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心理失调学生的教育方案
<一>中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背景是教育失误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传统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两个重要的教育误区,一是把儿童当作小大人,二是把儿童当作纯粹知识容器。
1.揠苗助长式的教育教学加重了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 个体心理发展是有阶段性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心理结构具有质的差别。但是,在智育至上,一切以学习成绩高低论英雄的氛围中,容易给学生层层加压增负,忽视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之间具有不同质的心理结构。不用说中国的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和课程难度举世闻名,甚至连一些幼儿园的小朋友也要参加考试,完成家庭作业,这都是咄咄怪事。
2.填鸭式的灌输知识的教育教学抹杀了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错误的教育理念把成人心理与儿童心理看作是同质的同时,却在心理发展的平衡化机制上走向了另一极端,即把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看作是与成人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不同质。换言之,成人的学习需要兴趣,而儿童的学习可以不要兴趣,你可以随意逼迫儿童做他不愿意做的任何事情。于是填鸭式教育的呆读死记、应付考试的现象随处可见。
实际上比起成人来说,儿童的心理更加脆弱、稚嫩,自我调控能力更差,也更需要唤起学习的兴趣。而成人可以用长远的目标来调控自己的行为,对枯燥无味的事情有更强的耐受力。
<二>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失调与辅导
考试焦虑及其心理辅导
这是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在大考来临之时,考试压力太大的情景下更容易发生考试焦虑,主要表现是情绪恐慌,提心吊胆,坐立不安,肌肉紧张,并伴有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如胸闷、心悸、出冷汗、尿频、头痛等,并且难以入睡。
考试焦虑的主要心理因素有两点:
<1>把担心考试失败跟真的考试失败混淆起来,形成神经质的反应。
<2>把考试失败的后果看得太严重,内心深处承受不住这种失败的打击。
这种人的性格基础往往内向,对自己的焦虑情绪过分敏感化;同时太注重老师、家长和同学对自己的评价,由于考试成绩是这种评价的重要标准,因而又往往忽略了求知过程所具有的生命乐趣。
心理辅导的思路主要有两点:
<1>把担心考试失败跟真的考试失败区分开来,使思维客观化。
<2>引导考试焦虑的学生在“人生是一场马拉松”的大背景下淡化对考试失败的担忧,同时不要太多地与别人攀比,在不断超越自我中培养自己争取成功的心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