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九年级语文庄子故事两则人教实验版五四制【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 庄子故事两则二. 教学目标(一)知识能力目标1. 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2. 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二)过程方法目标1. 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2. 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三. 教学重点和难点1. 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2. 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四. 知识分析1. 庄子和庄子简介庄子:约公元前36
2、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和老子并称为“道学之祖”。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蒙城漆园(在今县城涡河北岸的漆园故址)吏的小官,但不久辞去。他布衣草鞋,糁汤野菜,安居陋巷著书。生活难以维持时,曾向监河侯借过粮食。楚威王闻境内庄周是有学识而贤德的人,就遣使备千金厚礼前来漆园(蒙城),请庄子为楚国宰相。使者言明楚王许以为相的旨意后,庄子笑谓楚使说:“千金可算是重礼了,相位可谓尊贵至上。可是,你没见祭祀时的牛吗?人们把牛喂养肥了,祭祀时披红挂彩,还不是牵到太庙杀了作祭品?我宁愿在淡泊无为中度日,不去做牺牛”。庄子
3、在谈笑中“喻牛辞相”,终未为楚国宰相。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郭沫若曾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庄子散文对后世的影响。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无论就他的思想或文风来说,都是属于
4、南方一系,即楚国文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李白纵浪恣放的诗篇,直承庄子且不说,后如柳宗元论文,主张“参之庄老以肆其端”,龚自珍病梅馆记那种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感,显然汲取了庄周秋水篇的精神。2.惠子相梁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两篇译文:(1)惠子相梁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你知道吗? 鹓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鸟从它面前飞过,猫
5、头鹰仰头看着鹓,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3. 积累文言词语。非梧桐不止:栖息。非练实不食:竹子所结的果实。非醴泉不饮:甜美的泉水。请循其本:依照,遵循。子之不知鱼之乐全
6、矣:完全,肯定是。安知鱼之乐:怎么。惠子相梁:用作动词,做宰相。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国都,京城。4. 分析重点问题,理清文章思路 :惠子相梁(1)庄子讲故事的用意:希望惠子不要利欲熏心,要讲义气,不要为了自己的利益忘了友情;庄子是为了告诉他,自己对宰相的位置没有什么兴趣。(2)庄子用了几个比喻,鹓,鸱,腐鼠,分别比喻什么? 一个比喻庄子,一个比喻惠子,一个比作功名利禄。(3)庄子用比喻的方法的效果? 庄子用这个故事做了比喻,既表明了自己的志趣,又讽刺了惠子的追求功名利禄。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4)同学们学了这篇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呢?(比如:惠子利欲熏心,薄情
7、寡义,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所以作为朋友应该要心胸开阔。)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辩论中谁是真正的赢家? (1)从逻辑上看,是惠子占了上锋。因为庄子是强词夺理;(2)如果从形式上说,是庄子占了上锋。因为庄子说了后惠子就没有话可以用来反驳了。总结:我们要关注一下这个字,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在惠子那里,这个叫“怎么”?在庄子那里变成了“哪里”。庄子最后说了那句话,这时候庄子对“安”的理解,他把他理解为哪里。你在哪里知道?我就是在桥上知道的。很明显,庄子在这儿偷换了概念。他靠偷换概念取得了胜利。这里涉及到的逻辑关系比较复杂。但有一点大家一定能够听懂,
8、庄子靠偷换概念取得了上锋。我们本来关注的焦点是人和鱼之间的信息如何传递。但在庄子那里变成了人是从哪里获得鱼的信息的。其实这和庄子超然的思想境界有关。庄子为什么非常固执地认为鱼儿是快乐的?因为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所以他本来就是崇尚自然的,本来就是快乐的,他站在自己的角度看这个问题。“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大哲学家的心都是相通的。学了这篇课文后就让我们努力地学会用这样的眼光去观照现实世界。 5. 总结升华:这两则故事均选自庄子秋水,讲的都是庄子与惠子的故事。惠子相梁表现了庄子和惠子截然不同的生活志趣。故事富有趣味性,情节发展出人意料,人物形象对比鲜明,比喻
9、巧妙贴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表现了两人可以相与游玩、辩论的朋友关系。它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感染。6. 拓展延伸:结合成语“运斤成风”分析庄子与惠子二人到底是什么关系?成语“运斤成风”出自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曰:“尝试为寡人为之。” 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垩指白色粘土,斤指斧头,斫即砍。)译文:楚国的国都郢都有一人,不知道他的名字,称为“郢人”。郢人有个好友,是位匠人,不知是姓石还是名石,人们都叫他“匠石”。郢人和匠石,两人有一套绝
10、技:郢人在鼻尖上用白粉涂上苍蝇翅膀似的薄薄一层,匠石能用斧子把这层白粉轻轻削去。匠石在表演这套绝技时,态度从容,抡起大斧,顺着郢人的鼻尖削下,只听得斧子在空中呼的一声,白粉就完全被削掉。而郢人的鼻子却丝毫不受损伤。郢人也脸不变色,若无其事。宋国的宋元君得知此事,感到很惊奇,想亲眼看看。他托人找到匠石,恭敬地请了来。不料匠石说:“对不起,现在没法表演了,因为我的好朋友郢人已经去世,我失去了表演绝技的唯一伙伴了!”分析:一个人没有了最好的最强的对手,就觉得没有意义了。武林顶尖高手都很寂寞,就像独狐求败。伯牙和钟子期就是如此。惠子死后,庄子送丧,路过惠子的坟墓,庄子回头给他的学生讲这个故事。庄子内心
11、实际上慨叹,他的对手去世了。所以说庄子在慨叹自己没有可以谈话的知己。在庄子这本书当中大多是以一种诙谐幽默的面目出现,像这样的篇目很少。我们有一个词叫契友。什么叫契友,就是他们之间能够进行交流。有人说惠子后来会把庄子杀掉。尽管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但他要加害于庄子是不可能的。所以有人说这一篇是庄子的学生杜撰出来的。刚才我们说到了惠子与庄子的关系,是好朋友,但是很有趣。虽然感情很好。一般说我跟你说,就是说我们的兴趣爱好都彼此接近,但是庄子与惠子的基本观点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说两个人在讨论问题的时候经常会抬杠。7. 布置作业:希望大家课后阅读庄子秋水,全面了解庄子,包括他的人生观、政治观、社会观,探究庄
12、子与孔孟的区别。【典型例题】一. 根据拼音写汉字,根据汉字写拼音:1. 相( )梁 2. l( )泉 3. 梧桐( )( ) 4. 鯈()鱼 二.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并将这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非梧桐不止 2.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3. 是鱼之乐也 4.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三. 翻译下面句子:1.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2. 请循其本。3.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 4. 非练实不食。四.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 )( ),子知之乎?夫( )( )
13、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 )泉不饮。于是( )得腐鼠,( )( )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1. 按课文内容将文段补充完整,并给其注音。2. 庄子是战国时的( )国人,是( )家,是( )家代表人物。3. 本则故事比喻巧妙贴切,找出比喻的对应事物加以说明。4. 庄子讲第一则故事的用意是什么?5. 第二则故事庄子和惠子的辩论谁是胜者,分析说明。五. 课外阅读: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提示:处:动词,居住。敌:动词,对
14、抗。故力之用一。用:作用。 1. 翻译句子并解释句子中的字:然虎之食人不恒见。 恒: 人常寝处之。 寝: 而人用物。 物: 以一敌百。 以: 虽猛必不胜。 虽: 2. 此文讽刺了什么?使你懂得什么道理?答案:一. 1. xing2. 醴3. w tng4. tio二. 1. 不是梧桐树不栖息。止:栖息。 2. 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以:用 3. 这是鱼的快乐啊。是:这。 4. 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肯定的!全:完全,肯定是。三. 1. 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2. 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 3. 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如此的话。 4. 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四. 1.
15、鹓 yun ch醴l 鸱ch 2. 宋 哲学家 道家 3. 鹓庄子鸱惠子腐鼠功名利禄 4. 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刺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 5. 不同的看法有几种:(1)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或“怎样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 (2)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上得以维持自己最
16、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3)从逻辑上看,庄子其实并不应该输,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至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惠子最初的发问是这样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里暗含着这样的判断:惠子能够知道庄子“非鱼”,因此,庄子完全可以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鱼,我当然也可以知道鱼快乐。” 其实,惠子好辩,对于事物更多的是认知态度,而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关照。五. 1.(1)然而虎吃人的事不常见。恒,常常。(形容词) (2)人常(拿来)做坐卧的工具。寝:卧。(动词) (3)而人能利用捕虎的工具。物:外物,工具。 (4)用一份力量对抗一百份力量。以:用。 (
17、5)即使很凶猛也一定不能取胜。虽:即使。 2. 此文以虎为话题,实际上说的是人。而借用虎的力气大于人,又有锋利的爪牙,反而被人捕杀这一事实,来总结斗争的经验教训,说明不懂得运用智慧,不会凭借外界力量,就必然招致失败的道理。【模拟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
18、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注: 干:岸边。 圮(p):倒塌。 阅:经历。 棹(zho):船桨,这里作动词用。 杮(fi):木片。 颠:颠倒、荒唐。 河兵:治河的士兵。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A.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面对) B. 二石兽并沉焉(合并)C. 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毕竟) D. 转转不已,遂
19、反溯流逆上矣(停止)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 二石兽于水中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B. 以为顺流下矣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C.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D. 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则移其民于河东3.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一老河兵闻之 果得之于数里外A. 和句相同,和句不同 B. 和句相同,和句相同C. 和句不同,和句相同 D. 和句相同,和句不同4.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5. 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试题答案】1. BC 2. AC 3. C4. 你们不懂得分析事物的特征,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流水带走呢?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知道另一方面的很多了,怎么可拘泥于一般事理主观推断呢? 5. 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用心 爱心 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