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 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诗歌;2、通过品味诗歌,理解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3、掌握象征和比喻的区别。教学重点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教学难点 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教学方式 诵读法、联想想象法教具运用 常规、多媒体教学课时 1课时课前检测一、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弗罗斯特(f) 涉足(sh) 伫立(zh ) 丛林(cng) 延绵(yn min) 荒草萋萋(q ) 幽寂(yu j)旅人(l)二、解释下列词语。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伫立:长时间地站着。丛林:指树林。 幽寂:幽静寂寞。延绵:延续不断。 荒草萋萋:萋萋,形容草长
2、得茂盛的样子。三、 文学常识。、未选择的路作者是美国世纪最负盛名的民族诗人弗罗斯特。他的著名诗集有少年的意志波士顿以北等,诗作名篇有白桦树修墙。其诗歌洋溢着浓郁的田园气息,他也因此被后人称为“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1、本诗中的“林间岔道”实则象征了人生之路。、什么叫象征?象征和比喻有何区别? 象征:表面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区别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写作手法 ,一般要统摄全篇。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 ,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 由关于“路”的名言警句导入: 1
3、、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3、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故乡二、检查预习三、作家作品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20世纪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弗罗斯特年轻时当过工人、瓦匠、教员、新闻记者等,后考入哈佛大学,再后来辍学归家经营农场,其间开始写诗。网四、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体会诗歌的蕴意。 诗人通过叙述对森林中两条路的选择,说明了在人生道路上有许多重大的选择,一旦确定了要走的道路,就会决定一生的命运。 2、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掌握诗歌节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感情) 3、听示范朗读,体会作
4、者情感。五、问题探究1、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1*cnjy*com2、分别朗读各小节,先概括每小节的意思,然后再用更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提问:诗人为什么在路口久久伫立? 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久久伫立,不能选择。 伫立(思索) 提问:诗人做了怎样的选择?他选择的路有什么特点?(用诗中的词语回答) 诗人最终选择了一条别人很少走的路,然而这条路很诱人,很美丽。 决定(选择) 提问:说说本节诗中诗人有什么样的心理? 怀着对另一条路的留恋,踏上自己选择的小路,并担心万一走错
5、,就难以再回头。 选择之后的怅惘提问:我们应当怎样面对人生多种多样的选择?怎样才能把选择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提示:小到兴趣班,旅游路线的选择,大到就读学校,所学专业,人生道路的选择,希望同学们能够慎重、综合考虑做出最佳选择,并让更多的选择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写未选择的路,留下想象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体会。 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4、 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来源:21cnj*y.co*m】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其中一条路,也就是只能选择三百六十行中的一行,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
6、短暂而只能放弃。然而,人生中难免会有坎坷、挫折和不如意,这样的话,人们就会憧憬和向往那未曾选择的更多的行业,想象自己不同的人生轨迹。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这样写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道路的选择问题。 5、你从本诗中悟出什么人生的哲理。 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路,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六、课堂小结七、随堂练习1、未选择的路中“路”象征(c) A田间小路 B林间大路 C人生之路 D河边小路2、填空题 未选择的路是美国 (填作家国籍)诗人弗罗斯特写的一首具有象征意味的哲理诗。未选择的路一诗中升华全诗旨意的诗句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八、布置作业1、 背诵这首诗2、 续写诗句 面临选择, 我在路口久久伫立 足迹很少的小路啊 未选择的路 我多想 我的选择 我的人生 板书设计未选择的路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