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职院校“中华工匠文化”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73316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3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职院校“中华工匠文化”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职院校“中华工匠文化”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职院校“中华工匠文化”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1 6 卷第3 期2023年6 月JOURNALOFGUANGXIVOCATIONALAND TECHNICALCOLLEGE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Vol.16,No.3Jun.2023高职院校“中华工匠文化”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杨佳思(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完车辆运用学院,湖南株洲4 1 2 0 0 1)摘要:调查发现,当前高职院校的工匠文化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涵养“工匠精神”已成为师生共识。由于对工匠文化教育的意义认识不足、工匠文化教育的主体较为单一、传统观念中对技工职业地位不够重视等原因,且存在着对“中华工匠文化”认知不够深入、对“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解同中有异、工匠文化教育方式不够丰富等问

2、题。为此,建议高职院校应做好“中华工匠文化”教育设计,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和引导,搭建共育平台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同时丰富教育手段,转变职业观念,在高职校园里厚植“中华工匠文化”,培养“德技并修”的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关键词:高职教育;“中华工匠文化”;“工匠精神”;人才培养;工匠文化教育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6 7 4-3 0 8 3(2 0 2 3)0 3-0 0 3 5-0 6随着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

3、工巧匠的重要方式。高职教育不仅要学生掌握专业技术技能,还需要培养其良好的职业素养,践行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价值观。工匠文化是孕育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摇篮。弘扬工匠精神,必须厚植工匠文化。“中华工匠文化”以“工匠精神”为核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传承“中华工匠文化”是高职教育坚持中国特色、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当前,国内学者对“中华工匠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相关问题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职业教育开展文化传承的意义与路径研究。鲁昕认为,职业教育要以文化育人,在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根脉,从

4、中华文化自信、人类科学技术进步史、大国文明传承创新、大国工艺贡献中阐释“班墨”匠心文化。余祖光认为,要把工匠文化融入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必须做好文化对接。2 周建松认为,高职文化建设还存在短板,“双高”建设要发挥文化引领作用,有序推进全方位的文化建设,迈向文化育人新高度。3(2)“中华工匠文化”及其传承教育研究。邹其昌对“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做了较多的研究,他认为,“中华工匠文化”体系是中华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三大核心要素:技术体系、工匠精神和工匠制度,而“工匠精神”是“中华工匠文化”最核心的价值要素。4 刘志彪认为,要传承中国传统“工匠精神”,必须建设工匠文化,包括工匠物质文化、行为文化

5、、管理文化、体制文化和价值观文化。5 曹收稿日期:2 0 2 3-0 2-1 3,修订日期:2 0 2 3-0 4-1 7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 0 2 1 年度课题“双高计划背景下中华工匠文化融入高职教育德技并修育人机制研究(XJK21BZJ038)作者简介:杨佳思(1 9 8 5 一),女,湖南茶陵人,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车辆运用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汽车营销。352023 年胜强认为,要赋予工匠精神新的时代内涵,构建“中华工匠文化”与新时代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融通机制。6(3)职业教育“德技并修”育人机制研究。刘宝民认为,职业教育要培养“德技并修”的有用人才,

6、除了培养学生技能,还应强调人文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育,要完善“德技并修”人才的培养体系和协同机制。7 庄西真认为,“德技并修”既是对技术技能人才素质的说明,又是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途径。8 国外相关研究主要从中华文化及“中华工匠文化”价值研究、职业教育育人模式研究、职业素养与民族历史文化关系研究等方面开展,如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讨论了工匠(工程师)的分类与技术,认为工匠们为中国古代卓越的科学技术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探讨研究对“中华工匠文化”体系的系统展开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9 进入2 1 世纪以来,国外学者对职业素养做了丰富的研究,强调职业核心素养培育,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

7、学习,强调职业核心素养框架根植于本民族文化历史土壤。1 0 综上所述,国内外关于工匠文化教育的价值、内涵及职业教育的育人模式的研究取得了丰富成果,但站在“中华工匠文化”融入高职教育的角度,已有的研究未结合高职教育的现状和特点展开深入研究。为了深入了解高职院校“中华工匠文化”教育现状,探究如何在高职教育中有效地融入工匠文化,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双高计划背景下中华工匠文化融入高职教育德技并修育人机制研究”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就高职院校“中华工匠文化”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一、调查说明2022年3 月至7 月,课题组开展了“高职院校中华工匠文化教育情况”的专题调查,调研对象包括湖南汽车工

8、程职业学院、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和长沙36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等4 所高职院校的师生。本次调查通过“问卷星”平台发放调查问卷,参与本次调查的对象涵盖4 所院校所有年级的各专业类别师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共回收有效问卷6 9 6份,其中学生问卷6 6 6 份,教师问卷3 0 份;利用问卷星平台及Excel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处理。二、调查结果分析(一)高职师生对“中华工匠文化”认知不够深入调查数据统计显示,参与调查的教师中,理工类专业课教师占5 3.3 3%,文史类专业课教师占13.33%,公共基础课教师占1 6.6 7%,其他类型教师占1 6.6 7%。大

9、部分教师对“中华工匠文化”教育较为重视。有6 0%的教师表示对“中华工匠文化”很熟悉、3 3.3 3%的教师表示一般熟悉,但也有6.6 7%的教师表示不熟悉,因此需要加强对部分教师的工匠文化教育。参与调查的学生中,理工类专业的占7 1.4 7%,文史类占1 9.2 2%,艺体类和其他类的共占9.3 1%。对“中华工匠文化”了解的人数较多,但选择“比较熟悉”的人数并不占优势,其中2 9.5 8%的学生表示对“中华工匠文化”比较熟悉,5 8.8 6%的学生表示知道一些,1 1.5 6%的学生表示不怎么了解。总的来看,高职师生对“中华工匠文化”有所了解,但认知不够深入。(二)高职师生对“工匠精神”内

10、涵的理解同中有异工匠文化的核心是工匠精神。大部分被调查的学生认为,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爱自已的专业,勤学专业知识和技术”“对职业有兴趣和热情”等就是“工匠精神”的体现,人数占比分别为8 9.9 4%和8 2.7 3%;大部分被调查的教师认为,“历史悠久的老字号”“尖端技术的新产品”最能代表“工匠精神”,人数占比分别为80.00%和6 6.6 7%。在“工匠精神”应该包含哪些品质的选项中,师生们更加认可“精益求精”“勇于创新”“追求卓越”和“技艺高超”。值得杨佳思高职院校“中华工匠文化”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关注的是,部分师生不认同追求“工匠精神”的同时需要“淡泊名利”,这表明部分师生受当前社

11、会上重物质利益价值观的影响,认为追求工匠精神与“正当物质追求”不冲突。(三)部分师生对工匠精神与“社会行业”及“职业能力”关系的认知存在偏差调查中,对于工匠精神的价值,8 3.3 3%的教师认为工匠精神对高职学生“很重要”,1 3.3 3%的教师认为“一般重要”,还有3.3 4%的教师认为工匠精神对高职学生不太重要。6 5.7 7%的学生认为工匠精神非常重要,对于人类的发展有很大益处;31.98%的学生认为比较重要,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有重要作用;0.9%的学生认为不重要;1.3 5%的学生认为无所谓,对工匠精神并不了解。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师生认可“工匠精神”的价值,极个别学生则对其认知比较模

12、糊。被调查的教师中,9 3.3 3%的教师对“各行业从业者都应具有工匠精神”持肯定态度,认为各行业从业者都需要“工匠精神”;6.6 7%的教师认为部分科研人员、技术工人和手艺人才需要“工匠精神”,其他行业则不需要。此外,只有1 0%的教师认为当前各行业中的“工匠精神”体现得很好,5 3.3 4%教师认为“工匠精神”在当今社会各行业中体现一般,2 3.3 3%教师认为体现较好,1 3.3 3%教师认为体现较差。这表明,大部分教师认为需要加强“工匠精神”融入各行业中,而少数教师对“工匠精神”与“社会行业”的关系的认知存在偏差。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关于“工匠精神与职业能力的关系”,5 7.0 6%的学

13、生认为两者关系“很紧密”,3 8.7 4%的学生认为“紧密”,而认为“不紧密”或“不知道”的学生共占4.2%,说明大部分学生认可“工匠精神”与职业能力之间有紧密的关系。在“自已是否追求工匠精神的人”的选项中,有6 2.7 7%的学生是肯定的,有2 2.9 7%的学生不清楚,有1 4.2 6%的学生认为自已不是追求“工匠精神”的人。将“工匠精神与职业能力的关系”第3 期与“自己是否追求工匠精神的人”两个选项作为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行交叉分析,发现大部分认为“工匠精神”与职业能力关系密切的学生在行为上会追求“工匠精神”,少部分存在两者不一致的情况,说明部分学生在“工匠精神”与职业能力关系的认知或者自我

14、认知方面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四)高职院校工匠文化教育方式不够丰富对工匠文化的教育,7 0%的教师选择经常在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教育,2 3.3 3%的教师选择融入程度一般,6.6 7%的教师则选择很少关注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融入方式上,选择“技能训练”和“故事分享”的教师最多,分别为8 6.6 7%和76.67%;从传承途径上来看,融入课程教学和专业技能大赛是最常用的,学校专题讲座、企业工匠讲座及企业参观则相对较少。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是有传授工匠文化的:5 8.7 5%的学生认为是通过故事分享传递的,3 4.5 3%的学生认为是技能训练,选择企业参观或其他形式的学生只有6.7 2

15、%,总体来看,教育方式较为单一。在“哪种途径更能培养自己工匠精神”的选项中,“课程学习”“参加顶岗实习”“参加工匠精神讲座”“技能比赛”等活动位居前列,分别为2 4.7 7%、2 0.5 7%、2 0.2 7%、16.52%,而“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和“去企业参观”的比重分别为8.8 6%和9.0 1%,表明学生更认可的途径是课堂、讲座和实践训练。综合上述调研分析结果可知,高职师生整体上对“中华工匠文化”有所认知,但认知不够深入。大部分被调查者都认可“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但在对“工匠精神”与职业能力关系的认知方面存在一定的偏差。此外,工匠文化教育的形式不够丰富,创新性和融合性不足,导致部分师生对

16、“工匠文化”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刻、全面。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当下高职院校“中华工匠文化”教育为何存在上述问题,笔者结合调查数据与教育教学现状372023 年来分析,发现主要有以下4 个方面的原因。(一)个别教师对工匠文化教育的意义认识不足虽然高职院校提倡关注工匠文化、传承“工匠精神”,但还是有个别教师认为只要上好专业课,传授好知识就可以了,工匠文化只在特定的课堂、特定的场景才有融入的必要。这种片面的观念导致其不够重视工匠文化教育,也间接影响了其所教授的学生。有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了工匠文化教育,但本身对工匠文化教育的目标不明确、不清晰,没有系统、连贯地执行,因而没有形成体系,导致教学效果一

17、般。有部分教师虽然有意识地在课堂中融入工匠文化教育,但由于自身认识有限,不能很好地结合课程特征进行有效的设计和融合,导致工匠文化教育效果不明显。(二)学生学习的“被动性”影响了工匠文化教育的效果当前,个别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弱、自制力也相对不足,这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性”比较明显。同时,由于学生未经历过真正的职场,做暑期工或兼职大都是短期、临时、技术含量低的工作,导致学生对工匠文化和“工匠精神”缺乏深层认知。当前,社会上一些功利化的就业观也对学生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导致部分学生认为只要工资高、待遇好,做什么工作都可以,从而缺乏对专业的忠诚和钻研,难以主动钻研、集中精力、沉下心来

18、打磨好技术。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匠文化的教育效果。(三)工匠文化教育的主体较为单一工匠文化教育的主要载体是技术,而不仅仅是理论解说,即通过校企协同培养,让学生在实践、训练中将工匠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但实际上当前高职院校工匠文化教育的场所主要是课堂,传授主体是教师,教育手段更多的是理论讲授,因而教育效果不理想。高职院校希望通过校企合作协同培育学生,但当前部分合作项目尚处于浅层次的合作状态,缺乏企业的深度参与。38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部分校企合作项目通过开展“企业大师进课堂”“项目班技能竞赛”等活动,让学生直接与企业技能大师接触,切身感受到什么是“工匠精神”,

19、这类活动需要进行系统规划,形成体系,坚持长期执行。(四)传统观念中对技工职业地位不够重视调查中针对“阻碍高职学生传承工匠文化的因素”的问题,选择“技术工人社会地位不够高”的师生总人数为8 6.6 7%,远高于其他选项。在历史发展中,我国有部分人形成了“重文化、轻技术”的观念,将“工匠”理解为社会底层职业,缺乏“工匠也是人才”的职业认同感,这导致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的环境和制度渐渐被忽视。一些技术工人失去了刻苦钻研、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良好作风,一线工人有时难以得到大家的尊重和认同。只要有机会,人们更愿意转岗去做管理或其他岗位,一些一线工人也很少会去思考如何将自已的工作做得更好,忽视对技艺的探

20、索、创新和传承,对“工匠精神”的认同也逐渐被淡化。四、高职院校开展“中华工匠文化”教育的建议厚植工匠文化,弘扬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如何将工匠文化教育落到实处、发挥实效,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一)做好设计,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和引导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高职院校要做好工匠文化教育,应当做好设计。这个设计包括组织支持、制度保障、师资保障以及确定科学合理的工匠文化教育目标和体系。其中,与学生直接接触的教师至关重要,他们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工匠文化的认识。学校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管理、考核制度,鼓励教师通过专题培训、实地考察、挂职锻炼等方式,深刻理解“工

21、匠精神”的内涵,认识到“工匠精神”如何在职业和行业中发挥作用,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认知。各专业应开展广泛深入的调杨佳思高职院校“中华工匠文化”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研,将调研结果和专业相结合,经过反复论证,确定科学合理的工匠文化教育目标,再将这一目标具体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同时,以专业、教研室、课程等为单位开展教研活动,探讨工匠文化融入课程的具体形式,形成一个系统的、可执行的体系,提高工匠文化教育的有效性。教师要以身作则,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积极融入“工匠精神”,真正做到将其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精益求精、勇于创新、追求卓越,学好专业技能。(二)搭建共育平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高职各专业都

22、有自己的特色,可以依据专业特色搭建共育平台。除了学校、企业、政府的力量,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力量。将这4 种力量形成合力,搭建平台、夯实基础,在互动中实现工匠文化教育。如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的汽车文化馆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汽车文化馆归口学校科技处,但具体事务管理则由学校的“宝马项目班”负责,而“宝马项目班”则是由学校、企业和政府共建的项目。在项目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承担汽车文化馆的部分解说工作和管理工作。学生在积极参与汽车文化馆的工作中表现出很强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能够主动思考如何将场地管理好、如何做好解说、如何让前来参观的师生和校外人员满意,学生们通过这个平台领会了工匠文化和精益求精的“

23、工匠精神”。(三)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实践,丰富教育手段如前所述,当下高职院校的工匠文化教育手段还较为单一。因此,有必要积极开展相关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探索更有效的方法,丰富教育手段。专业技能实训是进行工匠文化教育的较好载体,能有效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的高职院校通过大国工匠进校园、技能竞赛、企业进校园等活动开展工匠文化教育,有较好的效果,值得推广。有的高职院校通过选拔一批优秀的学生组建专业特长团队,加强专业学习、训练和工匠文化教育,希望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但如何让特长团队有效地运行起来,达到预期效果,则需要第3 期根据专业特点进行规划和引导。例如,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特长

24、队,他们以“自尊、纪律、责任、荣誉”为队训,利用课余时间不断打磨自已的技术,在教师的指导下,帮助学校教职工维护和保养车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吃苦耐劳、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融入自己的行为中,并影响身边的同学,给学院其他学生树立了榜样。在学生教育管理中,通过社团活动、主题班会活动、劳动值周等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也是较好的方式。此外,如何更好地发挥企业在工匠文化教育中的作用,如引导学生参观企业生产、顶岗实习等,也是值得再进一步探索。(四)转变职业观念,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在对学生进行如何推动全社会涵养“工匠精神”问题的调查时,“政策改革,使技术工人这一群体得到更优厚的待遇”和“从学生抓起,在教育方

25、面更加强调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两个选项的占比最高,分别为9 0%和8 3.3 3%。的确,转变职业观念、尊重技术工人职业对于涵养工匠文化和推动产业发展是关键因素。各项科技成果、大国重器、超级工程都离不开大国工匠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神。高职院校应顺应这一趋势,从学生入校起,就要做好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和引导,教育学生要重视技术工人、尊重技术工人,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公共课程教学要为学生树立职业平等的价值观,激发学生未来成为高级工匠的自豪感;专业课程教师更要以身作则,带头践行工匠文化,树立榜样,让学生真正认同“工匠精神”。(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加强制度引导将工匠文化教

26、育落到实处,离不开有效的制度引导。在教师方面,师德师风毋庸置疑应放在首位的。此外,专任教师要重点考虑教学内容是否更新、教学手段是否创新、教学质量是否提升以及是否有精益求精的教学态度等;班主任、辅导员需要考虑以合适的方式将“精益求精”“勇392023 年于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融入班级日常管理中。学校相关制度的设置需要给专任教师、班主任和辅导员相应的激励,从机制上保障他们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教育教学方面和如何培养“德技并修”的高技能技术人才方面。在学生方面,也需要有相应的激励机制,让追求技术技能、追求工艺精湛、追求卓越、敢于创新的学生有展示的舞台和获得感,也让“躺平”的学生有压力,这需要各条线的

27、教师共同协作,在学生日常管理、课堂管理、课后活动以及技能竞赛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督促其不断进步。(六)讲好身边的工匠故事,营造工匠文化教育氛围当前,各高职院校纷纷结合专业特性对“工匠精神”进行挖掘,有的虽然建设了部分工匠文化教育资源,但实际应用效果并不理想。讲好身边的工匠故事,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自下而上营造工匠文化氛围是一个可行的途径。学校以专业或班级为单位,先选拔和培养一批对工匠文化内涵理解较深,同时践行“工匠精神”的优秀学生,然后以这些学生为主体开展系列活动,如以主题教育的形式,让学生自已主动发掘身边的工匠故事并进行交流分享;以论坛的形式,邀请学生熟悉的学长或学姐进行工作

28、经验或工作技巧分享,活动负责人需要对分享内容把关;以见习的方式,分批次组织学生到企业具体岗位见习并与优秀员工交流。不同年级的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开展系列活动,活动结束之后可以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彰,也可以形成优秀案例进行推广等。每次活动之前有计划、活动过程有记录、活动之后有总结和宣传,参与活动的过程也是将工匠文化外化于行的过程,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营造了良好的工匠文化教育氛围。五、结语当前高职院校的工匠文化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涵养“工匠精神”已成为师生共识。但由于对工匠文化教育的意义认识不足、工匠文化教育的主40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体较为单一、传统观念中对技工职业地位不够重视等原因,以至

29、于目前还存在对“中华工匠文化”认知不够深入、对“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解同中有异、工匠文化教育方式不够丰富等问题。建议高职院校做好“中华工匠文化”教育顶层设计,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和引导;搭建共育平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实践,丰富教育手段;转变职业观念,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加强制度引导;讲好身边工匠故事,营造良好氛围,在高职校园里厚植“中华工匠文化”,培养“德技并修”的、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参考文献:1鲁昕.在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坚定职业教育文化自信 EB/0L.(2 0 1 9-0 5-3 0)2 0 2 3-0 1-1 9 h t

30、 t p:/w w w.zjchina.0rg/mms/shtml/383/notice/936.shtml.2余祖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工业文化对接的新动向 J.职业技术教育,2 0 1 1(2 5):5-1 0.3周建松.双高建设中的文化存在及其路径研究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 0 2 0(1 5):1 0-1 5.4邹其昌.工匠文化与人类文明 J.上海文化,2 0 1 8(1 0):29-37.5刘志彪,CFP.要“工匠精神”更要“工匠文化”J.企业观察家,2 0 1 6(8):8 8-8 9.6曹胜强.中国匠心文化赋能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 0 2 0(4):3 4-4 0.7刘宝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 0 1 7(3 4):1 8-2 0.8庄西真.新时代职业教育德技并修的逻辑意蕴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 0 1 9(4):2 1-2 4.9邹其昌,李青青.李约瑟对中华工匠文化的思考:中华工匠文化体系研究系列之六 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 0 1 8(1):1 0 9-1 1 3.10陈宏艳,徐国庆.职业教育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构建:背景与思路J.当代职业教育,2 0 1 8(1):2 2-2 6.(编辑张秀)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