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因数和倍数这一内容2013年的青岛版教材放在四年级上册,2014年的青岛版新教材放在了五年级上册。与原来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信息窗的内容有了变化。原来是摆放图片,现在是排队做球操表演。而我设计的微课程内容如何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是不变的。放在五年级同样适用。因此,利用微课程所设计的内容为五年级的同学讲授了因数和倍数这节课。过去的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而现在的教材是在未认识整除的情况下直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
2、,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 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前预习为主的翻转课堂学习模式,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化、活动化、合作化和情意化,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 操作实践,举例内化,认识倍数和因数 。 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个小棒代表12个同学摆一摆,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从抽象到抽象,从
3、数学到数学,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这样,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减缓难度,效果较好。 (二)自主探究,意义建构,找倍数和因数 。利用微课程,让孩子提前学习、预习。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整节课中,教师始终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根据课前的预习自主探索,学习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中自主获取知识。 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在随后的练习
4、中发现有很多的学生完成的不是很好,我于是就让孩子们先交流寻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用了很多时间,最后终于弄明白寻找因数和倍数的关键:从1开始寻找,找到重复为止。最后,学习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特点,所用时间就减少了。有点遗憾。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25的因数,对于刚刚对倍数因数有个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这里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找25的因数,我发现多数学生能有序的思考,少数学生写的算式不按一定的次序进行。接着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两个问题:用什么方法找25的因数,如何找不重复也不遗漏。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刚才的方法进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这时老师再给
5、予有效的指导和总结。 (三)变式拓展,实践应用,促进智能内化。 练习的设计不仅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而且注意到了练习的层次性,趣味性。在游戏中,师生互动,激活了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思维不断活跃起来,学生不仅参与率高,而且还较好地巩固了新知。课上,我能注重自始至终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自信等情感因素的培养,并及时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享受数学,感悟文化魅力。 由于这节是概念课,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我知道这节课时间会很紧,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认真钻研了教材,仔细分析了教案,看哪些地方时间安排的可以少一些,所以我在第一部分认识因数和倍数这一环节里缩短出示时间,直接出示,实际效果我认为是比较理想的。课上还应该及时运用多媒体将学生找的因数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自己的发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我发现因为使用翻转课堂的学习模式,一部分学生课前不预习,学习时格外吃力,个别课前认真学习的学生真正可以成为学生的小老师。翻转课堂如果处理不好预习和课堂学习的关系,那么,课堂上两极分化的现象就会加重。今后,在学习实践中进一步探索解决的方案,及时发现新的问题,努力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