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敦煌石窟早期洞窟形制中的古印度因素.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68646 上传时间:2023-12-28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2.1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敦煌石窟早期洞窟形制中的古印度因素.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敦煌石窟早期洞窟形制中的古印度因素.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敦煌石窟早期洞窟形制中的古印度因素.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敦煌石窟早期洞窟形制中的古印度因素收稿日期:2022-12-17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多元文化视域下敦煌石窟弥勒经变研究”(项目编号:18XJC760005);甘肃省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敦煌彩塑造像艺术研究”(项目编号:2021YB051)。作者简介:龙忠,男,甘肃陇南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石窟寺美术。(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 石窟形制是洞窟建筑空间的一种形态,敦煌石窟不同时期流行的洞窟形制各不相同,早期的洞窟形制以禅窟和中心塔柱窟为主。研究发现莫高窟早期的石窟形制主要受到古印度石窟的影响,同时又借鉴了西域石窟形制和本土的木结构建筑特征,具

2、有多元文化融合的特点。关键词 敦煌石窟;禅窟;中心塔柱窟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520(2023)03-0020-08DOI10.13874/ki.62-1171/g4.2023.03.003龙忠第39卷第3期(2023)河西学院学报Vol.39 No.3(2023)On the Ancient Indian Factors in the Early Cave Form of Dunhuang GrottoesOn the Ancient Indian Factors in the Early Cave Form of Dunhuang GrottoesLong Zho

3、ng(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Academy of Fine Arts,Lanzhou Gansu 730070)AbstractAbstract:Grotto shape is a form of cave architectural space.The popular cave shapes of Dunhuang Grottoes in different periods are different,and the early cave shapes are mainly Zen caves and central tower pillar caves.T

4、he studyfound that the early grotto shapes of Mogao Grottoes were mainly influenced by ancient Indian grottoes,and at the sametime,they borrowed from the grotto shapes of the Western Regions and the local wood structure architecture features,which ha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cultural integration

5、.The article combed the ancient Indian grotto shapes in detail,and compared them with the early grotto shapes of Mogao Grottoes.Key wordsKey words:Dunhuang Grottoes;Zen Grottoes;Central Tower Cave敦煌石窟从前秦建元二年(366)始凿起,历时一千年余年不间断的开凿,其石窟形制丰富也最为全面,包括早期的禅窟、中心塔柱窟,后来的殿堂窟、中心佛坛窟、大佛窟、涅槃窟、七佛窟、影窟、僧房窟、瘗窟等。笔者以古印度的

6、支提窟和毗诃罗窟基础,主要论述敦煌石窟早期的禅窟和中心塔柱窟形制,论述这两种洞窟形制同古印度石窟形制的渊源。一、古印度石窟形制印度遗存至今的石窟多达千余座,石窟并非只限于佛教,耆那教和印度教中都有石窟,其中主要20分布在德干高原的西北部,这里的山体为玄武岩质,比较适合石窟的开凿。古印度的石窟形制,经历了一个形成演变的过程,最初为仿苦行者的木茅式洞窟,后转向用于栖身和礼拜性质的洞窟空间。由于印度气候比较炎热,石窟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因此,非常适合印度僧人在其中修行。早期佛教和耆那教的石窟空间比较简洁,印度教的石窟往往呈现出华丽繁复的艺术风格,石窟建筑与雕塑融为一体,即是建筑的雕塑,又是雕塑的建筑

7、。古印度石窟中代表性的有洛摩斯 里希石窟(Loms Rsi Cave),开凿于公元前3世纪的孔雀王朝时代,位于巴拉巴尔陵。巴贾石窟(Bhaja Caves),始凿于公元前2世纪中期的巽伽时代。卡尔利支提石窟(Caitya Hall at Karli),开凿于公元1世纪末至2世纪初的安达罗时代。杜尔迦莱钠石窟(Tulj Len Caves),开凿于公元前1世纪早期至公元2世纪。贝德萨石窟(Beds Caves)约开凿于公元前1世纪。纳西克石窟群(Nsik Caves),始凿于公元1世纪前后。南印度安得拉邦的贡图帕利石窟(Guntupalli Caves),开凿于公元前3世纪末。阿旃陀石窟(Aja

8、nta Caves),始凿于公元前2世纪。坎赫里石窟(Kanheri Caves),开凿于公元2世纪至10世纪期,为印度第二大佛教石窟群,以上仅是具有代表性的印度佛教石窟。在石窟形制方面对敦煌石窟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两类,即毗诃罗窟和支提窟。(一)毗诃罗窟“毗诃罗”(vihra)为梵文的音译,意为“精舍”“僧房”,是供僧人起居、禅修的洞窟。毗诃罗式洞窟的布局基本上是以一个较大的方形窟室为主,平顶,除入口壁面外,在主室的左、右、后壁下方各开凿一些小型的支窟,有的仅能容纳一人。这种洞窟形制模仿了地面砖木结构的房子而建,在中国被称为僧房窟。毗诃罗窟在古印度的石窟中是其主流窟形,这与古印度佛教徒的修习方式

9、有很大关系,佛教徒往往借助毗诃罗窟中小的支窟进行参禅、打坐、冥想等,以求个人的解脱。古印度的毗诃罗窟可细分为三种类型:其一、单室型。如库德石窟(Kuda Caves)第6窟,洞窟由前廊、前室、主室和雕有窣堵坡的后室殿堂组成,为早期的单室型毗诃罗窟。其二、多室型。如阿旃陀石窟第1、2、4窟;巴贾石窟第5、6、11、13、17窟等。其三、组合型。如开凿于公元前2世纪中叶的比德尔科拉石窟(Pitalkhora Caves)第3、4窟,第3窟为支提窟,第4窟为毗诃罗窟,两窟为一组双窟,两个洞窟共用一个前庭,表明这两个洞窟为至少一个大型僧团所有,将用于禅修和礼拜功能的洞窟设计在一起。阿旃陀石窟第19窟同

10、样是一个组合型洞窟,前室为方形毗诃罗窟,左右开凿有小禅窟,后室为支提窟,这种组窟还见于埃洛拉石窟(Ellora Caves)第10窟、巴贾石窟第11、12窟等。毗诃罗窟在印度石窟中广泛分布,如阿旃陀石窟东西长550米,全窟共30个洞窟,除5个支提窟(即第9、10、19、26、29窟)外,其余25个洞窟均为毗诃罗窟(图1)。7世纪前期,玄奘法师在 大唐西域记 中记载了阿旃陀石窟的盛况:“基于幽谷,高堂邃宇,疏崖枕峰,重阁层台,背岩面壑。”“精舍四图1阿旃陀石窟第12窟内景龙忠:敦煌石窟早期洞窟形制中的古印度因素21周雕镂石壁,作如来在昔修菩萨行诸因地事。证圣果之祯祥,入寂灭之灵应,巨细无遗,备尽

11、镌镂。伽蓝门外南北左右,各一石象。闻之土俗曰:此象时大声吼,地为震动。”其中门外各一石像的洞窟,学界认为是阿旃陀石窟第16窟前的石刻大像。阿旃陀石窟再次开凿是在公元5世纪,正处于笈多王朝时期,尽管当时佛教已逐渐走向衰落,但阿旃陀石窟的开凿还在继续。阿旃陀石窟第1、2窟,开凿于公元5至7世纪,石窟形制属于毗诃罗窟,兼有僧房和佛殿的功能,后面的圣堂不同于支提窟的样式,毗诃罗窟内部圣堂的入口比较窄小,圣堂空间较小,窟顶低矮,其中的佛像体量比较大,在小空间中显示出佛像的伟岸。建于笈多时期的那烂陀寺院(图2),为砖木结构建筑,其建筑布局为一系列僧房院与佛堂的组合,每座僧房院平面为方形,周围是小居室,再向

12、内是回廊,中间为宽敞的露天庭院,僧房院的门向西开,与西侧佛堂相对而建,僧房院与石窟中的毗诃罗窟形制非常接近。开凿于公元2世纪后期的贝德萨石窟(Bedsa Caves),其形制比较独特,主室为纵券顶,平面呈马蹄形,但没有窣堵坡,而是在周围开凿了11个小支窟,是支提窟与毗诃罗窟的结合形制。晚期的毗诃罗窟形制逐渐变得复杂,周围石壁和石柱上有壁画和浮雕,支提窟与毗诃罗窟结合在一起,或开凿成不规则的洞窟空间,或主室内部开凿有圣堂,兼有起居、禅修和礼拜的功能。(二)支提窟“支提”(chaitya)“是指安置窣堵坡的塔庙、祠堂或佛殿”,因其洞窟主室后部置有窣堵坡而得名,也被称为“塔庙窟”,支提窟是礼拜或供养

13、佛塔、佛造像的洞窟。支提窟的形制特点是洞窟的平面呈狭长的马蹄形,周围布满通顶的列柱,整个窟顶凿成筒形,从列柱和筒形拱顶可以看到该石窟建筑与古希腊古罗马建筑有密切联系,其中的柱体和券拱都可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的神庙建筑中。支提窟由前后两个空间组成,前部呈长方形的空间为“礼堂”,是用于礼拜的场所和举行各类佛教仪式的空间;主室后部半圆形中间置一圆形塔,塔与半圆形后壁之间形成甬道,供信徒围绕佛塔作右绕礼等礼拜活动。这种在洞窟里面置佛塔的现象,本身与佛教早期形成的宗教礼仪有关,在古印度早期佛教造像中,不出现佛像。增一阿含经 云:“如来身者,不可造作不可摸则,不可言长、言短。”佛说一切如来安像三昧仪轨经 云

14、:“佛身无相,犹若虚空遍一切处”,因此,古印度早期佛教采用菩提树、脚印、佛塔、法轮等象征佛陀,以释迦牟尼佛生前遗物或遗迹来代表佛陀,佛塔便是佛陀涅槃的象征,受到信徒的崇敬,信徒往往都要崇敬佛塔,围绕佛塔作右绕礼等仪式活动。古印度的支提窟,多在窟门雕出寺院建筑的结构,刻有墩和柱,以及肋拱结构,模仿了古印度的木结构建筑。在洛摩斯 里希石窟的入口两侧,雕刻出两根方柱,竖立在窟门两侧,上端有一个弧形装饰条,装饰条最上面有尖拱装饰,装饰条下方有方形椽头,其下方还有一条有镂刻花格窗纹样的弧形装饰带。这种拱形结构被称为支提拱(chaitya rach)或支提窗(chaitya window),这种拱形的建筑

15、结构可一直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建筑,在古印度佛教、耆那教和印度教石窟寺建筑中广泛采用。图2左图为那烂陀寺院僧房院平面图(局部)右图为那烂陀寺院遗址笈多时期河西学院学报2023年第3期22早在公元前2世纪,古印度的阿旃陀等石窟中便已经出现支提窟,一直持续到公元7世纪仍在开凿。在贡图帕利石窟的支提窟中,洞窟由前室和主室组成,主室为穹隆顶,中间雕凿的佛塔几乎占满了整个主室空间,周围仅雕凿出一个狭窄的环形绕道空间。公元前1世纪早期的杜尔迦莱钠石窟支提窟(图3),窟顶为穹隆顶,中间雕有石窣堵坡,其上没有装饰物,比较简洁,半球形覆钵顶部有方孔,应为放置平座和插相轮所用。窣堵坡周围有12根素面八角石柱环绕,列

16、柱同石窟壁面形成一圈环形甬道空间”1。石窟的这种列柱样式与公元前4世纪初修建的古希腊福基斯(Phocis)德尔菲圆形神庙(Tholos)(图3)结构非常相似,二者在建筑形态上是否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图3左图为杜尔迦莱钠石窟支提窟(公元前1世纪早期)右图为古希腊德尔菲圆形神庙纳西克石窟第18窟为典型的支提窟,中心柱为圆状的佛塔,在圆塔的外围,用列柱围出一个空间,便于信众做有绕礼等宗教活动。阿旃陀石窟第19窟(图4)属于古印度中晚期洞窟,圆筒形拱顶,仿木结构建筑屋顶,雕刻得富丽堂皇、庄严华丽。窟内中央置窣堵坡,其上有平座和相轮,窣堵坡前面开浅龛,其中雕有立佛,均依天然岩石雕刻而成。殿内四周置列柱,形

17、成一个环绕空间。图4阿旃陀石窟第19窟内景古印度早期的支提窟,洞窟里面雕出马蹄形窗,两侧可供雕饰,里面置有简洁的素面窣堵坡,洞窟周围环绕列柱,作为洞窟的主体建筑,僧众可围绕窣堵坡作右绕礼的礼拜活动,早期的支提窟明显有仿木构造佛寺建筑的痕迹。古印度中晩期的支提窟形制基本为马蹄形,主室里侧的窣堵坡前,有了坐姿或站姿的佛像,列柱周围及其柱顶部位,雕刻有精美的浮雕,或绘有壁画,洞窟整体上趋于精美。龙忠:敦煌石窟早期洞窟形制中的古印度因素23二、敦煌石窟中的禅窟早期敦煌石窟的形制,主要受到古印度、西域石窟形制的影响,其中,敦煌石窟中的禅窟和僧房窟形制带有鲜明的古印度石窟形制风格。禅窟是供僧人禅修的洞窟,

18、也被称为毗诃罗窟,禅窟形制是在古印度的毗诃罗窟基础上形成的。禅窟在中原地区比较少,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区的石窟和敦煌石窟中。在克孜尔石窟,禅窟呈现出一个个分散的小型洞窟,小洞窟的周围一般有侧室,这些侧室为信徒打坐参禅或生活居住提供了方便。吐鲁番市的吐峪沟石窟第3、15窟(图5),前方有类似于洞窟主室的方形前厅,后部通过甬道进入不同的主室。敦煌石窟的禅窟主室正面开龛塑像,左右壁面开凿仅能容身的小支窟,供僧人坐禅修行。由于人力物力的限制,早期的禅窟空间较小、构造比较简单,在崖壁上零星分布,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规模。西魏莫高窟开凿有多室禅窟,在方形主室周围开凿较小的支窟,可供僧人们在这些仅能容身的小禅窟中修

19、行。敦煌石窟中的禅窟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型:在主室为佛殿窟的周围开凿禅窟,这种类型的洞窟往往由较大的主室和周围较小的支窟组成,主要集中在莫高窟南区,共有三处,开凿时间一般认为在十六国晚期至西魏时期。第一处是十六国晚期第267至271窟(图6),开凿于北凉时期,洞窟平面呈纵长方形,窟顶为浮塑的斗四套叠平棋结构。西壁开一圆拱形龛,龛里塑一交脚弥勒佛像,南北两壁各开两个支窟,作为禅室,供僧人打图5吐峪沟石窟第3、15窟平面图图6第268窟(采自 中国石窟 敦煌莫高窟 卷一)图7西魏莫高窟第285窟立、平面图(采自 中国石窟 敦煌莫高窟 卷一)河西学院学报2023年第3期24坐参禅修行,此窟的四个支窟

20、分别为第267、269、270、271窟,这5窟其实为同一窟,以第268窟为主室,其余窟室为禅窟。其中第267窟位于第268窟南壁西侧,坐南朝北;第269窟位于第268窟南壁东侧,与第267窟相邻,坐南朝北;第270窟位于第268窟北壁东侧,坐北朝南;第271窟位于第268窟北壁西侧,与第271窟相邻,坐北朝南。第267窟至第271窟是莫高窟最早的洞窟之一。第二处是北魏第487窟,洞窟前部为人字坡窟顶,后部为平顶(已毁)2。第三处是西魏第285窟(图7),此窟为覆斗形顶,西壁开三龛,中间开一圆拱形大龛,内塑倚坐说法佛一身(面部残),两侧各开一较小圆拱龛,南侧龛内塑禅僧像一身,塑像保存完好,北侧

21、龛内也塑禅僧一身(已残)。洞窟南、北壁面各开四个小型禅窟。第285窟北壁有西魏大统四年、大统五年发愿文题记,故知此窟开凿于公元538539年,主室约6平方米,南北两则禅窟约1米见方,仅容纳一人参禅打坐。此种覆斗形洞窟形制在北朝洞窟中已经形成,它成为隋唐时期洞窟的主流形制。第二种类型:专为僧人禅修而开凿的单室禅窟,均位于莫高窟北区,大约有60多个,平面多为方形,部分呈椭圆形,内设禅床,无灶台,单室禅窟面积一般较小,在一至二平方米左右3。第三种类型:多室禅窟,位于莫高窟北区,大约有10个,多由前室、中室和后室组成,并且中室两侧有一至五个不等的耳室,耳室和后室多有禅床,无灶台。敦煌石窟早期的禅窟与中

22、国早期佛教盛行的禅定修习方式有关。十六国北朝时期的佛教注重坐禅、造像诵经,习禅之风尤盛,这与东晋以来佛教从丝绸之路沿线渐东弘传的形势相应。此时期的禅法多源自古印度、西域一带,经佛图澄、鸠摩罗什、菩提流支等大师们的亲传,并陆续将古印度流传的大小乘佛典,包括多种禅经译出,继承了自释尊以来的禅法,这种依经教而观修的禅法对十六国北朝时期莫高窟的开凿有直接影响。隋唐以来,随着佛教义理的变化,佛教和石窟艺术不断本土化,进行佛塔礼拜的中心塔柱窟和打坐参禅的毗诃罗窟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具有中国式的木构佛殿建筑的覆斗式洞窟,成为隋唐时期洞窟形制主流。三、敦煌石窟中的中心塔柱窟敦煌石窟的中心塔柱窟,前部为人字坡

23、顶,后部为平顶,在洞窟主室中后部凿出方形楼阁式塔,象征佛塔,方形塔柱四面上下两层开龛塑像,人们把这种洞窟形制也称为“塔庙窟”。古印度的支提窟,传到西域和敦煌地区后,其形制发生了变化,敦煌石窟的中心塔柱窟后部中间没有窣堵坡,转变为方形的中心塔柱。中心塔柱窟在新疆的克孜尔石窟、吐峪沟石窟、库木土喀石窟,甘肃的敦煌石窟、文殊山石窟、马蹄寺石窟、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山西的云冈石窟和河南的巩县石窟等中都有遗存。尽管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样式不尽相同,但是洞窟内都保存有最显著的标志物中心塔柱。吐峪沟石窟第一期最早的两座寺院营建于东、西两区北部的两侧阶地,占据了吐峪沟石窟遗址北图8吐峪沟石窟第18窟(左图

24、为平面图;右图照片为德国探险队所摄)龙忠:敦煌石窟早期洞窟形制中的古印度因素25部最佳的崖面。其中第18窟为洞窟组合(图8),以第18窟塔庙窟为中心,僧房窟及附属储藏窟环绕在周围,洞窟分上、中、下三层排列。第18窟的方形佛塔与周围的墙体之间,形成了一个环形甬道,同后来的中心塔柱窟功能上是一致的。在新疆克孜尔石窟中,中心塔柱窟形制比较常见,但其中的窣堵坡演变为方形柱体,如克孜尔石窟第69、114窟(图9),和古印度的支提窟类似,洞窟的前部是一个狭长形空间,筒形拱顶。但不同的是洞窟平面呈长方形,后部不再是马蹄形,圆形塔转变为方形的塔柱,塔柱前开龛塑造佛像或者直接在塔柱前造像,塔柱左右甬道又矮又小,

25、仅容一人通过,后甬道后部又开一龛,其上塑涅槃像。中心塔柱窟形制传到敦煌以后,与传统的汉晋文化相结合,在西域诸洞窟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造,将筒形拱顶转变为方形平顶,将古印度的圆形塔转变为中国式的方塔结构,吸收借鉴了中国本土的木构佛寺建筑样式,在洞窟的前部添加了中国式的“人”字坡屋顶,在前后坡上或塑或彩绘椽,椽之间绘出望板,两坡相交之处塑有方形脊檩,窟顶四周通常有散斗、替木托或木制丁头拱等。从中心塔柱洞窟整体布局上看,更像是模仿当时的佛寺建筑。从古印度到西域,再到敦煌石窟,源于古印度的支提窟形制不断被改造,呈现出不断中国化和本土化的特点。赖鹏举先生认为,由于绕行产生的动态空图9克孜尔石窟第114窟立、

26、平面图(采自 中国石窟 克孜尔石窟)图11北魏第254窟立、平面图(采自 中国石窟 敦煌莫高窟 卷一)图10中心塔柱窟形制示意图河西学院学报2023年第3期26间,使得窟内的造像增加,“支提窟的重点并不在佛塔本身,而在佛塔置于石窟内对窟内空间结构及功能的改变,令石窟空间由静态的禅坐空间转化为绕行的仪式空间。”4洞窟主室后部形成一个甬道空间,供修行者观像、礼佛和绕中心塔柱做右绕礼佛事活动。中心塔柱窟是敦煌石窟北朝洞窟的典型形制(图10),还带有很强的古印度洞窟形制的色彩。这种类型的洞窟一般空间不大,面积都在约50平方米左右,北魏第254窟便是这种形制的代表洞窟(图11)。其洞窟主室为纵长方形,分

27、前后两部分。前部三分之一处左右,窟顶有一个前后走向的人字坡,在方形平面中间凿有方形中心塔柱,塔柱东向面开一龛,为尖楣圆拱龛,龛两侧外沿各塑一龛柱,承接龛楣脚。南、西、北向三面上、下层各开一龛,各龛内塑有佛像。洞窟南、北壁面为平面,南、北壁前部人字坡下各开一阙形龛,内塑交脚菩萨一身,后部凿出一排四个并列的小型圆拱龛。敦煌石窟的中心塔柱窟最大的特点便是后部方形的中心塔柱和人字坡,这种结构样式只在窟顶上有前后之别,在空间上并没有分割,前部空间类似于古印度支提窟中的“礼堂”,可供信徒聚集,从事宗教崇拜活动,后部中心塔柱及周围甬道,可供信徒围绕中心塔作右绕礼等宗教仪式活动。莫高窟中现存28个此种形制洞窟

28、:北魏有第246、248、251、254、257、260、263、265、431、435、437窟;西魏有第288、432窟;北周有第290、428、442窟;隋代有第292、302、303、427窟;唐至元代有第9、14、22、39、44、95、332、448窟。敦煌石窟北朝的中心塔柱窟共计16个,占到了北朝洞窟总数的三分之一强。由此可见,中心塔柱洞窟是北朝洞窟的主流形制,但在隋至元代的莫高窟中也有不少这类型的洞窟。其中隋代第303窟中心塔柱不再是北朝时期的方形塔柱,而是作须弥山状,上部为圆形的七级倒塔,上六级原有影塑千佛(已脱落),最下一层塑仰莲及莲茎四龙环绕。下部为方形两层台座,承倒塔状

29、。台座上层四面各开一龛,内各塑有佛像。初唐第332窟后部(西壁)开一横长形圆拱龛,内存涅槃佛一身,与克孜尔石窟的诸多中心塔柱窟类似。结语毗诃罗窟和支提窟是古印度石窟两种最典型的洞窟形制,随着佛教东渐,石窟形制和造像样式也传入西域和敦煌地区。敦煌石窟早期的禅窟形制以多室禅窟为主,受到早期佛教盛行的禅定修习方式的影响。古印度支提窟中圆形的窣堵坡,早期比较简洁,没有装饰,没有佛像;后期的支提窟窣堵坡前增加了佛陀造像。这种形制进入敦煌地区,主室内没有了窣堵坡,而是转变成方形的中心塔柱,塔柱直通窟顶,主室前部窟顶增加了人字坡顶。敦煌石窟的禅窟和中心塔柱窟形制既有浓厚的古印度因素,同时又糅合了西域等地的石窟形制和中原木构建筑的特质。因此,敦煌石窟早期的禅窟和中心塔柱窟形制体现出显著的多元文化特征。注释:右绕礼,一般认为是按照顺时针方向右绕,与太阳的运行方向一致。参考文献:1王云.印度早期佛教石窟J.中国艺术,2017(2):72.2敦煌研究院编.中国石窟 敦煌莫高窟(卷五)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355.3郑炳林,张景峰.敦煌石窟彩塑艺术概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15:89.4赖鹏举.敦煌石窟造像思想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138.责任编辑:杨芳龙忠:敦煌石窟早期洞窟形制中的古印度因素27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