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程名称 体育心理学 使用教材 主 编 出版社 出版(修订)时间 专业班级 体育教育 授课时数 总32课时;理论:32课时;实践: 课时;其他 课时 授课教师 柳春梅 授课时间 2011至 2012学年度 第 二 学期 主要参考文献 湖南城市学院教师备课纸 第1 次 课 题: 绪论 (体育心理学的学科学问题) 目的要求:阐明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体育心理学的发展简况、学习体育心理学的意义、体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学习体育心理学的方法 教学重点:1、体育心理学概念、研究对象和发展简史 教学难点:体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学习体育心理学的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讲
2、授、讨论 教学内容和步骤 课程导入:解决六个“何” n 英语中的六“”:(1)何物(What)、(2)何时(When)、(3)何地(Where)、(4)何由(Why)、(5)何人(Who)、 (6)如何(How)。一、体育心理学定义 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特点与规律,以揭示体育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及发展规律的科学。 二、体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1、体育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范畴 2、体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作为教育组成部分之一的体育,是通过大肌肉活动而进行的人的教育,所以体育心理学也可认为同德育心理学与智育心理学一样,是教育心理学的特殊分支学科。体育心理学应把教育心理所
3、阐明的原理或规律应用于体育方面,深入研究作为体育教材的大肌肉活动的心理学特性;研究作为体育对象的个体在体育活动影响下的身心发展变化;研究体育学习的心理学理论,如体育学习动机的形成、运动技术学习的获得、技能的迁移与干扰、体育学习的指导与评价等。三、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中心理现象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可见体育心理现象是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部分。 心理过程是指人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心理活动过程。传统上又把心理过程分为认识、情感和意志三种过程 心理状态是指人在特定时间内特定情境中心理活动的特点。人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时间和场合,心理活动也是如此。
4、 心理学的第三个组成部分是个性。个性是指个体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因此,为了加强体育心理学自身内容体系的建设,体现体育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突出体育心理学的应用价值,选择的内容对学生今后的工作能提供很大帮助,本教材所指的体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参与运动的动力特征、体育锻炼心理、心理状态与运动表现、提高运动成绩的心理学方法、运动中的社会心理、体育教学心理等。四、体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从“体育”的视角) 体育(physicaleducation)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体育是指旨在强化体质的一切非生产性的人体活动(注:张洪潭:体育概念及目的任务新探,体育科学1990年第1期。
5、)。“强化体质”是体育区别于其它一切活动的本质属性,而“非生产性”则把体育活动同能直接产生和创造实际效益的“生产劳动”区分开来。从这一定义出发,广义体育应包含以增强体质、保持健康为目的的“健身体育”,增强体质、求得身心欢快和消遣的“娱乐体育”,以诊治疾病、恢复健康为目的的“医疗体育”,以及以舞台表演为特征的“艺术体育”。而以发挥体能、争夺锦标为目的的“竞技运动”。狭义体育是指学校领域中的体育,即学校体育。体育一旦成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体育的目的就必须服从于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学校体育的最终目的也应是培养人,这样,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有别于广义体育所揭示的强身健体的目的,其最终
6、目的成了“育人”,而体育的强身宗旨及其它的特有属性都变成育人的手段,都必须为育人的目标服务。因此,学校体育只停留在技能教学和身体素质教育这种简单模式中,只看到它的生物价值,看不到它与教育、社会、心理、文化、竞技、娱乐、健康、现代生活等的联系的话,那它育人的功能将被削弱。可见,学校体育在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核心目标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体育的特点,有效地开发其在育德、启智、健心等多方面的潜能。而这正是体育心理学赖以产生的客观基础。 体育心理学是以体育这个特殊领域所发生的行为为研究对象的,其研究结果必须为体育服务,因此,只有弄清体育是什么,才有可能确保其作为应用学科的基本立场。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体育
7、心理学也有广义、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看,包括对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自我体育等方面的研究,对象涉及儿童、青少年、成人、老年人,内容有健身体育、娱乐体育、医疗体育、以及艺术体育等。而从狭义上看,体育心理学是以学校体育活动中的心理学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本文的观点是,体育心理学主要是研究学校体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即从心理学的角度阐明体育现象,为学校制定体育目标、有效实施体育过程和适当运用体育原则和方法提供心理学依据。 概括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目标,有“全面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掌握体育与卫生保健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培养体育能力和习惯”,“以情感体验、意志培养为
8、主,促进个性全面发展”,“发展体育才能,促进运动技术水平”等方面内容。这些目标所涉及的“知识、技能、能力、习惯、个性、才能”等都是心理学基本概念,体育心理学应研究这些概念的实质,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获得体育知识、技能与发展体能、培养终身体育能力、完善个性品质等的相互关系,从而为各级各类学校制定相应的具体目标提供科学依据。 就体育过程而言,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身体运动为主要手段,配合自然力和医疗卫生措施,进行主动培育和完善身心的过程。这一过程又包括教学、教养和发展三个子过程。其中教学指体育原理、方法和技能的传授与掌握过程;教养是指体育观念、意识、情感、习惯、能力等教育与养成的过程;发展则是
9、体质的锻炼、培育与养护的过程,体质具体包括身体形态发育水平、生理功能水平、运动素质与运动能力、心理发育水平以及对外界的适应能力五个方面。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涉及这三个子过程的目标的确定与描述,还须涉及学生原有知识、技能、态度的测定,从学生原有状态到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学生锻炼目标及体育态度形成之间的教、学、练的任务分析,以及根据不同的体育目标设计教学步骤、提供练习指导与反馈,对运动能力与个性品质进行测量与评定等。 为实现这些特殊的目标,体育应有其与一般教学原则和方法不同的特殊原则和方法。目前关于体育的原则,有郑俊武提出的主体性原则、健身性原则与教育性原则(注:杨文轩、林笑峰等:体育学原理,广东高
10、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以及体育教学所广泛采用的全面发展原则、直观性原则、合理安排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巩固提高原则等。相应地,体育的特殊方法有技术教学法和身体锻炼法,其中技术教学法有示范、讲解、完整法与分解法等,身体锻炼法有负荷法、重复法、间歇法、巡回法等。除此之外,还有调整心理状态、完善心理品质的一些方法,如放松训练、表象训练、目标设置训练、注意集中训练、与自我暗示训练等方法。体育心理学应从教学心理、动机心理、个性心理与发展心理等角度来阐明贯穿于体育过程各环节所采用的原 则、方法、步骤和技术的心理学原理。 五、体育心理学的发展简况 (一)中国体育心理学的发展 古代 吕
11、氏春秋孟春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运动对身体与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欧阳文公乐归田录:卖油翁的故事动作技能形成 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已,每战必殆”比赛心理 中国气功:“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形松意紧”、“以意领气”心理训练 近现代 1903年(清光绪29年)颁布“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 1924年,体育界老前辈马约翰先生撰写体育的迁移价值 1942年,吴文忠、萧忠国先生编译了体育心理学,是我国出版的第一本体育心理学书籍 新中国成立至现在 我国体育运动心理学的历史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12、(1949年1957年):是全面学习前苏联的普通心理学,为在我国建立体育运动心理学的准备阶段。50年代初期,前苏联专家相继来华讲授教育学、心理学、体育理论等,各级师范学校中的体育系科中心理学已列为必修课程,但心理学教材的内容和体系都与其他系科没有区别,仅增加一些体育运动的例子。我国体育运动心理学的诞生正处在酝酿之中。第二阶段(1957年1966年):是我国体育运动心理学诞生和初步发展阶段。一方面,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已在体育运动心理学方面积累了一些资料。尤其是1964年武汉体院和上海体院合编的一本运动心理学,这是我国自己编写的体育院系专用的第一部心理学教材,这在我国运动心理学史上是一件有重要意义的
13、事;另一方面,苏联鲁吉克教授编著的心理学第1620章也被译成汉语,并以运动心理学为书名出版。文化大革命期间,心理学濒于灭绝,体育运动心理学遭到摧残。从此,拉大了与国外运动心理学发展的差距。第三阶段(1977年现在):是我国体育运动心理学蓬勃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体育运动心理学经短期恢复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学会成立与学术活动1978年中国心理学会杭州会议时,哈尔滨师范大学刘慎年、河北师大李健周等拟发起组织体育运动心理专业委员会。1979年12月正式成立了中国心理学会体育运动心理学专业委员会。1980年12月又成立了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会,从此,我国运动心理学工作有了自己的组织。
14、 (2)科研成果与进展 (二)国外体育心理学的发展 1.动作心理学动作心理学始于十九世纪中期左右,主要研究动作以及与动作有关的因素,包括反应时间、动觉等等,这些研究的目的主要试图揭示人脑的活动方式,而不是说明人是如何活动的或活动本身的性质。然而,动作心理学对后来体育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积极影响。这一时期,心理学家们不仅测量到反应时上的个体差异,而且也测量到了其他心理和生理活动特征的个性不同。到十九世纪末,一些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出现,如教育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学习和记忆研究以及临床心理学等。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崔里特(Triplett,1897)发表在美国心理学杂志上有关社会促进效应的论文是最早
15、出现的体育运动心理学文献 1923年,美国体育运动心理学之父格里菲斯(Coleman Roberts Griffith,18931966)在美国伊利诺大学开设了世界上第一门体育运动心理学课程;1925年,他建立了世界上一个体育运动心理学实验室,系统地进行了一系列体育运动心理学实验。1926年他编写了世界上第一部心理学教科书教练心理学。1928年,又出版了运动心理学。 20世纪2030年代,前苏联的运动心理学也处于萌芽和初创阶段 4050年代,体育运动心理学发展速度不快,但有许多运动技能学习实验室相继成立,使得研究人员在对体育运动中的运动行为进行研究时有了更为复杂和科学的方法 在6070年代,体
16、育运动心理学得到迅速发展。其标志有两个,第一、1965年在罗马召开了第一届运动心理学会议,成立了国际运动心理学会。第二、1970年,国际运动心理学杂志创刊 作业:1、体育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分支学科的关系,理解体育心理学的多维性。 2、了解体育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教学总结: 湖南城市学院教师备课纸 第2次 课 题: 体育学习的心理学基础 目的要求:1.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对体育学习的影响。 2.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主要区别与联系。 3.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各
17、自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教学重点: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对体育学习的影响。 教学难点:四大心理学理论的区别和联系与各自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节 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与体育学习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行为主义是一个美国土生土长的心理学流派,作为现代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异军突起,自创建以来,在西方心理学界占支配地位长达半个多世纪,是一个极富影响力和魅力的心理学流派,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伍德沃斯(Woodworth)曾说:“行为主义是一种宗教的宗教。”此话足以说
18、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显赫地位。产生与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 以华生为代表的旧行为主义; 以赫尔(Hull)、托尔曼(Tolmen)、斯金纳(Skinner)等人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 以班杜拉(Bandura)、米契尔(Mitchell)等人为代表的重视认知、思维等意识活动作用的新的新行为主义。 二、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在体育学习中的应用 (一)理论观点: 行为主义心理学中的“行为”是指有机体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 学习者的学习是对刺激情境所做出的反应。因此,行为都是习得的 该学派认为人的心灵存在但是无法捉摸,因而心灵无法成为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 (二
19、)该理论体育学习中的应用 1、小步子原则 2、积极反应原则 3、即时反馈原则 4、自定步调原则 5、低错误率原则 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学习理论的运动技能学习过程: 接受信息(加工处理)动作示范(提供刺激)正确 及时评价反馈(强化机制)“跟我学”(作出反应)行为主义认为,强化促使了某种行为动机的产生,换句话讲,学习动机是学习行为受到外部强化的结果。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强化的学生(如得到好的分数,教师和家长的夸奖)将会进一步增强学习的动机;相反,受不到强化的学生(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漠不关心)就会减弱其学习的动机。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之一B.F.Skinner提出,低级需要(如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先
20、天遗传的,而高级需要则是后天通过“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会的。在有机体的操作性条件作用中,强化对行为起着动机的作用。所谓强化是指使有机体增加某种行为反应重复出现可能性的力量。当个体表现出良好行为,并得到了他们期望的奖励,将使他们高兴、快活,乐于再次表现同样的行为。这属于积极强化。由于个体表现出良好行为,撤销原本加在他们身上的不愉快刺激(如体罚),也可使个体高兴、快活,乐于再次表现同样的行为。这也是强化,但属于消极强化。当个体表现出不良行为,且被给予了不期望的惩罚,或取消了使他们愉快的刺激,将会使他们难过、悲伤,该行为发生的次数就会产生减少的趋势。这就是惩罚。起强化作用的刺激物有很多。与生物性需要有
21、关的,如食物、水等,属于初级强化物;后天习得的,标示着“成功”迹象的,如奖杯、金钱、分数、受到关注等,属于二级强化物。强化可以在固定的时间间隔或行为反应次数之后给予,也可以在无固定的时间间隔或行为反应次数中给予。强化安排的不同,对行为反应发生的促进可能产生不同的影响效果。三、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的学习观与教学观行为主义者认为,通过对外界环境的“操作”和对某些行为的“积极强化”,教师可以发现学生行为形成的规律,弄清行为与行为结果之间普遍存在的关系,并能够随时设计、塑造和改变学生的任何行为。Burrhus Frederick Skinner提倡程序教学,并精心设计了程序化的教学机器。他认为,在学
22、习过程中,对学生最积极的强化条件就是依靠教学机器的帮助,进行程序的控制和有效的强化,“因为一个微小的强化,如果使用得好,在控制行为上可能产生极大的效果”。在Burrhus Frederick Skinner的经典直线式程序教学模式中,先把学习材料分成一系列连续的小步子,学生严格按机器规定的顺序学习。(1)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的体育学习观行为主义者对传统内省法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他们通过动物实验等客观研究的方法,奠定了其在学习理论领域的长期“霸主”地位。根据行为主义理论,体育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是不断试误的过程,是外部强化的结果;体育学习是在大量的、重复的机械练习中形成习惯。行为主义理论在很
23、大程度上受到Edward Thorndike提出的“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三大学习定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学习前要重视预习和准备工作Edward Thorndike的“准备律”主要涵盖了三层意思:“在行动单元准备行动时,则该行动会产生满意的结果”;“在行动单元准备行动时,不让其行动,将会产生烦恼的结果”;“在行动单元不准备行动时,却强迫其行动,将会产生烦恼的结果”。由此可见,行为主义强调学习者唯有在学习前具有观念和行动的准备,方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否则,即使有外界的学习压力,仍然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 学习过程中重视强化理论的运用行为主义者普遍强调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练
24、习、不断反复等途径来促进学习效果的强化。Edward Thorndike在“练习律”中提出的“作用律”和“废律”都是强化理论的表现。只不过“作用律”强调的是正强化,“废律”强调的是负强化。Ivan P.Pavlov的条件反射理论认为强化是通过不断反复的“无条件刺激”而实现的,只有不断强化练习才能避免刺激的消退效应的出现。Burrhus Frederick Skinner明确了正强化与负强化概念,区分了一级强化与二级强化的本质差别,并且提出固定间隔强化、可变间隔强化、固定比例强化和可变比例强化四种模式。Burrhus Frederick Skinner的强化理论进一步阐释了强化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
25、意义,有助于人们在学习过程中加强练习和反复学习,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学习后要重视复习的功效Ivan P.PavIvan P.Pavlovlov的条件反射理论中提到的“消退”和“抑制”理论充分说明了复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意义。Albert Bandura把观察学习分为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再生过程和动机过程四个阶段。在保持过程阶段,Albert Bandura提出的“复述”概念其实也就是一种练习与复习的过程,它有助于提高保持水平,进而付诸外部行动。(2)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的教学观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根据行为主义的观点:现实独立存在于学习者之外,知识仅仅是通过感官来获
26、得的现实的印象,学习的目的是学习前人所建立起来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学习如同一个中转站,当一个人把现实的普遍特性传授给另一个人时便发生了。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将运动知识和技能分解,并由少到多,从部分到整体、有组织地加以呈现。在行为主义理论中,教师主要是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而出现。行为主义非常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权威地位,教师操纵整个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刺激,一般不允许学生有自主发挥想象的余地。如果说在程序教学中还能够让学生“自定步调”的话,那么,最后的归宿还是不能离开教师所控制的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往往要化整为零,从局部学习累积到整体,强调由简至繁的积累。例如,在投篮技
27、术的教学中,要求将投篮技术分成小步子,两个步子之间的难度相差很小,前一步的学习为后一步学习作铺垫。 强调行为目标和操作性练习,强调基本技能的训练,主张采用各种媒体进行个别教学,提倡教学设计或系统设计的模式,主张开发各种教学技术,赞同教学绩效、成本-效应分析和目标管理等做法。 教学评价以行为变化的观测为依据。主要表现为: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围绕教学的分类目标展开,逐项观察学生的行为变化;往往用行为动词去表述行为水平,例如“掌握”、“学会”等等;选择能够明确地表示反映结果的题目进行测验,强调测题标准、答案唯一。行为主义体育学习评价观在形成性评价中,强调检测学生的阶段学习效果;在终
28、结性评价中,关注每一位学生在掌握教学内容方面是否有正常的进展,每一位学生是否以适宜的速度掌握了教学内容,学习材料是否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教学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风格等等。四、操作与应用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在乒乓球运动技能学习中的应用:1.强调重点掌握乒乓球运动技能的动作要领 2.强调通过类比和替换来进行乒乓球运动技能学习 3.强调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乒乓球运动技能的学习 4.体育教师主要教给学生新的、创造性的运动技能 5.强调体育教师要严格控制课堂教学,不能由学生自由发挥 第二节 认知心理学理论与体育学习 一、认知心理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20世纪50年代后期,认知心理学理论迅速发展,且日益成
29、为主流。到了20世纪70年代,认知心理学已经成为西方心理学中的一个主要方向。认知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认知心理学是指以认知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各种心理学流派和理论,狭义的认知心理学仅指自20世纪以后产生的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又称为现代认知心理学.致力于了解头脑中活动的认知心理学理论自产生以来发展迅速,无论在理论探讨还是在研究方法上都与行为主义心理学相比有较大突破,并积累了丰富的实验资料,成为现代心理学界的一种重要思想。 认知心理学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 在心理学研究对象上,认知心理学反对只研究客观的外部行为,把研究重点放在内部的心理过程上,恢复了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在心理学
30、研究中的应有地位;在研究方法上,既重视实验室实验,又重视主观实验的报告,强调借助现代科学技术以新的方法来探讨认知问题。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可以说是西方心理学发展中的一个巨大变革。二、基于认知主义心理学理论的学习观与教学观(1)基于认知主义心理学理论的学习观借助于计算机的发展,认知主义心理学家阐明了学习者先前的知识(储存于图式中的)不仅起到过滤器的作用,而且在经验的过程中还修正着感觉活动,由此而引发了一场学习心理学的革命。人们对知识本质的认识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知识是普遍的、客观的,但受先前经验的影响。认知派学习理论把研究的视角从传统的关注学习过程内部规律转移到更加关注学习主体学生以及师生关系等方面,
31、对学习本质的认识发生了重大转变。他们认为学习不是引起学习主体的“行为改变”,而是引起学习主体“内在能力和倾向的变化”。这种观念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重视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作为认知心理学理论基础的格式塔教育心理学代表人物K, Kohler认为,学习过程包括尝试错误和顿悟两个阶段。在这两个阶段,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至关重要,它是实现顿悟的必备条件。也就是说,如果不能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学习目标就成了一句空话。Robert Gagne认为,学习主体的变化并非仅仅由外部刺激引起的,而是学习主体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后天习得的结果。学习主体主要通过调动自身主观能动性,对外
32、界输入的信号进行再加工和处理,从而产生反应效果。由此可见,主观能动性在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布鲁纳倡导的启发式教学也强调丰富学习者的想象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应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重视结构在学习中的作用Jerome Bruner作为结构主义教学论的创立者曾提出,学校应当致力于教一门学科的总的性质即结构,而不是教一门学科的全部细节和事实。他把学科的基本结构放在课程和编写教材的中心地位,成为教学的中心。布鲁纳认为,重视学科结构有助于学生更容易理解整个学科的具体内容,有助于记忆学科知识,有助于促进学习迁移,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有助于大、中、小学不同阶
33、段学习内容的衔接。David Ausubel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也提出,认知结构是指“学习者所获得的知识结构”。他认为“知识和信息的高效学习与保持主要依赖于认知结构的适当性”。也就是说,学习者自身的知识结构对其将来知识的获得起着关键性的决定作用。因为它决定着新知识构建过程中的可利用性、分化程度和稳定性、清晰性。唯有新的知识结构存在以上所述的内在的、本质性的联系时,才能实现旧知识结构的改造和新知识的获得。 重视学习的层次性和阶段性Robert Gagne打破了传统的“某一学习理论可以解释一切学习现象”的错误观念,提出了对各种学习进行分类的累积学习模式。加涅认为,学习过程极其复杂,学习也有许多不同类型
34、。根据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原则,他把学习水平分成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原则学习、问题解决等八个层次。Robert Gagne认为,这八个学习层次前后存在递进和依赖关系。这种“积木型”的学习层次论有助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遵循学习规律,循序前进。早在20世纪30、40年代, Jean Piaget就一反行为主义的传统,形成了著名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他把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觉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Jerome S.Bruner把学生的认知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动作表征阶段、映象表征阶段、符号表征阶段。D.P.Ausubel
35、则把智力的发展过程也划分为三个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抽象运算阶段。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理论告诉我们,在学生不同的认知发展水平阶段,必须实施不同的教学任务,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2)基于认知主义心理学理论的教学观 鉴于预先存在的记忆结构影响着学习者与刺激的相互作用,教学的重要功能之一便成为帮助学生意识到他们先前的知识与观念,然后向他们提供更为专业化的应付信息丰富的环境的方法。根据认知主义的这一观点,体育教师主要作为学生学习的管理者。体育教师通过示范,鼓励学生运用先行组织者及概念图建立联系,最终帮助学生掌握控制思维过程的技巧,促进元认知。从管理者的角色出发,体育教学的活动
36、从本质上来讲是帮助学生对运动知识和技能进行加工。与此相应,体育学习的活动则主要包括:进行思考和记忆的练习活动,形成图式并使技能自动化,实施自我调节的策略。体育教师主要通过营造一种环境,使学生运用信息并对其质疑,从而获得经验,帮助学生形成独立评价运动知识与技能的能力 三、认知主义心理学理论的评价 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揭示了学习过程的某些机制和具体过程,对于处理体育学习的认知性内容给予了极大的帮助,但它却脱离了社会实践来研究人的认识活动,把学习归结为单纯的内部心理过程和意识系统,把人的认识活动归结为纯粹的认知行为,甚至类比或等同于计算机对信息的机械加工,从而表露出其片面性。 第三节 建构主义心理学理
37、论与体育学习 一、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认知心理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在西方逐渐流行。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以其独特的理论视点,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被誉为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二、基于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的学习观与教学观建构主义认为,教学旨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并在学科领域内外鉴别多种观点,使其形成对问题及其发生、发展过程的深入理解和坚定不移的信仰。当学生对其掌握的有待评论的事实形成自己的解释时,知识便形成了。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生是缺乏经验的“科学家”、“学
38、徒”,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与“合作者”。(1)基于建构主义心理学学习理论的学习观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主张以学生的主动学习替代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课堂教学下的被动学习,因为知识是学生的内部构成物,教学的关键在于创设有利于建构的学习环境。学生是主动的、相互交流信息的研究者、问题解决者和战略家。学习活动的性质便是同化信息并形成新的图式和(智力)操作去应付新的经验对物质的、社会的和智力上的发现并进行反思。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建构是个性和情境化的,用简化的教学场景将知识和学习活动从自然的情境中抽离出来,放入所谓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教学场景,会造成两种缺陷:一是信息背景要素的缺失,二是学习活动社会情境的缺失。社会情境在建构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要重视学习者的平等协商,要构建“具有一定复杂度和真实度”的学习情境,并且要经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