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垂径定理,这节课所选用的教材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教科书,即九年级上册数学的第24章第1节第2课时。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是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圆的定义及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对圆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相关圆的定理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圆的工具性内容。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2、学情分析从心理特征来说,初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
2、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圆的定义,对圆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直径与弦的关系的理解,(由于其可能性较多,抽象程度较高,)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3、教学重难点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垂径定理,垂径定理逆定理及其运用。难点确定为:探索并证明垂径定理及利用垂径定理解决一些
3、实际问题。二、 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我确立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探索并理解垂径定理 (2)熟练掌握垂径定理及其逆定理 2、过程与方法 (1)积极引导学生从事观察、测量、平移、旋转、推理证明等活动。理解定理的推导,掌握定理及公式 (2)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并进行同伴之间的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探索圆及其相关结论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通过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有意识地积累活动经验,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利用现实生活和数学中的素材,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
4、三、 教学方法分析 本节课我将采用探究法、演示法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知道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四、教学过程分析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
5、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1) 复习旧知,温故知新 1圆的定义是什么? 2弧和弦的定义是什么?(2)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思考: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的对称轴是什么?有多少条? (3)发现问题,探求新知例1.如图,AB是O的一条弦,作直径CD,使CDAB,垂足为M。(1)如图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其对称轴是什么?(2) 将圆O沿CD所在直线折叠,你能发现图中有哪些等量关系?说一说你理由 (4) 分析思考,加深理解 对上述例题进行仔细分析,并逻辑证明及引申。 即逻辑证明 已知:直径CD、弦AB且CDAB垂足为M 求证:AM=BM,弧AC=弧BC,弧AD=弧BD 证明:如图,连结
6、OA、OB,则OA=OB 在RtOAM和RtOBM RtOAMRtOBM AM=BM 点A和点B关于CD对称 O关于直径CD对称 当圆沿着直线CD对折时,点A与点B重合,弧AC与弧 BC 重合,弧AD与弧BD重合 弧AC=弧BC,弧AD=弧BD 得出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引申 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引申出的逆定理由学生完成。然后老师进行讲解。即逻辑证明已知:直径CD、弦AB(除直径) 且 AM=BM 求证:(1)CDAB (2)弧AC=弧BC,弧AD=弧BD (5)强化训练,巩固双基 在直径为50cm的圆中,弦AB为40cm,弦C
7、D为48cm,且ABCD, 求AB与CD之间距离 解:如图所示,过O作OMAB, 连接OC,OB。 ABCD ONCD 在RtBMO中,BO=25cm 由垂径定理得BM=AB=40=20cm OM= =15cm 同理可求ON=7cm MN=OM-ON=15-7=8cm 先让学生思考完后得出答案后,进行验证。 (6)小结归纳,拓展深化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方法,该怎么用。(7) 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以课后练习题为主 五、板书设计:略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主动发现结论,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