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第三课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同步阅读一、政府与国家1、政府与国家的区别 国家与政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拥有主权,而政府是行使国家主权的机关,是国家表现意志、发布命令、处理事务的机构。国家与政府不是同一层次的概念。 国家相对稳定,而政府则处于经常性的更替之中。国家存续时间长于政府存续时间,政府更迭并不必然导致国家更迭。2、政府与国家的联系广义的政府是指整个国家机构,即包括立法、行政、司法、军事等国家机关的总和。狭义的政府是指国家的行政机关,包括中央行政机关和地方行政机关。本单元使用的政府概念就是狭义的。政府的职能是国家职能的体现,政府是执行和实现国家重
2、要职能的组织和工具。但是,政府的职能并不等于国家职能的全部,在国家职能中,有些职能是政府没有或者无法履行的。政府与国家不可分离。一般情况下,有国家,必然有政府。国家必须有自己的组织机构即政府,通过政府来体现国家意志,执行国家主权,实现对领土和国民的管辖。“无政府”状态只会在政权转移过程中偶然存在,而没有政府的国家只能处于混乱状态,这种所谓的国家不会长久存在,其命运只能是被占领而消亡。政府,也必须是特定国家的政府。通常情况下,无国政府是不存在的(地区除外)。作为一种组织机构,政府必须有其依托的组织,政府的行为必须建立在国家授权的基础上。当国家不存在时,作为代表的政府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可能。当然,特
3、殊情况也是有的,即存在无国家的政府,这主要指流亡政府或秘密政府,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很多国家都把戴高乐 在伦敦成立的“自由法国”当成法国的合法政府,不承认德国占领下的傀儡政府。 摘自政治生活教师教学用书思考:结合上述理论,理解政府的性质以及与国家的关系。二、服务型政府1、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提出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全面部署,强调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这是我们党首次在党的文件中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明确要求。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服务型政府,从根本上说是由人民政府的性质所决定的。我们的政府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
4、本宗旨,是政府的本质特征。党的宗旨和政府的性质决定了政府所做的一切,必须也只能是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服务。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传统的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加快政府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政府改革和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在我国,各级政府拥有很大的权利,掌握着大量公共资源,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承担着主要责任。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政府既要履行好宏
5、观调控和市场监管的职能,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促进社会和谐创造物质基础;更要履行好社会建设职能,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和公共事业,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不断加强社会建设,切实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而后一方面恰恰是当前政府职能的薄弱环节,因此迫切要求通过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来改善和加强。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和政府各有分工,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是市场;政府的职能定位更主要的是为市场主体提供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包括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和市场环境等,通过经济调节弥补市场失灵带来的弊端,而不是用行政手段
6、去直接干预经济运行。如果政府在市场活动中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就很难保证市场活动的公正。当前,我国的政府管理体制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政府“缺位”或“越位”的现象仍带有一定的普遍性;烦琐的行政审批导致效率低下,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政府部门职能交叉、不能依法行政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等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迫切要求政府从“越位”的地方“退位”,在“缺位”的地方“补位”,把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交给市场、企业和社会组织,把该管的事不折不扣地管好,尽快实现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客观上也需要建设服务型政府。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能。近年来,虽然政府在自身改革和
7、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推行依法行政,加强行政监督,加大反腐倡廉力度等,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政府自身建设的任务依然艰巨。很多地方政府机关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不正常现象,甚至还有一些政府工作人员违法违规,滥用权力,贪污腐败,失信于民,严重损害了政府哎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这些都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背道而驰。归根结底,是因为我国现在仍处于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行政管理体制的一些弊端还没有根本消除。此外,随着广大群众法制意识、参政意识、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对政府的期望必然越来越高,这也要求切实加强政府自身的改革和
8、建设。2、建设什么样的服务型政府近年来,“政务超市”“行政审批大厅”“一站式服务”等政府便民行动,有如春风拂面、细雨润田,给群众带来了很多便利。涉及民生的一些重要决策由政府组织听证会;搞企业的,觉得红头文件少了,行政审批环节少了;市民要反映生活问题,有“市长电话”“市长电子信箱”等。很多人认为,这就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其实,虽然这些做法确实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方面,但不能把它看作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全部内容。并不是政府为公民做了多少好事,多提供一些服务,多开设几个服务大厅,就是服务型政府了。那么,到底什么是服务型政府呢?服务型政府是以人为本的政府。政府的权利来自人民,必须服务于让人民,接受人民的
9、监督。过去,由于长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往往更多的是从“官本位”的角度来看待手中的权力,来对待群众,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权力轻责任、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其实,服务型政府从本质上更应该是一个“服务员”的角色。在政府这艘大船的航程中,是人民的意志而不是政府的意志决定着航向,怎样提供服务、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以及什么时候提供服务都是由人民来决定。政府出台的每一项政策,制定的每一个举措,都应该尊重人民意愿,体现人民要求,为人民利益服务;衡量政府一切工作的尺度,都要看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只有时刻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的政府,才是服务型的政府。服务型政府是透明政府。
10、经历过“非典”等各类灾难事件后,人们发现,在这个社会生活深刻变革,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的时代,只有政务公开透明才能进一步实现政府与民心、民意、民情的联动,保障人民政府为人民服务。近年来,我国在政务公开方面确实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比如,我国的立法法、行政许可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近百部法律、行政法规等对相关政府信息的公开作了规定,使政务更公开、更透明。其实,人民的政府,没有自己的利益,只有人民的利益,行使权利时就应当是透明的。政府透明了,人民知情权才有保障,才能随时观察政府是不是在为实现人民利益努力;政府透明了,政府官员才不敢懈怠,注重体察民情,顺应民意,接受监督,人民群众才
11、会增强对政府的信任和信心。近年来许多事实表明,群众知情有助于化解疑虑,政务公开有利于处理危机。因此,一个服务型政府,必然也是透明政府。服务型政府是法治政府。所谓法治政府,主要是指政府根据人民意志依法组建而成;必须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必须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各项权力和自由;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行政违法必须承担责任。简单地说,政府必须依法产生,受法律约束,依法律办事,对法律负责。而这些恰恰是一个政府成为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条件。试想,如果一个政府不是按照人民意志和法律程序组建而成,不能依照法律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不能保障人民权利和自由,不接受人民监督,就不能保证它对人民负责
12、,就不能保证它的权利用来为人民服务,它也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是责任政府。问责制度是建设服务型政府一项必不可少的制度。近几年,“引咎辞职”“问责制”逐渐为人们所熟悉。一些有责任的人有的被免职、有的引咎辞职,承担了应有的责任。人们深有感触地说,再也没有“太平官”可当了。正所谓有权必有责,政府的权力和责任始终是一对孪生兄弟,每一份权力都连带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以前人们往往认为,“当多大官就有多大权”,现在更认识到,“当多大官就有多大责任”。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因不作为、乱作或不当作为而造成不良后果的,都要给人民一个“说法”,都要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实践证明,服务型政府必然也是一
13、个责任政府。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人民政府性质决定的,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核心目标,涉及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等领域,任务十分艰巨。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创新体制和管理方式、要稳步推进大部制改革,整合行政资源,健全部门职责体系,解决职责交叉、推诿扯皮现象、要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建立高效地政务服务体系,继续完善各级政府及部门的“政务大厅”,推行“一站式服务”,在基层建立“政务超市”,提高政府透明度
14、。要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构建适应信息化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政府组织形态,提高政府效能。要健全民主决策机制,在涉及群众切实利益的问题上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要推进政府绩效管理,规范政府收支管理和公务消费,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摘自百度百科思考:结合上述理论,你能理解“我国正在建设服务型政府,其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教材P37最后一自然段)这句话吗?三、疑难问题阐释1、政府职能的含义和分类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实现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中的职责和功能。运用不同参照系,政府职能有若干种分类。按活动性质可分为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社会职能还可分为经济、
15、文化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按作用、领域划分有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政府职能是一个复杂而又统一的动态系统,对政府的职能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会存在互相包容和交叉的关系。例如,维护社会秩序,既是政治职能,又是经济职能,同时又是社会建设职能的内容之一。又如,政府组织文化建设的职能与社会建设中的发展教育、科技、文化等公共事业的职能也有交叉。再如,政府经济职能中的公共服务与政府社会建设的职能也有交叉。2、政府职权、政府职责与政府职能的区别政府职权是指法律规定的政府机关的权力。我国政府的职权是人民依照法律,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赋予的。政府职权通常被称为行政权。政府职责是指政府因拥有法律赋予职权所产生的责任。这体现
16、了权责统一,有权必有责。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功能。具体地说,就是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在国家的政治、经济以及其他社会事务的管理与服务中所应履行的职责及其所应发挥的作用。总之,政府职权、政府职责与政府职能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教材用“政府职能”这一概念来落实课程标准的“政府履行职责的表现及其作用”的要求。3、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公共服务,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由政府主导提供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相适应,旨在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求的公共服务。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属于公民的权利,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职责。基本公共服务范围,一般包括保障基本民生需
17、求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住房保障、文化体育等领域的公共服务,广义上还包括与人民生活环境紧密相联的交通、通信、公用设施、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公共服务,以及保障安全需要的公共安全、消费安全和国防安全等领域的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全体公民都能公平可及地获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其核心是机会均等,而不是简单的平均化和无差异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指由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和标准、资源配置、管理运行、供给方式以及绩效评价等所构成的系统性、整体性的制度安排。摘自政治生活教师教学用书四、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1、初步实现制度全覆盖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
18、一项基本制度。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经过多年努力,到2012年底,我国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制度已建立起来。制度全覆盖,意味着不分城乡、不分地域、不分性别、部分工作与否、不分从事何种工作,所有居民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各种“制度组合”中对号入座。参加社会保险,获得基本保障。社会保障全覆盖,第一步是弥补制度缺失,实现制度全覆盖,避免百姓想参保却找不到适合其情况的保障制度。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城乡居民低保是最主要的三项。到2011年底,基本医疗,包括城镇职
19、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已全面建立并覆盖13亿人;城乡居民低保覆盖了所有省份,实现了应保尽保。最后的攻坚点是基本养老保险。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开始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随着国有企业改革而全面推开、不断完善。2009年,新农保试点启动,部分地区的农村居民开始享受国家普惠式的养老保险。2011年,城居保试点启动,试点地区的非就业居民开始享有养老保障。试点受到百姓普遍欢迎。国家确定从2012年7月起将新农保、城居保扩展至全国。这是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标志着我国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制度已经建立,养老保障实现制度上的全覆盖。2、2020年要做到“应保尽
20、保:人群全覆盖。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险覆盖面迅速扩大,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健全的社会保障,但仍有相当比例的人游离在制度之外。到2012年9月底,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9亿人,新农保、城居保参保人数4.5亿人,再加上公务月和事业单位人员,目前我国拥有养老保险的总数达到7.5亿人。未参保的主要是一些灵活就业人员、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农民工、被征地农民等。基本医保在2011年底覆盖人数已到达13亿人,基本实现人群“全覆盖”,是各项社会保险中覆盖面最广的一个。今后的重点是在连续性、稳定性上下功夫。工伤保险到2012年9月底全覆盖人数超过1.8亿人,失业保险覆盖人数为1.49亿人。生育保
21、险正在征求意见,实施后意味着今后将强制所有用人单位,不分所有制、不分性别,都须为职工缴纳生育保险。这表明,扩大覆盖面仍然是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保险法实施后,城镇职工参加五项社会保险成为法律赋予的强制性义务,从前一些地区只缴“三险一金”的做法有望得到改善,迈向所有险种,应保尽保。政府将确保“十二五”期间内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保障人群实现基本覆盖,到2015年使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到8.07亿人,医疗保险覆盖全部人口的95%以上,重点做好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工作,到2020年使符合条件的各类人群都能有全面而完善的保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覆盖。
22、其中,大学生将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体制转轨的历史遗留问题有望得到彻底解决,把各类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纳入基本饮料保障体系,把未参保集体企业已退休人员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把国有企业等“老工伤”人员全部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考虑到新农保、城居保、新农合并非强制参保,今后还将探索建立激励机制,引导符合条件的人员积极参保、长期参保。3、适应流动性,做好无缝对接:全程覆盖出台并落实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在不同制度之间的衔接办法,打破城乡社会保险制度之间的转换路径;保证各类人员流动时的社会保障权益,最终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险登记制度。随着城镇化的提速、人口流动性的增加,越来越多的
23、人对社会保障提出更高要求。全覆盖,不仅是让该参保的人参保,而且应尽可能地使其在每一个阶段都能顺利参保。2012年底,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2.6%,今后城镇化进程还将加速。城镇化加速带来的城乡人口流动转移频率加快和社会管理方式的转变,对完善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体制和机制提出了新要求。现在全国每年新增1000多万农村人口转到城镇就业和定居,同时有上亿农民工在城乡间频繁流动。这要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统筹城乡的步伐,破除城乡分治的刑侦管理体制障碍,完善各种不同制度之间的衔接转移办法,妥善解决跨地区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结算、被征地农民参加社会保障等重大问题;同时要求提过统筹层次、强化资金调
24、剂,从制度上消除影响劳动力和人口合理流动的障碍。目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改革设想是。把新农保、城居保这两项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合并实施,逐步归并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出台并落实好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在不同制度之间的衔接办法,逐步打通城乡社会保险制度之间的转换路径。就业多样化也对社会保障全覆盖提出新挑战。传统的社会保障管理以稳定就业群体为对象,以用人单位为依托。现在,随着多种所有制格局和同一人力资源市场的形成,灵活就业群体的数量和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劳动关系、就业岗位、工作时间、工资收入都有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社会保障,要面对数以亿计、时常变动的参保个人。社会保障覆盖,也意外着要保证参保
25、人终生准确记录其权益和相关待遇的结算、支付。这就要加快改进管理手段,提升服务能力。社保必须主动适应参保人数流动性、就业多样性的特点,满足参保人便捷性的诉求。据介绍,今后我国将大力推进制度、体制的整合,保证各类人员流动时的社会保障权益,最终建立起覆盖全面地社会保险登记制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规划是,对各项人员社保基础信息予以统一集中管理,加快社会保障卡的发放应用,按人手一卡实现对各类社会保险参保服务对象的全覆盖,到2015年末,发放数量将达到8亿涨,覆盖60%的人口。摘自360百科思考:结合上述理论,对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第四课 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同步阅读 一、名词解释 1
26、、法治、人治与法制法治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在春秋时期,管仲便提出“不能废法而治”。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明确主张:法律是有道德的文明生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法治优越于人治。但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不可能实现现代意义的法治。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首先是由资本主义社会实行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在机器大工业基础之上,为适应现代工业引起的社会利益与政治要求的多元化,保障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民主决策、个人权利、平等竞争等,资产阶级不仅提出了“天赋人权“等法治原则,而且建立了议会民主、分权制衡、司法独立等法治制度。但是,资本主义社会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之上的,资产阶级法治存在着严重
27、的局限性和弊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法治。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是作为人治的对立物而提出来的。区分法治与人治的最根本的标志,就是在法律与个人的意志发生矛盾冲突时,是法律的权威高于个人意志,还是个人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凡是法律权威高于个人意志的治国方式,就是法治;反之,凡是法律权威臣服于个人意志的治国方式便是人治。法治与人治是相对立的。二者的基础不同。人治是建立在个人专断与独裁的基础之上,是与落后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方式相联系治国方式,是专制主义的表现形态。例如,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宣称的“朕即国家”,英国国王詹姆士所称的“国王权力无限”,“是国王创造法律,非法律创造国王”。而法律是建立
28、在民主的基础之上的,因而,法治可以使国家的决策更好的体现民意,有效地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健康发展。二者的特点不同。人治具有随意性、多变性,造成社会的不稳定等弊端。而法治具有统一性、稳定性、权威性的特点,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能有效地制裁违法行为,保证社会的稳定和有序发展。二者体现的原则不同。人治体现的是不平等原则,而法治体现的是平等原则。因而,法治可以有效地克服人治造成的等级与特权。法治与法制的最主要区别在于:法制一般是静态意义上的法律和制度;法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立法、执法、司法等诸多环节。思考:结合上述理论,你能理解生活以及教材中对法制与法治的用法吗?2、合法
29、行政、程序正当和权责统一合法行政,要求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没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行政机关不得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的决定。程序正当,要求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时,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之外,都应当公开,注意听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意见;要严格遵循法定程序,依法保障行政管理相对人、利害关系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履行职责,与刑侦管理相对人存在利害关系时,应当回避。权责统一,要求行政机关依法履行经济、社会和文化事务管理职责,要由法律、法规赋予其相应的执法手段。行政
30、机关违法或者不当行使职权,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实现权力和责任的统一。依法做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思考:结合上述理论,加深对依法行政具体要求的理解。(教材P43最后一自然段)二、依法行政从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依法行政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知识点,是本课重点。由于其中涉及一些法律知识,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实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基础和关键,在于行政机关必须严格依法行政。突破这一重点和难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第一,从我国国家行政机关的性质来看,宪法明确规定,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作为行政机关执行的是由人民自己的代表组成的国家权力机关的意志,即人民的意
31、志。这种意志的集中体现,就是宪法和法律。因此,国家行政机关是否坚持依法行政,严格行政执法,是直接关系到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事务的意志不能实现的重大原则问题,而这一点恰恰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本质要求。第二,从政府行政权的作用范围来看,政府工作几乎涉及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其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涉及公民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各个阶段和各个方面。这就是说,国家行政管理是整个国家管理活动中范围最大的一块。因此,国家行政管理法治化的程度,直接影响着甚至决定着整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其他社会生活领域法治化的进程。第三,从政府行使行政权的特点来看,现代国家行政权的行使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讲求“高效”,二是
32、“民主”,否则就会出现办事拖拉或者行政专横。历史上既不讲效率、也不讲民主的政府有之;只讲效率而不懂得或者不可能讲民主的政府也不是少数。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时,提出了用法律控制行政权的理论,但在实际效果上,较为普遍的现象是理论与实际脱离,宪法、法律的固定与现实脱节。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各级政府行政权的行使,不仅需要而且完全能够把效率与民主统一起来,成为真正高效、民主的政府。这种统一的最佳途径,就是严格依法行政。第四,从国家行政机关执行的法律、法规的数量来看,我国80%的法律、所有行政法规和90%的地方性法规都是由政府来执行的。因此,政府能不能自觉地依法行政,
33、严格依法办事,直接关系到法律、法规的实施效果,直接影响着法律、法规的尊严和权威。第五,从现实情况看,我国政府在推进依法行政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及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相比,依法行政还存在不少差距。例如:行政管理体制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依法行政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制度建设反映客观规律不够,难以全面、有效解决实际问题;行政决策程序和机制不够完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时有发生,人民群众反映比较强烈;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制约体系不够健全,一些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地制止或者纠正,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受到
34、损害得不到及时救济;一些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观念还比较淡薄,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等等。这些问题在一点程度上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政府的形象,妨碍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摘自依法行政培训教程作者:湛中乐;傅思明 中央党校出版社 思考:结合上述理论,对第二单元的核心内容依法行政能有整体认识。三、我国政府实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党的十八大指出:“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科学”是行政决策的本质要求。科学决策,要求决策的内容符合客观规律,符合中国的实际,具有现实可行性,要求决策的内容符合公平与效率。为此,要不断
35、完善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在决策方法上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分析决策对各方面的影响,认真权衡利弊得失。“民主”是行政决策的关键途径和内在要求。民主决策,要求增强觉得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决策能够更好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依法决策,要求决策的内容符合法律规定与要求,不得与法律不一致,更不得与法律相抵触;同时要求决策的过程符合法定程序。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等是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是保证行政决策合法、科学和民主的程序要求。公众参与,就是要求行政机关在作出决策前,采用座谈会、听证会、网上沟通等各种形式,广泛参与、充分吸收各方面的意见,意见采纳情况及
36、其理由要以适当形式反馈或者公布。特别是关系到百姓切身利益的决策,必须依法走听证程序,扩大听证范围,规范听证程序,听证参加者要有广泛的代表性,听证意见要作为决策的重要参考。专家论证,就是要求在决策过程中重视和发挥专家的作用,多听取专家的论证意见。现代决策不仅具有广泛性和紧迫性,而且专业性越来越强,决策者如果不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容易考虑不周,所以,要以专家顾问,专家论证会等方式充分发挥专家在决策中的作用。风险评估,就是要求凡是有关经济社会发展和热恩么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重大项目等决策事项,要进行以社会稳定、环境、经济等方面的内容为重点的分享评估,对决策可能引发的各种风险进行科学预测、综合研制,
37、确定风险等级并制定相应的化解处置预案。要把风险评估结果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未经风行评估,一律不得作出决策。合法性审查,就是要求在决策前,作出决策的单位和政府法制部门负责对决策内容作出是否合法的评判,严格把好合法性审查有关,杜绝违法的决策出台。近年来,随着依法行政的的全面推进,各级政府主动提取民意、科学决策,使重大民生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彰显法治的进步。但现实中,随意盲目决策、追求政绩的决策、以权谋私的决策现象不断发生,对政府形象造成严重损害,给公共资源造成巨大损失。200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但在一些地方,问责制并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党的十八大
38、提出:“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这表明,我们党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没有回避。建立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强化决策责任、减少决策失误、及时纠正错误决策和挽回损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防止决策权力的滥用,有利于推进法治政府的建设。摘自百度百科思考:结合上述理论,增强对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的理解。(教材P44第二自然段)四、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公开透明、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现代政府的重要特征。实践证明,无论是规范权力运行、方便群众监督、有效防治腐败,还是提供高效便民服务,政务公开都是十分有效的措施。人
39、民政府的根本宗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政府的绝大多数政务信息都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就是要让人民群众更好地了解政府运行,更广泛地参与政府管理,更直接地监督政府行为。要使公开透明成为政府依法行政的一项基本制度。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以来,各地各部门政府信息公开范围不断扩大,公开方式不断创新,迈出了新步伐。要坚持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凡是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都要向社会公开。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项目批准和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信息公开。近几年政府开始推
40、行财政预算公开,要求政府所有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所有公共支出、基本建设支出、行政经费支出预算和执行情况都公开透明,让百姓清清楚楚地知道政府花了多少钱、办了什么事;此外,政府性基金收支预算、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等,也要全部向社会公开。政府信息公开,要做到及时、准确、全面、具体,让老百姓能够看得懂、用得上。对人民群众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要依法在时限内予以答复,并做好相应的服务工作。要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的监督和保障机制,定期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评议考察。同时也要注意处理好信息公开与保守秘密的关系,对依法应当保守的信息,切实做好保密工作。二要深入推进办事公开。这是政务公开的重要方面,与人民群众的
41、关系最为密切。所有面向社会服务的政府部门以及医院、学校、公交、公用等公共事业领域,都要全面推进办事公开制度,提高高效便民服务。进一步拓宽办事公开领域,依法公开办事的依据、流程和结果,利用公共媒体、互联网、公告栏、电话咨询等各种方式,实现办事项目有关信息的充分告知,便于群众知情、参与和监督。三要创新政务公开方式。进一步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好互联网信息服务平台和便民服务网络平台,方便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办事。要把政务公开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结合起来,开展网上电子审批、一个窗口集中办理和“一站式”服务等。规范和发展各级各类行政服务中心,对与企业、社会和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行政管理事项,要尽可能纳入行政服务中心办理,优化工作流程,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摘自政治生活 教师教学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