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本篇课文生字词的读音以及写法。2、理清文章结构,概括文章中所写的过年习俗,了解其中所蕴涵的乡土风情。3、赏析文本,从文本中品味生动而富有魅力的语言,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教学重点:概括文中所写的过年习俗,体会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难点: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品悟生动而富有魅力的语言,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圈点批注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前几天,咱们学习了沈从文的端午日,说到我国三大传统节日,这个节日是一年中最喜庆、最热闹的,是哪一个节日?(春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著名作家刘绍棠的本命年的回想。(板书课
2、题)先来看本篇课文的作者刘绍棠。对于课文的标题,同学们怎么理解?谁能告诉我什么是本命年?那么“回想”又指什么?(回忆以前过春节的事)好,那我们就具体来看一看作者到底回忆了以前过春节的哪些事情。刘绍棠(19361997),中国著名乡土文学作家,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这是他作品的特色所在。代表作有柳敬亭说书(长篇小说)、蒲柳人家(中篇小说)。因家乡儒林村临近北运河,又被称为“大运河之子”。关于本命年(课文注释补充):就是十二年一遇的农历属相所在的年份,俗称属相年。比如马年出生的人,2014年就是他们的本命年。每到本命年时,汉族北方各地,不论大人小孩都要买红腰带系上,俗称
3、“扎红”,小孩还要穿红背心、红裤衩。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要求:1、圈出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字词。2、春节是二十四节气吗?文中作者描写的春节有何特色?(用文中的词句简要回答)3、写这篇文章时,作者多大年龄,你怎么知道? 1、检查生字词(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读得准确) 簸(b)箕(ji) 烙(lo)饼 阖(h)家 疙(g)瘩(da) 鬏(ji) 渍(z) 晾(ling) 捅(tng)进 大吃大嚼(ju) 栗(l)子 秫(sh)秸(ji)糖黏(nin) 鬼祟(su) 打更(gng ) 土炕(kn) 涿(zhu)州 糖黏(nin) 天麻(m)麻(m)亮2、春节是二十四节气吗?文中作
4、者描写的春节有何特色?(用文中的词句简要回答)明确:不是,最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风味。(补充:二十四节,二十四节气,表明气候变化和农事季节,在农业生产上有重要的意义。二十四节气歌所表示的具体节气名称。)3、写这篇文章时,作者多大年龄,你怎么知道?明确:最后一段,六十岁,花甲之年。 三、研习文本,探讨问题作者60岁,正逢本命年,回忆起以前过春节的事,觉得有返老还童的感觉,下面我们就具体感受一下作者以前是怎样过年的。1、学生齐读第一段,作者列举了二十四节气,但春节又是二十四节气以外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明确:衬托出春节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风味。2、能体现运河父老乡亲过年感受的词语有哪些
5、?(范读第三段,请学生思考。)明确:预热,增温,红火,发烧。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年味儿越来越浓,四个词语程度逐步加深,用来表现作者对过年的感受。3、精读第四段,归纳出作者家乡运河过年的十件事,同时找出这十件事发生的大概时间。(用34个字概括,动词+名词) 明确:(1)炒年货(2)吃腊八粥(3)买糖果(4)挑绒花(5)杀牲禽(6)备食物(7)送灶王爷(8)换门神(9)除夕守岁(10)拜新年。腊月初一腊月初八腊月二十三正月初一(时间顺序,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采用圈点批注法,划分段落层次。) 四、品味语言,体会感情作者描述的10件事情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件?读一读,赏一赏。(第四段描写过年
6、的风俗和过年的热闹气氛,你认为哪些词语最有表现力,哪些语言描写最生动传神?文章中多用谚语和俗语,可以让同学划出来,进一步体味春节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例如:二十四节歌;“红火”、“发烧”、“年根”;“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小疙瘩鬏”、“开刀问斩”;“忙的脚丫子朝天”;“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姜太公在此”、“亲支近脉”、“天麻麻亮”等等。)例如:炒年货“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毕剥毕剥”这些重叠式的词语让人难以想象到底炒了多少年货,渲染了过年喜庆热闹的气氛。“捅进”写出了添柴时的动作,可以与“放”、“塞”进行比较,展现了人们享受一年劳动成果的喜悦之情,“土炕烫得能烙饼”
7、这句话用了夸张的修辞,而且选用的都是极具家乡特色的物品:“土炕”,“烙饼”,浓浓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吃腊八粥为什么“舍不得吃”,“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是很矛盾么?明确:“舍不得吃”是因为腊八粥太珍贵,太好吃,出于珍惜、节约的心理;“吃起来没有个够”,也是因为太好吃,吃了还想吃,看起来矛盾,实际上表现了人们的真实可爱,富有生活趣味。送灶王爷、换门神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突出“送灶王爷”是最好玩的,把糖抹在灶王爷的嘴上,希望来年平安顺遂,将愿望寄托在灶王爷身上,可爱又可笑。“换岗”一词也很形象幽默,如同送灶王爷一样,也体现了乡亲们的虔诚,希望过上美好的生活。除夕守岁“小丫头儿不许出屋,小小子儿虽然
8、允许走动,却不能在外面大小便,免得冲撞了神明” 。追问:除夕守岁时为什么有那么多禁忌?规矩多,祈求来年幸福平安,歧视女性的封建意识和迷信色彩。拜新年“恭喜,恭喜!”“同喜,同喜!”“村南村北各门各户拜了个遍”。 追问“为什么大家拜年时都说吉利话?”“为什么人们要走亲访友?”简单的话语,可以看出邻里关系友好,民风淳朴。总结:这篇文章给我们描绘了京郊运河的父老乡亲过年的浓厚气氛和情景,过年如此热闹、隆重,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寄托了人们什么样的期盼?(大致能回答:健康、幸福、美满、来年丰收、邻里和睦)明确:过年可以享受劳动成果,品味幸福生活。过年表现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祈盼和祝愿。过年可以增进亲情,
9、密切人际关系。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了作者家乡运河地区几十年前的风俗,领略了当地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风土人情,歌颂了热爱生活、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了解了地方特色,也感受了浓郁的乡土风味。现在,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是年味儿却越来越淡, 与过去相比,很多以前的习俗已经渐渐被淡忘,而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对中国的传统节日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对于这些现象你是怎样看的?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传统节日?(回答有理即可:我们既要重视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又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外来文化,兼容并蓄。)推荐阅读:春酒农村的
10、新年,是非常长的。过了元宵灯节,年景尚未完全落幕。还有个家家邀饮春酒的节目,再度引起高潮。在我的感觉里,其气氛之热闹,有时还超过初一至初五那五天新年呢。原因是:新年时,注重迎神拜佛,小孩子们玩儿不许在大厅上、厨房里,生怕撞来撞去,碰碎碗盏。尤其我是女孩子,蒸糕时,脚都不许搁住灶孔边,吃东西不许随便抓,因为许多都是要先供佛与祖先的。说话尤其要小心,要多讨吉利,因此觉得很受拘束。过了元宵,大人们觉得我们都乖乖的,没闯什么祸,佛堂与神位前的供品换下来的堆得满满一大缸,都分给我们撒开地吃了。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
11、家。可是说实在的,我家吃的东西多,连北平寄来的金丝蜜枣、巧克力糖都吃过,对于花生、桂圆、松糖等等,已经不稀罕了。那么我最喜欢的是什么呢?乃是母亲在冬至那天就泡的八宝酒,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八宝酒,顾名思义,是八样东西泡的酒,那就是黑枣(不知是南枣还是北枣)、荔枝、桂圆、杏仁、陈皮、枸杞子、薏仁米,再加两粒橄榄。要泡一个月,打开来,酒香加药香,恨不得一口气喝它三大杯。母亲给我在
12、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我喝完春酒回来,母亲总要闻闻我的嘴巴,问我喝了几杯酒。我总是说:“只喝一杯,因为里面没有八宝,不甜呀。”母亲听了很高兴。她自己请邻居来吃春酒,一定给他们每人斟一杯八宝酒。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春酒以外,我家还有一项特别节目,就是喝会酒。凡是村子里有人急需钱用,要起个会,凑齐十二个人,正月里,会首总要请那十一位喝春酒表示酬谢,地点一定借我家的大花厅。酒席是从城里叫来的,和乡下所
13、谓的八盘五、八盘八(就是八个冷盘,五道或八道大碗的热菜)不同,城里酒席称之为“十二碟”(大概是四冷盘、四热炒、四大碗煨炖大菜),是最最讲究的酒席了。所以乡下人如果对人表示感谢,口头话就是“我请你吃十二碟”。因此,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邻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着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母亲是从不上会的,但总是很乐意把花厅给大家请客,可以添点新春喜气。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我呢,一定有份坐在会首旁边,得吃得喝。这时,母亲就会捧一瓶她自己泡的八宝酒给大家尝尝助兴。席散时,会首给每个人分一条印花手帕。母亲
14、和我也各有一条,我就等于得了两条,开心得要命。大家喝了甜美的八宝酒,都问母亲里面泡的是什么宝贝。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不仅是酒,母亲终年勤勤快快的,做这做那,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人家问她每种材料要放多少,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没有一定分量的。”但她还是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可见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她常常说:“鞋差分、衣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今年,我也如法炮制,泡了八宝酒,用以供祖后,倒一杯给儿子,告诉他是“分岁酒”,喝下去又长大一岁了。他挑剔地说:“你用的是美国货葡萄
15、酒,不是你小时候家乡自己酿的酒呀。”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注释:挑剔:过分严格地在细节上指摘。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炮制pozh:用中草药原料制成药物的过程.比喻照现成的样子办事。家醅pi:自家酿的酒。醅,这里泛指酒。巴结bjie:方言,指人做事努力;勤奋。大约摸:方言,大概的意思。一马当先: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带头。顾名思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道地:真正是有名产地出产的。真正的;纯粹。本文选用义项。作者简介:琦君,1917年7月24日生,浙江温州市瓯海区人。曾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
16、童文学作品30余种,主要著作青灯有味似儿时永是有情人水是故乡甜万水千山师友情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等。本文记叙了儿时的哪些事?作者写这样简单的内容有什么意义?明确:在故乡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这些内容至少让人品味到以下几种美:民风之美:新年迎神拜佛,有诸多禁忌;元宵节后,换下的供品堆得“满满一大缸”,孩子们的兴奋、快乐,家长的紧张、繁忙,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中国传统风俗画卷。人情之美:家家户户轮流邀喝春酒,大有“家家扶得醉人归”之景象;村子里有人需钱急用,要起个会正月里,会首总要置酒表示酬谢,而母亲很乐意把花厅“供人请客”,并捧出自己泡的“八宝酒”为人助兴;此时灯火明亮,人人兴高采烈,母亲因别人的赞美高兴得“两颊红红”。笑眯眯的母亲,本本分分的村民,令人难忘。板书设计:本命年的回想 刘绍棠 腊月初一: 炒年货 腊月初八: 吃腊八粥 买糖果 享受劳动果实 过 挑绒花 宰牲禽 备食物 年 腊月二十三: 送灶王爷 祝愿平安幸福 换门神 除夕: 除夕守岁 正月初一: 拜新年 增进亲情密切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