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闻两则课文解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层析以上为第一部分,即新闻的导语部分,概括介绍了人物、地点及全局的战况,领起下文。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层析叙述中路军的渡江战况,交代了新闻的六要素:时间(二十日夜起二十四小时内)、地点(安庆、芜湖线)、人物(中路军三十万人)、原因(要渡江)、经过(突破安庆、芜湖线)、结果(渡过三十万人,渡至繁昌、铜陵、青
2、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用一系列数字来介绍情况有什么好处?)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方面由于人民解放,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一方面另一方面”一句从两个方面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要从两个方面来写?)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3、。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层析本层叙述西路军的渡江战况,分析了敌军抵抗之微弱的原因,交代了渡江战役发生的背景。本层叙议结合,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行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4、本文中,为什么按中、西、东路军进军情况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分析三路战况,为什么又能一气呵成?)层析本层详细叙述东路军的渡江战况。本层所叙东路军渡江区域是被敌人吹嘘得神乎其神的“金汤”防线,所以东路军所遇之敌抵抗较为顽强。为此,详写东路军的激战,既能显示我军英勇善战、摧枯拉朽的作风和气势,又使文势涌起高潮。以上为第二部分,按时间先后,又分三个层次,按中、西、东三路军的进军顺序,叙述了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战况。【品味】标题概括了主要内容。“百万”“横渡”显出磅礴的气势、胜利的豪情。电头部分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体现了新闻的真实
5、性和及时性。“一千余华里”表明战线之长。“冲破敌阵”写出我军战绩辉煌。括号内的“不含”二字语意明确,避免发生歧义,因为当时九江还没有解放。“均是”概括了战线之长。“突破”一词用得准确,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守敌,冲破敌阵。“渡至”则表示的是从水路进军,如果用“到达”只能表示一般的抵达之意。“即已”一词,强调了时间之短,进军之神速。“现已占领”,文言用语,语言精练,不拖沓。“此种情况都很泄气”,这段文字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指出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两个原因。这种议论既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的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由此使读者进一步了解了整个国民党反动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报道的
6、主题。“不料又”一句充满了嘲讽。汤恩伯本来是来“督战”的,结果不但无“战”可“督”,且全军覆没,狼狈不堪。敌军的“不料”正显出了我军的神勇。“较为”一词用得十分准确,在程度上加以说明。“歼灭”“击溃”词序恰当,“歼灭”是消灭的意思,“击溃”是打散的意思。语意不同,如果颠倒位置,不符合实际情况,所以不能置换。这两个词突出了敌军失败之惨重。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新华社郑州1948年11月5日电 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层析以上为第一部分,即电头和导语部分。 电头部分体现了新闻的准确性、及时性。导语部分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
7、背景、时间。寥寥几句,既写出我军的势如破竹,又写出了敌人的狼狈不堪,给读者以痛快淋漓之感,引出了下文。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本文报道的是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消息,为什么要交代南阳的历史背景?)层析本层为南阳的背景资料,引用两则有名的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的重要战略地位,是兵家相争之地。在过去一年中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以上凌云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上月,白崇禧使用黄维兵团三个军的力量,经营
8、整月,企图打通信阳、南阳间的运输道路,始终未能达到目的。最近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两星期前已放弃开封,现又放弃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阌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已全部为我解放(编者注:河南全省共有一百一十一座城市,我已占一百零一座,敌仅余十座)。层析本层详细叙述蒋介石极其重视南阳,派重兵防守而后被迫放弃的经过,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去年七月,南线人民 解放军开始向敌后实行英勇的进军以来,一年多时间内,除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以外,最大的成绩,就是在大别山区
9、(鄂豫区)、皖西区、豫西区、陕南区、桐柏区、江汉区、江淮区(即皖东一带)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并极大地扩大了豫皖苏军区老根据地。除江淮军区属于苏北军区管辖外,其余各军区,统属于中原军区管辖。豫皖苏区、豫西区、陕南区、桐柏区现已联成一片,没有敌人的阻隔。这四个军区并已和华北联成一片。我武装力量,除补上野战军和地方军一年多激烈战争的消耗以外,还增加了大约二十万人左右,今后当有更大的发展。白崇禧经常说:“不怕共产党凶,只怕共产党生根。”他是怕对了。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新闻中很少使用修辞方法,而此处运用了比喻修辞,说说这样写
10、有什么好处。)在去年下半年的一个及短时间内,我们在这一区域曾经过早地执行分配土地的政策,犯了一些策略上的“左”的错误。但是随即纠正了,普遍地利用了抗日时期的经验,执行了减租减息的社会政策和各阶层合理负担的财政政策。这样就将一切可能联合或中立的社会阶层,均联合或中立起来,集中力量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势力及乡村中为最广大群众所痛恨的少数恶霸分子。这一策略,是明显地成功了,敌人已经完全孤立起来。层析本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详细叙述了三项成绩:第一,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第二,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
11、力量;第三,纠正了“左”的错误,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各个孤立据点内的敌人,如像开封、南阳等处,不得不被迫弃城逃窜。南阳守敌工凌云统率的军队是第二军、第六十四 军以及一些民团现向襄阳逃窜。襄阳也是国民党的一个所谓“绥靖区”。第一任司令官康泽被俘后,接段的是从新疆调米的米宋希濂。最近宋希濂升任广徐州的副总司令兼前线指挥所主任去代替原任的杜聿明。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王凌云到襄阳,大概是接替宋希濂当司令官。但是从南阳到襄阳,并没有走得多远,襄阳还是一个孤立据点,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本
12、文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层析本层列举几任国民党指挥官惨败的命运,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本层在写作方法上采用了“正衬”的方法。 以上为第二部分,即新闻的主体部分。叙述了南阳的背景资料,交代了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背景,回顾了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暗示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品味】“弃”“逃”两词形象地写出敌人狼狈不堪、抱头鼠窜的样子。“当即”一词,说明我军出击迅速,势如破竹。列举三国时曹操与张绣争战一例表明南阳战略地位的重要。列举后汉刘秀建国一例进一步描述南阳的战略地位的重要,说明南阳自古人杰地灵。二例共同表明南阳自古以来
13、的重要。“极”字形象地说明了蒋介石对南阳的重视程度。“所谓”一词,极具讽刺意味。蒋介石苦心经营南阳地区,目的是安抚、平定南阳,结果因全局溃败,被迫放弃。“企图”是一个贬义词,用在这里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痛恨的感情。“残敌”一词含有贬义,暗示敌人已无作战能力。“一年多”在时间上限定,明确后面所述战绩的时间。“最大”强调突出成绩。“除外”一句和“其余”一词确定了范围。“不怕只怕”表示选择关系,生动、形象地写出国民党的致命弱点。两个“不仅而且”,表示递进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军成长、壮大的趋势。语言节奏感强,充满了活力。“随即”一词用得准确,形象地说明我军及时发现错误并及时纠正。“强大”一词写出了我军
14、磅礴的气势。“困守”形象地写出敌人疲于作战的心态。“被迫”写出由于我军的强大攻势,敌人不得不弃城而逃的局势。“逃窜”刻画了逃敌的狼狈。“如不再逃”是作者对逃敌王凌云黑暗前途的大胆预言,显示了人民解放军必胜的坚定信心,也展现了我军的英勇。答案速查:更加直观、明确,使读者一目了然,很快了解渡江情况,增强文章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解释说明了我军渡江顺利、敌军溃退的原因,从我方和敌方两个方面来写更加准确真实地介绍了当时的情况,让读者更客观地了解事实,体现出新闻真实性、客观性的特点。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军接着中路
15、军说,最后说东路军激战,文势由此涌起高潮。这篇新闻的主体可以分三个层次,看三个层次之间的衔接,就可以悟出全文一气呵成的道理。叙述中路军和西路军进军状况,都从时间说起,中路军是“二十日夜起”,西路军是“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这样并列,层次分明,又紧密衔接。说了西路军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话题从“西面”转向“东面”,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到了下一层。可见,作者很注意层与层之间的衔接,所以全文流转顺畅,一气呵成。 理解这个问题,要统观全文内容来分析,因为本文不仅仅报道南阳解放的消息,而是以南阳的解放为基点,总结了一年多来我军取得的战绩。介绍南阳的历史背景,一方面强调了南阳重要的历史战略地位,突出了解放南阳的重要军事意义;另一方面,也为下文的叙述奠定了基调,烘托了主题。 此处运用比喻修辞,形象生动地说明在江淮河汉区域共产党的革命势力逐渐壮大, 如同点点星火已成燎原之势,为下文报道我军的胜利作好了铺垫。 一方面,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弃城南逃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