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的作用来看,充分体现了社会意识具有能动性的哲学原理。一是社会意

16、识会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对于一个社会来讲,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价值观作导向,社会成员就会失去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社会的发展就行将陷入混乱状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使其成为社会成员内化于心的理论自觉和外化于行的行动经济学政治学哲学法学管理学聚焦文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哲学解读-35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3年第2期自觉,最终转变为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物质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向前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二是社会主义意识具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既产生于特定的社会存在,又往往在一定程度上与在它之前的社会意识保有某种天然的血缘联系,会或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内容上保留吸收

17、以往的某些意识形态材料。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儒家价值观与其他诸派的价值观相互交融,共同塑造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强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提出了天人合一的价值观;注重整体利益,提出了义的价值观;重视人际伦常关系,提出了仁爱、忠恕的价值观。在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的引领下,中华民族创造了优秀灿烂的中华文明,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曾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但自清朝后期起,长期的闭关自守、夜郎自大使得国家积贫积弱,直至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那时起,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便成为无数志士仁人心中为之奋斗的中国梦。为了这个梦想,中华民族经历了上百年的艰辛探索。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

18、产党人不断地从中华传统价值观寻求精神指引,最终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指引,其蕴含的每一价值追求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义。(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从根本上说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人民群众创造历史。”2292是否坚持群众史观,一直以来都是检视马克思主义和一切非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的试金石。只有坚持群众观点、认同群众观点,才能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真正地发展好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在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程中,历来坚持群众观点,自始至终都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如何在实践中

19、真正地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要求党和国家的一切具体行动都必须是在体现人民根本利益诉求的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如何让人民认同并践行一种价值观?只有当它符合人民根本利益,对其生存和发展具有现实的意义和价值时才有可能。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每一项价值追求都彰显着人民性,落脚点都在于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说关切现实的人的发展状况是唯物史观的根本立足点,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最深切的人文关怀,是无产阶级以具体行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终极目标。理想的实现需以具备充分的现实条件为前提,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具备现实可能性

20、。而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需经历一个个社会发展阶段的不断进阶,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会出现不同的价值样态,但又皆以共产主义社会的总体价值观为遵循。作为共产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自然不能例外。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人类的终极价值追求相通相融,由此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践行,是促成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目标实现的必经之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需建立在极大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基础之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观可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观念指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需以构建合理的社会秩序为前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观能有效规范社会运行,为实现人的

21、自由全面发展创设稳定有序的发展空间。“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则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精神品质基础。参考文献: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2陈先达 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 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89.3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4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49.作者简介:文娱(1986),女,重庆市南岸人,哲学硕士,重庆商务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责任编辑:韦吉锋)-36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