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递进式”教学为模式开展教研活动的探究前滚翻教学活动的片段及反思象山文峰学校 徐驰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教研活动正成为一线教师探索课堂教学的研究平台。在以往的教研活动中,大多数教师都采用了自定教材或者同课异构等教学模式开展活动,笔者结合实际,为了能使一批青年教师更快地熟悉教材,在本次教研活动中采用了“递进式”的教学模式开展了教研活动。以前滚翻教材为例采用递进的方式确定了一年级为前后滚动,二年级为前滚翻,三年级为连续前滚翻,四年级为前滚翻接球,分别由四位老师进行实践教学。活动后,对四位教师的教学片断进行了评析,并且对本次的教研活动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关键词:递进式 评析 有效性 反
2、思正文: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教研活动正成为一线教师探索课堂教学的研究平台。体育教研活动的本质是参与教学活动的所有成员通过有效的教学信息交流,共同探讨针对教学实践的方法,重在引起参与者的交流,在参与中促进共同思考并进步。而有效的体育教研活动首先是以平等对话为基础,在交流过程中,既要克服参与者消极接受批判,防止自我反省,又要防止拒人千之外的不合作态度。正确的态度应是自信而不自闭,虚心而不盲从。本学期本人作为“名师带徒”活动的导师,就一次前滚翻递进式教学研讨活动中谈谈自己的一些感想。一教研活动的背景为了搞好本次带徒教研活动,我根据各位学员的教龄特点(大多数学员都是刚参加工作,教龄最长的也只有
3、三年),使他们能更快地熟悉小学体育教材内容,所以本次的教研主题放弃了以往的同课异构模式,选择了递进式的教学模式,教材内容也选择了较为常见的内容前滚翻。本次教研活动我们以浙江省1992年版的省编教材为依据,采用递进的方式确定了一年级为前后滚动,二年级为前滚翻,三年级为连续前滚翻,四年级为前滚翻接球,分别由四位老师进行实践教学。本次活动参加上课的四位老师先进行主评,其余老师参与评课,最后由我和县教研员进行了总结性评课。根据四位老师的实践教学与教材的特点,我们开展了积极有效的研讨。二教研活动的片段综述(一)教学内容的搭配课例一:王老师在教学一年级的前后滚动时,准备部分的内容是游戏“大灰狼”与“健康操
4、”;基本部分的内容是“前后滚动”与游戏“跨垫接力”;结束部分的内容是是“请你跟我这样做”的放松练习。课例二:沈老师在教学二年级的前滚翻时,准备部分的内容是游戏“绕垫慢跑接兔子找窝”;基本部分的内容是前后滚动的复习、前滚翻与游戏“我是小小建筑师”;结束部分的内容是游戏“臀部写字”。课例三:张老师在教学三年级的连续前滚翻时,准备部分的内容是“在慢跑中结合模仿动物走的练习”与“垫上操”;基本部分的内容是复习前滚翻、连续前滚翻与游戏“跨垫接力”;在结束部分的内容是“相互拍背”的练习。课例四:陈老师在教学四年级的前滚翻接球时,准备部分的内容是“配乐拍手操”与“专项性的徒手操”;基本部分的内容是复习前滚翻
5、、前滚翻接球与游戏“障碍接力”;结束部分的内容是“拍拍腰、拍拍腿”的练习。评析:1、四位年轻的老师在知道主教材内容的情况下,对辅教材的搭配都下了一番功夫,特别是针对水平一的学生,在准备部分都选择了适合学生年龄与身心特点的游戏作为热身练习,对主教材的教学练习针对性比较强。但是四位老师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在准备部分的教学时不够紧凑,花费的时间太多,进入主教材的教学太迟,从而影响了课的部分时间的分配与教学效率与效果。2、在基本部分的教学时,四位老师都采用了“接力跑”的形式作为辅助教材,在“接力跑”教学时充分地利用了垫子,所以与主教材的搭配表面上看来都比较合理。但是王老师和张老师在教学“跨垫接力
6、”的时候,是让学生踩在了垫子上,垫子放在地上用脚一踩容易向前滑,所以安全性不强;由于垫子之间的间隔距离不一样,导致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踩在垫子上;像这类跨过障碍物的游戏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有难度,所以并不适合学生的身体特点。3、在结束部分的教学时,四位老师都没有足够的重视,对于内容的安排都比较潦草,所以上课时也是走过场而已,并没有根据主教材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放松练习。(二)教学手段的运用分析课例一:王老师教前后滚动时,在课的开始部分先用一句口令“一、二、三,我是小小解放军”来约束学生的课堂纪律。在准备部分用游戏“大灰狼”使每一个学生找到一块垫子,利用情境教学让学生模仿小刺猬抱膝蹲在垫子后面;接着
7、做了徒手操。对于主教材的教学,王老师先让学生进行模仿拍球动作的练习;再用游戏“大风吹”进行分组团身倒垫练习;接着用腹部夹纸团的手段让学生在垫上尝试前后滚动;最后教师要求学生在相互帮助下使学生前后滚动成蹲立。评析: 1、作为一名刚参加工作一年的老师在控制课堂纪律方面能想到用一句口令来约束学生的行为,此手段用来调控课堂纪律比较有效,说明王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比较仔细、好学,并且能把学到的东西灵活运用。 2、在准备部分的教学,王老师首先用情境的方式导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如何抱膝团身,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其实在此时对学生的“抱膝团身”动作进行强调、评价,就已经初步解决了教材的重点,但是王老
8、师没有延续她的情境教学,而是做了配乐徒手操,此时就打乱了课堂教学的节奏与内容之间的衔接。在进行主教材的教学时王老师用了多种手段让学生练习如何抱膝团身,接着就让学生进行了前后滚动的完整练习,王老师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解决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但是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王老师完全可以采用情境式教学手段渗透技能的学习,使学习更具有趣味性,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课例二:沈老师教前滚翻时,在准备部分先让学生慢跑后再引导他们以“小兔子找窝”的方式每人找到一块垫子,接着做垫上操;在主教材教学时,老师按照以下顺序分别让学生做了“大树与球”的身体练习,蹬撑练习,前后滚动的复习,模仿“肚子疼”的动作
9、练习,低头看天的动作练习,腹部夹纸团前滚翻练习,最后进行了完整动作练习。评析:1、在准备部分的教学时,沈老师采用让学生绕垫慢跑,然后用“小兔子找窝”的游戏让学生找到了一人一块垫子,接着在垫子上做了热身操。教学手段的运用比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也使练习比较有效、紧凑。2、在基本部分教学时,沈老师首先让学生做了“大树与球”的身体练习,在这一练习中沈老师很快地解决了前滚翻完成之后的展示与教学重点“抱膝团身”,这一手段的运用非常有效。但是在接下去的教学中沈老师用上了几乎所有能想到的教学手段,所以手段的运用太杂,缺少练习的层次感,每一个动作的练习只是蜻蜓点水,没有深入效果。课例三:张老师在教学连续前滚翻
10、时,首先进行了前后滚动与前滚翻的复习,然后进行了前滚翻成蹲立后在前一个垫子上按手印的辅助练习,接着进行了连续前滚翻的完整练习。评析:张老师在教学时采用了分解整合的教学方法,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地完成了连续前滚翻的教学任务,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特别是运用了“前滚翻按手印”的练习,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是本节课的最大亮点。课例四:陈老师在教学前滚翻接球时,首先复习了前后滚动与前滚翻,接着让学生进行了前滚翻接固定球的练习,最后进行了前滚翻接球的完整练习。评析:陈老师在教学前滚翻接球时同样采用了分解整合的教学方法,教学的思路比较清晰,但是上课时没有抓住重点,前后滚动的动作花费了很多时间,其实对于本节课的
11、内容与教学对象而言,应该多让学生练习前滚翻,在学生熟练掌握前滚翻动作之后再让学生懂得接球的时机的重要性,最后再进行完整动作的练习。从整堂课来观察,陈老师运用的教学手段针对性不强,所以教学效果也不佳。(三)教学组织的设计课例一:王老师首先利用游戏让学生自由解散后每人找到了一块垫子,然后以四列横队的组织在垫子上完成了主教材的教学,接着分成四路纵队进行了“跨垫接力”的游戏,结束部分就按照四路纵队进行了放松。课例二:沈老师首先采用的是绕垫慢跑的方式让学生找到了人手一垫,然后以四列横队的组织在垫子上完成了前滚翻的教学,接着以四人为一组完成“小小建筑师”的取、摆垫接力游戏,最后原地进行了放松练习。课例三:
12、张老师首先采用了绕垫慢跑接模仿动物走的形式引导学生按四路纵队站在了垫子后面,然后是两人两块垫子完成了连续前滚翻的教学,接着以四路纵队的组织完成“跨垫接力”游戏,最后在原地让学生进行了放松。课例四:陈老师直接要求学生两人一块垫子站在垫子的两端完成了徒手操的练习,然后用同样的组织队形完成了前滚翻接球的教学,接着采用四人一组两块垫子完成了前滚翻接跨垫的接力游戏,最后让学生进行了放松。评析:四位老师的课堂组织都比较紧凑,但是由于经验不足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王佳颖与张淑妮两位老师在组织游戏时没有过多考虑学生的能力导致学生练习时没有跨在垫子上;沈旻盎老师在让学生做“小小建筑师”的游戏时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
13、间,导致效果不佳;张淑妮老师在教学连续前滚翻时由于两块垫子之间的间隔太近,影响了练习效果,采用了四路纵队的游戏比赛导致了学生只比赛了一次,练习的密度太低;陈健老师在接力游戏教学时,让学生加速启动后在进行了前滚翻一次,起来后再跨过垫子绕过标志物完成接力,并没有考虑人在高速运动时立即停下做前滚翻的不合理性。三教研活动后的几点反思本次活动结束后,照例进行了评课,首先上课的几位教师先自评,再互评,一次教研活动的重点应该是在评课,让上课的教师知道自己的不足,为以后的成长提高积攒能量。但我们评课是要针对有效教学而展开,钟启泉教授认为,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基于对有
14、效的理解,体育评课首先要以学论教,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状态作为观课、评课的重点,以学生学的方式讨论教师教的方式,通过学生的学来映射和观察教师的教,观课、评课获得从考察学生学的效果入手,思考学生应有的学习行为,以此来反思原有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在评课过程中,(一)新教师评课能力还有待提高我发现新教师普遍在评课中还有欠缺,在评课中“三重三轻”现象。1.重教师轻学生在评课时,评价侧重在评教师的行为,而忽略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情况。例如:传统体育教育理论教材中关于一堂好课的标准的论述,基本上集中于教师的教,这种评价取向强化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表演,忽略甚至压制了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多向互动。这就是导致多年来“学
15、生主体”难以真正落实的重要原因。2.重评定轻讨论传统的评课着眼点在评,而不是在议,出于切身利益的考虑,教师们往往绕开焦点,相互恭维,形成一种不良的教研风气。更有甚者,出于评的需要,个别专家和领导的主观意见变成了金科玉律,取代了教师的争鸣,使教研活动彻底形式化。3.重结果轻过程传统的评课关注教学效果,而忽视教师在做课过程中的自身成长,包括思想认识的发展、教育观念的转变以及教学过程的感悟等。评课变成了束缚教师的手段,并导致教师教学行为的刻板化。因此,根据上述情况,我们在评课中必须强调新的取向:第一,关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目标。由于新体育课程强调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课程目标也是直指学生整体健康
16、水平的提高。(二)导师对徒弟的话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目标不仅仅传授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和技术动作、能力,还要指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我们要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关注学生“全人”发展,所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才是好课,好的体育课堂教学甚至能使学生一生受益,这才是一堂好课的真正价值所在。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从学生学的角度,评价教师的教的质量,坚决摒弃研究课中的“做秀”现象。即从学生参与的程度,来看教师在课上是否提出了带有思考性的有意义的问题,是否创设了教学的情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了什么样的教学手段,保持了学生的学习积
17、极性,使学生的情感、态度有明显的好转,并获得了成功的体验等方面。学生的参与程度包括:1.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如学生参与活动时的神情、兴趣、注意力、自信心、好奇心、进取心及积极性等等。2.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如参与学练活动的人数、学练活动的形式、学练活动的时间等等。3.学生参与的深度:如学生能提出有意义的或有个人见解的问题;能按正确要求进行练习或能按正确要求改变方式、方法进行练习;练习中相互协作;共同分享等等。四结束语作为“名师带徒”活动的导师在评课时,我们要从教师原有基础出发,发现教师的特长,帮助教师反思、总结,发掘其教学潜能,促进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要为教师理思路、明方向,给教师一些自信,让其扬长避短,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关注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成长,鼓励教师积极叙说自己在教学中的所思、所想、所感悟,通过叙事为教师自觉反思自身的教育观念提供坚实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