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下的语文科教学设计
1、秋天的图画
一、教学背景分析
学科
语文
教材
人教版
任课老师
班级
课题
秋天的图画
教材分析
《秋天的图画》是新选编的课文,篇幅短小,图文并茂。作者运用比拟的手法,寥寥数笔就为读者呈现出了丰收的热闹景象和人们的喜悦心情。课文中“谁使秋天这样美丽?”的设问,使我们对创造这一切的勤劳的人们喜爱和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学情分析
学生对秋天的山野会有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仅停留在对外在的感知,缺乏对秋天美好的真正感悟。由此教师要利用课文插图或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了解秋天是个美好的、丰收的、喜庆的季节,从而体会出秋天真正的美和秋天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将课内课外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秋天,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文实践能力。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把看图、想象与读文结合起来,充分感受秋天的景象美、勤劳人们的劳动美及作者的语言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秋天的景色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的情趣,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秋天。
教学重难点
运用一定的方法自主识字写字。感受秋天的美好。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教师概括提炼法
ESD渗透点
培养学生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二、教学过程。
1.课前指导预习自学探究。
指导预习自学探究
预期学习效果
知识预习
探究问题
1、勾画、识记8个生字。
2、正确朗读课文。
3、观察“波、浪、灯、作”四个字在田字格的位置,尝试书写。
4、观察秋天的美景。
1、秋天的图画中画了些什么?你喜欢哪些景物?
2、寻找身边的秋天的美景。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教学直观、形象。引发学生联想。
2.课上指导自主合作探究。
课堂教学
阶段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学习效果
导入感知
1、板书课题,谈话导入唤起学生对秋天的兴趣(展示课件)。
2、根据学生的回答贴出词语,正音。
3、指导读好课题
1、读课题,欣赏课件中秋天场景,观察景象。
2、说说从课件中知道了什么?
3、齐读课题。
学会欣赏,学会想象。
小组交流预习自学探究内容
1、引导学任务。
2、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3、引导学生谈秋天景色的美。
4、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秋天的美好。
5、组织研究:是谁使秋天这样美丽的?
1、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认识。
2、交流中认识生字。
3、读课文,议一议知道了什么?
4、在朗读中感悟秋天的美好,交流自己的感情。
例如:观看课件,说说看到了什么,然后读读句子(个别读、比赛读、齐读、配动作表演读)。
5、有感情地朗读回答。
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
展示交流
表演读课文。
小组上台展示。
大胆表现自己
全班交流合作探究内容。
是谁使秋天这样美丽的?
小组交流汇报。
培养大胆展现自己的能力
指导书写
1.观察今天的生字有什么特点。
2.临摹。
3.学生写。
4、对照。
1.学生观察这三个字,说说注意的地方。
1.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每个字的特点。
2.书写“丽、劳”两个字,学生先自己观察,再提示大家写时应注意什么。
3.学生描一个,写一个。
4.展示评价。
书写能力,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拓展延伸
1、启发想象:秋天还有很多美好的事物,你能举例说说吗?
2、指导仿写。
3、点评、激励。
4、课后收集学生写得好的句子在展板上展示。
1、试着根据提示仿写。可以写一句,也可以写几句。
2、分享秋天的美。
课堂应该和学生的课外生活紧密相关,由课内到课外,由书本到实际。
3.课后应用探究。
作业内容
方式与要求
预期学习效果
1、认读生字。写生字。
2、背诵课文。
3、阅读有关秋天的文章。
等级评价。
学生自由阅读。
认读生字的能力,朗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
展开阅读全文