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分一分(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观澜中心小学 黄 静教学目标1、 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2、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互相合作的学习态度和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教材分析本课是 “认识分数”单元分一分(一)的第二课时,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系列活动,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如何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中来?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根据教材,我做了如下思考。1. 紧扣知识,夯实基础2.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在观察、探索、实践中获得体验,学生在互动中积极参与学习,从而达到较为轻松掌握所学知识。教材过程一、 说一说,复习旧知通过上
2、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分数。听说我们班都是提问题的高手,黄老师现在就来考考你们的口才,谁能提一个关于分数的问题来考考大家呢?(可通过小组交流讨论)成果预设:生1:什么是分数?生2:分数有什么用?(什么时候用分数?)生3:分数怎么来的呢?生4:分数的意义是什么?(分数表示什么意思?)二、折一折,涂一涂,进一步理解分数意义师:看来大家对分数都认识不少呢,接下来,老师要考考大家的动手能力了。每个小组都有4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请你用不同的方法把这张纸折一折,涂一涂,得到分数 14。生动手操作师展示4张不同方法得到不同形状涂色部分的分数,提出问题:“仔细观察这些图形的折法各不相同,
3、为什么涂色部分都用四分之一来表示呢?”(生答)学生独立思考,口答,寻找结论的理由。引导学生体会:虽然平均分的方法不同,但都是把一张纸平均分成4份 ,给1份涂色,都表示这张纸的1/4.(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自主认识分数14,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小组交流等方式,将知识进行适当的迁移和拓展。学生从各自的兴趣、需要和认知起点出发,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为什么不同的折法都能用四分之一表示“的追问下,引导学生渐渐明晰“折法”不同不是分数的本质属性,而“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 1 份才能用几分之一来表示”才是分数的本质属性。)师:刚才我们用纸折一折,涂一涂方法认识了分数1/4,现在老师来考
4、考大家的判断力了。(PPT)快速回答,涂色部分表示多少?生口答,并简单说明理由。(设计意图:进一步理解“折法不同,涂色部分形状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18表示?”这一分数的本质属性。)师:刚刚我们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的方式认识了分数如果老师再涂一份(出示24),表示多少呢?涂3份?涂4份呢?生:,把一张纸平均分成4份,涂色部分是2份,所以,我们说涂色部分占整体(这张纸)的24师:请你仔细观察分数14,24,34,44,你有什么发现?生小组交流、讨论,全班汇报。(设计意图:结合涂色活动,除了理解分数1|4,24,34,44,进一步理解同分母分数之间的关系,如24表示2个1|4。)接下来,请同学们完成P
5、69页第4题。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汇报。三、再“折”分数,深化理解分数的意义。师:请你用折一折、涂一涂的方法折出一张纸的316或23。生动手操作,全班交流汇报。四、分数的产生过程(介绍)1、其实分数早就产生了,在古代,人们分东西(果实、猎物)时经常出现结果不是整数的情况,于是,渐渐产生了分数。同学们刚才这些表示方法其实和分数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写法不同。在一开始,和同学们一样,人们对分数也有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继续看在我国,很早就有了分数,最初用算筹表示,例如,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每1份就表示成。古埃及人曾用象形符号表示分数,把 写在整数的上端,表明这是一个分数。例如: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每1份就表示成这样: 。古巴比伦人用楔形文字表示分数,例如: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60份,其中的20份就表示成 。41后来印度人发明了数字,用和我国相似的方法表示分数。例如: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每1份就表示成 不同地区不同的表示方法,你觉得他们如果相互交流起来会怎样?(相互不理解)。因此,为了交流、沟通起来更加方便,人们逐渐统一了分数的书写形式。随着印度人发明了数字,再往后,阿拉伯人发明了“”,就把分数表示成现在这样了。五、课堂总结师:孩子们,今天学习有什么收获?师:这节课我们认识分数。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要继续走近分数,了解分数,去探索有关分数更多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