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废墟的环境体验与隐喻意义.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68786 上传时间:2023-12-28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9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废墟的环境体验与隐喻意义.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废墟的环境体验与隐喻意义.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废墟的环境体验与隐喻意义.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59Journal of Hunan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Apr.20232023年4 月Vol.44No.2湖南科技学院学报第4 4 卷第2 期废墟的环境体验与隐喻意义袁仁帅(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 4 1 0 0 6)摘要:作为具有特殊意义的场所,废墟以“物态”的形式存续于环境当中。当人们进入这一场所时,关于废墟的感受便会伴随着特定的历史与文化自然流露。感受的产生来源于个体与环境的联系,并以隐喻的形式进行意义的延伸。在时空与个体性介入经验的流变中,废墟从自然的事实逐渐成了一种审视的艺术对象。用以描绘废墟的语言是丰富的,这些语言构成

2、了众多的隐喻模式:一方面,在废墟场所的环境体验中显现的隐喻,是身体通过介入环境来认知他的历史与文化的经验化;另一方面,关于废墟的众多隐喻也在环境的体验中不断生成。因此,废墟作为一种环境,在人们关于废墟的隐喻当中获得了意识与生命,废墟的隐喻并非落脚于具体的言辞与术语,而在于人与环境运动着的、有生命的关系。关键词:废墟;环境体验;隐喻中图分类号:1 0 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6 7 3-2 2 1 9(2 0 2 3)0 2-0 0 5 9-0 5何为废墟?就字面意思来看,指的是古老建筑物遗留下来的残垣。同时又可指在物理空间中早已消逝,但却存在于人们记忆中的名胜古迹。但无论是现存的遗址,或

3、是已经荡然无存,只能停留在脑海中的纪念,都是被赋予了浓厚历史记忆的场所。这种场所并非“虚空的空间”,而是像吉布森(JamesJeromeGibson)在生态学的视觉论所提出来的,作为“面的配置”的一种“环境中存续的面(the persisting surfaces)”,在这种“存续的面”当中,人们获得了空间的真实。更重要的是,场所与环境的关系在此得以证明,场所之所以能够作为空间在某个时刻的显现,是因为人们对场所的知觉。这种知觉既可以表现为受环境变化影响而产生的知觉变化,也与身体的自我知觉相关。在“对场所同时发生的各种事象(e v e n t s)进行感知”的过程中,其实是对环境的存续进行部分的

4、感知。所以,与其说人们对某个场所进行着知觉与体验,不如说人们在对环境的体验中进行着记忆的层创,再通过具体的场所发生知觉体验的回响。废墟的环境体验环境的体验不断变化,且具有多重意义。在体验中,环境具有三重意义的基础性指向:生命环境、自然界与身体。生命环境作为最直接的体收稿日期:2 0 2 2-1 0-2 0作者简介:袁仁帅(1 9 9 7),男,江西宜春人,广西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验对象,核心的体验要素在于体验自身的意义。个体的实质性介入,本质上都是在环境条件当中反复获取体验自身意义的价值,诸如对方位及途径的体验亦是如此。自然界则是心灵和精神栖息的基础,在胡塞尔的观点中

5、,“体验的基础层是对现实的初级感觉和原初信念(protodoxa)”2,这是相对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而言的。但在海德格尔的主张里,回归到“四方域”当中的这种大写的“自然(Physis)”构成了一种存在空间,自然在此处等同于存在,且超越具体的知觉与经验的观念。梅洛-庞蒂则认为,身体是环境的本身,环境的体验即为身体的经验与延伸,物只是身体的空间性延续。继而,环境是共有的和交互相关的人的关系,作为一种精神被显现,而不是外部与内部的实质与想象之物。物有可感和不可感之分,但物的存在只限于肉身的空间与瞬时性感知,不再存在于它们自身,及自身的空间与时间当中。因此,在场的物质世界之所以具有意义,并非它们自身具有

6、意义,而是由它们被纳入肉身之后所隐藏着的延续的空间性所决定。故对于实物秩序而言,个体的生命体验及其现象的秩序超越了实物的秩序,并成了基础。顺着梅氏的观点进行思考,个体生活的每个风景,都是世界的一片灵肉,尽管在这中间超越了传统的主客二元论的栓楷,但世界也被身体所遮蔽。在被遮蔽的世界当中,世界和身体的界线被模糊,相对应的是文化与自然的抵抗也随之消失。在人类的文化记忆当中,时间与空间并非仅仅是囿于个体或者可60见的、不可见的物当中的一种存续;相反,人类和文化记忆在时间与空间中不断地创造着,即个体在世界中的存在方式被他的文化所表现。在环境体验中,为了使身体意识到自身,具有指号意义的标识充当了秩序的工具

7、。人们用标识整理情感与认知,而在指号过程当中,标识的对象与方式构成了体验着的身体、环境与文化。标识的组合与交叉运用,都被运用于不同的环境体验当中。隐喻在指号过程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实际的情感通过隐喻变为人为的概念结构,人们通过这种变形组成了属于自己的环境体验意识。因此,这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隐喻的运作帮助了不同层次的环境体验感知,从而获得了意识的过程。废墟作为一个具有浓厚历史记忆的场所,既在环境中被感知,同时又借助隐喻显现出了不同层次的环境体验。废墟的环境体验既可以是面对一种自然事实而产生的纯自然体验,也可以是一种从废墟的文化内核中生发延展的超自然的审美体验。当人们进入废墟场所时,在第一时间感

8、知到的是废墟所具有的环境特质,经历时间的沉淀和磨损后,废墟的外表发生了变化,尽管可以通过技术的修复或者人为的改造进行弥补,但已然不再是原先的场所,这种环境特质使得沧桑感和废墟自身的残缺感在人们心中油然而生,进一步来说,是人们对时间流逝的感概与无奈。当人们开始回忆起关于废的一切时,专属于这个场所的文化记忆与经验便嵌入人们对废墟的环境体验当中,此时,废墟场所开始从一个自然的景观转变为一个象征性景观,即废墟被赋予了象征性的意义。人们通过联觉对废墟环境产生记忆的回响,进而产生悲伤的,或是喜悦的不同的情感。而这一瞬间产生的情感,则是人们对废墟的审美反应。就更深层次而言,人们关于废墟的环境体验,实则是对世

9、界与自我的关系的探寻。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将“人”称为“Dasein”,意思是“能够询问自己的存有的个体”。同时,他认为“Dasein”蕴含着“走出自身”的特性,暗示着“Dasein”是以世界为背景来凸显自身的。“Dasein”若从世界中凸显自身,则表明自己早己在世界之中,这种存在方式称为“在世存有”。段义孚根据海德格尔的“在世存有”的思想,对“世界(world)”与“环境(environment)”进行了区分,他在环境与世界中认为,“世界”是“关系的场域(a fieldof relations)”,“环境”对人而言只是一种以冷冰冰的科学姿态呈现的非真实状况;在“世界”的“关系场域”中,我们

10、才得以面对事物、面对自己,并且创造历史 4 。所以,世界是人的世界,而人同时也在世界中,世界与人同处于一个整体。这种整体性体现在人们经历着各种环境,而环境正因人的生活的意义获得真实存在的意义。故无论是废墟的环境特质,还是关于废墟产生的瞬时性的审美反应,废墟环境中经验的属性都来自以文化为中介的人的能力。因此,在空间中存续的废墟不仅只是一个实体场所,更是被记忆纠缠的场所精神与不同层次的环境体验“共轨”的结晶。环境的记忆生成与环境隐喻功能作用后的环境体验也不再只是单纯的共时性体验,而是一种通过事象沟通过去与未来的历史言说与世界的栖息。二、废墟的隐喻意义被纳入审美世界的废墟既充当了对历史遗留物的缅怀,

11、又可以在某一时刻成为废墟自身的语言。无论是作为生活世界中环境的事象,抑或是具有特殊寓意的艺术作品与文学形象,在时空与个体性介入经验的流变中,废墟从某种具体的形象变成了情感的指征。废墟是一个自然的事实,但同样也是精心雕琢的一个艺术形式。心灵从这里获取形式,废墟又为心灵的形成提供条件。在灵肉对废墟的体验当中,废墟成了一种审视的艺术对象,我们需要通过艺术的词汇,或者是风格的词汇来形容它,这些词汇充满了想象,也构成了无数个隐喻模式。(一)生活世界生活世界中的废墟尤指城市废墟。一方面,城市废墟承载了城市的历史与集体性的记忆;另一方面,又如西村清和引用德赛都的语言所佐证的一般,城市废墟和“博物馆以及历史书

12、不同,是为那些不能言说的历史进行证言”。它宛如“返回到根本的存在(existence)、野生的、法外的存在”的场所,那里潜藏着“场所灵(les esprits dulieu)”,在沉默中“吸引着人们,让人去做去说”15132。城市废墟的属性之一决定了在“废墟之前集体性记忆的生成,以及成为废墟之后集体性记忆的剥离与游荡;另一属性则时刻告诉人们,废墟并不限于几百年前的遗址和残垣,在面向一元的未来的时间里,废墟意味着被埋葬的空白,而在废墟中的行为与体验更像是会产生一个被事件记忆包围的冲动,废墟的意义在此却不再是趋同,而是与可以言说的历史进行着抵抗,是一种“与直面和理解他者相关性的伦理”1 5 3 4

13、。就城市废墟的第一种属性而言,城市废墟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废墟在产生之前为人们所栖息的场所,即容纳着巨大的生活影像,讨论废墟之前与描述作为城市的场所别无二异。自从城61市出现开始,人们对城市的定义便众说纷。一方面,城市是文明的子宫,区别于荒野之地,城市包孕了文明;另一方面,城市使人们失去了与大地的联系,成了“无根之人”,进而导致了城市中出现的一系列的邪恶、动荡与疏离之事。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城市不可能一元地向上或向下。因此,用以描绘城市的语言必然是矛盾的,各种隐喻代替了它的不同面孔。正如柏林特所言,“所有这些隐喻都是真实的,因为它们都传达了城市生活的某些方面,传达了城市所提供的多重情况和体验

14、”(6 4 1 4 2,并且“每个隐喻既抓住了城市的一些特性,又创造了对于城市的更加深入的了解”1 6 4 1 4 2。但不管城市的隐喻是文明与自由,还是邪恶与动荡,城市作为一种延续的空间,在这样一个聚集了大量人群的场所中,人们总是利用活动形成不同层次的环境体验。同时,隐喻的不同意义也是在不同层次的环境体验中被赋予。继而,当城市遭受前所未有的动荡、破坏,或是迁徙时,人们在固定的场所中建构起来的稳定的环境体验则一并被打破。就城市废墟的另一种属性而言,城市废墟指向着不可言说的伦理。在历史遗留下来的景观当中,有一部分的场所并非纯粹的个人的东西,在这一部分场所的历史生成内形成的历史记忆早已成为了集体性

15、记忆的体系象征,诸如一些文化遗产,或者是被主流媒体所述说和宣传的纪念与庆典。这些文化遗产传播着社会的伦理,正如麦克卢汉所言,“建筑物和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的其他发明创造一样,是一种能影响并重塑人类群体生活模式的交际媒介”,历史遗留的文化遗产的具体形态总是直观地表达隐藏在内的政治、自然与信仰的关系,体现着社会的模式与等级社会秩序的规范。废墟就像一个“法外的”幽灵之地,拥有着一种与历史的记忆和主流的言说相抗争的特权。废墟作为遗留下的场所,在环境中为不能言说的历史进行证言,诸个体都拥有着自身对废墟的记忆碎片,同时也能够对废墟的历史进行讲述。在历史的记忆当中,废墟总是以不同的姿态显现,于个体自身而言,废墟

16、更多的是指向一种时间与空间的过去。在此意义之上,我们更多的只是与废墟中的集体性记忆发生共鸣,而每个人都有自已关于废墟的理解。但爱德森(TimEdensor)认为,在废墟中讲述过去“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废墟之所以会唤起“废墟的快乐”的感觉,是因为废墟环境带来的身体的直接体验是一种与都市环境完全陌生的体验,对废墟环境的体验会形成一种阻碍都市秩序的屏障,但通过这种阻碍的屏障,人们关于都市的身体性记忆又会得以反复重演。因此,爱德森又说,“废墟同时给我们带来完全陌生的东西和极为熟悉的东西”,8 1 6 3这种反复的身体体验可以说是“与我们自身中潜藏的原生的他者性相遇”。所以,区别于可以言说的伦理,废墟环

17、境传递给身体的“肉体感觉的可供性(sensual affordance)”,令我们在脑海里重演着先前的原住民在城市中的日常习惯与情感,从而调动着联觉的记忆与想象,模仿他者身体的记忆进行着“身体性感情移入(embodiedempathy)”81sO这实质上是站在他者或自己的废墟之上,对他者或自我进行理解的伦理。对过去的行为感到悔恨也好,对失去的东西感到悲伤也罢,回望过去和跳望未来的视野都集中在了现在,而众多视野形成的视界都落在了这个实践着的历史性的空间。进入废墟的行为,自身就带有这种直面与理解他者相关性的伦理的企图。(二)艺术世界基于生活环境的身体体验是多层次的,这就造就了关于废墟的隐喻是多维度

18、的,同时也决定了描绘废墟的语言与方式势必是矛盾的。废墟作为一种可以言说的社会文化现象,隐喻的性质随着社会文化语境的变迁发生变化。警如西方关于废墟的认知,经历了从否定到直面,再到建立起关于废墟的审美观念三个阶段。而关于过去的情感与体验,我们只拥有碎片的历史生活记忆,但透过艺术作品的意义,大致可以窥探废墟在不同社会文化语境中的隐喻色彩。在西方的文化传统中,人们往往把废等同于灾害、恐怖与死亡,作为一种否定的存在,废墟是不具有审美价值的。但到了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时期,西方开始对废墟的价值进行了重新审视,启蒙运动带动了废墟考古的热潮,人们对废墟的观点也有所转变。李鸥的西欧建筑风格史话对这一观念进行了进一

19、步阐释,废墟尽管早已残缺,但依旧能体现出“高贵的单纯和宁静的伟大”9 。而到了十八、十九世纪,随着浪漫主义的兴起,人们对历史的感伤逐步落脚于对废墟的吟唱。浪漫主义的艺术观念深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对于黑格尔而言,古典艺术恰好是一种体现理念的存在。在“溢出理念”的浪漫主义时期,废墟景观首先是一种特定的风格,与当时的“田园牧歌”式的风景美学有着直接的关联性,但废墟的美感并不来源于人的理念的形式,而是来源于自然时间对形式的毁坏。因而,废墟的意义不在于继承废墟之前的建筑寓意,而是形式在自然时间中毁坏后形成的心灵的“历史感”,这种心灵的“历史感”带来了置身于世界之外的安宁。这62一时期的诗歌所追寻的也是一

20、种田园牧歌式的理想生活,二者都有对现实的忧虑与对历史的怀念,但田园牧歌指向的是对田园美好生活的刻意描绘,而废墟则是对过去自然中的粗糙的怀念,亦可以说对废墟景观的体验与对自然环境的体验在心灵上的慰藉是相似但却有所不同的。与由心灵带来的短暂的“复古情怀”不同,浪漫主义对古代残垣的留恋逐渐地体现在它的诗学传统中。古典浪漫主义时期,作为浪漫派理论的“体裁”,断片更多地被视为浪漫派的化身。这种体裁具有三个特征:不完整性、对象的混杂性和多样性以及整体的同一性在某种意义上游离于作品之外,但体现于主体或者断片的判断之中,最为显著的是作为不完整性的存在。断片的不完整性与废墟在结构上具有同质性,从语文学的角度来看

21、,断片可以赋予废墟价值,废墟和断片与古迹和追忆的功能相结合:同时被当作失去和存在的回忆出现在某个文本中的,始终是伟大的个性、作品或作者的生动统一1 1 0 。南希对“断片”的阐述中无疑透露着废墟在文本中总是以崇高的面孔出现的。在浪漫主义时期,废墟既充满着破碎又粗糙的历史感,又具有崇高的隐喻意味。19世纪中后期,随着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城市文明发生了剧烈变化,城市中的负面的、消极的社会现象也日益频发。波德莱尔、本雅明等人借助蒙太奇的艺术手法,不断地从废墟的多维价值中窥视人们在现代性中的生存状态。对波德莱尔而言,关于废墟的美学阐释并非建立在具体的建筑之上的,而是建立在对于城市废墟的“惊颤”性发现之

22、中。较为典型的意义出现在他的作品恶之花中,在文本里,腐烂的尸体和墓地描绘了城市的颓败,而这不仅仅来源于他对底层人们的同情所表述出来的阶级思想,更多的是波德莱尔对美的认知,他提出美感的获得不但包含着快乐的因素,还有与忧愁及不幸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就此,废墟获得了悲剧性的意义,在波德莱尔的艺术书写当中,城市废墟不光被赋予了新的美学意义,同时还成了一个神圣性的隐喻。到了大地艺术兴起的时候,废墟不仅完成了自身的艺术化与经济化,更具备了自身的生态化。废墟在后工业社会当中更多指的是工业社会遗留下来的工业废墟与被污染的环境。2 0 世纪7 0年代著名的大地艺术家史密斯曾提出,“大地艺术最好的场所,是那些被工业

23、和盲目的城市化所破坏的、或者是被自然自身所破坏的场所,认为艺术可以成为调和生态学和工业学的一种资源”。人们开始有意识地面对这些问题,并且也注意到了废墟自身的改造。同时,通过废墟进行艺术的和生态的改造,废墟完全可以变成一件诱人的艺术品,而将废墟进行艺术化和生态化的改造这一举措是十分具有启示意义的,废墟自身的意义已然超过它的原始意义,从而富有新的审美内涵。但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对废墟的审美态度的转变也好,抑或是此种艺术化、生态化的改造也好,都在暗示着废墟早已从之前被忽略的环境转变为了人们所栖息的场所。在这一漫长的转变中,废墟不再是作为被审视的他者而存在,确切地说,废墟和人们如今生活的城市一般都变

24、成了具有“家园”意义的一种隐喻。三、环境体验与隐喻的联结环境体验作为一种本源性体验,既是对世界的体验,也是对自身的一种体验,正如柏林特所言,“人类环境,说到底,是一个感知系统,即由一系列体验构成的体验链。从美学角度而言,它具有感觉的丰富性、直接性和当下性,同时受文化意蕴和范式的影响,所有这一切都赋予环境体验沉甸甸的质感”1 2 。从柏林特的话语中,我们可以得知,环境体验自身是具有双重意义的,即作为历史意义与社会意义的复合体而存在着。“废墟”并非单纯的语言实体,而区别“废墟”中有效的隐喻术语的关键在于它们是否能以更为复杂的方式共同发挥作用,从而创造出溢出语言本身的意义。因此,术语本身的意义并非独

25、立于隐喻的,而是由隐喻所创造的。这样一来,在不同的环境体验当中的“废墟”的隐喻构成了数个拓扑结构,而内核就是身体对不同历史的社会文化的参与和体验,即当“废墟”放置于不同的环境当中,它的意义就会发生改变。关于废墟的环境体验与在之间产生的隐喻是具有相互性的。一方面,身体对环境的体验必然以运动和行为前提构成不同的方式表达,而方式表达本身具有符号意义,即诸如仁立在废墟景观旁进行静观等简单的普遍符号,也被赋予了隐喻的色彩。当身体进入废墟所生成的场所当中,人们可以产生能意识到的隐喻,同样也可以形成潜意识当中的隐喻。当隐喻处于潜在状态时,隐喻成了个人的表达方式,我们通过自己转移自身体验的方式观察着他者的存在

26、方式,这个过程通过情感的净化和对场所进行移情共同形成了一种内旋式运动,莱哈里认为这是可能的,“因为我们拥有共同的人类肢体体验”1 3 1。继而,当身体介入废墟的行为或运动的隐喻色彩越强,距离我们感知过程的直接肉身体验则越远。在方式表达的符号中,隐喻自身的精神意义逐渐遮蔽了肉身行为的意义。但隐喻并非能够在这种内旋式的运动当63(责任编辑:呙艳妮)中随心所欲,可感之物存在于肉身之中,作为一种肉身的延伸,即在场的物质世界之所以有意义,在于其中隐藏着延续性空间的未来,而个体的体验随着具体的历史和文化所定。因此,有效的隐喻限制于具体的场所当中,在特定的情况中,随着身体介入环境而得以显现。作为显现的和潜在

27、的隐喻,以符号的形式呈现了不同的环境体验,当人们介入废场所之中,不同的隐喻不仅显现了人们的认知体验运动,同时也显现了人们的认知体验行为。在不同的历史与文化中,生成的隐喻限制了人们的体验认知的方向与界限,而将要灭亡的隐喻在体验之中也不会消失。因此,在体验中显现的隐喻可能只有结构上具有相似之处。然而,不同阶段所构成的隐喻系统将更深层次的体验链接在了一起,所以,不管是正在生成的隐喻抑或是即将消亡的隐喻,在对环境的体验之中都具有普遍性。与其说隐喻在废墟场所的环境体验中显现,不如说是身体通过介入环境认知它的历史与文化。另一方面,隐喻在环境的体验中不断生成。柏林特认为,“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的复杂体,而且,它

28、也是在社会会一一语言环境之内发生作用的”6147-4,隐喻不能够独立产生意义,作为隐喻载体的语言也是在历史文化的环境中不断生成。所以,废墟隐喻的生成是作家或者艺术家介入真实的废墟场所当中而生成的有效术语。并且,作为隐喻的创造者与使用者,当我们的情感,认知与行为通过我们对环境的体验发生作用后,隐喻自身的意义便在不断地被建构。因此,有效的隐喻势必是不断生成的,同时也在创造新的意义,即我们关于废墟的体验已然超出了对词语本身的理解。对废墟的隐喻而言,显现着的或者潜在的隐喻都是个体的生命对历史、身体、情感、行为或者想象等多种维度的体验,而由环境所生发出来的体验又包孕于语言的隐喻之中,这些隐喻共同建构起了

29、场所和体验的基础,赋予了环境多重意义内涵。在生活世界或者艺术世界当中的不和谐,这是废墟的帐惆,还是崇高的敬仰,都变成了具有审美意义的环境体验,即众多的隐喻生成了废墟的审美感知,将个体与世界相系。这种生成着的、创造着的隐喻保证了人类与环境的有生命的联系,而这种生命力使得个体在对废墟的体验当中,身体、情感与行为有序地运动,而废墟作为一种环境,在人们关于废墟的隐喻当中获得了意识与生命,即废墟的隐喻并非落脚于具体的言辞与术语,而在于人与环境运动着的,有生命的关系。参考文献:1James J.Gibson.The Ecological Approach to Visual Perce-ptionM.Lo

30、ndon:Psychology Press,1986:100.2C.Macann.Four Phenomenological Philosophers:Hussel,Heidegger,Sartre,Merleau-Ponty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3:36-43.3Martin Heidegger.Being and TruthM.Bloomington:IndianaUniversity,2010:55-61.4Yi-Fu Tuan.Environment and WorldJ.The ProfessionalGeographer,1965(5

31、):6-8.5西村清和.场所的记忆与废墟 .梁青,译.外国美学,2 0 1 6(1):24-38.6Arnold Berleant.Aesthetics and Environment:Variations OnTheme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18.7Eric McLuhan,Frank Zingrone.Essential McLuhanM.NewYork:Basic Books,1995:10.8Tim Edensor.Industrial Ruins:Space,Aesthetics and Mater-ialityM.Berg:Oxford

32、,2005.9李鸥,杨丽.西欧建筑风格史话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161.10Lacoue-Labarthe Philippe,Nancy Jean-Luc.The LiteraryAbsolute:The Theory of Literature in German RomanticismIntersectionsM.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Press,1988:24-25.11王向荣,任京燕.从工业废地到绿色公园:景观设计与工业废弃地的更新 1 .中国园林,2 0 0 3(3):1 3.12ArnoldBerleant.The Aestheticsof EnvironmentM.Philosophers:Temple University Press,1992:20.13Kaia Lehari.Embodied Metaphors.Arnold Berleant,Envir-onment and the Arts:Perspectives on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2:85.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