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3 6 李志 , 董立安 , 王 奇峰 糯扎 渡水电工程抗 冲耐磨混凝土温度控制浅析 文章编号 : 1 0 0 6 -2 6 1 0 ( 2 0 1 2 ) S 2 0 o 3 6 0 5 糯 扎渡水 电工程抗冲耐磨 混凝土温度控制浅析 李 志, 董立 安, 王奇 峰 ( 中国水利水电建设工程咨询西北公司, 西安7 1 0 0 7 5 ) 摘要: 糯扎渡水电站左岸开敞式溢洪道工程具有泄量大、 水头高、 流速大等特点, 如何避免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尤其 是贯穿性裂缝的产生, 是混凝土质量控制的重点及难点 , 而裂缝控制的重点是控制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结合溢洪 道工程特点, 通过对各个施工环节质量控制, 延长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出现的时间, 降低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 满足 了混凝土温度控制要求, 从而降低混凝土裂缝发生的危险。 关键词: 温控混凝土; 温度控制; 抗冲耐磨; 糯扎渡水电站 中图分类号 : T V 4 3 1 ; T V 5 2 3 文献标识码 : A Ana l y s i s o n Te mpe r a t u r e Co n t r o l o f S c o u r i n g- & W e a r i ng Re s i s t a n c e Co nc r e t e N u o z h a d u Hy d r o p o we r P r o j e c t L I Z h i ,D O N G L i - a n , WA N G Q i - f e n g ( C h i n a H y d r o C o n s u l t i n g E n g i n e e r i n g C o r p o r a t i o n , N o r t h w e s t B r a n c h , X i a n 7 1 0 0 7 5 , 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 T h e o p e n s p i l l w a y o f N u o z h a d u H y d r o p o w e r P r e c t o n l e f t b a n k f e a t u r e s h i g h d i s c h a r g e , h i g h h e a d a n d h i g h v e l o c i t y , e t c H o w t o a v o i d o c c u r r e nc e o f c r a c k s e s p e c i a l l y t h r o u g h c r a c k s i n c o nc r e t e i s t he k e y a nd d i ffi c u l t p o i nt s f o r t h e q uali t y c o n t r o l o f c o n c r e t e The k e y p o i n t for c r a c k c o n t r o l i s t o c o n t r o l t he h i g h e s t i n t e r i o r t e mpe r a t u r e o f c o n c r e t e I n c o mb i na t i o n wi t h f e a t u r e s o f t he s p i l l wa y wo r k s a n d t hr o ug h t he q u a l i t y c o n t r o l o f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s t e ps ,t i me for o c c u rre n c e o f t h e h i g h e s t i n t e r i o r t e mp e r a t u r e o f c o n c r e t e i s p r o l o n g e d,t h e h i g h e s t i n t e r i o r t e mp e r a t u r e o f c o n c r e t e i s d e c r e a s e d,a n d r e q u i r e me n t o n t e mp e r a t u r e c o n t r o l o f c o n c r e t e i s s a t i s fi e d A c c o r d i n g l y,r i s k s o n c r a c ks i n c o nc r e t e a r e r e d u c e d Ke y wo r d s : t e m p e r a t u r e - c o n t r o l l e d c o n c r e t e ; t e m p e r a t u r e c o n t r o l ; s c o u ti n g&w e a r i n g r e s i s t a n c e ; N u o z h a d u H y d r o p o w e r P r o j e c t 1 T 程慨况 糯扎渡水电站位于云南省普洱市和澜沧县交界 处的澜沧江下游河段上 , 是澜沧江中下游河段水 电 规划“ 二库八级” 电站 中库容和装机规模最大 的工 程。开敞式溢洪道前沿宽度 1 5 1 5 IT I , 设 8个 1 5 mX 2 0 i n的表孑 L , 泄槽分为左 、 中、 右 3个水利特性基本 一 致 的槽。溢洪道缓槽段底坡 1 3 3 2 , 陡槽段底 坡 2 3 。溢洪道最大泄量 3 1 3 1 8 1T I s , 相应泄洪水 头 1 8 2 2 1T I , 泄洪功率达 5 5 8 6 0 MW, 最大流速为 5 2 m s 。其最大泄洪功率 、 最 大流速居世界岸边 溢洪 道首位。采用抗冲耐磨混凝土 的部位 为泄槽 段底 收稿 日期: 2 0 1 2 - 0 9 - 2 6 作者简介 : 李志( 1 9 8 6 一) , 男 , 湖北省十堰市人 , 助 理工程师 , 从 事水利水电工程咨询 与管理工作 板 、 边墙及挑 流鼻坎 , C 5 5 W8 F 1 0 0抗 冲耐磨 防空 蚀混凝土总量超过 1 4 1 5万 m , 底板浇筑尺寸最大 为 1 2 0 InX 1 5 m, 抗 冲耐磨混凝土质量控制 , 尤其是 混凝土 内部温度控制尤显重要。 2 温控混凝土控制 的必 要性 为避免大体积混凝土因内部温度过高而产生温 度应力 , 并发展成温度裂缝 , 从而影响结构安全性 、 稳定性及耐久性 , 需采用必要的施工措施 。从各个 施工环节人手 , 采取行之有效的保障措施 , 以降低混 凝土 内部最高温度 , 确保混凝土 内部最高温度满足 设计最低要求。糯 扎渡水 电站坝区多年平均气温 2 1 7 , 极端最高气温 4 0 7 c 【 = , 对温度控制极为不 利。如何在高难度 、 高标准、 严要求的情况下 , 控制 抗冲耐磨混凝土浇筑温度 , 确保抗冲耐磨混凝土内 部最高温度满足设计要求 , 后期运行过程中, 不出裂 西北水 电 2 0 1 2年 增刊 2 3 7 缝或少出裂缝成为工程重点及难点 , 开展混凝土温 控技术研究工作 , 采取综合措施 降低混凝土 内部最 高温度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 3 混凝土温控设计标准及要求 根据设计技术要求 , 溢洪道混凝土温度控制标 准见表 1 3 。 表 1 温控标 准表 表 2 混凝 土内部温 度控 制表 表 3 不同浇筑季节混凝土通水冷却参数表 浇 级配进 温 参考通 水流量 ( m 3 h 。 ) 最 大 降 温 速 率 ( d 一 ) 通 水 结 束 混凝i温度 前5 天 5 天以后前5 天 5 天以 后 4 -1 0月 1 2 - 1 4 月 1 2 1 5 1 51 8 0 5 一1 210 5 1 2 1 5 _ = l旦1 4 - 1 6 翌年3 月 二级配 2 6 2 8 2 4 2 6 4 采取温控措施 4 1 混 凝 土原材 料及 混凝 土 配合 比控 制 加强对混凝 土骨料质量控制工作 , 及时对皮带 机生产骨料进行常规试验检测工作 , 同时为确保粗 骨料级配连续性控制 , 重点加强粗骨料中径含量控 制 , 发现检测项 目不满 足设计要求 时 , 及 时进行调 整 , 复检合格后方可大批量生产。对进场掺和料 、 外 加剂以及胶凝材料进行进场检测 , 合格后方可允许 进行混凝土生产 。同时加强水泥与胶凝材料适应性 试验检测工作 , 多管齐下 , 确保生产混凝土质量达到 优 良水平_ 3 J 。 同时 , 严格按照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要求 , 积极开 展配合 比设计工作 , 经 过一 系列试验 , 分析 、 比对试 验数据 , 选取最优配合比参数 。 混凝土配合 比设计要求 : 混凝土设计指标 C l R 0 5 5 W8 F 1 0 0二、 三级配常态 混凝土; 混凝土概率度 系数 t =1 6 4 5 ; 强度标 准差 = 5 0 MPa: 混凝土配置强度 ( C 1 8 0 5 5 ) = 5 5 MP a + 1 6 4 5 5 0 MP a=6 3 2 MPa; 混凝土塌落度控制范围为 5 0 7 0 o m; 湿筛含气量控制范围为 3 0 4 0 。 4 1 1 胶凝材料选择 减少混凝土初期水化热是控制混凝土最高温度 的有效方法 。减少混凝土初期水化热最有效的办法 就是采用 自身水化热小 的水泥 , 可选择中热硅酸盐 水泥和低热硅酸盐水泥 , 从业 主提供的备选厂家 中, 经过试验比对以及借鉴小湾水电站的成功经验 , 采 用云南省祥 云建材 (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 中 热水泥取得 了比较好的效果。 优质粉煤灰 的掺人可以降低水泥用量 , 减少用 水量 , 降低混凝土初期水化热 , 改善混凝土拌和物的 和易性 , 增强混凝土 的可泵 性 , 减少 了混凝 土的徐 变, 减少水 化热 、 热能 膨胀性 , 提高混 凝土抗 渗能 力 。试验证明, 采用云南宣威发 电粉煤灰开发有 限公司生产 的 I 级粉煤灰能够保证混凝土的强度等 各项性能满足设计要求 , 同时将掺量控制在 2 0 取 得 比较好的效果 。 4 1 2砂 率选择 从室内试配结果 以及抗 冲耐磨仿真试验仓混凝 土浇筑情况分析, 掺加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和易性好 于不掺聚丙烯纤维混凝土, 二级配混凝土和易性好 于三级配混凝土。综合室内及现场实际情况 , 三级 配混凝土 比二级配混凝土砂率低 5 , 二级配掺聚 丙烯纤维砂率取值 3 5 。 4 1 3 单位用水量选择 从混凝土拌和物试验结果分析 , 混凝土掺入聚 丙烯纤维后 , 混凝土单位用水量增加 7 k m 左右 , 需要采用高性能减水剂来调节需水量 , 同时改善混 凝土和易性。聚羧酸系减水剂在许 多工程 成功使 用 , 已获得普遍认可 , 在高性能混凝土中具有不可替 代 的优势。本工程采用江苏博特新材料有限公司生 产 的 J M P C A缓凝高效减水 剂 , 通过试验论证 , 掺 量控制 0 9 时混凝土和易性最合适。单位用水量 1 2 5 k g , 此时混凝土拌和物性能最好。通过配合 比 室内试验 , 得出糯扎渡水 电工程抗 冲耐磨混凝土配 合 比如表 4 。 4 2出机口温度控制 从水泥水化热原理来看, 当胶凝材料供货厂家、 用量确定后 , 影响水化速度的主要 因素就是温度和 3 8 李志 , 董立安 , 王奇峰 糯扎 渡水电S - 程抗 中 耐磨混凝土温度控制浅析 浓度 , 而水泥浆液浓度已通过水灰 比确定 , 水灰比仅 通过阶段调整 、 优化 , 实际生产过程中, 水灰 比不可 调 , 可控的就是温度 , 从温升 曲线来看 , 前期温升速 度呈逐渐加大的形势 , 温度在水化速度中处于主导 地位 ; 到了一定 的时间后 , 温度上升速度下降 , 浓度 在水化速度 中处于主导地位 , 图 1 , 2所示 ( 浇筑温 度 1 9 , 普通水泥 、 未通冷却水 ) 。 表 4 抗冲耐磨混凝土常用施工配合比表 0 3 8 1 2 5 2 6 3 6 6 0 9 6 8 1 5 6 9 6 9 6 2 9 6 0 0 2 6 图 1 混凝土绝热温升 曲线图 图 2混 凝 土 内部 温 度 变 化 曲线 图 鉴于混凝 土水化速度与温度成正比关系 , 温度 越高 , 水化越快 ; 水化越快 , 对应水化热越大 , 而水化 热无法在短时间内散失, 从 而使混凝土内部温升既 高又快 , 导致内部最大温升过高。 通过对混凝土制冷及拌和系统 的场地布置 、 设 备选型 、 配套等综合 因素分析 , 通过采用“ 地笼取料 + 皮带机封闭+ 2次风冷 ( 骨料风冷料仓+ 拌和楼) + 片冰+ 冰水” 等综合预冷工艺生产温控混凝土 , 与原 系统相 比增加二次风冷系统, 增 大了拌和系统 的制 冷能力 , 将骨料风冷至 3 , 将原出机口温度不大于 1 4的标准降低到 1 0。混凝土出机 口温度计算 见表 5 。 4 3开展抗冲耐磨混凝土工艺仿真试验 糯扎渡水电站溢洪道泄洪功率 、 最大流速等指 标居世界岸边溢洪道首位。高流速、 大流量 、 高强度 对溢洪道混凝土的综合性能 、 施工工艺、 外观质量均 有极高的要求 ; 高温条件下抗冲耐磨混凝土温度和 裂缝控制存在较大难度。为寻求适合糯扎渡水电工 程抗冲耐磨混凝土施工方法和技术参数 , 并对施工 中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 的处理方法进行探讨 , 在溢 洪道抗冲磨 防空蚀混凝土正式施工前进行混凝土工 艺试验。探索抗 冲耐磨 混凝土温度 和防裂的关 系, 验证分层分块 与防裂的关系 。积极开展温 控措 施及 内外温度监测试验 ( 不同冷却水管布置方式对 比、 不同通水温度对 比、 不同通水时间对 比、 混凝土 内外温差的变化规律) ; 混凝土养护试验( 采用流水 养护、 养护剂养护和覆膜养护对 比试验 ) 。通过工 艺仿真试验开展 , 为后续混凝土施工温控防裂提供 经验 , 保证实体工程质量 。 表 5 混凝土 出机 口温度计 算表 出 机口 温度 4 4运输及 浇筑 过程 中温控措 施 考虑施工混凝土浇筑运输道路布置 , 拌和楼 出 机 口至仓面路程较远 , 同时夏季气温较高 , 为了避免 运输过程中温度 回升过快 , 通过综合考虑小塌落度 平板车运输 , 运输线路中必须采用有效 的隔热遮 阳 措施并减少运输次数 , 旱季高温季节在 吊罐或料斗 外壁设置隔热被 。尽量利用早 、 晚或夜 间气温较 低的时段进行浇筑 , 加快混凝土入仓覆盖速度 , 缩短 混凝土浇筑时间。同时在抹面作业面采用搭遮阳棚 作业。严格控制混凝土人仓温度在 1 5 o 【 = 以内, 浇筑 温度在 1 8以内。当浇筑仓内气温高 于 2 5时, 采用雾状喷雾机进行仓面喷雾 , 喷雾时控制雾滴直 径在 4 0 8 O m, 防止雾滴进入混凝土 , 造成混凝土 水灰比改变。喷雾范围覆盖整个仓面, 形成低温 、 高 湿的良好小气候 , 减少运输 、 浇筑过程 中的混凝土温 升 , 取得很好 的效果。 西 北水 电 2 01 2年 增 刊 2 3 9 4 5 预埋冷却水管通水冷却 混凝土薄层浇筑后 , 在水化热作用下温度上升 较快 , 在 2 3 d达到最高值 。由于底板抗 冲耐磨混 凝土层厚较薄 ( 缓槽段 0 8 m, 陡槽段 1 m) , 受外界 气温影响较大 , 最高温度 出现后混凝土温度随外界 气温变化而变化。同时通水冷却一方面有效控制了 混凝土最高温度 , 达到削峰作用 , 也一定程度上减少 了混凝土 内外温差 , 均化了混凝土温度分布 , 通水冷 却作用下的混凝土内部最大应力减少明显 。 为有效保证混凝 土内部温升不高于设计要求 , 并保证混凝土 内外温差处于设计允 许范围内, 有效 降低混凝土温度应力 , 确保混凝土浇筑成型质量 , 采 用预埋冷却水管通水冷却。通水冷却管材采用外径 不小于 2 5 m m的金属管 , 预先加工成弯段 和直段 2 部分 , 采用丝扣、 法兰等方法 , 确保接头连接牢固 , 不 得渗水。在仓 内拼装成蛇形管圈 , 底板抗冲耐磨 混 凝土水管水平 间距为 1 5 m; 边墙及 中隔墩抗 冲耐 磨混凝土水管间距按 1 5 m 1 5 m( 水平 垂直 ) 控 制。冷却水管距周边、 缝面 、 混凝土顶面的距离 0 8 1 5 m, 蛇形水管一般 布置在每个浇筑层 的底部 , 蛇形管不允许穿过各种缝及各种孔洞。进出口处管 口外露长度不应小于 2 0 e m, 并对管 口妥善保护, 防 止堵塞。在混凝土开仓浇筑前 , 应对铺设好的冷 却 水管进行通水检查 , 如发现渗漏和堵塞现象 , 应立即 处理, 同时保证混凝浇筑过程中不破损。 混凝土下料时 即开始通冷却 水 , 连续 进行 , 每 2 4 h变换一次流 向。冷却水进水温度控制在 1 2 l 5, 1 5 d通水流量控制在 1 51 8 m h , 每天 最大降温速率不超过 1 c I = ; 5 d后通水 流量 控制在 0 51 2 m h , 每天最大降温速率不超过 0 5; 通水冷却结束温度控制在 2 6 , 混凝土允许最高温 度控制在3 6以下。通水温差控制在 2 2以内, 混凝土内外温差控制在 2 0 以内。混凝土浇筑完 成 后 即 开 始 采 用 等 效 热 交 换 系 数B 5 k J ( m h ) 的保温 、 保湿材料进行覆盖。并将通 水冷却记录形成温控周报 、 月报 , 发现检测结果不符 合温控施工技术要求时, 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处理。 通水冷却准备结束时, 应进行全面的闷水测温 , 以确 定冷却效果是否达到要求 , 若未达 到要求应继续通 水 , 直至达到要求。 4 6 加强混凝土 内部温度检测 为 了检测抗 冲耐磨混凝土 内部温度变化情况 , 特在浇筑块 内埋设 电阻式温度计 , 未预埋检测仪器 的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临时测量采用简易测温管测 量。基岩内部温度计的埋人深度为表面以下 3 0 1 e m; 混凝土 内部温度计埋人深度为距混凝土表面 7 0 1 c m, 混凝 土 内部温度计与面层钢筋捆绑。并通 过电缆从侧模引出 , 不得从过流永久面引出。初次 观测是在混凝土覆盖层进行 , 以后每 4 h一次; 每一 次均完整地记录下测温时间、 混凝 土内部和基 岩内 各温度计的温度值 、 冷却水初始温度 、 流出浇筑块的 水温以及通水流量等相关数据 , 且尽量保证测进 出 水温度和流量的时间与监测内部温度的时间保持一 致 , 及时对观测数据进行数据采集 , 并将数据发给相 关人员进行分析 , 利用观测成果指导通水调节 , 确保 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升满足要求 。 4 7 加强混凝土表明保护和养护 对混凝土收仓仓 面及暴露 的侧 面进行保水养 护 , 采用洒水 、 表面流水等有效方法是混凝土表面保 持潮湿状态。保水养护从混凝 土终凝后开始 , 保水 养护不小于 1 8 0 d , 避免养护面干湿交替 , 对空气流 通较严重的部位 , 适 当延长养护时间。 由于混凝土早期温升较高, 混凝土浇筑后立即 覆盖保温材料 , 不利于早期混凝土表明散热 , 对控制 最高温度不利 , 通过试验混凝土 内部最高温度 比不 进行保温时高约 2 5 3 5; 若待混凝土最高温度 出现后在覆盖保温材料 , 则不会影响混凝土 内部最 高温度 , 且对减缓后期降温速率有一定 的影响。1 O 月一翌年 4月混凝土浇筑后第 7 d开始对暴露表面 覆盖等效热交换系数 9 0 k J ( m h o C) 的聚苯 乙烯泡沫塑料板进行表 面保护 , 保护至溢洪道过水 前。5 _9月浇筑的混凝土, 在进入 1 0月份之前开 始对 暴 露 表 面 覆 盖 等 效 热 交 换 系 数 9 0 k J ( m h ) 的聚苯 乙烯 泡沫塑料板进行表 面保 护 , 保护至溢洪道过水前。 5 温度监测成果分析 根据不同时段浇筑溢洪道抗冲耐磨混凝土温度 计应力的分布和变化规律计算结果 , 结合工 区气象 条件 , 设计提 出将全年分 为高温季节 ( 4 1 0月 ) 和 低温季节( 1 1月一次年 3月) 2个时段 , 推荐混凝土 容许最高温度分别按照 3 6 和 3 4 控制 。 根据现场二级配抗 冲耐磨混凝土实际浇筑过程 测 量 资 料 ,出机 口混 凝 土 温 度 检 测 结 果 处 于 李志, 董立安 , 王奇峰 糯扎 渡水 电工程抗 冲耐磨混凝土温度控制浅析 8 81 0 3之间 , 平均值为 9 3 o C。混凝 土浇筑 温度检测结果处 于 1 0 51 4 8。 【 = 之 间, 平均值为 1 2 0 c I = , 达到优 良标准。通过对预埋 电阻温度计检 测 , 低温季节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 3 4 3 , 最低温 度 3 1 4 , 平均值为 3 3 7。从溢洪道抗冲耐磨 混凝土首仓温度 观测 曲线图( 见图 3 ) 可 以看得 出, 通过一系列温控措施 , 混凝 土内部最高温度满足设 计要求 , 且峰值延迟出现 , 经过约 8 0 h出现峰值 , 此 后温度缓慢下降, 温控效果凸显 j 。通过进一步细 化温控措施 , 特别是高温季节严格执行温控措施 , 施 T过程中加强温控工作的精细化 、 动态化管理 , 克服 各环节的脱节现象 , 确保了温控混凝土质量 。 6结语 通过优化混凝土配合 比, 降低出机 口温度 , 并加 强运输及浇筑过程温升控制 , 预埋冷却水管通水冷 却以及加强混凝土养护及保护等温控措施 , 降低 了 混凝土内部温度峰值 , 并延长峰值出现时间 , 消除和 减少抗冲耐磨混凝土裂缝发生可能性。从 目前裂缝 普查及裂缝成因分析成果来看 , 糯扎渡水 电站抗冲 耐磨混凝土综合温控措施有效 , 取得了 良好 的应用 效 果 ( 上接 第 2 8页) 参考文献 : 图 3 温度观测曲线图 周厚贵 , 舒光胜 龙滩 大坝碾压混凝土温度控制 的难点及措施 J 红水河 , 2 0 0 4, 2 3 ( 3 ) : 5 9 曾利平 锦屏一级水 电站大坝混凝 土施工温控综 述 J 人 民 长江 , 2 0 1 1 , ( s 2 ) : 8 5 8 7 谢玲玲 混凝土 温控技术措 施 以四川千 佛岩水 电站工程 为例 J 技术与市场 , 2 0 1 2, ( 0 1 ) : 5 7 纪建林 三峡工程 拌和系统混 凝土温控 J 西北水 电 , 2 0 0 3 , ( 0 4 ) : 1 4 1 6 刘文 彭水水 电站 变顶高尾水 隧洞出 口塔体 混凝 土温控技术 J 云南水利发电 , 2 0 1 0 , 2 6 ( 6 ) : 9 9 1 0 2 韩燕 , 李翔, 刘心庭 , 刘智光 锦屏 高拱坝施一 r期温度场仿 真分 析 J 水 电站设计 , 2 0 0 4 , ( 0 4 ) :1 9 2 3 , 】 8 韩燕 , 欧阳建树 , 黄达海 大坝 混凝 土运输 及浇筑 过程 中温度 回升研究 J 水 电能源科学 , 2 0 1 0, ( 1 1 ) : 1 0 0 1 0 3 * l _ l 帅*+ * 表 1 1 粗骨料检测成果统计表 表 1 0 细骨料检测成果统计表 5 结语 质量与进度是砂石生产过程中永恒的主题 , 系 统生产过程 中, 在保证透筛率的前提下 , 增加供料 量 , 降低工程成本 , 并建立实验检测一 生产预警一调 整一实验检测的联动机制 , 保证质量 , 利用现有地形 及资源, 因地制宜 , 引入外来水或其它资源。利用 Q c知识 , 不断通过 P D C A循环, 持续提高质量。 参考文献 : 1 杨进博 , 陈新 , 蒲元 威 , 廖元 元, 庹金松 , 翟科 , 梁博 基 于动态 规划 的土 石 方 调配 系统 研 究与 应 用 J 西 北 水 电, 2 0 l 2 , ( 0 3) : 5 8 -6 1 2 廉慧珍 砂石质量是影 响混凝土质量的关键 J 混凝土世 界, 2 0 1 0, ( 0 8 ) : 3 0 3 4 3 D L T 5 1 4 4 2 0 0 1 , 水工混 凝土施工规 范 s 北京 : 中国经济 出版 , 2 0 0 2 4 D L T 5 1 1 3 1 2 0 0 5 水利水 电基本建设 工程单元工程 质量登 记评定标准 s 北京 : 中国电力出版社 , 2 0 0 5 J i i l卜l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