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 究 探 索产业创新研究 2023.6 第12 期48作者简介:陈海昕,女,重庆人;研究方向:行政管理。数字乡村治理的实施主体构成及其角色定位陈海昕(南开大学,天津 300071)摘要: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数字技术逐渐深入乡村,推动乡村治理的数字化。数字乡村治理的实施主体构成因为数字平台的介入变得更加多元化,与传统治理主体构成相比,不仅数量发生了变化,在类型上也增加了新的种类。本文将数字乡村治理的主体构成归纳为村民、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以及乡村共同体这几类,他们有的与传统乡村治理主体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有的则是在数字化过程中产生的新主体,或者是在原有主体上分化出的新群体。本文将探
2、究这些主体的产生及其在数字乡村治理中的角色定位。关键词:数字乡村治理;实施主体;数字平台一、问题的提出随着我国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广泛运用,政府部门的治理模式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让众多数字科技成为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依托。这些数字科技也在数学乡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新的发展动力。建设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针,也是建设数字中国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然而随着时代发展,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日益凸显,城乡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在信息化时代,城乡差距在信息获取上出现了巨大的“数字鸿沟”。数字乡村建设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缩小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因
3、此乡村建设的数字化推进十分重要。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环节,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要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随着中央政策的推动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乡村治理的数字化建设发展速度日益加快,数字乡村治理逐渐成为乡村治理重要的改革创新方向。近年来数字乡村治理逐渐成为我国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众多研究者主要关注着数字乡村治理的效果、实践形式以及现实挑战,多从较为宏观的层面对数字乡村治理的价值以及困难进行探讨,然而对于数字乡村
4、治理的实施主体构成的分析,以及这些主体的角色定位,尚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基于此,本文将对这些问题做出探讨分析。二、治理主体构成及其角色定位数字乡村治理的实施使得更多的主体能够参与治理过程,在乡村治理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了治理主体从党政主导向多元化主体的转变。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乡村治理的主体不再仅仅只是党政机关,治理主体更加多元化,但是党政机关仍然是乡村治理中的核心角色。此外,村民、企业和社会组织也能够参与乡村治理。(一)村民协商自治与治理参与1.村民群体的整合与分化村民自治是基层民主自治的重要内容,村民通过选举与被选举,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村庄事务的治理。然而随着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加剧,越来越多的
5、村民外出务工,直接留在村内的居民数量骤减,村内的各种集体活动随着人口流失而减少,村民间的内在联结减弱,乡村治理变得越发困难。由于劳动力人口外流,青壮年外出务工,现居的乡村居民大多为中老年人及妇女儿童,参与民主政治的人数骤减,且政治积极性降低。这导致乡村在民主选举中的参与率和投票率都较低,严重影响着乡村基层民主自治的实施运行。在数字乡村建设进行之后,互联网技术重新将各个群体汇聚在一起,分散在各地的外出务工人员和现居村民都能通研 究 探 索INDUSTRIAL INNOVATION 产业创新研究49过数字平台了解到村庄公共事务和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行协商自治与参与决策1。数字平台的构建使得不同群体的
6、每个主体都能够发挥自己的话语权,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参与乡村事务的决策,从而推动村民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提高村民参与民主政治的积极性,提高最终决策的合理性。乡村治理中收集到村民的意见反馈十分重要,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大多数村庄的公共事务没有办法得到他们的及时反馈。数字乡村建设的实施让村庄治理中自下而上的反馈机制更加畅通。数字平台例如微信群、QQ 群等等,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了获取村庄消息和了解村庄事务的渠道,让他们与村庄间的联系更加密切,提高了村民间的凝聚力,增强了外出务工人员对村庄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即使村民群体的碎片化分布让村庄治理的难度加大,但是数字平台的应用让乡村治理的集体行动
7、成为可能。在数字化平台的帮助下,原本被割离的外出务工人员,重新被纳入了乡村治理的主体当中,丰富了乡村治理的主体构成。乡村治理主体既有正式治理权威,也有非正式治理权威1。在数字乡村治理实施之前,大部分村庄都由熟悉地方知识、德高望重的知识精英作为乡村治理的主体,这部分乡村精英群体属于村民中的正式治理权威。他们具备更高的知识能力水平,承担着乡村治理的重要职责。然而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乡村治理中引入了数字平台之后,越来越多非乡村精英开始参与村庄事务的决策。面对村庄事务,更多普通村民开始在数字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对于村庄事务做出自己的判断。在这个过程中,发表意见并且在数字平台上得到其他人认同的村
8、民,成为乡村治理中的非正式权威。数字平台的运用使得各个主体都拥有较高的自由度,发表自己意见的过程中受到现实因素的影响较小,更多的是考虑意见本身的合理性和正确性。受到年龄、技术以及知识结构的影响,数字乡村治理中正式治理权威的影响力被相对削弱,而非正式治理权威在这一过程中崛起,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新的意见领袖。2.村民在治理中的角色在数字乡村治理的过程中,村民发挥着主力军的角色作用。他们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参与的主体,是村民自治的主要角色。要充分发挥村民的主力军作用,就必须深化乡村的数字治理进程,为村民创造更多的平台和途径,实现村庄事务和村民信息的互通互享,为每个村民的意见提供发表途径。(二)政府主
9、导乡村治理在数字乡村治理中,政府扮演着引领者、指挥者等多重角色,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支撑与保障各项任务的顺利落实。在国家层面,中央政府主要对数字乡村治理进行指导思想、总体目标等的制定,为地方政府展开数字乡村治理设计战略方针,提供配套政策支持和国家资源的统筹安排。地方政府则对数字乡村治理的重点任务进行细致完善的规划安排,落实中央政府的规划安排,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此外,在建设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中,要将自治、德治、法治融合发展的理念贯穿数字乡村治理的始末。此外,国家和地方政府还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国家地方资源,合理规划以推动乡村数字化治理的实现,提高乡村政务服务水平,推进
10、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现2。政府在数字乡村治理中还承担着提高价值认同度和了解满足发展需求的职责2。地方政府在乡村治理中常会面对村民的误解,产生村民和政府间的冲突矛盾。随着数字化乡村治理的进行,村民拥有了更多的平台反映自己的意见,表达对政府工作的不满。数字化平台虽然能汇聚民意,但同时也会扩大反对意见,容易激化和放大矛盾,将矛盾更加迅速地暴露出来。在这种背景下,乡村政府需要承担主动化解村民和政府间的矛盾冲突的职能,积极向村民解释政策安排,推动村民对政策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要主动听取民意,汇聚数字平台中村民的反馈意见,了解村民的集体需求。数字化乡村治理是乡村政府治理模式的一种改革创新,改革过程中难免遇到村
11、民的反对意见或者不认可。乡村政府需要推动村民对数字乡村建设的价值认同,让村民接纳并且支持数字化治理的实施。数字乡村治理强调村民的积极参与,乡村政府调动更多村民参与乡村自治和乡村建设,激发村民参与民主政治的热情和积极性,提升乡村治理效果。乡村治理数字化过程中,信息技术的推广十分重要。政府需要承担起在乡村地区推广信息技术,挖掘乡村数字发展潜力,加快落实基础设施建设的共建共享。要让更多村民投身村民自治的过程中,政府必须加快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提高乡村网络的覆盖水平,推动村民通过数字化平台参与乡村事务的相关知识技能的了解,通过技术普及来支撑乡村数字化发展以及乡村现代化。(三)企业与社会组织:连
12、接政府与村民的纽带在数字化乡村治理的过程中,企业与社会组织也发挥着重要作用3。政府一般通过与企业采取公私合作、政府购买企业服务等方式,建立乡村数字政府,实施乡村政务电子化。而为村民提供传达意见、了解村务信息的数字平台,或提供相关技术服务时,也需要企业在其中发挥作用,由企业提供专业服务,提供数字化工具。此外,企业还要承担数字化治理平台的日常运维工作,保障数字乡村治理的可持续运营发展。社会组织承担着与企业不同的工作。在数字乡村治理中,往往需要社会组织深入了解村民的实际需求,洞悉村民研 究 探 索产业创新研究 2023.6 第12 期50的真实诉求,了解民意并且及时反馈到政府部门中,为政府的决策工作
13、提供决策依据,提高民众满意度。(四)数字乡村共同体的形成与角色定位1.数字乡村共同体的形成滕尼斯认为,共同体应该是“建立在自然情感一致基础上、紧密联系、排他的社会联系或共同生活方式”4。乡村公共空间是村民围绕公共话题(活动、事件)展开交往、沟通的公共场所,对维系乡村社会秩序,营造乡村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5。乡村共同体是在乡村公共空间的基础之上建立的,乡村共同体作为数字乡村治理不可或缺的行动主体之一,乡村公共空间的营造对于数字乡村治理有着重要意义。传统村落是由人情和伦理构成的熟人社会,成员间有着相似的价值观、人际圈和成长经历。然而随着时代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劳动力离开故土,前往城市谋求生计。乡村
14、人口的外流,导致人口结构发生剧烈改变,原有的熟人社会被破坏。外出务工人员与留下的村民之间在地理距离上拉大,相互间的交流联系也相应减少,地理上的联结被切断,导致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逐渐被拉大。而传统乡村公共空间,也因为市场力量深入乡村社会,而逐渐解体。在市场化过程中,多样化的就业形势冲击着原有的乡村就业结构,分散化、多样化的就业让村民逐渐个体化。村民不再像从前一样从事相似的农业活动,劳作结束后在公共场所进行家长里短的闲聊。许多传统的公共活动空间随着时代发展荒废或者闲置,逐渐退出历史舞台5。因此原有的乡村公共空间也逐渐解体,传统的乡村共同体难以延续。而移动互联网深入乡村社会之后,村民以微信群、QQ群
15、等数字化平台为基础,建立起了数字乡村公共空间,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新的数字乡村共同体。这些数字平台让村民间沟通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得到突破,让外出务工人员和现居村民的交流突破地域的隔阂,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沟通次数得以增加,让村民间重新建立起联结纽带。通过数字公共空间中的信息沟通和传递,外出务工人员对于乡村事务有了更多的了解,亲自参与乡村治理,增强了对于乡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消除了疏离感和距离感,村庄整体的凝聚力也得到增强,乡村活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激发。数字公共空间为村民间的联结纽带建立创造了前提,联结纽带的建立又推动数字乡村共同体的建立。2.数字乡村共同体的角色地位在传统乡村共同体式微的情况
16、下,新的乡村共同体在数字平台的助力下逐渐形成。乡村共同体与数字乡村治理二者互相影响。数字乡村治理带动乡村的数字化,乡村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提升,在乡政府的推动下,围绕乡村事务建立了各类微信群供村民沟通村务村事。数字平台为乡村共同体创造了新的数字公共空间,进一步推动乡村共同体的建立。而数字乡村共同体的形成也便利了数字乡村治理,提高治理效率,降低治理难度。乡村共同体在保障农民权益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特别是在市场和社会资本进入乡村之后,乡村共同体不仅能让村民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而且能在乡村与市场等主体的互动交往中发挥作用,保障村民权益,促进乡村振兴的发展。滕尼斯认为,共同体的特征包含意志取向是整体意
17、志4。乡村共同体能够汇聚集中并且整合村民的意志,形成代表全体村民的整体意志。这种整体意志在某种程度上是最合理,符合最多人利益的,大多数人的支持赞同才能形成整体意志。因此乡村共同体的再造形成能够帮助政府通过数字平台收集到这种整体意志,形成政府决策的依据,提高决策合理性。村民微信群等数字平台的建立通常包含了所有村民,尽可能地覆盖到更多村民,包括外出务工人员。当所有成员都通过数字平台连接起来,形成了新的乡村共同体,政府治理的难度也就相对降低,各项村庄事务都能通过数字平台告知村民,并且得到及时的反馈,乡村治理的难度大大降低,效率也得到提升。数字乡村共同体的存在不仅是以数字平台为基础的,血缘、地缘、人情
18、和伦理等要素都是共同体存在必不可少的条件。由于各种要素的影响束缚,对共同体的治理会比众多没有联结的单一个体的治理更加容易,共同体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也会高。此外,数字乡村共同体的形成也有利于乡村空心化、乡村人口老龄化等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6。在共同体之中,居住在乡村的村民能够提供数字平台,整合更多的资源和能力互帮互助,为所有村民提供有效的帮助和保护。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数字乡村治理更好地实行。参考文献:1 丁波.数字治理:数字乡村下村庄治理新模式 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02):9-15.2 李晓夏,赵秀凤,张天然.数字乡村治理:实践基础、关键问题与优化策略 J.农业经济,2022(2):42-44.3 冯献,李瑾,崔凯.乡村治理数字化:现状、需求与对策研究 J.电子政务,2020(06):73-85.4 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 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78.5 郭明.虚拟型公共空间与乡村共同体再造 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06):130-138.6 吴业苗.乡村共同体:国家权力主导下再建 J.人文杂志,2020(08):105-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