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人体的构成水平:
一、原子水平:目前已知的元素有一百三十余种,其中人体内含有的元素有六十多种,主要为氧、氢、碳、氮、钙及磷等,其中氧含量约为65%,碳约为18%,氢约为10%,氮约为3%,钙约为2%,磷约为1%。氧、氢、碳、氮就占人体总重量的96%。其它元素虽然在人体内所占的比例很小,并不代表着它们不重要,如血红蛋白是体内氧的携带者,而铁则是血红蛋白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分子水平:人体是由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水及矿物质的等组成的。以一名体重为60kg男性为例,其体内的水量约为40kg,占体重的60%多;脂类约为9kg,占体重的14%,其中估计有1kg为生命活动所必需,其余为能量储备,可以根据人体的活动状况而改变;蛋白质约为11kg,占体重的17%,大部分蛋白质在身体内作为基本构成成分而存在,损失约超过2kg就会导致严重的生理功能失调。碳水化合物在体内主要是以糖原形式存在,可以用于用于消耗的储备不超过200g。
三、细胞水平:人体是由细胞、细胞外液及细胞外固体组成的。细胞是身体行使功能的主要组成部分。按细胞存在的组织通常将其分为肌肉细胞、脂肪细胞、上皮细胞、神经细胞等类型。
四、组织水平:人体是由组织、器官及系统构成的,这样体重就等于脂肪组织、骨骼肌、骨、血及其它的内脏器官等的总和。脂肪组织包括脂肪细胞、血管及支撑性结构成分,是储存脂肪的主要地方。骨骼肌有400多块,占体重比例因性别、年龄不同而有差异。成年男性约占40%,成年女性约占35%,四肢肌约占全身肌肉重量的80%,其中下肢约50%,上肢约30%。正常人的总血量占体重的8%左右。一个50kg体重的人,约有血液4000ml,而真正参与循环的血量只占全身血液的70%-80%,其余的则储存在肝、脾等“人体血库”内,当人体出现少量失血时,储存在“人体血库”种的血液,便会立即释放出来,随时予以补充。骨骼时人体的支架系统。有206块骨头,成年人骨骼的重量大约有9kg。
呼吸系统的功能及组成
呼吸系统的功能是吸入新鲜空气,通过肺泡内的气体交换,使血液得到氧并排出二氧化碳,从而维持正常人体的新陈代谢。
呼吸系统为通气和换气的器官,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
(一)呼吸道:
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从鼻腔到气管。临床上常以喉环状软骨为界,将其分为上呼吸道与下呼吸道两部分。
(1)上呼吸道:包括鼻、咽、喉。
①鼻腔 鼻腔是呼吸道的门户。鼻腔被鼻中隔分为左右两腔,前鼻孔与外界相通,后鼻孔与咽相连。前鼻腔生有鼻毛,对吸入空气起过滤作用,可以减少尘埃等有害物质的吸入。整个鼻腔粘膜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其间有嗅细胞、杯细胞和分泌腺体,以及相当丰富的血管。因此,鼻腔可以使吸入气体加温加湿。而且当鼻腔受到有害气体或异物刺激时,往往出现打喷嚏、流鼻涕反应,避免有害物吸入,这是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对人体起一定的保护作用。鼻腔除上述呼吸作用外,还有嗅觉作用;
②咽 咽是一个前后略扁的漏斗形管道,由粘膜和咽肌组成。上连鼻腔,下与喉相连,可分鼻咽、口咽及喉咽三部分,是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共同通道。咽具有吞咽和呼吸的功能,此外咽也是一个重要的发音共振器官,对发音起辅助作用。咽部具有丰富的淋巴组织,由扁桃体等组成咽淋巴环,可防御细菌对咽部侵袭,在幼年时期此种功能较明显;
③ 喉 喉上与喉咽,下与气管相连,既是呼吸通道也是发音器官。喉的支架主要由会厌软骨、甲状软骨和环状软骨所组成,喉腔内左右各有一条声带,两声带之间的空隙为声门裂。当呼吸或发音时,会厌打开,空气可以自由出入,而当吞咽时,会厌自动关闭,避免食物进入气管。
(2)下呼吸道:下呼吸道是指气管、总支气管、叶、段支气管及各级分支,直到肺泡。气管是气体的传导部分。
(二)肺:
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肺位于胸腔,呈圆锥形,右肺较左肺略大。脏层胸膜的斜裂深入组织将肺分为上叶与下叶,右肺另有水平裂使之分为上、中、下3叶。两肺各有肺尖、肺底和两个侧面。肺底与膈肌上部的膈膜相接。肺内侧的肺门与纵隔相依附。肺门是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神经和淋巴管进出的通道。
1.呼吸系统的构成
呼吸系统是由鼻、咽、喉、气道、肺及胸廓组成。呼吸道以环状软骨(俗称喉结)下缘为界,环状软骨下缘以上呼吸道;环状软骨下缘以下则为下呼吸道。上呼吸道由鼻、鼻窦、咽喉构成,医生所指的上呼吸道感染就是指这一部分发生了炎症。下呼吸道包括气管和支气管。再往下就是肺脏。
2.呼吸系统的功能
呼吸系统的功能主要为呼吸功能也就是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呼吸系统提供了巨大的肺泡表面,以便血液能得以与外界之间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气体交换,同时,呼吸系统也具有"呼吸泵"的作用,使空气进入肺泡与肺泡周围毛细血管内进行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血中二氧化碳进入肺泡。
除此之外,呼吸系统的其他部分也有各自不同的功能,如上呼吸道除能传导气体外,尚有吞咽、湿化、加温,净化空气,嗅觉和发音的功能;胸廓具有足够的坚硬度来保护肺脏,而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活动性,可以在呼吸动作时起到类似风箱的作用。
呼吸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功能是相辅相成的,其中任何一部分发生了障碍都将或多或少对呼吸功能产生影响。
3.什么是呼吸
人体的组织细胞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地消耗氧,并产生二氧化碳。但是,人体本身不能产生氧,存储的氧也只够耗用几分钟,如果不及时补充,很快就会造成缺氧,甚至在短时间内就可使组织器官发生机能和结构的病理改变,特别是代谢率较高的脑组织,更易受缺氧的损害,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障碍;
另一方面,人体也不断产生二氧化碳,而该物蓄积过多,必然会产生呼吸性酸中毒,必须随时将其排出。正是这种缺氧和二氧化碳过多可激发人体的呼吸机能,以便不断地从外界吸入氧并排出二氧化碳。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的这种气体交换过程,就叫呼吸。
在安静状态下,人体每分钟由肺吸氧约300ml,呼出二氧化碳约250ml。当激烈地运动或劳动时,气体交换的速度可增加10倍以上。这些呼吸机能的实现,主要靠呼吸器官的机能活动及循环系统的配合,并受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根据现代的研究,呼吸机能是通过3个连续的过程来实现的。
(1)外呼吸:外界空气经呼吸道在肺泡与肺循环毛细血管内血液间的气体交换。
(2)气体运输:肺循环毛细血管与体循环毛细血管间血液中的气体运输过程。
(3)内呼吸:体循环毛细血管内的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
4.呼吸急促的原因
当我们屏住呼吸时,逐渐会感到难受,再开始喘气是则呼吸很急促,要过一会才能恢复过来。在运动时,我们的呼吸也同样急促。这是因为在我们的体内有感知空气的感受器,当体内空气不足时,他会将此信息传至大脑。
另外,我们在睡觉时,呼吸是有规则地反复进行。这是由于体内有控制吸气、吐气、再吸气、吐气的指令。那么这个指令是从脑内还是从脊髓或肺,或身体的哪个部位发出去的呢?我们经常看到这种情况:有人因交通事故颈椎(背上部的7个骨节处)部受伤后,不仅手足都不能活动,而且呼吸也不能进行。这样的人必须依靠人工呼吸器呼吸。这就表明了发出呼吸指令的是在颈椎的上方,也就是延髓部。
我们先从空气不足的信息怎样送达到脑部的过程开始说明。当体内缺少氧气或碳量多时,也就是PH值降低时,其感知场所在脑内有一个,在从心脏出来的大动脉与左右的颈动脉上各有一个。
首先讲一下在血管中的血液气体感受器。在人身上的颈总动脉中,有个分开为颈外动脉颈内动脉的部位。这个部位有个称为颈动脉体的如小米粒大小的器官,另外在大动脉弓的附近,有个称为大动脉体的器官,它们就是血液气体感受器部分。由颈动脉体发出的刺激经过颈动脉窦神经、吞咽神经,到达延髓的呼吸中枢。
在延髓的呼吸中枢上,有吸气中枢与呼气中枢两种。一般情况下,吸气中枢是有规则地活动,当刺激吸气中枢时,呼吸就会加快。另一方面,呼气中枢仅在有加快呼吸的意图时才活动。也就是说正常时,我们只进行有意识的吸气,而呼气则靠肋骨的压力自然进行。
在大脑中还有能察觉肺的充满度的组织。有个叫赫-布二氏反射。在肺膨胀肘时它可把肺膨胀的信息传送到吸气中枢,再控制肺的扩张。所以开始吸气时肺膨胀后,这个信息即通过迷走神经传达,控制吸气中枢,吸气被抑制,转变为呼气。
5.人不能长时间呼吸纯氧
我们经常遇到的是氧气不足,如一氧化碳中毒及氰酸中毒等。此时一氧化碳或氰酸主要影响血红蛋白与细胞色素,使血红蛋白与氧气不能结合。在这种情况下,要使氧的压力增高,使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后,才能使一氧化碳或氰酸离开血红蛋白,所以对于这种病人常采用高压氧疗法,在一个大容器里,使氧气达到高压。
但是,这并不是说氧对人体无害,有时也会发生氧中毒。比如当我们吸入100%氧气时,就会刺激气管引起咳嗽、咽喉痛。达到一个气压以上时肌肉会痉挛,目眩,昏睡,在4个气压下30分钟以上或6个气压下几分钟时,人便进入昏睡状态。所以,在较高气压的氧气中生活时间长的话,会有生命危险。
为什么人不能长时间呼吸纯氧呢?
人体各组织均不能承受过多的氧,这是因为氧本身不靠酶催化就能与不饱和脂肪酸反应,并能破坏贮存这些酸的磷脂,而磷脂又是构成细胞生物膜的主要成分,从而最终造成细胞死亡,这个过程叫做脂质过氧化。此外,氧对细胞的破坏还在于它可以产生自由基,诱发癌症。实验证明,毁灭细胞培养物的办法就是将它置于过饱和氧的环境中。
消化系统的功能
1.消化系统的构成
人体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
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包括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在临床上,常把消化道分为上消化道(十二指肠以上的消化道)和下消化道(十二指肠以下的消化道)。
消化腺包括口腔腺、肝、胰腺以及消化管壁上的许多小腺体,其主要功能是分泌消化液。
2.消化系统的功能
人体在整个生命活动中,必须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作为生命活动能量的来源,满足人体发育、生长、生殖、组织修补等一系列新陈代谢活动的需要。人体消化系统各器官协调合作,把从外界摄取的食物进行物理性、化学性的消化,吸收其营养物质,并将食物残渣排出体外,它是保证人体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一个重要系统。
3.唾液的超功能
人在进食时会分泌唾液,那么唾液能起到什么作用呢?过去曾有过这种说法:因为唾液中有能分解淀粉的淀粉酶,唾液多可以帮助消化。但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唾液中淀粉酶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
无唾液时口中就会干燥。但有时一紧张唾液也分泌不出来,感到口干。若是病的话这称为口内干燥症。另外,上面曾提到过,味觉必须是物质经水溶解后才能感觉到,无唾液就无法尝到味道。此外,唾液还有一种重要的功能—清洁牙齿。
美国的斯坦哥达教授的学生对他说,自己不能分泌唾液。斯坦哥达感到这是调查唾液作用的好机会,于是让学生和他一起生活。最后的调查结果表明,这个学生的唾液腺的导管有先天性缺损。
他最初是咽食困难,若不用杯子准备好水的话则不能吃饭。其次是说话困难,他上学后若要说话必须喝口杯子里的水,含在口中才能说话。与人交谈时也要边喝茶边说话。但经检查,并没有发现他缺少淀粉酶等,无妨碍消化吸收的原因。所以,他的健康状态身高体重与常人无异。不过,他有个明显的大缺陷,就是牙齿全是龋齿。这是因为在唾液中含有溶菌酶等起到杀菌作用的酶,由于经常用水使其作用降低,导致了龋齿的发生。
所以说,唾液在保持牙齿卫生方面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另外,在唾液中还含有血型物质。我们经常可以从电影中看到,从嫌疑人的烟头上或茶杯上可提取唾液痕迹,为的是从中获得他们的血型。
除此之外,唾液还有一些别的作用。巴甫洛夫的研究结果证明:唾液分泌量的大小,是根据其目的性而不同的。比如将一小块石子洗净后放入狗的口中,狗一点唾液也不分泌就吐出来。但将石子磨碎后再放人,狗就会分泌出大量唾液(浆性液)将碎石吐出。若将酸性物放入狗口中,则会分泌出大量含蛋白质的唾液(黏性液),用来缓冲酸性。
由此看来,唾液对于口腔的保护,起者多么重要的作用。
4.消化和吸收
我们日常所吃的食物中,包含有糖类、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无机盐、水等营养成分,除了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可直接吸收,必须先在消化道内经过分解成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物质后,才能通过消化道的黏膜进入血液,送到身体各处供组织细胞利用。食物在消化道内的这种分解过程称为"消化"。食物经过消化后,通过消化管黏膜上皮组织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叫"吸收"。消化和吸收是两个紧密相连的过程。
消化有包括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机械性消化是通过消化管壁肌肉的收缩活动,将食物磨碎,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并使消化了的食物成分与消化管壁紧密接触而便于吸收,使不能消化了的食物残渣由消化道末端排出体外。
化学性消化是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对食物进行化学分解,使之成为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在正常情况下,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是同时进行、互相配合的。
食物的消化是从口腔开始的,食物在口腔内以机械性消化(食物被磨碎)为主,因为食物在口腔内停留时间很短,故口腔内的消化作用不大。
食物从食管进入胃后,即受到胃壁肌肉的机械性消化和胃液的化学性消化作用,此时,食物中的蛋白质被胃液中的胃蛋白酶(在胃酸参与下)初步分解,胃内容物变成粥样的食糜状态,小量多次地通过幽门向十二指肠推送。食糜由胃进入十二指肠后,开始了小肠内的消化。
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食物在小肠内受到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化学性消化以及小肠的机械性消化,各种营养成分逐渐被分解为简单的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在小肠内吸收。因此,食物通过小肠后,消化过程已基本完成,只留下难以消化的食物残渣,从小肠进入大肠。
大肠内无消化作用,仅具有一定的吸收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