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1成果推广ACHIEVEMENT PROMOTION1 河南省农业绿色发展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状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绿色发展的主题,绿色发展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农业的绿色发展是一种以环境保护为主要支撑、以农业生态环境容量与农业资源承载能力为基础的一种新型发展方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农业绿色发展的价值取向,并以“绿色、低碳”为中心,以“生态文明”为基本途径。在目前和今后的一定时期内,农业的供给侧结构调整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其可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农产品供求均衡,加快发展乡村经济,促进农业绿色发展1。1.1 农业生产结构逐步优化,农业绿色产品供给能力持续
2、提高根据河南统计年鉴,2021 年,河南省粮食种植面积为 10772.31 万 ha,较去年增长 33.52 万 ha,粮食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如图 1 所示,20172021 年河南省粮食总产量基本为上升趋势,2021 年河南省粮食总产量为 6544 万 t,同比下降 4.1%,同比下降 281.61万 t2。这主要是因为 2021 年河南省发生洪涝灾害和新冠疫情,影响了粮食产量增长。河南省从 2012 年开始建设高标准农田,到 2021 年已经有 7580 万亩(1 亩 666.67m2)高标准农田,连续 5 年粮食产量超过 1300 亿 kg,有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粮食产量稳定表明农业
3、绿色产品供给能力较强。6524700068006600640062006000580056005400520050006649669568266544年份产量/万 t20172018201920202021图 1 20172021 年河南省粮食产量(数据来源:河南统计年鉴)与此同时,河南省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建设供应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河南省农业绿色发展问题与策略研究宋格格李文启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摘要:绿色食品是生产农产品的重要基础,发展绿色农产品,是中国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课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我国
4、农业绿色发展,是全新经济理念的要求,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是守护绿水青山、建设美好中国的时代责任。从生产结构、环境保护程度、资源节约程度的角度出发,分析河南省农业绿色发展的现状,深入剖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资源保护,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环境保护和管理,健全环境保护制度;提高广大农民的绿色发展观念。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绿色发展;河南省;对策研究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宋格格(1999),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金融经济学、农村金融。通信作者:李文启(1983),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农村金融、
5、区域经济。2023 年第 6 期062海峡科技与产业实现了“粮头食尾”“农头工尾”。2021 年河南省特色优势产业产值达到了 6063.35 亿元,占农林、牧区总产值的比重达到 57.7%,河南省作为“国人粮仓”“国人厨房”和“世人餐桌”的地位日益提高3。1.2 环境保护程度有所提高,生态农业优势更加显著根据河南统计年鉴,20172021 年河南省农业肥料使用量有明显降低的趋势,由 2017 年的 706.7万 t 降低为 2021 年的 605.1 万 t。施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很大,施肥强度的下降表明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上升。2021 年,河南省用水量为 222.9 亿 m3,万元 GDP 用水
6、量为 38.5m3,比 2020 年减少 11.5%;万元工业总产值用水量为 15.1m3,比 2020 年减少 25.4%;农业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系数从 2020 年的 0.617 增加到 2021 年的0.620,节水和集约利用效果明显。在 2021 年,河南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达 90%,废旧农膜综合回收率达 80%,畜禽粪便处理设备配套率和粪便综合利用率分别为 94%、80%,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如图 2 所示,20172021 年河南省农药使用量不断下降,由 12.07 万 t 下降到 9.74 万 t。过度使用农药会对大气、土壤和人类健康等造成极大伤害,农药使用量的下降有利于改善农业生
7、态。河南省农药使用量的减少标志着我国农业的绿色发展程度不断提高4。12.071412108642011.3610.7210.249.74年份20172018201920202021使用量/万 t图 2 20172021 年河南省农药使用量(数据来源:河南统计年鉴)1.3 资源节约程度整体保持不变,生态状况明显改善河南省耕地复种指数稳步提高,从 2008 年的 1.222到 2020 年的 1.294,提高了 5.89%。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对粮食增产有促进作用,但耕地的过度使用会对土壤造成破坏,对农业的绿色发展造成不利影响5。河南省豫东平原、豫南南阳盆地和淮河平原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它们具有优良
8、的气候和土壤,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其耕地复种指数也比较高。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看,河南省平均耕地复种指数为 1.956,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根据河南统计年鉴,河南省森林资源不断增加,到2020年森林面积已达25.07%,累计蓄水量为2.07亿 m3,较“十二五”末增加了 3625.12 万 m3。草原植被覆盖率为 84.25%,水土流失治理效果显著,已完成55 万 ha 的治理,中度和强烈及以上水力侵蚀面积分别下降 70.68%、85.97%,实现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双下降”。2 河南省农业绿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河南省农业绿色发展面临资源趋紧、面源污染、生态系
9、统退化等问题;其次,河南省农业绿色发展需要关注化学投入品减量、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及各部门力量的进一步整合、思想认识的进一步提高等问题。2.1 农业生产资源逐渐趋紧尽管河南省的耕地面积在全国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其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在全国仅排第 9 位6。2021 年,河南省人均耕地面积仅为 2.62ha,加之地形条件特殊,不适宜种植特殊的农作物,其耕地状况呈现出耕地分布不均衡、耕地资源增长潜力不足等特点。此外,河南省农业生产资源还存在以下 3 点问题。第一,河南省现有的粮食储备中,小麦和玉米秸秆占了很大比例,秸秆综合利用率达 85%,但秸秆不能转化为可再生能源,秸秆的堆放和废弃对生态环
10、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第二,河南省畜禽养殖废弃物数量庞大,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着严峻的问题,目前的畜禽粪便处理能力仅为 5.4 亿 t,综合利用率约为 60%,仍未得到充分利用。第三,河南省农业用水结构不平衡,农业灌溉用水对地下水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对农业生产的制约也越来越大。2.2 农业生产的面源污染依旧仍然存在河南省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而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主要依靠农药、化肥等现代农用药品的作用,导致产生水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到 2021 年底,河南省063成果推广ACHIEVEMENT PROMOTION主要作物的化肥利用率为 40%,农药利用率为 40.8%,尽管杀虫剂使用量有所下降,但单位面
11、积杀虫剂使用量仍然较高7。为了保证农业生产效益,农民常使用大量的肥料,导致土壤板结,农产品品质也得不到保证。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肥料的增量出现回落,逐步转为零增长。但由于煤炭、汽油、电力等是河南省农村地区的主要能源,清洁性能源利用率不高,且难以找到合适的化肥、农药和农膜替代物,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2.3 农村发展绿色农业的观念比较落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人才。目前,河南省农业人才总量偏低,缺少标准化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不能满足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的用人需要。另外,农业技术人员的“绿色价值观”意识和技术水平还不够高,河南省的农业科研机构还停留在扩地增产、引进新技术和新品种等方面,对
12、绿色农业生产技术体系的研究不够深入,制约了绿色农业的发展8。河南省从事农业生产的主体以农民为主,其文化水平较低,缺乏对绿色农业的理解,且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仍然通过大量使用化肥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注重眼前的经济效益,忽视长期发展。另外,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由于年龄较大,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的速度较慢,是成为当前农业绿色发展的一大问题。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河南省农业绿色发展的对策河南省要实现农业绿色发展,首先应从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稳步提高粮食的产量,以科技为支持,不断改革,推动农业结构的转变,加快推进河南省农业绿色发展的步伐9。其次,要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加强资源保护,提高
13、资源利用率。再次,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出发,加强环境保护和管理,健全环境控制体系,最后,提高广大农民的绿色发展观念,因地制宜制定河南省农业绿色发展的对策。3.1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努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推动农业发展挖潜力、提质量、增效益,开创中国特色农业发展新局面。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农业发展由以数量增长为主真正转为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由依靠资源和物质投入真正转为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10。要实现从农业大省到农业强省的转型,就必须在保证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供应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和特色资源,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与特色优势工业,
14、提升农民整体素质与农业市场竞争力。当前,农业发展要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解决农村供给结构不平衡问题,转变农业发展模式,实现绿色发展。河南省应按一定的空间布局、标准化的生产方式、产业化的发展要求、规模化的经营模式,对种植业的结构进行调整。一是我国小麦的库存充足,但是优质小麦的生产能力不足,导致优质小麦的生产和需求不平衡,因此要扩大优质小麦的种植面积,要将关注重点由提高小麦产量转变为提升小麦质量。二是对于玉米、大豆和红薯等粮食作物,不仅要增加优质品种的种植面积,也要提高其秸秆的利用率。三是根据各地的土壤条件种植适宜的农作物,加大农产品的生产规模,优化生产结构,让优质产品走向全国、走出国门。3
15、.2 加强资源保护,提高资源利用率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需要严格保护耕地,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2021 年,河南省耕地轮作面积为65 万亩,随着河南省人口的不断上涨,人均耕地面积也在不断下降。因此要加强耕地保护力度,不准弃耕,不准荒废,不得毁坏,不得改变土地性质11。构建有效的资源使用与保护机制。在农业资源匮乏的情况下,提高资源利用率,通过引入喷灌、微灌等高级节水灌溉技术,实现资源合理高效化利用。实施大中型灌区及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促进测土配方施肥、水肥结合、绿色防治技术的广泛使用,建设生态循环示范基地,创建绿色防治全过程示范区。加强资源保护,提高资源利用率,形成健全的保护体系12。3.3 加
16、强环境保护和管理,健全环境保护制度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在全省范围内推进农药化肥零增长和废弃薄膜的无公害处置,建立绿色、循环、低碳的农业生产体系及建立回收利用奖惩机制,减少农业投入品的使用,大力推广秸秆离田技术,稳步推进秸秆能源化、原料化、基料化利用,推动秸秆利用向多元循环方向发展,开启绿色农业“生态红利”13。2023 年第 6 期064海峡科技与产业健全环境保护制度。构建生态环境友好型防治技术体系,推动绿色防治技术的广泛使用,保障农产品品质,确保绿色环保。要加强对农村的环境治理,把农业的生产质量和安全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按照区域生态承载力加强农业污染治理,推动城乡环境共治,促进农村生活
17、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置。3.4 提高广大农民的绿色发展观念河南省发展绿色农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提高广大农民的绿色发展观念。第一,通过媒体宣传、专家指导、干部走访等形式强化对农业的指导;第二,通过对农民进行绿色生产技术培训,也可以以龙头企业为农民提供示范和引导,强化农民绿色发展观念,提高其综合素质,使其更好地适应绿色农业的发展需要,保障绿色食品的安全生产14。第三,在农业主产区、示范基地等地方设立“绿色生产”宣传牌,增强农民对绿色发展的认识,从而推动绿色农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参考文献1 陈卓.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南省农业绿色发展现状及对策 J.南方农业,2022,16(14):151-153,17
18、4.2 范阳,童燕,刘春红,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安阳市农业发展战略思考 J.农业科技通讯,2020(10):26-28.3 周旗,张宏伟.河南省绿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3):95-98.4 余卓君,朱晓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新疆农业绿色发展的思考及提升路径研究 J.中国商论,2021(9):161-163.5 王菊.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 J.山西农经,2020(17):30-31.6 贾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粮食生产安全问题研究 D.长春:吉林大学,2020.7 杨灿,朱玉林.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湖南农业绿色发展对策 J.中南林业
19、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0(5):1-5.8 吴晓梅.河南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及区域差异分析 D.郑州: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22.9 杨康,李春明.河南省农业绿色发展研究 J.乡村科技,2022,13(5):18-21.10 农业部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指导意见A/OL.2023-04-25.https:/ 李铜山.河南促进粮食生产的实践 J.中国粮食经济,2018(4):38-41.12 LIUZX,AHMADM,LIGJ,etal.Decouplingofgreenhousegasemissionsfromlivestockindustrialdevelopment:
20、evidencefromChinaagriculturalgreendevelopmentmodernzoneJ/OL.Frontiersinenvironmentalscience,2022,102023-02-25.https:/doi.org/10.3389/fenvs.2022.979129.13 JIANGQ,LIJZ,SIHY,etal.Theimpactofthedigitaleconomyonagriculturalgreendevelopment:evidencefromChinaJ.Agriculture,2022,12(8):1107.14 KROEZEC.Commentsonthearticleof“AgricultureGreenDevelopment:amodelforChinaandtheworld”J.Frontiersofagriculturalscienceandengineering,2020,7(1):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