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学设计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运用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结合诸葛亮一生功绩,感受作者对其仰慕之情,及作者内心深沉的悲愤情怀. 过程与方法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杜甫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教学重点: 结合诸葛亮一生功绩,感受作者对其仰慕之情,及作者内心深
2、沉的悲愤情怀. 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教学难点:把握重点词语”空”好”等,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课时安排: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他是一位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诗人,一位用他的诗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心灵的诗中圣哲。他是仁爱传统精神的集大成者,他是辉煌唐诗队伍的领军人物,他是目光敏锐烛照黑暗的孤独的歌手,他是上下求索壮志难酬的执著的斗士。他是谁?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他。 二 知人论世. 王国维先生说:“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所谓“逆”,即为迎受、接纳,考证、探究,追溯、反求。今天我们就来尝试用“以意逆志,知人
3、论世”的方法鉴赏蜀相。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人生经历: 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19(时20岁)年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2、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
4、,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3,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
5、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杜甫始为左拾遗,上疏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4、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投,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
6、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特别是在他人生的最后时期:“安史之乱”后的第五年公元759年,诗人来到成都,开始了他“飘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 他在登岳阳楼中写道: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在旅夜抒怀中他这样说自己: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在登高中有这样的句子: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最后于公元770年,五十九岁的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上。杜甫艰难漂泊的一生,在这里得到一个凄凉的结束。社会环境: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这时的情况,从杜甫个人的处境来看,政治上很不得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生活上的艰难困苦,
7、更不必说。 从当时社会现实来看,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史思明再次攻陷了东都洛阳,自立为大燕皇帝,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人民大量死亡,生产遭到大破坏;尤其严重的是唐肃宗的昏庸,信任宦官,猜忌功臣。在这种情况下,杜甫的心情自然是很苦闷的. 所以当他来到诸葛祠时,缅怀诸葛亮的为人,特别是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和刘备君臣二人之间那种鱼水相得的关系,不禁百感交集,心潮翻滚,以至泪流满襟,因而写下了这首诗。 二、诵读感知,整体把握.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代诗文,尤其要重视诵读。下面我们把这首诗齐读一遍,希望大家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把握诗歌情感基调: 悲凉、感伤、叹惋,
8、深沉。 诗言志。我们读诗,要学会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要你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 “寻”字。因为作者表达的是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寻”能表达这种感情。 “泪”字。因为全诗表达得是作者的惋惜之情,为诸葛亮出师未捷而惋惜,为不得志的英雄而惋惜。 小结: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的正是这两种情感: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以及对他和像他一样的英雄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惋惜之情。 三、涵咏字句,品出诗味 元代方回瀛奎律髓中说:“子美(杜甫字)流落剑南,拳拳于武侯不忘。”那么诗人想到诸葛亮,会想到诸葛亮的哪些方面呢?诗歌用了哪几句诗来具体描述?首联: 开头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题为“蜀相”
9、,却从“丞相祠堂”写起,有何用意?“柏森森”用在诗中有何深意? 设问,自问自答,点明丞相祠堂的所在地。 从“丞相祠堂”写起,而题为“蜀相”,写祠堂是为了写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钦敬。一个“寻”字突出了这种感情。因为心思其人,所以才要寻访其庙。 “柏森森”一词,“森森”是高大茂密的意思。一是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静谧、肃穆的气氛,适合追奉先人;二是衬托诸葛亮高大、正直的形象,表现了历代人民对诸葛亮的爱戴,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锦官城”是成才的别称。因织锦业发达,汉朝曾设有锦官来管理,所以后来又把成都称为锦官城。) 颔联 “自”、“空”;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一种赏心悦目
10、的景象,然而用这二字修饰,而所含之情就大有转折: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他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好听,可有谁听呢?由此自然而使人生出“感物怀人之意”。自青草自绿,无人光顾空黄鹂好音,无人倾听此联写丞相庙宇幽静、寂寞,先贤的功绩被人遗忘;诗人一腔忧国忧民的热血音者少,只有引古人为同调,这是何等寂寞的怀古之心啊!景、情关系:乐景衬哀情讨论:关于“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手法明确:反衬(以动衬静)碧草春色,黄鹂好音,入一“自”字、“空”字,便凄清之极金圣叹杜诗解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
11、自”“空”二字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碧草萋萋,无人欣赏;黄鹂婉啼,无人倾听。乐景写哀情,反衬了寂寞、凄凉之情。以乐景衬哀情。在士大夫的潜意识里,芳草本为贤者设,赞歌只为英雄唱,红花绿叶,芳草美人,方相得益彰。眼前的武侯祠,尽管碧草依然映阶,黄鹂还在啼啭,但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先哲已去,如今遭逢乱世,没有了像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因而心中涌起无限的感伤和凄凉!对眼前景,思祠中人,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所以,诗人才有“自”“空”二字的深沉感慨。这种写法古诗中很多,如唐
12、代诗人李华春行即兴:“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鸣。”李清照:“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它们都能取得同样的表达效果。颈联 诸葛亮一生功绩: 上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下联:取西蜀,定南蛮,东和西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收二川,(指的是刘备打败刘璋夺得西川,击退曹操夺得东川)排八阵,(指诸葛亮在刘备伐吴前,预先在鱼腹浦布下石阵所谓的八阵图,使刘备败后得以安全撤退。东吴陆逊追到这儿,进去就出不来了,后经诸葛亮老丈人指点才得一条生路)六出 (指诸葛亮六出祁山讨伐魏国
13、)七擒,(指平定南方时,诸葛亮七次擒住南蛮首领孟获)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指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曹魏,在五丈原病重,为向苍天借寿,在中军帐中,点燃七七四十九盏油灯,最后一天被魏延踩灭了一盏,方知天意不可违)一心只为酬三顾;(指诸葛亮一片忠心,南征北战,鞠躬尽瘁,是为报答刘备当年三顾茅庐请他出山的恩情)取西蜀,(指刘备在诸葛亮等人的谋划下,进攻西蜀的刘璋,夺得根据地)定南蛮,(指蜀国南部的民族地区叛乱,诸葛亮率大军平定,擒了七次孟获,最后终于使那里的人民接受统一、安居乐业)东和北拒,(指诸葛亮一生的战略,即东和孙吴,北拒曹魏)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指诸葛亮精通术数,有神机妙算之能,)水
14、面偏能用火攻。 (指赤壁之战时,诸葛亮借助东风,在江面上烧着了曹军的战船,大获全胜)上下句的关键词分别是什么?为什么用这些词概括字诸葛亮的功绩?上联的“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侧面映衬。下联的“开济”,“开”指帮助刘备开国,济指辅佐刘禅继位。这表达出作者对他的敬仰。落脚点在“天下计”和“老臣心”。“天下计“(隆中对选自三国志作者陈寿西晋史学家,中国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时的谈话内容(促成三国鼎立的战略决策)。隆中对:东连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刘璋(四川),南抚夷越等回复国家统一的策略。)说明他的雄才大略。“老臣心”说明他忠心耿耿,无私报国。君臣鱼水之情。 诸葛亮可赞美的东西很多,作者为什
15、么选取“天下计”和“老臣心”这两点呢? 请同学们结合诗题和作者的生平理想思考。 作者是为了表明他的确是个贤相。上联突出他身为人臣能“尽智”。下联突出他历刘备父子二朝忠心不二,彰显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质。对一代名相无以伦比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 他特别强调这一点老师揣摩可能有以下因素:其一,杜甫的志向是当一名臣相,杜甫有这样的诗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意思是辅佐皇上,使之成为堪与历史上的尧舜相比肩的有道明君,让老百姓过上男耕女织、秩序良好、民风淳朴的生活。可惜理想落空,他觉得诸葛亮做的正是他想做的。 其二,当时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能臣,缺
16、乏尽忠,没有能臣,让杜甫担忧。因此,他瞻仰诸葛祠,着力强调的正是诸葛亮的“贤相”风范。 尾联 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英雄”具体指哪些人?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 英雄指像诸葛亮一样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也包括杜甫自己,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 因为许多人与诸葛亮经历相似,也壮志未酬,他们甚至还不如诸葛亮,如杜甫,尽管想当贤相,却不得重用,只有仰慕别人
17、的份,因此必然会“泪满襟”。 唐诗钞中就有这样的批注:“公之为武侯恨,正所以自恨也。”杜甫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实际上也唱出了普天下壮志难酬者的心声。比如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以至欷歔而下。几百年后,北宋末年抗金名将宗泽,也曾深受感动。当时,宋王朝的两个皇帝徽宗与钦宗父子二人双双被金人俘虏,宋高宗逃跑了,为了抵抗金兵的南侵,已经岁高龄的宗泽,亲自带兵镇守尚未沦陷的当时的过黄河,抗击金兵)而逝。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清人邵子湘评论这首诗的后四句说:“自始至终,一生功业心理,只用四语括尽,是如椽之笔。”诸葛亮杜甫志向抱负北
18、定中原,兴复汉室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遭遇刘备三顾茅庐明主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昏君,怀才不遇命运出师未捷身先死壮志未酬身先(已)老 诸葛亮的抱负是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因为天下英雄,有着共同的抱负,面临共同的命运,才如此惺惺相惜,可以说后世的英雄为诸葛亮而悲叹、流泪,其实更为自己的命运而痛哭、流泪。得逢良主、事业有成的诸葛亮以其惊世奇才、“相父”之尊六出祁山,最后依然没有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相比而言,杜甫他们的命运就更为可悲了。当然,历史上“壮志未酬身先老”的英雄还有很多,比如我们熟悉的辛弃疾,在他的破阵子里这样说:了却
19、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我们熟悉的诗人陆游对诸葛亮也很仰慕,他曾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说正是 “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和那些“壮志未酬身先老”的英雄们让我们为之无限感叹。 小结:杜甫的咏史诗是有其特点的,这就是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自身。蜀相不是为咏史而咏史,为歌颂诸葛亮而歌颂诸葛亮。而是借诸葛亮的功业未遂来慨叹自己的壮志未酬。同时也要求自己,自己的朋友“早据要路思捐躯”,像诸葛亮那样国而忘身;还希望唐肃宗能像刘备那样,能够信任像郭子仪等那样忠心耿耿的老臣。 解题哪个同
20、学谈谈对题目的理解?谈谈标题改为“诸葛祠”好不好? “蜀相”就是诸葛亮。公元年,魏、蜀、吴三国鼎立之时,刘备在四川成都立国称帝,历史上称为蜀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所以杜甫称诸葛为“蜀相”。 不好。本诗表达的感情是对诸葛亮的敬仰而不是诸葛祠。 全诗着眼点在诸葛亮这个人不在诸葛祠这个地。如果用诸葛祠就偏了。 许多专家是这样理解的。不过老师有不同的意见,提出来供大家参考。以地或物的名称作题而其意在人的诗篇也不是没有,杜甫咏叹诸葛亮的作品中,咏怀古迹(其五)和八阵图就是,这样命题好像也没有偏离诗歌的主旨。我认为,这样命题杜甫的切入点是诸葛亮的政治身份,杜甫当时身处乱世,渴望有圣君贤相来匡扶摇摇欲坠大唐
21、江山的处境。再说,“做贤相”是杜甫的志向,可惜自己报国无门,功业未就,所以选此角度能抒发郁闷和隐痛。这个视角,诗末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惜痛表现得极为切肤:圣主良相,如果千载难逢的一对绝配,仍然没有能够成就兴兴复汉室之大业,可知天道弄人,后世怀才不遇者之伤痛,又深了一层。 四、参照所学,拓展延伸 结合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探究杜甫诗歌风格。 沉郁顿挫。“沉郁”指诗歌的情思特点:“沉”,深沉,沉厚。“郁”,郁陶,即许多的情感、忧愤蓄积于胸中。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表现国家安危,关心民生疾苦的主题。“顿挫”指诗的结构与语言声律等表现形式。它是为表现“沉郁”服务的,二者相辅相成,浑然一体。“顿挫”即
22、抑扬,这里不仅指语言声调的停顿、转折,有轻重、徐急之美,而且还能指感情表现的曲折跌宕,回肠九转,含蓄深厚,反复低回,感情深沉阔大。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全诗。 、怀古、咏史类诗词在内容上有什么特点? 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 内容特点: 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