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桃花心木》主题教学案例
执教内容:小学语文六年级《桃花心木》 执教教师:马丽霞
教师单位:米河镇小里河小学
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领,让学生“学有所法”;教师也要“为学而教”,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课堂中体现学科内涵。本期的“中国好课堂”精品展示,就为读者呈现教师是如何引导学生,让课堂精彩生成不断的。
揭示目标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桃花心木》这篇课文。 师:学习这篇课文,我们首先需要做什么?
生1:给课文标上自然段。
生2:读懂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生3:把字词弄懂,知道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
生4:了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生5:重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师:归纳同学们的说法,大概是这么几点—— (课件出示:读书“五步走”——读通读顺、读懂词语、读懂内容、读懂写法、读出思考)
师: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主要是标红线的部分,请同学们大声地读出来。
生:读懂内容、读懂写法、读出思考!
师:通过前面的预习,谁来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生1:一个老人在种植桃花心木,他为了不让自己的树有依赖性,隔几天才浇一次水。最终,他的桃花心木学会了生存,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
生2:文章写了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种植方法。
师:同学们,我们初步地了解了文章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关键就是要从文章中读出我们的思考。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并完成导学案上的学习目标。
(教师出示学习目标。读懂内容:一思,课文主要写了什么,阅读课文后你有怎样的理解?读懂写法:二思,作者是怎样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的?读出思考:三思,在今后的生活与成长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哪些“不确定”的生活,应该怎么做?)
读懂内容
师:请最先到报到站的第一小组同学展示。
生1:我们组展示的是“读懂内容”——“课文主要写了什么,阅读课文后你有怎样的理解”。通过阅读课文,我们知道了这篇文章表面上是写桃花心木,实际上是写种树人的良苦用心。我们还从中悟出了许多人生哲理。
生2:我读懂了种树人不定时、不定量的浇水的目的,就是模仿大自然的规律,让树苗在不确定的环境中生长。
生3:请同学们看第14自然段。人和树一样,生活在不确定的环境中,要经得起生活的磨难,才能战胜困难,最后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生4:我知道种树人不定时的浇水,就是想让桃花心木把根深深地扎进土壤里,汲取地下的水分,能够存活下去。
生1:我们组汇报完了,请给我们组打分或补充。
生5:我给他们组打5分,因为他们说得很具体。
生6:我想给他们组打4.5分。我还有补充,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人和树在确定的环境中生活,容易养成依赖性,这样不利于成长。 生7:我也有补充。后来种树人不来浇水了,那是因为桃花心木已经适应了生存的环境,长得枝繁叶茂,这正体现了种树人的良苦用心。 师:同学们理解得很深刻,还有很多同学想表达自己的见解,先请你们坐下,希望在后面的展示中能抢得表现的机会。
学习写法 师:接下来请第二小组展示。
生1:我们组展示的是“读懂写法”——“作者是怎样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的”。课文先写了作者看到种树人的奇怪做法,心中产生了疑问。最后的结局是,作者从种树人那里得到了答案。 生2:作者由种树想到育人,借桃花心木来说明了一个人生的道理。 生3:作者仔细观察、善于发现,能够联系实际,总结生活中的事情。 生4:文章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说明人要像桃花心木一样,克服困难、克服依赖性,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生存下去。 (教师板书:借物喻人、写事说理) 师:说得真好。老师有一个问题,课文的倒数第3自然段能不能去掉?
生5:不能,这一段说明了一个重要的人生哲理。
师:同学们,“借物喻人”是一种写作手法,“写事说理”是文章的结构,在今后的写作中,我们要学会这样的写作手法和布局谋篇。 师: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文章是靠什么来表达的?
生6:文章靠语言表达。 师:老师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发现文章的语言非常好。同学们,谁能找到你们认为最出色的语句,大家共同交流一下。
生7:我认为文章的第12自然段写得非常好,我给大家读一下——“种树的人笑了,他说:‘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收成。……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因为这一段回应了文章前面提出的问题,让读者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师:老师在读第13、14自然段的时候,特别受感动,有没有和我相同感受的同学?
生8:请同学们看13自然段——“种树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这一段写得好,因为说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 师:是呀,一般人种树就是种树,文章中的种树人却种出了人生的哲理。 师:第二小组的展示怎么样?
生9:我给你们组亮5分,因为你们组不仅读懂了写法,还带我们品味了语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