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 11 -1、概述1.1 工程背景XX区XX江新城核心区位于XX市XX江以西,东起XX江,西至XX江路,北起城市二环线,南至XX江嘴,总用地面积为6.67平方公里。XX江大桥、XX江岭大桥分别从北面和中部穿过,是XX江两岸联系的主要通道,同时也是XX市主要交通骨架(环线和319国道)的重要组成部分。XX江新城是XX先导区重要的起步区,也是XX江西岸极具潜力的新城组团。随着XX江新城的发展,它将成为:XX市的复合型新都会中心,近期内成为大XX先导区新的商业中心,XX江西岸重要的旅游休闲与文化教育基地。XX路作为XX江新城片区内一条重要的东西走向的城市支路,西起XX江路,东
2、至XX江大道。本项目的建设必将加快片区规划建设的进程,有效地解决道路两厢的出入问题,对片区的整体开发建设起着重大的促进作用。在此背景下,XX市XX江新城建设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决定启动XX路(XX江路XX江大道)道路工程的建设,并委托我院承担该项目的设计任务。1.2道路现状项目所在的区域将规划形成“一主、二次、二园、两带、四片”的总体布局结构。XX江新城片区随着XX先导区及XX江两岸开发建设的不断推进,目前正处于全面拆迁、逐步形成XX江片区新格局阶段。片区范围内根据控规确定的用地、道路、市政设施等不断完善。在接到设计任务后,我院马上组织相关设计人员对该路进行了现场踏勘。该区目前处于全面拆迁,重新开
3、发阶段,沿线地形大致西高东低。XX路(XX江路XX江大道)道路工程为新建道路,道路起点XX江路及终点XX江大道均已建成通车,相交道路XX岭路已完成施工图设计,西江路处于同步设计之中。图片一:项目起点XX江路现状 图片二:道路路幅内现状一 图片三:道路路幅内现状二 图片四:XX江大道交叉口1.3设计范围和内容设计范围:本次设计西起XX江路,往东止于XX江大道,全长755.171米,其中XX西路(XX江路-XX岭路)规划路幅红线宽12米,XX东路(XX岭路-XX江大道)规划路幅红线宽20米。设计内容:根据委托要求,内容包括道路、排水、绿化、亮化、交通工程、管线综合等。1.4初步设计批复的执行情况1
4、.XX路(XX江路XX江大道)道路工程起点为XX江路(X=103665.775,Y=45812.234),终点为XX江大道(X=103753.169,Y=46561.068),全长755.171m。 XX路(XX江路XX岭路)为城市支路,设计车速为20km/h,道路横断面组成:2.5m(人行道)+ 3.5m(车行道) + 3.5m(车行道) +2.5m(人行道) =12m;XX路(XX岭路XX江大道)为城市支路,设计车速为30km/h,道路横断面组成:3m(人行道)+ 3.5m(非机动车道) +3.5m(机动车道)+ 3.5m(机动车道) + 3.5m(非机动车道+2.5m(人行道) =20m
5、。执行情况:施工图设计的起终点、设计车速及横断面组成与批复一致。2. 原则同意XX路(XX江路XX江大道)的平面线形设计,请设计单位依据规范进一步优化设计。执行情况:施工图平面设计与批复一致。3.原则同意XX路(XX江路XX江大道)的道路纵断面设计,请设计单位依据规范进一步优化设计,并做好与XX江路、XX江大道等主要交叉路口的纵坡顺接。执行情况:施工图纵断面设计与批复一致。4.路面结构形式:行车道路面:4.0cm厚细粒式橡胶沥青混合料7.0cm厚粗粒式沥青混凝土+0.6cm稀浆封层20cm水稳砂砾20cm水稳砂砾下基层。人行道路面采用透水性人行道。执行情况:施工图路面设计与批复一致。5.边坡应
6、结合两厢开发情况,根据地质勘查报告做好边坡防护防护设计,在保证边坡安全稳定的前提下,尽量采用生态、环保的防护形式。执行情况:施工图边坡设计坡度参照质勘查报告采用1:1.5,采用生态植草防护。2、设计依据及主要技术标准2.1依据性文件1XX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XX市XX江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2XX路(XX江路XX江大道)道路工程规划参考图。3XX路(XX江路XX江大道)工程规划设计条件书。4XX路(XX江路XX江大道)道路工程线路测量成果。(XX市勘测设计研究院)。5XX路道路工程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中国有色金属XX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6XX岭路道路施工图设计图纸。7关于
7、XX路(XX江路XX江大道)道路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2.2设计采用的主要规范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1)城市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GJG 50-2001)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XX市绿色道路设计导则(XX市建委发布)2.3 主要技术标准道路等级:城市I级支路;设计车速:XX江路-XX岭路段为20km/h,XX岭路-XX江大道段为30km/h;红线路幅宽度:XX江路-XX岭路段为12m,XX岭路-XX江大道段为20m;设计荷载:路面标准为BZZ-100。3、道
8、路平、纵、横设计3.1平面设计XX江路至西江路段为一段直线,考虑到目前XX塘社区为XX江公司非权属用地,而XX毛纺织厂宿舍区的居民楼已为拆迁建筑。本次设计的平面线位从XX塘社区的1栋居民楼与2栋居民楼之前穿过,避免对XX塘社区居民楼的拆迁。在西江路交叉口避免对四层的别墅楼的拆迁,仅拆迁两层的楼房。避免XX塘社区2栋居民楼西江路交叉口的别墅保留主楼XX岭路以东的XX东路设计时速30km/h,路线位于现有施家港渠道北侧布线,向东顺接已预留交叉口的XX江大道。本次需要对市水运职教中心的平房进行拆迁。观沙岭路西江路银杉路本次平面设计共设置有3处交点,圆曲线半径分别为300m、255m和500m,对应平
9、曲线长度为69.252m、73.821m和51.944 m均满足规范要求。3.2纵断面设计纵断面设计原则为:根据道路的竖向规划图,参照规划所定的标高及已出施工图、已建道路标高作为控制点,结合道路两厢的实际情况进行拉坡。观沙岭路西江路银杉路潇湘大道本次设计以XX江路、XX江大道已建道路现状标高、西江路(同步设计中)的设计标高以及XX岭路施工图标高为控制点。在起点XX江路处,由于现状未预留交叉口,同时XX塘社区内场地标高较XX江路人行道标高要低,在保证与XX塘社区内标高拉顺的情况下,无法与XX江路的非机动车道的反坡顺接,因此本次结合交叉口竖向设计需要对XX江路的非机动车道进行调整。经过XX塘社区后
10、,纵断面设计沿现状地势向上接上西江路现状标高,这样可以保证本段两厢别墅的出入。根据XX岭路的施工图设计,设计标高47.761m比规划标高46.000m要高,考虑到XX岭路为城市次干道高于本项目的城市支路,且先期实施的XX岭路在此交叉口的纵坡为4.9%的陡坡,本次设计在本交叉位置的纵坡设置为缓坡,以保证XX岭路在交叉口范围内能够排水顺畅。最后经过XX岭路后顺接上XX江大道现状标高43.40m。本次设计的最大纵坡为i=-3.452%,对应坡长为143.6米,最小纵坡为i=0.65%,对应坡长为98米;最大坡长L=143.6m,最小坡长L=81.6m(顺接段除外),全线凸形竖曲线有3个,半径分别为9
11、00、1000、2500米;凹形竖曲线有3个,半径为1000、1700、800米。对于纵坡大于2.5%的纵坡,要求非机动车下车推行。全线的纵断面设计与规划和现状都结合得较好,填挖高度较小,土方工程量不大。3.3横断面设计道路规划路幅分为两段:XX西路(XX江路-XX岭路)规划路幅红线宽12米,XX东路(XX岭路-XX江大道)规划路幅红线宽20米。XX西路采用双向两车道,标准横断面形式:2.5m(人行道)+ 23.5m(车行道) +2.5m(人行道) =12.0m。车行道均采用单坡形式,坡度为1.5%,人行道坡度为2%。 XX东路横断面组成按双向两车道布置。标准横断面形式为:3.0m(人行道)+
12、3.5m(非机动车道)+3.5m(机动车道)+3.5m(机动车道)+3.5m(非机动车道)+3.0m(人行道)=20m,具体布置见下图。 道路横坡:车行道横坡度均采用1.5%;人行道横坡度为2.0%,方向见标准横断面图。4、 路面设计路面结构层设计总厚度为51cm;其各层结构分别为:4.0cm厚细粒式橡胶沥青混凝土AR-AC-137.0cm厚粗粒式沥青混凝土AC-250.6cm稀浆封层+20cm厚水稳砂砾上基层(抗压强度3.0MPa)20cm厚水稳砂砾下基层(抗压强度2.0MPa)。人行道:6cm厚透水砖3cm中砂垫层+15cm厚C15素水泥混凝土基层;人行道外侧均为C20麻石锁边石(21x1
13、2)。5、 路基及边坡设计路基基底处理:路基设计标高为中间标线区的路面标高减去路面结构层厚度。本设计道路纵断面图和横断面图均按路面设计标高绘制,土石方数量计算按路基施工标高控制。在施工前,要先清除表面一层种植土、垃圾土、有机质土及淤泥等不合路基使用要求的土,清除表土厚度视情况而定(一般为3080cm),清除后应予以压实。平地(地面坡度为01:10)填土前须填前碾压;地面坡度为1:101:5时须填前挖松再碾压;地面坡度不小于1:5时须填前挖台阶。填挖交界处必须挖台阶和零填地段超挖回填,填挖交界处路基下必须清除较松散的岩石覆盖土,防止该处路基出现不均匀沉降。路基边坡处理:路基边坡根据地勘资料确定如
14、下:路基填方边坡坡比为1:1.5;挖方边坡坡比为1:1.5。边沟、边坡防护均视两边开发情况确定是否实施,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填方路基应分层铺筑均匀压实,填料应经过试验确认后方能填筑,路基压实度及填料规格应满足表列数值要求,当填料无法满足规范要求时,必须及时采取适当的处理或换填措施。路基压实度及填料要求表填挖类型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路基压实度(重型,%)填料最小强度(CBR,%)填方路基上路床030956下路床3080954路堤80以下934零填及路堑路床030956土路基设计回弹模量应达到35MPa。6、其他附属设施6.1公交停靠站布设平面图中沿线共布设有一对公交停靠站,公交停靠站长20
15、米,其结构层同人行道铺装层,具体位置见平面图。6.2无障碍设计为方便残疾人行走,沿线各交叉口、出入口均按要求作无障碍设计,道路全线均按设计要求设置盲道。6.3人行过街设置本段道路规划无人行过街地道,行人均通过人行横道线过街。7、 地质情况1)前言拟建XX路道路工程位于XX市XX区内,西起XX江路,沿线穿过拟建西江路、XX岭路后,东接XX江边的XX江中路,线路长757.227米,设计路面标高43.02054.035m。原始地貌为XX江级冲积阶地,现场地地形西高东低,各钻孔孔口标高为43.2054.60米。2)岩土工程条件根据野外钻探揭露,场地内分布的地层主要有人工填土层、第四系冲积层、第四系残积
16、层,下伏基岩为元古界(Pt)板岩。结合各种试验结果,拟建场地内埋藏地层自上而下依次描述如下:人工填土(Qml):(1)杂填土(为地层编号,下同):青灰色,多为混凝土地面。局部地段主要由粘性土混35%混凝土块、砖块等组成,多为新近人工堆填,未完成固结,呈松散状态。场地内钻孔ZK17ZK19、ZK26及ZK27号遇见该层,层厚为0.100.30米。(2)素填土:褐黄、褐灰色,主要由粘性土混25%30%砾砂等硬杂质组成,其堆填年限超过5年,呈稍湿、松散稍密状态。场地内钻孔ZK1218、ZK20ZK31号遇见该层,层厚为0.3010.50米。第四系冲积层(Qal):(1)粉质粘土:褐黄、褐红色,局部含
17、10%20%圆砾、砾砂等,摇振无反应,光泽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及韧性较高,呈可塑硬塑状态。场地内钻孔ZK26号遇见该层,层厚为2.20米。(2)卵石:褐黄、浅灰色、灰白色,卵石主要成份为石英质,亚圆形,一般粒径2-3cm,最大径约5cm,混10%-30%粘性土及10%-20%的中粗砂,分选性较差,级配良好,呈湿-饱和、稍密-中密状态。场地内钻孔ZK12ZK15、ZK19及ZK28号遇见该层,层厚为1.1010.90米。第四系残积(Qel)粉质粘土:褐黄色,系板岩原地风化残积而成,原岩结构可辨,遇水易软化泥化。摇振无反应,光泽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及韧性中等,呈硬塑状态,局部呈坚硬状态。场地内钻孔
18、ZK16ZK24、ZK26、ZK27、ZK29ZK31号遇见该层。层厚为0.907.00米。元古界(Pt)板岩:褐红、褐黄、青灰色,主要成分为石英及粘土矿物,变余结构,板状构造,具浸水易软化、泥化,失水易干裂的特性。本次勘察揭露其全、强风化两带,分述如下:全风化板岩:褐黄、褐灰色,矿物成份主要为长石、云母及粘土矿物,变余泥质结构,板状构造,已风化变质成土状,岩芯呈坚硬土状,冲击钻进较困难。场地内钻孔ZK16ZK19、ZK23、ZK25ZK27号遇见该层,层厚为0.506.00米。强风化板岩:褐黄、褐灰色,矿物成份主要为长石、云母及粘土矿物,变余泥质结构,板状构造,局部夹石英脉,大部分矿物已风化
19、变质,节理裂隙极发育,局部铁质、锰质侵染,岩芯极破碎,呈片状、碎块状,岩块用手可折断,冲击钻进困难,回转钻进容易,属极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级。场地内钻孔ZK16、ZK18、ZK21ZK23、ZK25及ZK27号遇见该层,层厚为1.503.00米。3)水文地质条件勘察期间部分钻孔遇见地下水,按其含水层性质及埋藏条件,主要为赋存于第四系土层中的上层滞水及赋存于卵石层中的潜水。上层滞水主要由降水及地表水补给,勘察期间正值连续晴朗多日,仅有7个钻孔发现该层水,埋藏深度为0.733.48米,相当于标高40.6252.74米。潜水与XX江互补关系密切,并具一定的承压性。勘察期间测得其稳定水位埋藏深度为
20、3.5110.15米,相当于标高39.6946.38米。4)道路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根据本次勘察结果,拟建场地原始地貌为冲积阶地,自然地形西高东略低,场地内及周边无人工高边坡和自然高边坡,无活动断裂、滑坡、泥石流、采空区、地面沉降、危岩、崩塌及可液化地层等等影响场地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场地稳定,适宜兴建拟建道路。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及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拟建场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地震设计特征周期值为0.35s;场地类别属II类,属对建筑抗震一般场地。(1)岩土工程特性评述场地内各
21、地层岩土工程特性评述详见下表:地 层工程特性评述杂填土场地内仅局部分布且层厚薄,不宜直接作为路基。素填土场地内大部分地段分布,主要由粘性土组成,含25%砾粗砂等,密实度不均,结构松散稍密,未经处理不得直接作为路基。粉质粘土场地内大部分地段分布,呈可塑状态,强度中等,压缩性中等,可直接作为路基。卵石场地内大部分地段分布,呈稍密中密状态,强度高,变形性较小,可直接作为路基。粉质粘土场地内大部分地段分布,呈硬塑状态,局部坚硬,强度及压缩性中等,可直接作为路基。全风化板岩场地内局部分布,风化呈坚硬土状,强度较高,压缩性中等,可直接作为路基。强风化板岩场地内局部分布,风化呈半岩半土状,强度较高,变形性较
22、小,可直接作为路基。(2)岩土参数建议根据本次勘察结果,参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程(GB 503302002)及其它有关规程规范,并结合地区工程经验,场地内各地基土的工程特性指标值参考值见表数值:指 标地 层天然重度(kN/m3)承载力特征值fak (kPa)压缩模量ES1-2(MPa)抗剪强度(固结快剪)渗透系数K(cm/s)土体与锚固体粘结强度特征值frb(kPa)基底摩擦系数允许坡比凝聚力C(kPa)内摩擦角(度)坡高5m坡高5-10m杂填土21.5/1:1.501:1.75素填土18.9(80)(2.5)108.04.510-516/1:
23、1.501:1.75粉质粘土19.01806.02218.02.510-6260.251:1.251:1.50卵 石21.532032*435.02.010-2900.401:1.001:1.25粉质粘土19.02408.03018.03.010-6300.301:1.001:1.25全风化板岩21.030030*3025.02.010-5380.35/强风化板岩22.542060*5028.01.510-41000.40/备注:表中带*号者,为变形模量;括号内数值仅供地基处理使用。(3) 根据本次勘察结果,土基干湿类型为:素填土及粉质粘土为潮湿型、粉质粘土层为中湿型。(4)按照设计单位提供的
24、有关设计路面标高,场地内挖方路基段开挖的岩土层主要为:杂填土、素填土、卵石及粉质粘土。(5)根据本次勘察结果,按照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拟建XX路道路工程路基挖方段的土石工程分级为:素填土层为级;杂填土、卵石及粉质粘土为级。(6)根据室内水质分析结果,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版)(GB50021-2001)中有关标准综合判定:场地内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均具微腐蚀性。5)工程措施建议(1)填方段K0+399K0+578m段为填方路基,设计路面以下素填土层厚0.55米,层厚较薄处建议挖除后换填并分层压实处理。层厚较大处需采取换填并分层压实等地基处理措施并经检测合格后的人
25、工地基作为路基。(2)挖方段设计路面标高小于现地面标高时,路基开挖将形成路堑边坡,路堑边坡一般为13.6米。坡壁地层主要为素填土层,局部为杂填土及粉质粘土层,建议路堑边坡采用放坡开挖,坡率为1:1.001:1.50,并在坡面格栅化植草皮。亦可采用浆砌片石护坡等。边坡顶、底应做好截、排水沟设施。K0+372K0+399m段路基可直接采用粉质粘土层; K0+290K0+372m段、K0+578终点段设计路面标高以下素填土层厚27米,需采取换填并分层压实等地基处理措施并经检测合格后的人工地基作为路基。(3)线路施工时建议加强验槽工作,必要时进行施工勘察,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有关的岩土工程问题。(4)由
26、于施工条件不具备,起点至K0+290m段尚不能进行勘察工作,待条件具备时应进行补充勘察工作。8、软基处理根据地质资料,该段拟建场地内设计地面线以下的杂填土及素填土需要进行处理或清除方可作为路基持力层。本次设计采用如此处理方式:1)本次在挖方段路面设计标高以下及填方段现状标高以下软土深度大于3m的路段采用换土垫层法的软基处理,即先清除3m软土,再回填80cm片石及20cm砂砾垫层,再回填土至路床顶。由于起点至K0+290段未提供地勘资料,考虑到局部土层的连续性,本次设计工程暂考虑采用垫层法处理方案,待补勘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本方案使用范围为:K0+020K0+355及K0+405-K0+7
27、55.171。2)本次设计对挖方段路面设计标高以下及填方段现状标高以下软土厚度在3m以内的路段软土全部清除换填。处理范围为:K0+355K0+405。9、施工注意事项9.1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施工单位应根据设计文件,每一定距离按规范设置临时水准点一个,并复测平面和高程控制桩(按平面设计桩号布置),据此测出相应道路中心、路面宽度及纵横高程等样桩,控制桩测量精度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及规范。有碍施工的建筑物、管、渠等均应在施工前拆迁完毕。施工前应开挖临时边沟与附近出水口接通,做好临时排水措施,以利施工期间的积水排泄。 9.2路基施工 1)路基碾压时应水平分层碾压处理,每层虚铺厚度应与压实机具相适应,碾压
28、之前应注意将填土的含水量控制在最佳含水量左右。 2)路基底面土基回弹模量35MPa。对应弯沉值为:250(0.01mm,BZZ-100KN轴载测试,下同)。沿线如有水坑、水沟等小范围底面不良结构,施工时应予清除换填。 9.3路基排水 1)施工期间应有效排除由于降水和附近地带流入路基的地面水及施工用水。 2)路基施工排水必须合理安排临时排水路线,充分利用沿线已有的排水设施。 3)路基施工中,若地下水影响路基稳定时,应根据情况采取适当降水等措施予以疏导处理。 9.4路面施工橡胶沥青橡胶沥青所使用的基质沥青应符合GB/T15180的规定。其沥青标号的选择按JTGF40-2004的规定执行。其储、运、
29、使用应符合JTGF40-2004的规定。橡胶屑应是由碎化的轮胎组成,橡胶屑应在常温下碎化。不应采用冷冻法来制造橡胶屑,如果用低温分离法,应在磨碎前进行。用于碎化的轮胎包括子午胎和斜交胎,宜选用斜交胎。橡胶屑密度应为1.15+0.05g/cm3,应无铁丝或其它杂质,纤维比例应不超过0.5%,可以加入橡胶粉重量3%的碳酸钙,以防止胶粉颗粒互相粘结。矿料A、粗集料粗集料宜采用玄武岩或技术指标达到的石料,其质量指标应符合JTGF40-2004的规定,粗集料的粘附性应达到5级。其级配应符合JTGF40-2004中表4.8.3规定。B、细集料采用坚硬、洁净、干燥、无风化并有适当级配的人工轨制的玄武岩或石灰
30、岩细集料,其质量指标应符合JTGF40-2004的规定。其级配应符合:规格公称粒径(mm)水洗法通过率(%)4.752.361.180.60.30.150.075S16031008010050802560845025010C、填料填料应符合JTGF40-2004的技术要求。不宜采用煤灰粉作为填料使用,也不宜采用拌合机产生的粉尘。橡胶沥青混凝土不使用矿粉填料,可用水泥替代。外掺剂橡胶沥青混凝土需掺加必要的外掺剂以混合料重量1%2%的波特兰II型消石灰。橡胶沥青混凝土施工注意事项橡胶沥青混凝土路面正式开工前,必须铺筑100200m的实验路段,进行橡胶沥青混合料的试拌、试铺和试压实验,并据此制定正式
31、的施工程序。施工前,基面的处理必须满足规定要求,同时应彻底清除基面上的泥土、杂物,并确保基面的粗糙、干净、干燥。需用的设备应进入待命状态,包括橡胶沥青洒布车、碎石撒布机、胶轮压路机。确定橡胶粉的掺量应选择三个不同的橡胶粉掺量(推荐采用18%22%之间)进行试验,将橡胶粉掺入沥青的温度范围177摄氏度204橡胶粉之间,拌和一小时进行试验(应满足上表要求)。在撒布橡胶沥青前应注意检查空气及地面温度不应低于15度下承层必须干燥,路缘石必须防护良好。风度不影响橡胶沥青撒布效果需要各个设备进入待命状态。橡胶沥青撒布纵向衔接应与已撒布部分重叠10cm左右。撒铺碎石前禁止任何车辆行人通过。撒铺碎石撒铺沥青后
32、立即撒铺碎石,碎石撒铺量推荐采用16+2KG/M2。碾压用25T压路机碾压3遍,时间为20分钟以内,沥青橡胶温度为40摄氏度以上。在铺设上层沥青混合料前应应对沥青橡胶盈利吸收层进行清扫,以清除未粘接的松散碎石。10、绿色市政道路设计专篇根据XX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XX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XX市城乡规划局长住建发【2010】130号文件: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我市绿色市政的建设和管理,推动我市建设领域“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等法律、法规及城市道路设计规范、XX市绿色道路设计导则等技术规范,结合实际情况,特进行绿色市政道路设计。10.1 本工程
33、对绿色市政道路设计的响应(1)道路平面设计:经过现场踏勘,规划道路中线的走向满足两厢规划用地的建设和发展的要求,路线走向与规划基本一致;并与两厢已建或在建用地衔接,预留两厢用地出入口。(2)道路纵断面设计:道路纵断面设计以规划为依据,根据现状地形合理进行调整,尽可能减少填挖高度。(3)道路横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应满足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合理考虑各车种和行人的路权范围及宽度。(4)边坡防护:路基边坡基本采用生态护坡结构,保证快速形成绿化景观效果,尽可能使道路边坡开挖后形成的坡面与周边环境协调。(5)路面结构设计:人行道采用透水砖,并满足整体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满足抗滑、平整的要求。道路面层采用具有足够的结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良好的行车舒适性、安全性和车辆运行的经济性的沥青混凝土路面。路面基层采用水泥稳定砂砾,而非水泥稳定碎石,可避免取材碎石而开挖山体。(6)其他基础设施:道路全线进行无障碍设计。10.2绿色节能技术和产品的应用路面上面层采用橡胶沥青混合料,推广使用可再生材料;人行道板采用透水砖,采用了新型材料;采用草皮防护的生态边坡防护方案,尽可能使开挖坡面与周边环境协调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