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方案湖北省郧阳科技学校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要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必须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为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结合湖北省农业机械制造、使用和维护、教学与管理、营销与服务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符合型等方面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制定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人才需求与培养目标分析(一)人才需求分析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国是农业大国,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提
2、出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优先地位。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公布施行以来,全国农机市场产销两旺,农机工业产值逐年均增长。湖北省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俗称“玉米之乡”。农机企业不算少,农机化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鄂西北、汉江平原、长江平原综合开发工程,农业机械正朝着大功率、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据统计,目前湖北省从事农机制造、修理、销售、使用和管理人中,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不多,且文化基础低,技术水平差,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机械自动控制和智能控制、精准作业和联合作业的需求。随着我省农机化程度的
3、提高,据调查,未来5年,湖北省每年需要农机管理人员,各类农机技术人员,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大约13万多人,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从近几年湖北省对各专业人才需求情况排名来看,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名列榜首,这为该专业及专业群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二)职业目标分析通过企业调研和职业岗位分析,本专业面向农场、农村和农机生产、销售、维修等企业,培养从事农机使用与维修、农机装配与调试、农机管理、农机销售及售后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并根据湖北地区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的需要,面向农场、农村承担一定规模的农机操作人员、机务管理人员和农民工劳动力转移培训,以适应现代农业机械对高素质、高技能农机技术人员的需求。
4、主要就业岗位:农机使用与维修、农机装配与调试、农机管理、农机营销及农机售后服务等岗位。(三)职业资格要求要求学生在校三年期间,除按本专业课程体系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之外,还将按职业资格标准中规定的考核内容进行职业资格认证。至少考取劳动部门颁发的专业技能证书一个,才能获得毕业证书。并鼓励学生考取多项职业资格证书。具体规定见下表所示。职业岗位对应职业资格分析表序号职业岗位职业资格等级备注1农机使用与维修农业机械操作工中级四选一农机修理工中级电焊工中级农机电器设备修理工(电工)中级2农机装配与调试农业机械操作工中级三选一农机修理工中级普通钳工中级3农机管理普通车工中级二选一农机修理工中级4农机
5、营销及售后服务计算机操作工中级三选一农机修理工中级市场营销师中级(四)岗位职业能力分析通过调研本专业面向的行业企业和分析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了本专业学生从事相应工作岗位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即应具备一定的自然和人文科学知识及适度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具备熟练的农机操作与维修等专业能力;具备协调沟通和独立解决问题等社会能力;具备辩证思维、系统思考的方法能力;具备爱岗敬业、求真务实的职业素质。具体的岗位能力分析,见下表所示。 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职业岗位岗位描述职业能力职业素质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农机使用与维修使用农业机械,按田间作业标准完成田间作业;完成农机具日常维护工作;排除农机故
6、障,完成农机修理任务。1机械图样识读能力;2农机驾驶及作业能力;3农机维护保养能力;4农机检测能力;5农机故障诊断与排除能力;6农机修理能力。1具有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2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3公共关系处理能力;4劳动组织与协调能力;5成本控制能力;6自我评价、自我展示能力。1独立思考能力;2创新与设计的能力;3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及理论知识能力;4信息获取与自主学习能力;5.工作计划、方案制定能力。1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2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3熟练的工作技能和科学的创新精神。4爱岗敬业和团结合作的优良品质;5安全文明生产与环保意识。农机装配与调试在农机制造或维修企业完成各种农业机械的装配与调试任务
7、。1机械图样识读能力;2简单的机械加工能力;3工件的测量与检验的能力;4农机的调整与检测能力;5农机故障诊断与排除能力;6农业机械装配能力。农机管理对农机具进行优化的作业调配,对农机具的存放、油料、检修进行合理管理。1农机驾驶及作业能力;2农机具的调度能力;3统计分析能力;4油料管理能力;5农机检测能力。农机营销及售后服务根据市场需求对农业机械及配件进行推广销售,能根据用户的反馈,进行三包服务,及时为用户排除故障。1农机驾驶及作业能力;2农机维护保养能力;3市场调研与分析能力;4农机故障诊断与排除能力;5产品推销能力;6统计报表能力。 (五)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德、智
8、、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备机械图样、机械材料、农业机械构造与原理、农业机械管理、农业机械营销等基本知识,掌握农机使用、保养、检修、安装调试等职业能力,面向农业机械的使用维护、检测维修、营销、安装调试以及管理等岗位需要的从事农机使用、维修、售后服务工作的技能型人才。二、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与实施1工学交替践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为国家示范性重点建设专业。示范建设期间本专业在原有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基础上,对农场、农机生产企业、农机销售公司、农机合作社进行广泛调研,通过分析本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经专业建设委员会论证,确定出主要工作岗位;分析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根据任务的典型性、
9、重要程度确定典型工作任务;依据工作任务的情况、完成任务的方式归纳、整合形成行动领域;按行动领域所包含的知识、能力的相互关系构建学习领域;从职业素质、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几个维度确定学习领域能力目标,即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技能人才的职业素养。根据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依托本专业的农机作业服务站、校内农场和郧县柳陂农业基地、安阳农业基地等实训基地,构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2校企合作平台建设校企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合作深度不断加强。学校成立了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制定了校企合作章程,建立了校企合作制度,规范了合作内容、合作形式、运行方式、利益分配方式等内容,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不断完善
10、。工学交替,与后山农场、郧县柳陂农业基地、安阳农业基地、比亚迪公司、科尔华、艾迪斯、富士康、中日龙等多家大型企业采取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完成学生的生产性实训和毕业顶岗等实习任务,主要进行顶岗和选岗实习,培养农业机械高技能人才。引入郧县知名企业入校,合作建立集“生产、培训、教学、服务”四位一体的农机新技术培训基地,有力保证了工学交替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建立了农机底盘、农机发动机、农机电气、收获机械等实训室,训练学生的发动机、底盘、电气、液压等方面的拆装和故障排除能力。3顶岗实习运行与安排按照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对本专业的顶岗实习安排如下:第一轮工学交替:社会实践实习。第一学年的5月份
11、和第二学年的8、 10月份农机作业季节,学生到学校农场(耕地50亩)进行从耕整地、播种到收获的完整农机作业环节的第一轮生产实践。在每个生产环节的生产实训之前,安排相关课程的学习及农机驾驶实训,其中小型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课程的学习与校外生产实践交替进行。在生产实践中,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作业机械操作和农业机械驾驶技术及基本维护能力。第二轮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第二学年的5月份和第三学年的8、 10月份农机作业季节,学生到柳陂农业基地、安阳农业基地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等校外生产性实习基地进行第二轮顶岗生产实践。在校学习期间,学生主要进行农机作业标准、农机机务管理、农机新技术等课程的学习,为生
12、产实践做准备。在生产实践中学生在实践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农业机械操作、机务管理、农机检修等项目的顶岗生产实践,强化学生的农机驾驶作业和使用维护、农机标准化作业、机务管理、农机检修和故障排除的能力,为下一步的选岗实习打下基础。第三学年3月至7月份为选岗实习,学校负责为学生提供如农机作业、机务管理、农机营销与售后服务等不同的实习岗位与比亚迪公司、科尔华、艾迪斯、富士康、中日龙等多家大型企业岗位,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取向及个人专长自主选择,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调整课程结构 优化教学内容一课程体系设计思路农业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应以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打破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模式,
13、逐步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观念,围绕当地农业主导产业,有选择性地开设课程,注重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针对性、实用性和灵活性;在传授给学生以先进的知识和实用的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自主选择能力,以提高其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本领。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基于农业生产过程,注重学生吃苦耐劳、善于与农民打交道、热爱农业的品行培养,构建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围绕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开展课程建设。各专业课程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还突出学生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1)以必须够用为度、兼顾可持续发展,设置专业技术基础学习领域
14、课程和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2)基于农业生产过程的职业行动领域和郧县典型农机具,结合农机构造、维修、调整、使用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建设专业核心课程;(3)以职业性和实践性为出发点,设置两轮生产实践;在实习中进行课程的学习,由专任教师和行业专家共同讲授。(4)根据农机新技术的发展调整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在课程中融入行业标准、农机作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并体现“立志为农,强技为业”的品德。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课程开发小组通过企业专家、行业协会、用人单位、毕业生反馈共同研讨确定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如下所示。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序号主要工作岗位岗位描述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工作过程1农机
15、使用与维修1.能按田间作业标准完成田间作业;2.能完成农机具日常维护工作,保证机械的完好率不低于95。拖拉机驾驶道路驾驶场地驾驶联合收获机驾驶拖拉机维护保养完成日常保养、1号保养、2号保养、3号保养、4号保养。联合收获机维护保养农机具的维护保养田间作业完成耕整地、播种、中耕、收获等作业任务。2农机装配与调试在农机制造或维修企业完成各种农业机械的装配与调试任务发动机装配与调试各种农业机械的拆缷、检测、装配、调试。拖拉机装配与调试收获机装配与调试农机具装配与调试3农机营销与售后服务能根据市场需求对农业机械进行推广销售,能根据用户的反馈,分析判断故障,进行现场维修。发动机销售对农业机械的性能参数及适
16、用性向用户进行详细讲解。拖拉机销售收获机销售农机具销售发动机故障排除与用户交流沟通,对用户的故障车辆现场提出解决方案,对常见故障能及时排除。底盘故障排除电气系统故障排除液压系统故障排除农机具故障排除4农机管理能对农机作业合作社或农场作业区农业机械进行合理管理。农机具保管按机务管理制度的要求,合理调度农机具,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农机作业调度农机具的编组农业机械的管理按农机监理的规章制度要求,完成农业机械及人员的管理。三加强重点课程建设,优化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工作过程的完整性、任务的难易程度、学时分配的合理性和教学组织的可操作性前提下,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职业能力养成规律,按行动领域所承载的
17、知识、能力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能力培养的递进关系,确定本专业课程体系。(一)课程改革思路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教学改革的基础和关键,它直接反映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新构建的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课程体系方案,体现了以下的改革思路:(1)体现了加强基础、拓宽专业知识面的教学改革基本思想。强调了基本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训练,并在此基础上突破了原有体系,对课程进行了重新整合,压缩专业课学时,增加了基础课学时。如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合并为工程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合并为机械设计基础;原农业机械学120学时、拖拉机汽车学120学时,分别压缩为90学时、80学时;原农机运用学和企业经营管理两门课,共90学时,合并为
18、农机运用与经营管理学,50学时。在大量压缩课内学时的同时,加大了基础理论的覆盖面和深度。例如,增加了CAD制图、CAXA制图、编程等课程。(2)重视学生基本实践技能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改革实验教学,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动手实验机会,增强实践动手能力;重视学生创作实验室建设,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同时,注意引导学生了解市场动态,在实践中学习先进管理办法,培养市场经济、市场经营的观念。(二)加强重点课程建设,优化教学内容课程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课程建设是教学改革的基本要素。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项目组对专业主干课进行了重点建设,对教
19、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结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培养人才、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通过项目建设已经完成了各门专业课教学大纲、实验课大纲的修订工作。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教学内容应反映学科交叉、融合及综合的趋势,应随着学科的发展不断更新。课程描述如下:课程描述序号课程名称课程类别课程目标主要内容备注1农机机械基础专业主干课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掌握农业机械常用材料、机械零件、零部件的受力分析和常用机构等基本知识。初步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能与构件选材分析、具备构件受力分析能力,常用机构的设计能力、具有设计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查阅及运用资料手册的能力,培养学生对
20、农业机械系统和机械工程的综合应用能力。主要掌握常用金属材料的性能,构件受力分析,农业机械中比较常见的机构与传动的类型及其应用,本课程通过理论教学、实验和综合实践等形式,培养学生掌握典型机构的机械运动规律,并初步学会并运用这些规律分析和解决农机实际工作过程中的机械问题。2柴油机拆装与维护专业主干课通过本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柴油发动机的结构、工作原理等基本知识,柴油发动机常见故障现象及基本诊断方法,以及废气涡轮增压、缸内直接喷射等发动机的新技术;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基本维修工具对发动机进行维护保养的技能,使用解码器、示波器等专用仪器对发动机进行故障诊断以及维修的技能。柴油发动机基本结构原理、
21、发动机机械维修工具和设备、维修资料的选用和查询;曲柄连杆机构零件的检测与修复、配气机构零件的检测与修复;润滑系统零部件的检测与修复、冷却系统零部件的检测与修复;柴油发动机机械系统综合故障诊。3底盘拆装与维护专业主干课通过本学习领域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的底盘系统的结构、原理及检修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对底盘的使用保养、故障诊断和维修等专业能力。离合器、变速器、驱动桥、转向器、制动器等关键总成部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离合器、变速器、驱动桥、转向器、制动器的拆装与调整;底盘系统的使用保养、故障诊断与修理;底盘系统的装配、调试与磨合;4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主干课通过教、学、做一体
22、化教学和“两轮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种作业机械的结构、工作原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各种作业机械的保养、故障诊断和维修等专业职业能力以及营销咨询、售后服务等拓展职业能力。农业机械维修设备、仪器工具、维修资料的使用和查询;工作场所的准备、工作安全与环境保护;耕整地机械、播种与栽植机械、田间管理机械、谷物收获机械的结构原理;常用各种作业机械的拆装、检查、保养、故障诊断及排除;5农机液压系统检修专业主干课通过本学习领域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液压元件的结构与工作原理;能正确拆装液压元件;会检测液压油和液压元件;能够承担农机液压系统的安装、操作、维护和调试等工作任务,能对农机液压系统进行简单的改造
23、;了解并掌握一个完整项目实施过程的工作步骤及其关键要素;能根据环境保护要求处理使用过的辅料以及损坏零部件。按典型工作任务划分7个学习情境:学习情境1:液压油污染的检修,学习情境2:液压缸漏油的检修,学习情境3:齿轮泵噪声严重的检修,学习情境4:收割机割台下降速度过快的检修,学习情境5:液压悬挂系统不提升的检修,学习情境6:液压转向失灵的检修,学习情境7:静液压驱动收割机行驶无力的检修。6农机电气系统维护专业主干课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使学生掌握农机常用的电器及辅助电子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和控制方法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加深对农机电器总线路图的理解;培养学生具备正确使用仪器、仪表进行农机电器与辅
24、助电子系统的检测、维修、保养和基本故障初步的诊断能力。充电系统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检修方法;起动系统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检修方法;照明与信号系统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检修方法;仪表与报警系统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检修方法;辅助电子系统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检修方法;整车线路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检修方法;空调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检修方法;总线路的综合分析及检修;农机电器系统综合故障诊断;7顶岗实习专业主干课顶岗实习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要求学生在企业生产一线上岗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所学专业知识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岗位技能,了解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为正式就业打下基础。不同的岗位有不同
25、的要求,学生要严格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听从学校和企业指导教师的安排和指导,虚心求教,多动脑、多动手。同时要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生产组织管理,技术质量控制的方法和程序;接受生产一线的现场锻炼,学习提高岗位知识与岗位技能。 2、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的更新必然要求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特别是在学时数普遍缩减的情况下,更应通过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以前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实行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法。在教学手段方面,部分学科基础课已实行了多媒体教学,同时,专业必修课多媒体开课率达到10
26、0%,学科与专业选修课多媒体开课率达到66%。课程均按学习领域课程模式设计,建议采用“教、学、做”一体的、以学生为主体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场景教学模式。教学实施过程中,可采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头脑风暴、情景教学等行动导向教学法,按“六步法”行动环节组织实施,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指导教师课前应充分准备满足学习情境教学需要的信息单、资讯单、任务单、考核评价单等教学文件,并创设与职业环境同构的教学情境。教学效果评价应采取过程评价(任务考评)和综合考评(含理论考试、技能考核、职业素质评价,三者按2:6:2分配)相结合的方法。过程评价,通过细化工作过程质量标准,在学习情境实施过程
27、中对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质量,随时进行评价;综合评价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相结合的形式,从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强调过程考评的重要性,过程考评占70%,综合考评占30%。(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技术的重要途径。加强实践教学的建设和管理,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是保证实践教学环节有效实施的关键。学校领导和项目组对此高度重视,始终把它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来抓。2、认真修订教学计划,进一步完善工程实践技能系统化全过程的训练体系。把它具体落实在教学计划和课
28、程大纲中。在教学计划中,实践环节的周时数保持在一定水平,在实践教学计划的安排上,逐渐完善、优化,形成全过程、系统化工程技能的训练模式,做到全学程机械制图、设计不断线,计算机应用不断线,专业技能训练不断线。3、努力改善实验、实习条件,提高实验水平和实践能力,项目组通过多次外出调研,完成了现代农机实验室的发展规划、人员、设备配套论证等工作,完成了专业课的新实验大纲修订,已完成一期设备购买,二期设备购买项目已申报。建立和巩固了一批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实习提供了有利实习条件。(四)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树立良好教风学风。有了好的教学计划,还必须有好的教学管理制度来保证计划的落实,这样才能保证新教学计划取得
29、好的教学效果。在这方面项目组两年来完成了以下几点工作:1、任课教师做到“三有”:有教学大纲、有教学进度表、有教案和实验计划表。 2、教研室每学期都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检查,互相听课、互相监督,对教学进行有效监控,提高了教学质量。3、教考分离,建立试题库,严格考试制度。有条件的部分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已建立了试题库。考试完后,抽查考卷,严禁打“人情分”,保证考试成绩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得到较好落实。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通过两年的建设,目前本专业的专业课教师队伍学历结构层次方面有了较大的变化,我们将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进修、实行外出学习、老教师传帮带,同时和国内
30、外相关专业进行交流,争取在近几年内建成一支年龄、学历、知识结构合理、教学和科研水平较高的专业师资队伍。四改革课程实施1实施的基本思路 (1)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为目标;(2)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3)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行动导向组织教学;(4)采用场景教学法、头脑风暴法、案例教学法、引导文法等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5)以特色教材为核心,构建立体化教学资源,便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2教学模式设计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实际岗位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开发学习性工作任务,按照能力培养目标的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教学过程的系统化设计
31、并在试点班组织实施。具体实施过程如下:教师布置任务学生自主策划任务的完成教师讲解、任务分解学生修订策划投入实施训练记录工作状况、数据教师和学生互动总结学生撰写任务报告教师批改问题反馈”的模式,分层次逐步消化知识点。对实操技术中的难点,主要通过“实践+理论+实践”的教学法,教师进行示范操作,并注意引导学生寻找规律,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反复操练,并在实训总结中引导学生总结难点、操作技巧。另外通过综合创新训练的课外自主学习项目,鼓励学生发表有创意的见解和制作一些创新设计,利用实训(车间)室开放的条件和课余时间,自行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3师资配备要求为更好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课
32、程,组建了专兼结合的课程实施团队,每门课程的负责人应是中级以上职称,达到“教育教学双师型,社会服务专家型”标准。每门专业核心课程至少配2名任课教师,1人为专任教师,1人为兼职教师。专任教师必须是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兼职教师必须是企业中的能工巧匠和专家里手,兼职教师必须是实际工作经验丰富的企业一线员工。企业员工最好是参与过课程的开发,进行过教学方法与教育论的培训,这样使其更好的发挥出实际工作经验的优势,以适应这种新型教学模式。4实施环境创设着力于创造一个企业化学习氛围,即一体化的职业环境,即实车、实件、设置真实故障情境;一体化的学习资源,即硬件包括车辆、仪器、设备、工具,软件包
33、括纸质印刷资料、音像材料、网络在线资源等;一体化的学习内容,即理论与实践,知识与任务;一体化的学习过程,即学习、工作及评价。为此共建设集教学、生产、培训、鉴定“四位一体”的实训基地, “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室,实训室内均设有教学区、工作区、讨论区、学习角、展示区等,为实现边教、边学、边做,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提供有力保障。主要实训设备和教具有大马力拖拉机、东方红拖拉机、联合收获机、耕整地机械、播种及田间管理机械、喷油泵试验台、拖拉机电器实训台、收割机电器实训台、液压实训台。五教学条件保障(一)教学设施满足情况本专业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先后改扩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新建 “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室
34、,并配有大马力拖拉机、玉米收获机和水稻收获机等先进的实训设备,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二)校内实践教学条件状况校内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按照农业生产过程和工学结合教学情境实施的需要,建设集教学、培训、鉴定、生产“四位一体”的农机新技术培训基地、实习农场和农机作业服务站,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真实的教学实训场所。建设和完善了具有先进性、职业性、开放性,并与真实职业环境相一致的农机发动机、农机底盘和农机电气等 “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实施提供有利支撑,实现理论与实践真正融为一体。校内实践教学条件配置见下表所示。校内实践教学条件状序号实训
35、室或校内实训基地名称主要设备与设施简介承担的主要实训项目同时容纳学生数量备注1发动机实训室各种拖拉机、汽车整车8台发动机拆装台架2个喷油泵试验台2台喷油器调试台2台电喷咀清洗仪2个连杆校正仪4个气门研磨机2个1柴油发动机拆装。2柴油发动机检查与调整。3柴油发动机技术保养。4柴油发动机修理。5农机修理工发动机部分职业技能鉴定。6为周边农民提供发动机方面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40人2底盘实训室各种拖拉机汽车整车2个总成台架4个驱动桥总成8个前桥总成4个后桥总成4个制动系统教具3套各种检测设备若干1底盘系统拆装。2底盘系统检查与调整3底盘系统技术保养。4底盘系统修理。5农机修理工底盘部分职业技能鉴定。
36、6为周边农民提供农机底盘方面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40人3农机电器实训室农机电器配件若干电器实训台4台联收机电器实训台2个蓄电池检测仪器2个电器万能试验台2个稳压电源4套充电设备若干1农机电气系统安装与配线。2农机电气系统检测。3农机电气系统故障诊断与修理4农机电器设备修理工职业技能鉴定。5为周边农民提供农机电器方面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40人4农机作业服务站联合整地机1台深松机1台旋耕机1台铧式犁1个播种机1个水稻插秧机1个植保机械1个水稻收割机1个谷物联合收割机1个玉米收获机2个1农机驾驶训练。2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场所。3校实习农场的农机作业任务。4为学校周边地区农
37、民提供农机作业服务。5为农机技术人员培训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6农机修理工作业机械部分职业技能鉴定。7为周边农民提供作业机械方面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50人5农机液压实训室各种泵5个各种液压缸55个拖拉机分配器2个各种阀若干农机液压实训台2个便携式液压测试仪1个工具若干1农机液压系统检修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场所。2为农机技术人员培训液压技术。3农机液压系修理工职业技能鉴定。4为周边农民提供40人6农机虚拟实训室绘图室3个扫描仪1套电脑50台多媒体投影设备3套1农机虚拟结构观察实训2农机虚拟拆装实训50人(三)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为了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保障教学质量,学校成立了教学督导处,
38、专职负责全校教师教学质量督导测评工作。并成立常规教学检查领导小组,分校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领导小组定期进行检查,并与相关的教师、学生进行沟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良好的教学秩序。此外,学校先后出台了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案、重点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原则意见、关于对专业教师参加社会实践锻炼的管理办法等管理文件,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制度保障。(四)校企合作的运行和保障机制由行业和企业专家、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组成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探讨专业建设和发展,并建立校企紧密合作、深度融合的校外实训基地,每年定期派遣教师带领学生到基地进行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生产性实训等实践活动,
39、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奠定了基础。与校企合作处共同制定校外生产性实习管理办法、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文件,为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必要保障。(五)校企共建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保证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1、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期间,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对学生实施教学与管理。学校委派专职教师进行管理,企业按照员工管理制度考核、管理学生。校企共同制定实习内容、质量标准与考核方法,学生的实习成绩由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评定。2、从实习企业选拔优秀技术人员为实习指导教师,学校与企业对其共同考核,按考核结果由学校付给指导教师
40、相应的薪酬。3、依据校企双赢、互惠互利的原则,制定由保障机制、利益驱动机制、激励机制构成的校企合作管理办法、企业兼职教师聘任与管理等相关制度。六、专业教学与改革的成效(一)搭建了全方位、多模式校企合作基础平台通过学校独立建设农机作业服务站、实习农场,与企业合作兴建农机新技术实训基地,根据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培养要求,按照“互惠互利,合作共赢”校企合作的原则,逐步推进真实生产和模拟企业真实工作环境相结合的实训基地建设。建设集教学、培训、鉴定、生产“四位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满足专业实训、顶岗实习要求的校外实习实训网络,打造顶岗实习式和社会实践等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搭建了全方位、多模式校企合作基础平台。
41、(二)专业办学实力大幅度增强,标志性成果丰硕根据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创建并实施了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建设了3门专业核心课,1门精品课;出版教材一部,编写校内特色教材1部;职业资格证书鉴定站1个;获十堰市技能比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三等奖5项,湖北省技能比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技术培训送乡村、技术送到农户家深入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行走在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田间地头,实地查看,搜集第一手资料,鼓励和引导学生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创业就业,是学校“三农”服务的又一重要举措。学校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创业就业。为全面了解目前专业
42、合作社的人才需求情况,学校组织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以“走进合作社、了解新农村”为主题,开展“百名师生进千社”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活动,使广大师生接受合作社意识的教育,增加对合作社的了解。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开办兴合大讲堂,邀请合作经济研究专家以及在合作社工作的行业专家举办合作社知识系列讲座。与树立先进典型相结合,授予面向合作社创业就业的优秀学生“兴合学子”荣誉称号;邀请在农村基层工作的历届校友回母校跟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与农业招聘相结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现代农业就业创业招聘会,增加毕业生与农村基层企业接触的机会。通过这些活动,激发了广大学生投身合作社事业的热情。(四)
43、创建“教、学、做”合一实践教学条件建成了国内一流的“教、学、做”合一具有真实职业环境的校内实训室,建成拥有先进技术装备的农机作业服务站,建成技术领先的农机虚拟实训室,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校内外实训基地与职业能力培养相适应。(五)服务社会能力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巨大着力实践“铁牛开到哪,课堂设在哪,服务跟到哪”的社会服务理念,广泛进行社会服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巨大。向家庭联产承包户、家庭农场户、养机专业户提供农业技术、农机技术培训和咨询;普及农机管理知识,农机使用与维护知识,农机维修和配件供应等一条龙服务,解决很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近2年来,先后为郧县农村劳动力培训,总计达1000
44、人次;近期为各乡镇镇、各村开展科技三下乡技术服务,累计培训农村人员达500人次。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经验体会与设想建议一、经验体会(一)科学的顶层设计是办好专业的关键多年的教学改革经验告诉我们,要想把一个中职涉农专业办好,办出特色,除了要拥有一个教育理念先进的校领导班子、专业带头人和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外,更重要的是顶层设计突出中职特色,体现在“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以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并以系统化方案设计、组织规划、建设路径、经费保障、监督机制等为体现。(二)校企深度融合是中职教育生存
45、与发展的重要平台本专业实训性强,为培养学生的高技能,建设了实习农场、农机作业服务站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提高学生的高新技术,与农机制造企业和农机应用企业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学习国际上先进农机的使用与维修技术,并与这些农机企业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开展专业性技能训练和职业培训鉴定。因此坚持校企融合有利于将教学过程与企业的生产岗位相结合,有助于合理分担教育投入,有助于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总之,坚持校企融合的办学模式是包括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在内的所有中职专业必须长期坚持的办学方向,也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三)完善的实训条件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力保障为确保学习领域中各学
46、习情境的实施,在各教学场所中,根据职业环境的要求,增设教学资源,如农机部件、零件、总成、教具、实例、资料等,布置场景和营造氛围,配备教学和技能训练所需要的设施及工量具,为学生专业知识学习、职业能力培养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和系统完善的实训条件,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有力保障。二设想与建议(一)设想(1)建成国家示范专业,为同类学校的相关专业起到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总结和提炼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开发途径和实施方法,推广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习知识紧贴社会需求、学生素质紧贴企业需求、学生能力紧贴岗位需求,将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打造成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中特色鲜明、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国家示范专业。(2)建设高标准教学团队,打造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通过与全国农机公司及农场等企业深度全作,建成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过硬的“教育教学双师型”“技术服务专家型”的高标准教学团队,培养省级教学名师1人,市级教学名师2人。造就一批农机行业有影响力的专家,教师队伍整体实力将达到全国中职学校的先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