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桃花源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一)课文所处的地位及联系语文出版社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中学语文教材七年级、八年级(上)对浅易文言文已有了一定量的编写。通过三册的学习,学生对文言文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有必要让学生更深入地去学习、掌握文言文的其他样式。文言散文在整个中学教育阶段占有不可忽视的一席之地。在八年级(下)第七单元开始安排文言散文,三篇“记”篇幅相对前三册出现的文章来得长。而桃花源记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它是我国千古散文中的奇葩,传诵千古而不衰。这一课给学生印象好坏必将影响到以后学生对文言散文学习的兴趣。因此,有必要对这一课进行时代的处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散文的兴趣。本单元在文体上属于“记”
2、一类的文字,四篇都被选入古文观止作为传诵千古的美文,学习、背诵这样的文章对培养、提高学生的文言语感很有帮助。教学中应该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在学习现代游记类散文和其他记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识,形成能力来学习这几篇文言课文。(二)教学内容本课是本单元的重点,而作为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要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字障碍,然后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的角度对文章的主旨作进一步思考,因此,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作者,把握“记”文体特点,疏通文意并熟读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文的角度对文章的主旨作进一步思考,这是第一课时。(三)教学目的1、掌
3、握“交通、问讯、绝境、间隔、无论、妻子”等词的古今异义,掌握“志、寻”等字的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运用。2、初步了解“记”的一般特点。3、疏通文章4、流利运用普通话朗读(四)教学重难点1、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和部分虚词2、顺畅朗读并熟读成诵3、领会本文按渔人所经历的顺序记叙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且详略得当的写法。二、教学方法1、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以存疑质疑 解疑的模式解决字面上的翻译。2、运用归纳教学法学习实词、虚词,引导学生学会归纳同类知识点。3、边读边译,反复朗读增强语感。设计意图: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学习规律并形成习惯。三、学法指导1、为培养学生自主学
4、习的能力和养成查阅资料、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了解作者、掌握新出现的字词的含义,并能翻译全文。2、为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感受能力,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读。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准备课文录音带、录音机,并准备好天仙配音乐磁带,小黑板。(二)设置情景导入现在请同学们欣赏一段音乐天仙配-(曲终)你从歌曲中听见了什么?看见了什么?(待学生回答后归结)歌曲描绘的是一副环境优美、夫妻怡然自乐、男耕女织的社会生活美景。这种美景过去有吗?现在有吗?将来有吗?(学生作出回答后)不会,这只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谁能用一个成语来比喻?“世外桃源”。是的,这个成语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现在
5、我们一起跟陶先生走进世外桃源吧。设计意图:以音乐渲染情境,美好的音乐能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对审美的感知和想象。(三)预习检查1、全班齐读课文。2、教师出示卡片指名解释字词。3、让学生说说对“记”的理解。4、指名概述课文内容。设计意图:朗读一是为了检查学生预习时关于字音的掌握情况;二是引导学生初步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地熟悉课文。卡片解词有利于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知程度,符合初二学生应侧重于基础知识的积累原则。概述内容符合课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四)阅读课文1听课文录音,注意读音及朗读节奏,进一步感知全文。设计意图:录音示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学生注意
6、力,使学生更加专注阅读课文。2、了解作者及背景以爱莲说及饮酒两篇诗文回顾作者,并让学生借助资料进一步介绍作者。之后,教师强调与本文创作有关的内容:陶渊明生活在东晋的分裂崩亡时期和晋末的换代之际,社会矛盾尖锐,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他对东晋的黑暗现实不满而归隐,而对这些惨痛的现实,越来越坚决地否定自己所处的社会,不断构思和向往理想的生活图景。桃花源记就是他亲笔绘出的理想社会图景。设计意图:让学生简介作者是为了让学生养成通过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习惯并形成能力。教师的进一步补充强调则是为了后面文章主旨的理解打下基础。3、解疑、扫除文字障碍请同学把预习中碰到的不理解的词句指出来,同学间互相解疑,未能得到解
7、决的疑问由老师解答明确。设计意图:符合课标的阅读要求对课文的内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5、在个别字、词、句排除疑难的基础上准确翻译并反复朗读。方法:同桌一人读原文一人口译,逐句疏通文章。对于串译有不妥之处,师生共同加以纠正。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对于初二学生,能粗略看懂一篇文言诗词并能尝试着现代汉语把文意表达出来,已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节奏反复朗读并能熟读成诵是初中生阅读浅易文言美文最基本的要求。6、默读课文没,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武陵人一路上见到的景色和桃花源中的景
8、象。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熟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作者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个感性认识,同时让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五)课堂作业(出示小黑板)1、给划线的字注音: 便舍( )船 屋舍( )俨然 间( )隔2、解释词义:寻向所志 ( ) 寻病终 ( )3、理解古今异义词:交通 妻子 绝境 无论 鲜美4、补充省略的成分:( )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 )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做食。设计意图:能正确区别多音字,多义词并初步树立古今汉语存在差别的意识,掌握文言句式,通过练习一来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来加深印象、巩固知识的作用。(六
9、)课堂小结这一节课通过我们的合作学习,我们基本上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并学到了不少文言实词、虚词。让我们一步一个脚印随着古人去寻幽访古,感受祖国文化的美丽和伟大。(七)布置作业、翻译全文、思考课后练习二、背诵课文设计意图:翻译既巩固了课文知识,又培养了书面表达能力。背诵突出了本课的教学目的。思考题则是为下一课作准备。 课后说明:板书是随着课堂进行和学生需要而逐步书写的。由于有死的教案,没有死的教法。具体课堂操作要随机应变,其结果不是这一篇说课稿所能预料的22、短文两篇说课稿陋室铭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陋室铭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精品。全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抒发作者的情怀,以“惟吾德馨”的立
10、意贯穿全篇,极力抒写“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全文寥寥81字,短小精美,给人以隽永畅达,丰姿绰约的气韵。2、教材所处地位和作用陋室铭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新教材第二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是联系生活,着重培养一般的阅读能力,课文按照其反映的生活内容编排。第六单元学习五篇文言文和五首诗词,反映的内容为古代生活。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新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新大纲”)在“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部分“阅读”中明确规定: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新大纲规定古诗文的比例由原来的20上升为30,
11、强调对传统文化精华的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其语文能力。本单元集中学习文言文和古代诗词,目的是让学生在第一册学习古代诗文的基础上掌握鉴赏古代诗文的基本方法,背诵名篇佳作,积累语言材料,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3、教学目标根据新大纲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基础知识目标:了解刘禹锡,记住其所处时代及文学地位;认识生字、新词;熟读背诵全文。基本能力目标: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内容;掌握赏析古代诗文的基本方法:反复吟诵疏通文意品析语言。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4、教学重点与难点该文为脍炙人口的骈体文,句式整
12、齐而变化有致,音韵和谐,节奏明快,读来琅琅上口,是体现朗读音乐美的绝佳材料。再者,该文抒写作者身居陋室却怡然自得的高尚志趣,这含而不露的思想感情不读难以领悟。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反复诵读全文,体会其感情内涵;指导方法,当堂背诵全文。古诗文是我国文化艺术史上的瑰宝,极讲究铸字、炼句,力求“以一当十”,“一字传神”。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反复推敲、细加揣摩文中的妙言佳句,不仅能提高他们遣词造句的能力,而且能不断提高其审美情趣。品析语言是赏析古代诗文的关键一环,而学生却难以把握。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难点确定为: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找出自己最喜欢或认为用得最精妙、传神的词、句细加品析并作简要批注。二
13、、说教法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明确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据此,依照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1、突出诵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法。“教学千法读为本”,学习文言文必须重视诵读。突出诵读并不是一味地读来读去,而是要注重指导诵读的方法,突出层次,爱莲说一、说教材。 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目标爱莲说是八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诵读的习惯,在反
14、复诵读中,领会文章内涵,并对作品精美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二、说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和技能: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什么是“托物言志”和本文独特新颖的结构方式。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精美语言特色。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到文章的美,学会怎样欣赏抒情散文,并领悟短文所表现的作者的志趣和情操。三、说教学重难点:课文篇幅短小,虽寥寥几笔,意却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
15、致。学生在多次诵读的之后,能了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莲”美丽的形象,优美语言的欣赏,作者的志趣和情感作为本课的重点。把托物言志的手法和结构方式作为本文难点。四、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开火车的游戏形式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朗读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美,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知,在感知中领悟。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遍,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
16、。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对字词的疏通,可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指点解词的方法。五、说学法的点拨与指导。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记,虽然字字落实,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倡导启发自主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从两方面点拨和指导。第一方面,在诵读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词法
17、方面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并由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从中悟出解词的方法。第二方面,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六、说教学程序。(一)、引入课题。 由多媒体配乐展示荷花的图片(引入情景),由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引入课文),从古到今,有很多人赞美“莲花”,今天我们就去看看周敦颐是如何赞美莲花的,为什么要赞美莲花?播放多媒体课件,可以一开始把学生带入情感高潮,在最短时间内,把学生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学生求知欲。(二)、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让学生明白自主学习的内容)学习内容:
18、1、什么是“说”?2、关于作者的情况。3、看课文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同时画出不能理解的句子。4、学生朗读课文。(三)、疏通文意,理解内容(学生结合文后注解和有关资料,理解文意) 师生共同合作加上教师的点拨,共同完成在自主学习阶段不能完成的任务,这一阶段要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内容。(四)、探究学习、质疑解惑。(学生分组讨论,与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合作学习相结合)1、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探究的内容。(1)分小组讨论:这篇文章美在哪里?(2)综合意见,各组发表意见。(班上发言)(3)老师综合归纳:根据同学们的发言,这篇文章美在四个方面:“莲”貌美品美、文章的语言优美、表现手法巧妙、结构精巧。(4)从四个方面进
19、行赏析。2、质疑解惑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有效引导学生质疑解惑,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集合式-集中学生所问,教师汇总,再作解答。逐一式-学生质疑,教师及时解答。切磋式-归纳学生所问,然后学生互议,再作解答。以上三种方式,可以交替使用,互为补充。(五)、指导背诵: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实现。如男女生分段朗读, 自由朗读,教师提问,学生用书上的原句回答等。本阶段学生能基本背诵课文。(六)、课堂小结:(教师用简洁语言进行小结,让学生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进而实现本课教学目标) 本文用了119个字,调动了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描绘了莲花的美,表达了作者对莲的赞美之情,表明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
20、活态度,读着这篇文章,我们不但感受到了莲花的美,语言艺术的美,还感受到了作者情感的美(七)、布置作业。1、巩固本课所学。2、向课外延伸,培养知识迁移能力。七、说板书设计(体现教学直观性)(一) 貌 美 品 美 出淤泥而不染 高洁生 长 环 境 濯清涟而不妖 质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正直体 态 香 气 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 端庄风 度 气 质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圣洁23、核舟记说课稿核舟记是省编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程序四方面加以说明。一说教材(一)教材概述核舟记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全文仅400余字,却描述了整个
21、核舟的全部景物。语言见解生动严密。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培养文言语感。同时,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二)课型 演示活动课(三)课时 两课时(四)教具 投影片 多媒体课件(五)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练习诵读,培养语感。品味、积累语言,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阅读能力目标:领会介绍核舟的顺序和详略,理解各具鲜明特征的人物神态、情趣。3写作能力目标:掌握“握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详略得当”的写法。 4思想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
22、族自豪感。 (六)重点、难点重点:目标1,2,4难点:目标3(七)课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确定的依据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教学新大纲第二部分第一款:整体感知课文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问。这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第三部分第三款、四款、五款“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指出: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因此将课型定为演示活动课。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第三部分“在教学中要重视问题”中
23、明确: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修养,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本文介绍的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核舟”。文章抓住了“核舟”的特点,细致地描述了它的艺术形象,赞扬了雕刻家的精巧构思和高超技艺,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是培养民族自豪感的绝好材料,所以确定了本文的情感目标4。省编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一单元的教学要求是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从而提高这方面的听说读写能力。本单元是学生在初中阶段集中学习说明文的起始单元。核舟记是本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第三册所学的第一篇文言文,而我们前两册所学的文言文主要是记叙性的文章,第三册却以说明性为主,因此这篇文章可说是两者的过
24、渡,对于学习古代文章的文体有很重要的意义。从整个单元的教学要求来看,核舟记是前两篇课文中国石拱桥和祖国的大豆的深化。由于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因此在理解文句的基础上,了解课文是怎样抓住特点进行说明也就成了本课应完成的教学目标。学习此文后,要求学生能鉴赏、能翻译、会写。所以确定了目标2、3、4。二说教法这是一篇具有浓厚文学色彩得的小品文,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通过教师适时、恰当的引导讲解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这种观察与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积极思维过程,是一种
25、“思维知觉”。也决定了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双主原则”。鉴于此,教学本文的指导思想为: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有意注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比较,激发学生思维,热情参与。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具体做法:(1) 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填鸭式”的,但现在的学生不是“鸭子”,个个是精灵,所以我们的教学应充分发挥“精灵”的精和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以提高课堂效率,向45分钟要效益。但是,文言文的特殊的语言形式可能使学生的
26、积极性受挫。俄国大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教育实践证明:学生对学习本身、对学习科目有兴趣,符合他的由活动动机产生的认识倾向,就可以激发他的学习积极性,推动他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呢?我认为,对于有些课文,在通读全文之后,引导学生形象地重现课文所描绘、叙述的情景,(即,演课本剧)之后,再一次统观全文、整体感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学生平时是靠视觉来感知客观,同时他们又善于运用面部表情和体态语来再现事物。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表演来再现课文中的内容,这易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从而产生
27、主动挖掘课文内容的内在动机。(内在动机是指人的行动出自于人本身的自我激发,由于做某种事能引起兴趣,令人愉快,做这种事情无须外力推动它本身就是行动者所追求的目的。)而学生从自觉的读懂课文到再现课文内容的这一过程,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核舟记一课详细地描绘了核舟上五个人物的造型。在通读了这篇文言文后,给学生制定出分析对象,自学范围。然后让学生分男女生两组用形体演示其造型。学生为了准确地重现核舟上的五个人物,团结起来,主动地查字典,解词、翻译课文,体会文中词句的含义。之后,他们自己找来了白胡子,精心制作了“峨冠”、“手卷”装扮东坡;为了表现佛印的大肚子,(佛印“绝类弥勒”)他们在毛衣里塞满运动服
28、,还身披窗帘,腰间系上跳绳,以表现佛印身批袈裟,“袒胸露乳”;演舟子的同学用纸作了椎髻,脱了鞋和袜子,以更好地表现“右手攀右趾”;他们用水桶倒置做炉,茶缸做壶,还特别声明没有找到蒲葵扇,只能用折扇代替;最后,他们还把课桌摆成了船的形状,在上面演示。 学生表演的时候,我就在板书上勾勒出他们表演得正确的地方,以示表扬。“表扬包含着给被试以关于他自身的能力和自我主动性的反馈,从而使本人完成工作是愉快的,而且觉得自己是有能力完成工作的”。因此,学生们并未因为有错而感到沮丧。通过第一次排演,学生很快理解了“左手执卷末”“右手执卷端”等较易掌握的语句。但“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是怎么回事呢?佛印“卧右膝
29、,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又是怎样一种姿势呢?同学们又一次投入到紧张,欢快的探讨中去。他们联系了核舟上人物所处时代的潮流,想到东坡、鲁直所穿的是长袍,“现右足”、“现左足”自然就理解了。于是,同学们又用窗帘作“长袍”,补足了这一细节;通过查字典,问老师,他们弄清了“躺为仰,卧为侧”。终于准确地塑造了佛印的造型当他们第二次表演后,已经完全理解了课文中这一部分内容的含义,同时体会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既然文中的大部分内容都靠他们自学理解了,那么,剩下的部分自然在愉悦的氛围中迎刃而解。最后,在同学们成功的喜悦下,再一次统观全文,使他们对文章的认识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完整而
30、清晰。 这样,教师只是对一节课的整体目标和内容作宏观上的把握(整体把握),再根据学生的临场情况,随机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而学生饶有兴趣地根据自身水平按照自己设计的程式、方式讨论,学习的过程,正是学生理解能力,自学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这样一来,原本枯燥乏味的文言文字词学习在学生主体活动和教师引导下不知不觉地完成了。(2)教学内容的设计,一般须遵从学生认知规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完整、生动地呈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的美学价值。在整体感知课文的艺术美和解决文字障碍之后,通过动手做“核舟”、改写评点“解说词” ,使学生在动手做、动手改、动口说中,理清课文层次和说明顺序。最后,学生们再一次通读全文,使他们的
31、认知经历了从语言文字到形象生动的表象,再到语言文字的完整过程。帮助他们将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紧密结合起来。 吉尔伯特海特在其教学的艺术一书中曾谈到:“如果我们不能获得一声出自内心的笑,那么这一天的教学就白费了”。通过演课本剧,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正是获取一声声出自内心的笑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三说学法有人说,课堂好比战场,老师是统帅,学生是士兵,“统帅”要指导“士兵”怎样去打仗。但是去打仗的是士兵,所以,“士兵”如何领会“统帅”的战术,尤为关键。学生的学习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教学相长”,鉴于老师的教法,学生可有如下学法:
32、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这方面实施朗读训练。 读出节奏 文章的节奏,包括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和重音的体现等,通过节奏的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训练中,我先把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本领。对某些特殊句式,如倒装句等,则先让学生讨论其读法,再去揣摩感受,怎样读才最能够体现
33、出文章的感情。实践法 :我们都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应该在课堂上做到“口到、心到、手也到”,通过训练,通过实践,以真正完成教学目标。教法既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学生读、说、演,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在课堂上只不过是作引导和点拨。教室,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其环境构成包含着三个主要方面:物理部分、人际部分、教育部分。教室不是一般的空间或场地,它是开展教育的环境,应是一个全面的环境。从物理部分看:它有一定的空间形状,有一定的光线。视觉要求、温度要求等。从人际部分看,教室是一个小社会,教室中的人际关系、角色地位、空间行为模式等构成了教室的人际
34、内容。从教育部分看,教室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有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等。在我国,传统的教室空间安排一律按照学生面对教师的方向,由许多排课桌椅组成的格子形式,这种排列形式,国内称作秧田式,国外称为演讲厅式、教育式,有的人称为鸡蛋筐式。它反映了传统教育强调知识传授的特点,师生关系是演讲者与听众的关系,信息是单向传递的,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改革,也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各地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也改革传统教室课桌椅排列方式。本节课的课型是演示活动课,因此本人在借鉴外国的实践的基础上,尝试了一种新型教室空间安排形式圆圈式。(如图)圆圈式安排彻底改变了师生间的传统的地位和关系,体现了师生合作、教学相
35、长的新关系,强调和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和参与精神,把教师和学生的新型关系以一种新的空间形式加以保证,这是一种多向型的信息交流结构。在这种空间安排中,上课可以是教师讲学生听,更多的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的讨论、切磋。留出空间可以用来设置不同场景,供学生进行模拟活动、角色扮演、戏剧表演等。总之,我们优化教室环境,目的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充分地将教室的物理部分、人际部分和教育部分的三个方面融合在一起,体现了教学观念的一种转变,开拓了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领域,也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环境。四教学程序(一)布置预习(必须在前一节课加以指导)1文言文的生
36、字词、古今异义、省略现象、语感等方面要加以提示,让学生带着问号进课堂,以对课堂更感兴趣。2做核舟模型。(二)新课导入1请学生在一长2.9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内写十个汉字,要求笔画清晰。(这一设计的目的有二:一是设置悬念,激发兴趣;二是:让学生实际感受一下微雕艺术的难度,从而对王叔远的精湛技艺有更深层次的理解。)2出示单元学习目标、课题及学习目标(投影)(教学目标定向,引起学生有意注意。)(三)新课学习1 自读课文,思考课文详细描绘了核舟上的哪五个人?(板书五人姓名)(以速读方式,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2给学生制定出分析对象,自学范围。让学生分男女生两组用形体演示其造型。(学生演示、纠错;教师引
37、导思考、探索、拓展)(此时完成目标1)3齐读课文(使他们的认知经历了从语言文字到形象生动的表象,再到语言文字的完整过程。)4动手做(课外)每桌发一张8k白纸,按课文介绍的内容折一只乌篷船。然后按课文的说明开上小窗,“题”上字。用小纸片剪成三个小人形,要求为东坡画上胡须,在船头用胶水等固定位置。(注意方位)(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想象力,同时熟悉课文的说明顺序。)根据译文将课文主体内容改成“解说词”。要求通俗、形象,抓住核舟的特点。依照本文的说明顺序。(能力迁移的重点有二,一是说明顺序,二是语言特点)5解说(教师板书)每组推荐一名学生拿核舟到台上解说,其他人指瑕。教师打分评点。(训练学生的胆量
38、和书面、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其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6讨论(教师板书) 作者向我们详细地介绍了核舟,这核舟有什么特点值得他写?(体积小、容量大) 围绕这些特点,作者介绍了核舟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船舱船头船尾船背) 作者怎样赞美这只核舟的雕刻技艺?(总分总) 作者花那么大的篇幅向我们介绍这只雕刻精美的核舟有什么目的?(反映古代艺人技艺的奇巧灵怪)(强化学生掌握阅读课文的一般规律: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朗读到演示,由动手到讨论归纳,也是对学法的指导。)(此时完成目标2,3)7教师小结我们今天学习了核舟记,请大家用自己的语言对这一小小的核舟发表
39、一下意见吧!不错,这一小小的核舟的确工艺精美,巧夺天工。实际上我们中华民族的工艺和智慧远远不止这些。(投影更小更精美的微雕作品,如一根头发上的唐诗五百首等)在学生的惊叹声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在黑板上写上八个大字“学无止境,精益求精”(文道统一)(此时完成目标4)8作业 熟读全文,背诵二、三两段(进一步巩固目标1,2) 就你身边的某一种工艺品,仔细观察后用说明性的文字把它介绍出来。(能力迁移) 分类整理相关词语要求:按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数量词用法四类情况进行整理归类。(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积累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应该落实到实处。之所以要学生整理分类,一是便于记忆掌握;二是便于发现规律,掌握语
40、言积累的方法。)9教学小结本教案提供的是一个运用自主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设计。教学设计注重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间的相互指导,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拓展。同时,十分注重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开发学生生命潜能的研究,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为学生创造展示“才华”的机会,更好地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不同的发展。当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针对文理科的不同特点,同学科不同教材的特点,应因情而异,可以省略或扩展其中某个环节或调整环节之间的顺序。目的是一个,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会自主创新性地学习,从而达到会学习的目的。附板书:尝贻余核舟一 (总)核 船头坐三人 中轩敞者为舱 船尾
41、横卧一楫舟 (居左)(居中)(居右)边(分)鲁直 苏轼 佛印 居左者 居右者记 通计一舟 (总)(这一板书主要想呈现出本文的说明顺序,用等标注的是文章中实际说明的顺序,目的是更直观地反映出一种对称美。)24、大道之行也说课案一、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大道之行也是初中语文八年级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在本单元中的课文,大多讲述了博大情怀、积极向上的情操,编者将它安排于此类文章中,同时读者体会其中的不同 之处。这篇文章描述了理想社会,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能力,学习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一个为人类造福的人。
42、(二)教学目标: 1、 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2、 把握“大同”社会基本特征。3、 熟背全文。4、 联系实际,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能同时领会文意。(本单元教学中要求突出朗读,让学生养好诵读的良好习惯)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这是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也是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升华思想的基础)难点: 联系,引导学生思考 桃花源记中的理想社会与大道之行也中“大同”有无相似之处。(两篇文章相较,使得学生可以在对比学习的基础上,加深课文含义的理解,更正确地掌握文意,并且培养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养成对比分析的良好学习习惯。)
43、二、说教法 主要运用点拨法、读书指导、探究法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对文言文的教学要对学生进行点拨,才有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读书指导是对朗读所提出的要求。本文的一些开放性探讨题目,可运用这种方法,同时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的思维。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主要运用朗读法、自主学习以及小组合作讨论。朗读法:文言文的学习重在反复朗读,也可为下面的学习作好准备。自主学习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主动掌握好文本。对发挥学生自己的个性有很大帮助。小组合作讨论:对我们学校具体情况所设计的。对古文讨论,可使学生交流意见,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对文言文的生疏感、胆怯感。四、说教学程序根据教学内容及语文学习的
44、规律,安排导入朗读感知理清全文思路句段赏析文章研读拓展几个环节。1、导入(约 分钟) 以同学们熟悉的游戏太平天国,引说出中国在第2次鸦片战争后所出现过的所谓的“理想社会”,从而引出课文大道之行也。2、朗读感知。朗读:(1)影音范读,提起学生兴趣,听取正确的读音和断句。 (2)齐读课文,掌握文意。(文言文的朗读十分重要,读通全文,才能为理解文意作好铺垫。)3、疏通文意 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对本文内容的理解。(1) 简单提点文言文中的字词读音。(迅速带过) (2) 抽学生结合书上注释分别讲解每一句话的含义。(3) 同时,老师进行点拨、引导,更正讲解,运用多媒体显示每部分的相应图片,加深印象。
45、(5) 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通读全文,进行巩固。(6) 让学生自主起来,背诵自己喜欢的一句话。(熟练地背诵全文,为将来进一步消化它创造条件)3、句段赏析(约7分钟)(1) 首先,让学生选择文中的句子,并谈谈对该句的体会。老师只让其中一个学生回答,让其他学生听取,让大家来进行评价。最后老师再小结文段的中心立意(这种方法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让其他学生提出优、缺点及补充意见,带动了其他同学解析文章,具有普遍性。老师及时的小结可让学生对文章有着更准确、更及时地把握。)(2) 全班背诵全文。(达到学习巩固的目的)4、文章研读 (1) 讨论以下问题:(2) a、“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并做讲解。此题是据课文第二层内容设计的,这一层内容比较复杂。设题的目的是理清文章的思路,帮助理解和记忆。b.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室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这道题较开阔,设计为小组讨论研究,可进行小组评比。5、拓展 抽学生说一段话描绘你心中的理想社会。 6、教师小结,布置作业(约2分钟)(1) 总结全文,提出作者立意,激励学生开辟未来蓝图。(2) 作业设计:背诵并默写全文。五、说板书设计 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